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罩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03649阅读:来源:国知局
而相对于隔热层的表面的平面不位移(shift)或交错。此外,它们可以相对于彼此像双螺旋一样延伸或以在向隔热层的中间投影中在几处彼此交叉的方式延伸。尤其优选的是,气流通过由隔热层的外表面上的第二绕组得到的第二冷却回路,由于这确保了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简单并持久的冷却,同时在车辆的其他阶段不发生冷却而便于加热。在隔热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使用第一和第二冷却回路允许根据每个特殊操作条件的要求来设计热图的更多的机会。
[0018]取代在隔热层的内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绕组和在同一隔热层的外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二绕组,也可以采用至少三层隔热层的排列实现类似的设计,内层具有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绕组的凹进(recess),第二层是连续的并且外层具有用于至少一个第二绕组的凹进。
[0019]10至500mm2的截面面积,有利地30至200mm2的截面面积,尤其适合流动通道。各个流动通道之间的距离有利地在5至10mm的范围内,更有利地在10至50mm之间。
[0020]在以螺纹状的方式布置的流动通道的情况下,所述流动通道在几个部分壳上连续,它们的斜面(slope)可以在25至10mm之间,尤其约50mm。通道的宽度有利地在3至30mm之间的范围内,更有利地在4至20mm之间并且最有利地在8至12mm之间。尤其适合的通道高度为2至20mm,有利地为5至15mm并且更有利地为5至1mm0
[0021]流动通道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变化并且例如通过使用半圆形的、矩形的或梯形的截面适应实际的需求。在梯形截面的情况下,较长的基侧(basic side)可以设置在热部件侧或与其相对侧。
[0022]Ω形(Omega-shaped)截面也是可能的。尤其优选的是沿热部件布置流动通道,因为这产生良好的冷却效果。然而,相对于该部件的纵向成5至45°之间的角度,有利地约20°的角度而倾斜的走向也是适合的。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形成流动通道的槽至少在其纵向延伸的一段上可以显示出逐渐变细的截面,有利地以锥形的方式逐渐变细。另外,该截面可以沿所述槽在各段逐渐变细和变宽。
[0023]隔热层显示出与至少一个金属层相同的延伸方向不是必须的。相反,边缘区域可以没有隔热材料,尤其是如果它们的目的仅在于将隔热罩通过其金属层固定至热部件。然而,优选的是隔热层延伸为覆盖金属层的延伸平面的至少50%以上,优选地为至少80%,优选地为至少90%。
[0024]所述至少一个金属层包括钢板或由钢板构成,尤其是不锈钢板、铝化钢板(aluminated steel sheet),尤其是耐火的销化钢板(f ire-aluminated steel sheet)和/或镀铝钢板等。所述金属板可以具有光滑金属板的形式,或其可以至少部分地有凹痕(dimpled)。最优选的是,所述至少一个金属层的外表面具有良好的反射率。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隔热罩结合了反射、对流以及隔热特性,并允许对于特定应用的定制设计。
[0025]根据本发明的隔热罩用来屏蔽热部件,尤其是内燃机的部件,特别是在车辆中,例如主要为客车和运载车(utility vehicle)。因此,所述隔热罩尤其适合应用于排气线,尤其是在排气歧管或排气处理单元、增压以及热交换器单元,例如用于加热传动油(transmiss1n oil)的热交换器,用在额外的乘客室加热中和/或电池调节中。
[0026]以下给出本发明的隔热罩的一些实施例。在所有这些实施例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避免重复。在以下实施例中,将结合实施例表示本发明的一些元件。但是,每个本发明的元件也可以独立于相应实施例的其他元件而表示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隔热罩;
[0028]图2为由两个部分壳构成的本发明的隔热罩;
[0029]图3和4为本发明的隔热罩的顶视图;
[0030]图5至7为本发明的流动通道取向的示例;
[0031]图8为本发明的具有铰链机制的隔热罩;
[0032]图9为本发明的流动通道取向的另一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图1示出具有金属层2的隔热罩I。由多孔材料构成的隔热层3被布置为基本上平行于金属板层2。隔热层3嵌入到金属层2中并由金属层2加固。金属层2由耐火的铝化(fire-aluminated)不锈钢构成,隔热层3由不含粘合剂的玻璃-纤维垫构成。金属板层2和隔热层3它们的几何形状与两个邻接部件的几何形状相符,并且以这种方式表现出具有凸出部的三维形式,例如在区域40中。图1中的隔热罩I实际上是与一个第二半壳相结合的,并且符合现有技术。
[0034]图2以分解视图示意性地表示出由两个半壳Ia和Ib构成的隔热罩I的构造。该两个半壳都被设置为以环形方式包围作为相邻部件的催化剂9。半壳本身包括镀铝的或不锈钢的外壳2a、2b,其中分别嵌入有隔热层3a、3b。与现有技术中的隔热层不同,隔热层3a、3b由已经用陶瓷粘合剂固定的玻璃纤维垫构成,使得半壳永久地保持其形状。这对于遍布在朝向部件9的隔热层表面上的通道10持久的稳定性是尤其需要的。
[0035]在图3中,在面向热部件的表面的顶视图中示出了类似于图1中的、但为根据本发明的隔热罩I的半壳。对应于本发明,此处,在指向热部件的隔热罩I的表面上,槽1a至1d被模塑到隔热层3中,通过该槽气体可以在热部件与隔热层3之间流动。为此目的,槽1a至1d其末端之间触及(reach to)隔热层3的端部,并因此各自包括进气口 5a至5d以及出气口 6a至6d。在安装状态下的槽1a至1d在此处未示出的互补的半壳中继续延伸。槽1a至1d显示出基本上半圆形的截面,其中槽的最大深度为8mm,并且槽的最大宽度为10mm。
[0036]在图4中,在指向热部件的表面的顶视图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隔热罩的半壳。此处,隔热层3被标记有波浪形的阴影线(hatching)。此外,流动通道被模塑成槽1a至1g进入面向热部件的隔热层的表面中,流动通道穿过隔热层到其边缘。金属层2的边缘8在朝向第二半壳的边界地带的几个区域呈领形向外突出,并且以这种方式形成对应第二半壳的领形突出边缘的抵靠区域(resting area)。到达这一端的领形突出边缘可包括用于连接两个半壳的紧固部件的通路开口,此处不详细论述这些通路开口。作为替代,互补的边缘也可以通过夹紧或堵塞连接来彼此固定。
[0037]图5在局部图A至D中示出了将流动通道1a至1d布置在隔热层3的表面上或表面内的几种可能。在图5A中,一共给出四个流动通道1a至10d,其相对于热部件的纵轴成约120°的角度延伸。这些通道围绕该部件并且以这种方式形成单个连续通道。这是由图5B中的相应截面图得到的,在图5B中各部分壳在示意图中是组合的。图5B为简化图,其没有反映出通道截面1a至1d不平行于纸面延伸而是作为向纸面倾斜的螺旋通道延伸,如根据图5A得到的。因此,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位于纸面的前面和后面。
[0038]图5C还示出了螺旋地环绕热部件的通道10a、10b、1c和1d或更确切地说是它们的截面,此处再次给出了多层螺旋。虽然通道1a至1d彼此平行延伸,但是此处在通道1a和1c中流动的气体方向与通道1b和1d中流动的气体方向相反。
[0039]在图中,示出了两个流动通道1a和1b的布置,其螺旋地环绕着热部件。这些通道相互错开,使得两个流动通道1a和1b的回旋(convolut1n)以交替嵌套的方式延伸。该两个流动通道被设置为,它们的通路在横向流动中有效。
[0040]在局部图A至C中,图6示出了平行于热部件的纵向轴的流动通道的布置。此处,图6A示出了隔热层3的细节,其中可以识别出彼此平行布置并且直线延伸的四个流动通道1a 至 1d0
[0041]在图6B中,示出了穿过对应于图6A的部件的布置的截面。通道1a至1d在其纵向的方向上——因而该方向正交于图5B的绘图平面——彼此平行延伸。在图6B中,可以理解除了通道1a至1d之外,给出了其他通道,并且隔热罩I完全包围热部件9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绝热和冷却。
[0042]在图6C中,示出了流动通道1a至1e的布置,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图6A和6B中示出的布置,只是其中通道1a至1e以与热部件9的纵向轴成约20°的角度延伸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