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向增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方法

文档序号:9668122阅读:1556来源:国知局
基于双向增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图像去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向增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 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领域中,图像去噪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当今,许多科学领域 都包含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而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去噪方法中,各向异性扩散已成为 当前研究的热点。Perona和Malik在1990年首次提出了PM模型,该模型是令传导系数依 赖于图像梯度的二阶偏微分模型。1992年,Rudin,Osher,Fatemi等从能量泛函的角度提 出了基于图像全变差的正则化TV模型,该模型能更好地保持图像的边缘纹理等细节特征, 是偏微分方程在图像去噪中的重要体现。GuyGilboa等人在2002年提出了复模型,该模型 能够同时实现前后向扩散,将PM模型从实数域扩展到了复数域,实现了图像去噪范围的扩 大。自PM模型提出后,近些年,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去噪方法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0003] 最近,从另一些角度考虑,出现了许多较新的图像去噪算法,A.Buades等人提出 了NLM滤波器,该滤波器较好的的解决了滤波中保持图像纹理和细节特征的问题,但是计 算复杂,处理速度慢,对原图像的结构信息保护还不够好;BM3D方法去噪后的图像不仅有 较高的信噪比,视觉效果也很好,但是时间复杂度相对较高;C.A.Deledalle等人提出了 PPB(ProbablisticPatch-based)滤波器,该滤波器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 radar,SAR)图像滤波效果较好,但该滤波器在滤波过程中耗时过长,而其非迭代的滤波方 法虽然解决了耗时过长的问题,但该滤波器不能有效地保持图像的纹理和细节特征。
[0004] 如何设计一种图像去噪算法,便于实现,且能够兼顾图像噪声的去除和边缘、纹理 等细节彳目息的保护,提尚去噪性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图像去噪算法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基于双向增 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方法,能够兼顾图像噪声的去除和边缘、纹理等细节信息的保护,峰 值信噪比有了大幅提高,去噪性能较经典模型更具优越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种基于双向增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8] 步骤(A),建立双向扩散系数,根据PM模型的最小能量泛函,得到的扩散方程,如 公式⑴所示,
[0009] (1)
[0010] 其中,I为图像,div、▽分别为图像I的散度算子和梯度算子,I。为初始图像, f(lVII)为非增扩散函数、f'(lVII)为函数f(lVII)的一阶导数、I(t= 0)为图像 在t= 0时的值,t为扩散时间尺度,扩散系数为关于梯度的函数,H)为经典PM模型 |W| 下的扩散系数;
[0011] 构建公式⑴内在的坐标形式,设图像中某点0(i,j)的内在坐标系为(n,U, η为图像I的梯度方向;ξ为垂直于梯度的方向,
[0012] 贝丨J,
[0013] 其中,X,y为两个正交方向,Ιχ为图像I在X方向分量,Iy为图像I在y方向分量,ixx,ixy分别为I^在X,y方向的方向导数,I"为Iy在y方向的方向导数,In。表示图像I沿 着边缘梯度方向的方向导数,Ιξ4表示图像I沿着边缘切线方向的方向导数;
[0014] 扩散方程的最终表达式,如公式(2)所示,
[0015]
(2)
[0016] 为了使公式⑴有解,f(|VII)单调递增,f'(IVII) >〇;由公式⑵可知, 扩散系数为沿图像的边缘方向,即沿着边缘方向进行正向扩散,使图像模糊;而2|W| 扩散系数为沿图像的梯度方向,其正负号不确定,当f"(|VI|) >〇时,沿梯度方 2 向正扩散,使图像模糊,当f"(| ▽ 11) <0时,沿梯度方向逆扩散,锐化图像的边缘,保护图 像的边缘;
[0017]步骤⑶,突出图像的整体结构,增强边缘的锐化作用,对公式⑵做进一步化简, 如公式(3)所示,
[0018]
[0019] 其中,
:为经典PM模型简化分析后的扩散系数;
[0020] 令
k是图像I的梯度阈值,当| ▽I| 一 0时, g(l▽i|) - 1;当I▽i| 一①时,g(l▽i|) - 〇,扩散系数的选取条件,将
t入公式(3),得到公式(4),
[0021]
[0022] 当在图像边缘时,| ▽ 11 >>k,得到公式(5),
[0023]
[0024] 由公式(5)可知,图像沿梯度方向逆扩散,锐化图像的边缘,能够改善图像边缘模 糊的现象,保护图像的边缘;
[0025] 当在图像平坦区域时,| ▽ 11 <<k,得到公式(6),
[0026] (6)
[0027] 由公式(6)可知,图像的平坦区域,沿着图像的边缘方向和梯度方向同时平滑,具 有去噪能力;
[0028] 步骤(C),根据图像的最大灰度值和迭代次数自动控制梯度阈值k,进一步保留图 像边缘和细节特征,梯度阈值k为一个随扩散时间和扩散次数变化的函数,如公式(7)所 示,
[0029] k(t)=eat (7)
[0030] 其中,t为扩散时间,扩散次数η代表扩散时间,则t=
max{W,Η}为图像的最大灰度值,随着扩散次数增加或者扩散时间增加,梯度阈值k不断减 小,准确的缩小边缘判断的范围,保留图像边缘和细节;
[0031] 在滤波过程中为了不让图像失真,给图像添加一项保真项,保真项,如公式(8)所 示,
[0032] 4) C8;
[0033] 其中,λ$是调整参数,
Ε图像的边缘,此时| ▽I| 一①, VI~I-J
*1滤波结果会接近原始图像,加强了保边缘的效果;在图像 ,. 的平坦区域,此时I
G则扩散程度达到最大,去除噪声;
[0034] 步骤(D),根据公式(4)和公式(8),建立双向增强的扩散模型,如公式(9)所示,
[0035]
[0036] 其中,t4分别表示为图像I是经过小波增强处理后沿着边缘切线方向的方 向导数和沿着边缘梯度方向的方向导数,I(X,y, 〇) =I。表示I(X,y,t)在t= 0时,其即为 初始图像Ic;
[0037] 步骤(E),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步骤(D)建立的双向增强的扩散模型有 效,峰值信噪比高,去噪性能强。
[003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基于双向增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方法,简化了 扩散方程,建立双向扩散系数,使模型在扩散过程中能够实现平滑与锐化的双向过程,为进 一步加强平滑和锐化强度,对图像做增强处理,并用小波变换增强图像的整体轮廓,弱化图 像的纹理细节,然后,对梯度阈值进行了自适应设计和改进,使其根据图像的最大灰度值和 迭代次数自动控制梯度阈值,进一步保留图像边缘和细节特征,最后,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仿 真,用MATLAB软件对方法进行仿真验证,能够兼顾图像噪声的去除和边缘、纹理等细节信 息的保护,峰值信噪比有了大幅提高,去噪性能较经典模型更具优越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 景。
【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双向增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方法的流程图。
[0040] 图2是本发明的图像中某点局部坐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42] 本发明的基于双向增强扩散滤波的图像去噪方法,简化了扩散方程,建立双向扩 散系数,使模型在扩散过程中能够实现平滑与锐化的双向过程,为进一步加强平滑和锐化 强度,对图像做增强处理,并用小波变换增强图像的整体轮廓,弱化图像的纹理细节,然后, 对梯度阈值进行了自适应设计和改进,使其根据图像的最大灰度值和迭代次数自动控制梯 度阈值,进一步保留图像边缘和细节特征,最后,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仿真,用MATLAB软件对 方法进行仿真验证,能够兼顾图像噪声的去除和边缘、纹理等细节信息的保护,峰值信噪比 有了大幅提高,去噪性能较经典模型更具优越性,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43] 步骤(A),建立双向扩散系数,根据PM模型的最小能量泛函,得到的扩散方程,如 公式⑴所示,
[0044] 、 ^ (1)
[0045] 其中,I为图像,div、▽分别为图像I的散度算子和梯度算子,I。为初始图像, f(lνι|)为非增扩散函数、f'(lνι|)为函数f(lνι|)的一阶导数、i(t=o)为图像 在t= 〇时的值、t为扩散时间尺度,扩散系数为关于梯度的函数,为经典PM模型的 扩散系数,PM模型的扩散方程为,
[0046]
[0047] 其中,div、▽分别为散度算子和梯度算子,I。代表初始图像,它是通过原图像与高 斯核卷积获得,即I(X,y,t)=IQ*G(x,y,t),扩散系数g(I▽11)满足
是 关于梯度的函数,即在梯度低的区域平滑效果很强,而在接近边缘梯度较高的区域,PM方法 尽可能地减少平滑,实现了保边缘,Perona和Mailik提出的g(|▽1|)有以下两种形式:
[0048]
[0049] 构建公式(1)内在的坐标形式,如图2所示,设图像中某点
[0050]0(i,j)的内在坐标系为(η,ξ),η为图像I的梯度方向;ξ为垂直于梯度的方
[0052] 其中,X,y为两个正交方向,、为I在X方向分量,I,为I在y方向分量,Iχχ,'分 别为、在X,y方向的方向导数,I"为I,在y方向的方向导数,Iηη表示I沿着边缘梯度方 向的方向导数,Ιξξ表示I沿着边缘切线方向的方向导数;
[0053] 扩散方程的最终表达式,如公式(2)所示,
[0054] (:2)
[0055] 为了使公式⑴有解,f(|VII)单调递增,f' (|VII)>0;由公式(2)可知, 扩散系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