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板打孔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板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国内建筑施工领域内,缺乏专业的顶板打孔工具。传统顶板打孔作业多采用双人配合作业,搭设双层乃至多层脚手架,在脚手架上手持电钻在顶板上打孔。传统方法弊端众多:首先作业人员为高空作业危险性较大;其次由于脚手架上空空间有限导致打孔时操作较难、效率较低,并且脚手架移动较为困难,导致作业效率非常低;最后有些顶板打孔需要精确控制打孔深度防止将顶板打穿,作业人员只能凭借经验与感觉进行控制,导致打孔深度不够精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方便,可精确控制打孔深度的顶板打孔装置,该顶板打孔装置易拆装,使用方便,可极大提高打孔效率,在高效作业的同时还避免了工人高处作业,降低了顶板打孔作业的危险性。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板打孔装置,包括:
[0005]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设有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的底部管壁上设有沿所述支撑套管设置的调节窗口;
[0006]移动顶杆,插设于所述支撑套管中,所述移动顶杆的下端设有定位卡件,所述定位卡件卡设于所述调节窗口内并沿所述调节窗口移动;所述移动顶杆的上端设有供安装打孔机的固定支座;以及
[0007]牵引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套管的管壁上的滑轮组件及绕设于所述滑轮组件上且与所述定位卡件连接的绳索组件。
[000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撑底座为移动底座,所述移动底座包括支撑底板及设于所述支撑底板底部四角的滚轮,所述支撑套管的底部固定于所述支撑底板上。
[000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移动顶杆为可伸缩顶杆,所述可伸缩顶杆包括插设于所述支撑套管中的第一顶管及可伸缩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管上端的第二顶管,所述定位卡件设于所述第一顶管的下端,所述固定支座设于所述第二顶管的上端。
[00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顶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顶管的下端之间通过定位螺栓连接,所述第一顶管的下端开设有供所述定位螺栓插设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顶管的下端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多组第二定位孔,且多组所述第二定位孔沿所述第二顶管设置。
[00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滑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套管的管壁上的定滑轮及设于所述定滑轮的上方的滑轮组,所述定滑轮位于所述调节窗口的上方;所述绳索组件包括绕设于所述定滑轮上的第一绳索及绕设于所述滑轮组上的第二绳索,所述第一绳索的第一端与所述定位卡件连接,所述第一绳索的第二端与所述滑轮组连接,所述第二绳索的第一端与所述滑轮组连接,所述第二绳索的第二端设有拉环。
[00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撑套管的管壁上通过第一支杆上下设置有两个所述定滑轮。
[00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滑轮组包括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一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所述第一定滑轮通过第二支杆与所述支撑套管顶部的管壁连接,所述第二定滑轮连接于所述第一定滑轮的下方,所述第一动滑轮挂设于所述第二定滑轮上,所述第二动滑轮连接于所述第一动滑轮的下方;所述第一绳索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滑轮连接,所述第二绳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滑轮连接,所述第二绳索的第二端依次绕经所述第二定滑轮、所述第一动滑轮、所述第一定滑轮和所述第二动滑轮。
[00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二绳索上标有刻度。
[00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滑轮组件的外部设有防护箱体。
[0016]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I)提高了顶板打孔作业的效率,减少了人工的耗费,填补了专业顶板打孔工具方面的空白;
[0018]2)制作简易,操作方便,移动迅速,适用于多种场地环境下的顶板打孔作业;
[0019]3)减少了作业人员高空作业的时间,使顶板打孔作业更为安全高效。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顶板打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顶板打孔装置的调节窗口与定位卡件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首先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顶板打孔装置主要由支撑底座11、支撑套管12、移动顶杆13及牵弓I机构组成。
[0024]其中,支撑底座11可为移动底座,由支撑底板111及设于支撑底板111底部四角的滚轮112组成。该支撑底板111可采用5_厚正方形钢板制作,作为承重主体;支撑底板111的底部四个角部竖直焊接约15cm长的DN32钢管(内径为32mm的钢管),用于安装滚轮112,便于移动。
[0025]支撑套管12的底部焊接于支撑底板111上,该支撑套管12可采用约1.2m长的DN50钢管(内径为50mm的钢管)制作,竖直焊接在支撑底板111上的中心位置。支撑套管12的底部管壁上设有沿支撑套管12的高度方向设置的调节窗口 120,配合图2所示,该调节窗口 120可为高约20cm、宽约I.2cm的细长型的洞口。
[0026]如图1所示,移动顶杆13插设于支撑套管12中,在移动顶杆13的下端设有定位卡件130,该定位卡件130可卡设于调节窗口 120内并沿调节窗口 120上下移动,该定位卡件130可采用圆钢制作,卡在细长型的调节窗口 120内,从而固定移动顶杆13,使移动顶杆13不能左右晃动或旋转,只能沿支撑套管12上下移动约20cm,顶板打孔深度通常为1cm?15cm的范围,20cm的移动范围为移动顶杆13留出了一定的调整范围。
[00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移动顶杆13为可伸缩顶杆,包括插设于支撑套管12中的第一顶管131及可伸缩连接于第一顶管131上端的第二顶管132,第一顶管131可采用约1.6m长的DN40钢管(内径为40mm的钢管)制作,第一顶管131的上端延伸出支撑套管12的顶部;第二顶管132可采用DN32钢管(内径为32mm的钢管)制作,第二顶管132的下端插设于第一顶管131的上端。定位卡件130设于第一顶管131的下端,第二顶管132的上端设有供安装打孔机或钻机的固定支座15,该固定支座15可采用垂直焊接在第二顶管132的上端的角钢。
[0028]其中,第一顶管131的上端与第二顶管132的下端之间的可伸缩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卡合或螺纹连接等方式;或者,如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顶管131的上端与第二顶管132的下端之间采用多个定位螺栓133连接,其中,在第一顶管131的下端开设有位于同一高度位置、供多个定位螺栓133插设的第一定位孔;在第二顶管132的下端开设有对应于第一定位孔的多组第二定位孔,且多组第二定位孔沿第二顶管132的高度方向设置,相邻每组第二定位孔之间的间隔约为5cm,根据不同作业环境楼层高度的不同要求,选择相应高度的第二顶管132下端的第二定位孔与第一顶管131上端的第一定位孔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从而可以调节第一顶管131与第二顶管132的连接位置,调整移动顶杆13的高度,在不同作业环境楼层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