一种单面漫反射单向透视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9346阅读:15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镀膜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面漫反射单向透视玻璃。



背景技术:

单向透视玻璃(又称:原子镜、单面镜、单反玻璃、双面镜、单向玻璃),是一种对可见光具有很高反射比的玻璃。单向透视玻璃在使用时反射面(镜面)必须是迎光面或朝向室外一侧。当室外比室内明亮时,单向透视玻璃与普通镜子相似,室外看不到室内的景物,但室内可以看清室外的景物。单向透视玻璃主要适用于隐蔽性观察窗、孔等。正面为玻璃镜面,用来反射光线,安装时应把正面朝向被监控室(即:所要观察的空间,如犯罪嫌疑人所在空间。镀膜玻璃也称反射玻璃。

目前市场上的单向透视玻璃跟普通镜子相似,但是为了达到透视效果,在使用时需要两侧的光线强度有一定的差值,一般观察面需要强光下才能达到透视效果,隐蔽性不好,在被观察面也会有一定的反射影响观察效果;而且普通的单向透视玻璃对450至550nm波段的光线的透射率比其他波段的光线的透射率高,这就造成了透过的光线颜色呈绿色,达不到透射光无色的市场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面漫反射单向透视玻璃。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面漫反射单向透视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基体1及第二玻璃基体2,第一玻璃基体1的下表面由内向外依次设有高反射金属镀膜层3及金属吸收层4,第二玻璃基体2的上表面设有磨砂纹理或腐蚀纹理,第二玻璃基体2的上表面还设有低反射金属镀膜层5,金属吸收层4与低反射金属镀膜层5通过胶片层6粘合在一起。这就使第一玻璃基体1与第二玻璃基体2粘合在一起,重新变为一片两面反射率不同的透明玻璃。

进一步的,高反射金属镀膜层3、金属吸收层4及低反射金属镀膜层5均为磁控溅射镀膜层。

进一步的,金属吸收层4为铜层,厚度为5-10nm。

进一步的,高反射金属镀膜层3为铬层或不锈钢层,厚度为10-30nm。

进一步的,低反射金属镀膜层5为银层、锡层或钛层中的任一层,厚度为10-30n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是将一块漫反射镀膜玻璃与一块高反射镀膜玻璃进行夹层处理,从而得到一块一面反射率低且为漫反射状态,另一面反射率高且为镜面反射状态的单向透视玻璃,此种玻璃两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从而更为适用在低光线差环境中使用,并且在高反射面还设有铜层作为光吸收层,使得透视光线为无色,提高观察效果。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面漫反射单向透视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玻璃基体,2-第二玻璃基体,3-高反射金属镀膜层,4-金属吸收层,5-低反射金属镀膜层,6-胶片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一种单面漫反射单向透视玻璃,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玻璃基体1及第二玻璃基体2,第一玻璃基体1的下表面通过磁控溅射镀膜法镀上一层高反射金属镀膜层3,厚度为10-30nm,这里优选铬层或不锈钢层,对可见光有较高的反射率;然后在高反射金属镀膜层3的外侧再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法镀上一层金属吸收层4,厚度为5-10nm,这优选铜层,有利于吸收除450-550nm之外的波段的光线,使得玻璃对可见光450至550nm波段的光线的透射率和其他波段的光线的透射率相同,使该玻璃的透过颜色为无色。

第二玻璃基体2的上表面通过磨砂或者腐蚀工艺处理上磨砂纹理或者腐蚀纹理,粗糙的上表面通过磁控溅射法镀上一层低反射金属镀膜层5,厚度为10-30nm,这里优选银层、锡层或钛层中的任一层。第一玻璃基体1下表面的金属吸收层4与第二玻璃基体2上表面的低反射金属镀膜层5通过PVB胶片使两个玻璃基体粘合在一起,使得两个粘合在一起的玻璃基体为透明状态,得到一片两面反射率不同,且单面为漫反射效果的夹层玻璃。低反射面为观察面,由于磨砂纹理或者腐蚀纹理的存在,呈现漫反射效果,提高了观察效果,而且由于一面为低反射效果,另一面为高反射效果,此种玻璃两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适合在低光线差环境中作为单向透视玻璃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将一块漫反射镀膜玻璃与一块高反射镀膜玻璃进行夹层处理,从而得到一块一面反射率低且为漫反射状态,另一面反射率高且为镜面反射状态的单向透视玻璃,此种玻璃两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从而更为适用在低光线差环境中使用,并且在高反射面还设有铜层作为光吸收层,使得透视光线为无色,提高观察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