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69998发布日期:2020-05-08 17:14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手机钢化膜设计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是人们的必备品。然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大都是触屏式,手机屏幕很容易摔碎或划伤,传统的手机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现在防摔,防划的钢化手机膜,在手机贴膜市场中流行起来。钢化膜能将原有的屏幕面完全覆盖,防止受到外力的损害,划伤,更增加了冲击吸收性,比pet膜的标准高5倍。不会影响屏幕的视频效果。但是现在的市场的大部分钢化膜任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现有的钢化玻璃膜缺少静电的效果,在贴附使用过程中由于静电的产生容易吸附灰尘,或因产生静电吸附而很难精确定位到手机屏幕上,导致引起贴膜过程中有杂物或者灰尘进入产生气泡,造成贴膜后手机使用功能降低,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来解决以上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包括钢化玻璃膜,所述钢化玻璃膜是由基底层、防静电层、ito导电层、抗震击层和耐磨防水层构成,所述基底层的一侧设有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远离所述基底层的一侧设有ito导电层,所述ito导电层远离所述防静电层的一侧设有抗震击层,所述抗震击层远离所述ito导电层的一侧设有耐磨防水层,所述耐磨防水层是由纳米防水层和耐磨防刮层构成,所述抗震击层远离所述ito导电层的一侧设有所述纳米防水层,所述纳米防水层远离所述抗震击层的一侧设有所述耐磨防刮层,所述防静电层包括导电纤维层。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纤维层的原料按如下体积份数组成:石墨烯10-20份、聚丙烯树脂15-50份、导电炭黑10-16份、银纳米线35-4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0-20份和辅料9-31份。

进一步的,所述辅料的原料按如下体积份数组成:相容剂2-8份、三氧化锑3-10份、硅烷偶联剂3-8份和消泡剂1-5份。

进一步的,所述基底层为钢化玻璃层。

进一步的,所述抗震击层为eva橡塑层。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防水层是由玻璃防指纹油喷置于所述抗震击层表面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防刮层为pet保护膜。

进一步的,所述钢化玻璃膜的一端上开设有条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ito导电层是由成膜树脂4-15份、高分子导电聚合物40-80份和三氧化硅0.3-0.5份原料组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

基于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导电纤维层的原料进行混合,然后将会所得的混合物放入的搅拌机中对其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其次将其放置于30℃的恒温下静置,可得第一膜液,然后将ito导电层的原料进行混合,然后将会所得的混合物放入的搅拌机中对其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其次将其放置于45℃的恒温下静置,可得第二膜液。

其次将第一膜液和第二膜液分别放置与第一震荡器和第二震荡器器中进行震动排气泡,震荡频率为10000~12000次/min,震荡时间为30-45min。

再次将所制得的第一膜液涂抹于基底层的表面,然后通过烘干装置对其进行烘干,可得防静电层。

然后再将第二膜液涂覆于步骤三中所制得的防静电层的表面,然后将其放置于温度为100-130℃的烘干箱中对其进行烘干,即可制得ito导电层。

最后将上述中所提到的抗震击层、耐磨防水层、ito导电层、防静电层和基底层通过压层机高温压合后,可知得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在底基层的一侧设有防静电层能够对起到防静电的作用,避免基底表面产生静电吸附灰尘,从而能够增加起到防尘的作用,增加了钢化玻璃膜在贴敷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其中防静电层中填充有呈网格状排列导电纤维,使导电纤维之间产生电晕放电,从而有效地消除了静电。

(2)、在防静电层的一侧设有ito导电层,能够将钢化玻璃膜表面所产生的静电进行排出导走,从而起到防静电的作用。

(3)、抗震击层能够增加钢化玻璃膜的强度和抗震性能,同时抗震层为eva橡塑层,eva橡塑具有良好的缓冲、抗震、隔热、防潮、抗化学腐蚀等优点,且无毒、不吸水,其防震性能优于聚苯乙烯(泡沫)等传统发泡材料,所以能够更好的对于手机屏幕进行保护,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4)、耐磨防水层是由纳米防水层和耐磨防刮层,大大的增加了对于防水性能的提高了,同时避免手指在滑动手机屏时对屏幕造成刮擦,大大的提高了美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中耐磨防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中防静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钢化玻璃膜1、基底层2、防静电层3、ito导电层4、抗震击层5、耐磨防水层6、纳米防水层7、耐磨防刮层8、条形槽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

如图1-4所示,包括钢化玻璃膜1,所述钢化玻璃膜1是由基底层2、防静电层3、ito导电层4、抗震击层5和耐磨防水层6构成,所述基底层2的一侧设有防静电层3,所述防静电层3远离所述基底层2的一侧设有ito导电层4,所述ito导电层4远离所述防静电层3的一侧设有抗震击层5,所述抗震击层5远离所述ito导电层4的一侧设有耐磨防水层6,所述耐磨防水层6是由纳米防水层7和耐磨防刮层8构成,所述抗震击层5远离所述ito导电层4的一侧设有所述纳米防水层7,所述纳米防水层7远离所述抗震击层5的一侧设有所述耐磨防刮层8,所述防静电层3包括导电纤维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纤维层的原料按如下体积份数组成:石墨烯10-20份、聚丙烯树脂15-50份、导电炭黑10-16份、银纳米线35-4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0-20份和辅料9-31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料的原料按如下体积份数组成:相容剂2-8份、三氧化锑3-10份、硅烷偶联剂3-8份和消泡剂1-5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底层为钢化玻璃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震击层5为eva橡塑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防水层7是由玻璃防指纹油喷置于所述抗震击层5表面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磨防刮层8为pet保护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化玻璃膜1的一端上开设有条形槽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ito导电层是由成膜树脂4-15份、高分子导电聚合物40-80份和三氧化硅0.3-0.5份原料组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抗震击手机钢化膜及其制造方法。

如图5所示,基于抗震击手机钢化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首先将导电纤维层的原料进行混合,然后将会所得的混合物放入的搅拌机中对其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其次将其放置于30℃的恒温下静置,可得第一膜液,然后将ito导电层的原料进行混合,然后将会所得的混合物放入的搅拌机中对其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其次将其放置于45℃的恒温下静置,可得第二膜液。

步骤s103,其次将第一膜液和第二膜液分别放置与第一震荡器和第二震荡器器中进行震动排气泡,震荡频率为10000~12000次/min,震荡时间为30-45min。

步骤s105,再次将所制得的第一膜液涂抹于基底层的表面,然后通过烘干装置对其进行烘干,可得防静电层。

步骤s107,然后再将第二膜液涂覆于步骤三中所制得的防静电层的表面,然后将其放置于温度为100-130℃的烘干箱中对其进行烘干,即可制得ito导电层。

步骤s109,最后将上述中所提到的抗震击层、耐磨防水层、ito导电层、防静电层和基底层通过压层机高温压合后,可知得成品。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基层的一侧设有防静电层能够对起到防静电的作用,避免基底表面产生静电吸附灰尘,从而能够增加起到防尘的作用,增加了钢化玻璃膜在贴敷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其中防静电层中填充有呈网格状排列导电纤维,使导电纤维之间产生电晕放电,从而有效地消除了静电;在防静电层的一侧设有ito导电层,能够将钢化玻璃膜表面所产生的静电进行排出导走,从而起到防静电的作用;抗震击层能够增加钢化玻璃膜的强度和抗震性能,同时抗震层为eva橡塑层,eva橡塑具有良好的缓冲、抗震、隔热、防潮、抗化学腐蚀等优点,且无毒、不吸水,其防震性能优于聚苯乙烯(泡沫)等传统发泡材料,所以能够更好的对于手机屏幕进行保护,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耐磨防水层是由纳米防水层和耐磨防刮层,大大的增加了对于防水性能的提高了,同时避免手指在滑动手机屏时对屏幕造成刮擦,大大的提高了美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