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波散热双功能复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磁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波散热双功能复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电子设备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电磁兼容问题。电磁干扰的存在往往使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性能降低,甚至受到损坏。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机往往同时集成有GSM移动通讯、蓝牙、W1-F1、摄像头、MP4多媒体等功能,这使得手机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系统内部各个子模块之间的互相干扰变得很突出。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无线通讯终端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多功能化、集成化和高频化的影响,目前智能电子终端的发热量很大,而且热量通常是集中在某个小范围内,导致局部温升过快,从而影响机器的故障率。
[0003]基于以上情况,如何有效地解决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问题和散热问题成为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必须给与重视的问题。而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便携化、小巧化、多通信系统融合和智能化的趋势,使得在设计电子产品时,一些传统的方法无法应用,比如:使用全封闭的金属外壳,各系统模块之间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产品内使用屏蔽罩,使用有厚重的金属箔,使用大面积的石墨散热膜等。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吸波膜由于其“轻”和“薄”的特点,使其成为设计者解决电磁干扰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使用厚度较大的吸波膜,但如果厚度达不到要求,又无法对电磁波产生有效的吸收,这就形成了矛盾。此外磁性吸波膜吸收电磁波能量以后将其转化成热能,新热量的增加对本身就需要散热的电子器件来说无疑是负面的影响。为了降低温度,有设计者提出吸波膜和石墨膜贴合在一起的技术方案,然而石墨膜虽然具有高的热导率,能解决χ-y平面内的热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但其厚度和密度都不大,无法存储和传输更多的热量而实现明显的降温。另外,吸波膜和石墨膜之间的一般采用双面胶贴合的方式,因为双面胶有较高的热阻,也影响了石墨膜和吸波膜之间热量的传输。因此,为智能电子产品寻找一种技术方案能够同时有效解决电磁波干扰和工作环境温度偏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波散热双功能复合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电磁波吸收功能的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的柔性吸波膜、具有散热和电磁波反射功能的石墨膜、金属过渡层、具有储热和散热功能的金属导热层。
[0005]进一步,按照电磁波入射方向四层膜的排序依次是:吸波膜、石墨膜、金属过渡层、金属导热层。
[0006]进一步,各层之间的连接无任何介质。
[0007]进一步,吸波膜是其由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复合而成,单分散的磁性颗粒通过聚合物粘结在一起,其表面电阻在106 Ω/ □以上。
[0008]进一步,石墨膜为天然石墨膜或人工合成石墨膜,其表面电阻在200 πιΩ/□以内,电导率在104 S/m以上,可对入射其表面的电磁波形成有效的反射,引发磁性颗粒的二次磁损耗。
[0009]进一步,金属过渡层为Cu、Al、N1、Zn、Au、Ag、Fe或Ti金属或其合金,其厚度小于100 nm,且与石墨膜相互附着。
[0010]进一步,金属导热层为Cu、Al、N1、Zn、Au、Ag、Fe或Ti金属或其合金,其厚度大于15 μιη0
[001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吸波散热双功能复合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石墨膜材料,将其附着在带粘性的PET、PP或PE塑料膜上;
(2)在石墨膜的另一面通过气相法制备金属过渡薄层;
(3)在金属过渡层表面通过电镀或喷涂的方法获得金属导热层;
(4)准备磁性颗粒、聚合物粘结剂和溶剂组成的浆料,通过采用压膜、旋涂、带涂、印刷、喷涂或滚涂方式在上述石墨膜的另一表面制成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的吸波膜,其表面电阻为 106 ?108 Ω / 口。
[0012]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构筑一种由四层结构组成的电磁波吸收体,使其在较薄的情况下对电磁波形成有效的吸收。
[0013]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构筑的复合体兼具散热的功能,对改善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环境温度提供有利的帮助,这对超薄化和高频化的智能终端电子消费品来说十分重要。
[0014]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获得四层结构吸波散热双功能复合体的方法。
[0015]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双功能复合装置的实施例1的截面图。
[0017]图2是实施例1所示装置的电磁波吸收图谱。
[0018]图3是比较例I中采用胶带贴合的吸波膜-石墨膜-金属导热层复合装置的截面图。
[0019]图4是比较例2中采用胶带贴合的吸波膜-石墨膜复合装置的截面图。
[0020]图5是实施例1、比较例I和比较例2中多层复合装置在商业手机中应用后评估散热效果的温度分布图。
[0021]图6是根据发明的双功能复合装置的实施例2的电磁波吸收图谱。
[0022]图7是实施例2中所示装置的在商业手机中应用后评估散热效果的温度分布图。
[0023]图8是比较例3无金属过渡层且无胶带的吸波膜-石墨膜-金属导热层三层结构复合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发明而仍然实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5]本发明所涉及的复合装置包括具有电磁波吸收功能的柔性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的吸波膜、具有散热和电磁波反射功能的石墨膜、为改善机械强度而设计的金属过渡层、具有储热和散热功能的金属导热层。
[0026]根据入射面方向的顺序,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层为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的柔性吸波膜。此类吸波膜通过磁损耗的方式来吸收电磁波,依据磁性颗粒组成种类的不同对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产生吸收,且吸收的效果随着薄膜的厚度和填充比而变化。在薄型化设计的趋势下,厚度小且吸收效果好的材料无疑是受到青睐的,但材料通常对电磁波的吸收是有极限的,此时如何增加电磁波在吸收体内的有效传输距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本发明提出增加一层石墨膜(第二层)在吸波膜入射面的另一侧,一是利用其良好的导电性能(导电率可高达104 S/cm),可对进入其自身的电磁波产生明显的电阻损耗;二是由于其表面电阻在10?200 ι?Ω/□之间,可形成对电磁波的有效反射,引发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膜的二次磁损耗吸收,也就是等同增加了电磁波的传输距离;三是石墨膜本身的χ-y平面内的热导率良好(人工合成石墨膜热导率可接近2000 W/mK),可以将产生的热量快速扩散传输到外部元件。然而,石墨材料的密度(1.9?2.3 g/cm3)和厚度(通常小于70 Mm,对于人工石墨膜而言,厚度越大相应地密度越小)决定了其只能起均热功能,而无法大量储热后传输到外部形成有效降温。将石墨膜与金属膜贴合在一起似乎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金属具有大的比重,大的比热容和热导率。然而传统的双面胶贴合的方式会因双面胶热阻的影响散热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发明在石墨膜的一侧通过气相沉积法获得厚度很薄(小于100 nm)的金属过渡层(第三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尤其是真空高温高能粒子的轰击下,惰性的石墨表面可以附着上牢固的金属层。考虑到生产经济效益的问题,该薄层不宜太厚,只能作为过渡层使用,而起到热传输功能的金属导热层(第四层)可以采用其它低成本的办法在金属过渡层表面获得。如通过电镀的方法,可以获得厚度在25Mm以上的镀层。
[0027]依据每层材料的特性不同和其制备工艺的特点,本发明中四层结构波吸散热双功能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包括:(I)准备石墨膜材料,由于石墨膜与生俱来的柔软性的特点,需要将其附着在带粘性的PET、PP或PE等塑料膜上以增加其机械强度。(2)在石墨膜的另一面通过气相法制备金属过渡薄层。(3)在金属过渡层表面通过电镀或喷涂的方法获得金属导热层。(4)准备磁性颗粒、聚合物粘结剂和溶剂组成的浆料。通过采用压膜、旋涂、带涂、印刷、喷涂或滚涂等方式在上述石墨膜的另一表面制成磁性颗粒填充聚合物的吸波膜,其表面电阻为106?108 Ω/口。其中步骤3和4顺序可互换。
[0028]本发明所述的磁性颗粒包括但不限于球形、方形、片形、针状、纤维状或其它不规则形状。所述磁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I)软磁合金,如铁、钴、镍、铌、铬等金属及其合金;
(2)铁氧体,如锰锌系,镍锌系;(3)碳化硅;(4)导电纤维;(5)石墨颗粒等。所述磁性颗粒粒径大小D50为[I, 300]微米,最好为[20,80]微米,较好为[I, 20]微米或[80,300]微米。D50的测试方法为激光粒度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