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使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的单向离合器的农用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农用供给装置的一个例示的施肥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即:通过外嵌于该驱动轴的2个单向离合器等使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传递至施肥装置所具有的截面为六边形的驱动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第2009-95312号公报(第0039段至第0044段、图4、图7、图13及图14)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驱动轴的截面是六边形,因此各单向离合器在外嵌于驱动轴的单向离合器的内轮具备与驱动轴具有相同的六边形截面的嵌合孔。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轴以及单向离合器由于制造误差而导致产生个体差异,而由于这些个体差异,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有可能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间隙。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该间隙越大,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产生的传动损耗越大。因此,对于这种具备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农用供给装置而言,因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各有不同,导致即使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相同,通过单向离合器得到的驱动轴转速也可能会有差异。其结果是,会出现来自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的供给量各有不同的不良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上述不良状况得到避免,即:使因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内轮之间产生的间隙而导致来自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的供给量各有不同的不良状况得到避免。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备使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的单向离合器,所述驱动轴由具有多边形截面的角轴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具备内轮,所述内轮外嵌于所述驱动轴,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内轮之间压入有树脂制筒状体。通过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有树脂制筒状体,因此能够消除有可能因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存在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消除因该间隙而造成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的传动损耗。由此,能够避免下述情形,即:尽管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相同,但也有可能因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产生的传动损耗而导致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通过单向离合器得到的驱动轴转速存在差异。其结果是,来自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的供给量各有不同的不良情形能够得到避免。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筒状体由多个弯曲部件构成筒状。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有树脂制的筒状体,因此能够消除有可能因驱动轴和单向离合器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消除因该间隙而造成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的传动损耗。由此,能够避免下述情形,即:尽管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相同,但也有可能因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产生的传动损耗而导致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通过单向离合器得到的驱动轴转速存在差异。其结果是,来自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的供给量各有不同的不良情形能够得到避免。然而,例如当用单个筒状部件构成筒状体时,在将筒状体压入至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情况下,将筒状体外嵌于驱动轴的一端部之后,有必要将筒状体从驱动轴的一端部滑行移动至压入部位。因此,需要进行将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的工序。此外,在筒状体的滑行移动过程中,筒状体的内周面有可能因滑动接触驱动轴的角部等而受到损伤。对此,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筒状体以多个弯曲部件构成,因此只需要通过将各弯曲部件压入至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就能够在不需要进行将筒状体外嵌于驱动轴一端部的工序、使筒状体从驱动轴的一端部滑行移动至压入部位的工序的情况下,将筒状体压入至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此外,由于不需要使筒状体在外嵌于驱动轴的状态下进行滑行移动,因此能够避免筒状体的内周面在筒状体的滑行移动过程中因滑动接触驱动轴的角部等而受到损伤。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具备使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的单向离合器,所述驱动轴由具有多边形截面的角轴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具备内轮,所述内轮外嵌于所述驱动轴,所述内轮具有小径部以及扩径部,所述小径部具有嵌合孔,所述嵌合孔为与所述驱动轴的截面相同的多边形,所述扩径部具有圆孔,所述圆孔的直径比所述驱动轴的外接圆的直径大,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扩径部之间压入有树脂制筒状体。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驱动轴与内轮的扩径部之间压入有树脂制筒状体,因此能够消除有可能因驱动轴和单向离合器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消除因该间隙而造成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的传动损耗。由此,能够避免下述情形,即:尽管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相同,但也有可能因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产生的传动损耗而导致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通过单向离合器得到的驱动轴转速存在差异。其结果是,来自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的供给量各有不同的不良情形能够得到避免。此外,通过在单向离合器的内轮具备上述的小径部与扩径部,与例如使内轮整体扩径,并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具有内轮整体长度的筒状体的情形相比,能够使单向离合器在径向上的大型化得到抑制。并且,通过在驱动轴与内轮的扩径部之间压入筒状体,能够使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与筒状体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能够使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与筒状体之间发生打滑的情形得到有效的抑制,从而能够使因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与筒状体之间的打滑而导致的传动损耗的发生得到有效的抑制。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筒状体由多个弯曲部件构成筒状。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驱动轴与内轮的扩径部之间压入有树脂制的筒状体,因此能够消除有可能因驱动轴和单向离合器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消除因该间隙而造成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的传动损耗。由此,能够避免下述情形,即:尽管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相同,但也有可能因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之间产生的传动损耗而导致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通过单向离合器得到的驱动轴转速存在差异。其结果是,来自不同的农用供给装置的供给量各有不同的不良情形能够得到避免。此外,通过在单向离合器的内轮具备上述的小径部与扩径部,与例如使内轮整体扩径,并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具有内轮整体长度的筒状体的情形相比,能够使单向离合器在径方向上的大型化得到抑制。并且,通过在驱动轴与内轮的扩径部之间压入筒状体,能够使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与筒状体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能够使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与筒状体之间发生打滑的情形得到有效的抑制,从而能够使因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与筒状体之间的打滑而导致的传动损耗的发生得到有效的抑制。然而,例如当用单个筒状部件构成筒状体时,在将筒状体压入至驱动轴与内轮的扩径部之间的情况下,将筒状体外嵌于驱动轴的一端部之后,有必要将筒状体从驱动轴的一端部滑行移动至压入部位。因此,需要进行将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的工序。此外,在筒状体的滑行移动过程中,筒状体的内周面有可能因滑动接触驱动轴的角部而受到损伤。对此,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筒状体以多个弯曲部件构成,通过将各弯曲部件压入至驱动轴与内轮的扩径部之间,就能够在不需要进行将筒状体外嵌于驱动轴一端部的工序、使筒状体从驱动轴的一端部滑行移动至压入部位的工序的情况下,将筒状体压入至驱动轴与内轮的扩径部之间。此外,由于不需要使筒状体在外嵌于驱动轴的状态下进行滑行移动,因此能够避免筒状体的内周面在筒状体的滑行移动过程中因滑动接触驱动轴的角部等而受到损伤免。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筒状体的内周形成为具有与所述驱动轴的截面形状相同的多边形,并且能够与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在所述筒状体的外周面的偏离与所述驱动轴的角部对置的部位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凸条,所述凸条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在所述筒状体的压入状态下,所述凸条各自压接到所述内轮的内周面,并且所述筒状体的内周面压接到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通过该技术方案,由于在筒状体的外周面具有在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因此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当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筒状体时,筒状体的各凸条压接到内轮的内周面,形成筒状体的内周面的多个平面部被挤出向驱动轴侧,与形成有驱动轴外周面的多个平面部紧密接触。其结果是,不仅能够使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使有可能因驱动轴和单向离合器的个体差异而导致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形得到可靠的消除。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筒状体的内周形成为具有与所述驱动轴的截面形状相同的多边形,并且能够与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在所述筒状体的外周面的偏离与所述驱动轴的角部对置的部位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凸条,所述凸条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在所述筒状体的压入状态下,所述凸条各自压接到所述内轮的内周面,并且所述筒状体的内周面压接到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所述凸条各自的两端部呈倾斜状,并且越偏靠所述轴心方向的两端侧,所述两端部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通过该技术方案,由于在筒状体的外周面具有在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因此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当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筒状体时,随着筒状体的各凸条压接到内轮的内周面,形成筒状体的内周面的多个平面部被挤出向驱动轴侧,与形成驱动轴外周面的多个平面部紧密接触。此外,由于筒状体的各凸条的两端部呈倾斜状,越偏靠轴心方向的两端侧该两端部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因此在往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筒状体时,无论筒状体的朝向如何,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更加容易。其结果是,不仅能够使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使有可能因驱动轴和单向离合器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得到可靠的消除。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筒状体的内周面具备多个凸条,所述凸条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所述筒状体的外周形成为与所述内轮的内周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能够与所述内轮的内周面进行面接触,在所述筒状体被压入的状态下,所述凸条各自压接到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并且所述筒状体的外周面压接到所述内轮的内周面。通过该技术方案,由于在筒状体的内周面具有在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因此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当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筒状体时,随着筒状体的各凸条压接到驱动轴的外周面,筒状体的外周面被挤出向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侧,与内轮的内周面紧密接触。其结果是,不仅能够使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使有可能因驱动轴和单向离合器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得到可靠的消除。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筒状体的内周面具备多个凸条,所述凸条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所述筒状体的外周形成为与所述内轮的内周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能够与所述内轮的内周面进行面接触,在所述筒状体被压入的状态下,所述凸条各自压接到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并且所述筒状体的外周面压接到所述内轮的内周面,所述凸条各自的两端部呈倾斜状,并且越偏靠所述轴心方向的两端侧,所述两端部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通过该技术方案,由于在筒状体的内周面具有在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因此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当在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筒状体时,随着筒状体的各凸条压接到驱动轴的外周面,筒状体的外周面被挤出向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侧,与内轮的内周面紧密接触。此外,由于筒状体的各凸条的两端部呈倾斜状,并且越偏靠驱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侧该凸条的两端部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因此在往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筒状体时,无论筒状体的朝向如何,都能够使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更加容易。其结果是,不仅能够使筒状体向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使有可能因驱动轴和单向离合器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驱动轴与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的间隙得到可靠的消除。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轴为具有六边形截面的六角轴,所述筒状体由以夹持所述六角轴的相对的2个角部的状态配置的2个弯曲部件构成筒状,所述弯曲部件均具备内表面,所述内表面由与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的3个平面部构成。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形成各弯曲部件的内表面的3个平面部形成120度的夹角,因此各弯曲部件的内表面具有30度的起模角度。由此,各弯曲部件的内表面无需具备专用的起模角度,各弯曲部件成型后的起模操作变得容易。此外,与例如用三个弯曲部件构成筒状体的情形相比,能够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达到容易组装的效果。因此,不仅能够容易地进行各弯曲部件的成型操作,也能够使筒状体的组装性能得到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图2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从行驶车体向施肥装置的传动结构等的行驶车体的后部上侧的纵截面左视图。图4是示出施肥装置的结构等的施肥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从行驶车体向施肥装置的传动结构等的施肥装置的横截面俯视图。图6是示出从行驶车体向施肥装置的传动结构等的施肥装置的后视图。图7是示出施肥装置的结构等的行驶车体的后部上侧的纵截面左视图。图8是示出施肥装置的驱动结构等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施肥装置的向驱动轴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等的施肥装置的右端部的横截面俯视图。图10是示出施肥装置的向驱动轴传递动力的的传动结构等的施肥装置的右端部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施肥装置的向驱动轴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等的施肥装置的一部分的纵截面右侧视图。图12是示出施肥装置的向驱动轴传递动力的的传动结构等的施肥装置的右端部的纵截面主视图。图13是示出施肥装置的向驱动轴传递动力的的传动结构等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俯视图。图14是示出在标准施肥状态下使连接臂操作为最大送出位置的状态时的第二臂的往向摆动前(返向摆动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的纵截面右视图。图15是示出在标准施肥状态下使连接臂操作为最大送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臂的返向摆动前(往向摆动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的纵截面右视图。图16是示出在标准施肥状态下使连接臂操作为最小送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臂的往向摆动前(返向摆动后)的状态的送出用传动机构的纵截面右视图。图17是示出在标准施肥状态下使连接臂操作为最小送出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臂的返向摆动前(往向摆动后)的状态的送出用传动机构的纵截面右视图。图18是示出切换为减量施肥状态之后的状态的送出用传动机构的纵截面右视图。图19是示出在驱动轴与各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有筒状体的结构的驱动轴的右端部附近的横截面俯视图。图20是示出在驱动轴与各单向离合器的内轮之间压入有筒状体的结构的驱动轴的右端部附近的纵截面侧视图。图21是示出筒状体的结构的筒状体的侧视图。图22是示出筒状体结构的筒状体的纵截面主视图。图23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7]所示的筒状体的结构的驱动轴的右端部附近的纵截面侧视图。图24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7]所示的筒状体的结构的筒状体的侧视图。图25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7]所示的筒状体的结构的筒状体的纵截面主视图。图26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8]所示的筒状体的结构的驱动轴的右端部附近的纵截面侧视图。图2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8]所示的筒状体的结构的筒状体的侧视图。图2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13]所示的筒状体的结构的驱动轴的右端部附近的横截面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行驶车体;48:驱动轴;48A:角部;48B:外周面;71:单向离合器;71C:内轮;71Ca:嵌合孔;71Cb:小径部;71Cc:圆孔;71Cd:扩径部;71Ce:内周面;72:单向离合器;72C:内轮;72Ca:嵌合孔;72Cb:小径部;72Cc:圆孔;72Cd:扩径部;72Ce:内周面;73:单向离合器;73C:内轮;73Ca:嵌合孔;73Cb:小径部;73Cc:圆孔;73Cd:扩径部;73Ce:内周面;110:筒状体;110A:内周面;110B:外周面;111:弯曲部件;111A:内表面;111Aa:平面部;111C:凸条;111Ca:两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即:乘用型插秧机(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具备施肥装置(作为本发明的农用供给装置的一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图1所示的符号F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乘用型插秧机的前侧,符号U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乘用型插秧机的上侧。此外,图2所示的符号F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乘用型插秧机的前侧,符号R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乘用型插秧机的右侧。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具备行驶车体1,行驶车体1是乘用型的四轮驱动式。在行驶车体1的后下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结有平行连杆方式的连杆机构2。在连杆机构2的后下部以能够摇摆的方式连结有供4行种植用的苗种植装置3。此外,在行驶车体1的后上部,配备有作为农用供给装置A的一例的施肥装置4,施肥装置4为供4行施肥用,将对于农田的供给物的一例的粒状肥料供给至农田。由此,乘用型插秧机以最多能够进行4行插秧作业以及施肥的供4行种植用的中央载置施肥方式构成。此外,行驶车体1的后部设置有升降气缸5,升降气缸5通过连杆机构2对苗种植装置3进行升降驱动。升降气缸5采用单动型液压气缸。如图1至图3所示,行驶车体1在车体框架6的前部具备发动机7等。车体框架6的后部侧具备搭乘驾驶部8等。车体框架6具备:搭载发动机用的前部框架9、与前部框架9的后端部相连结的变速箱10、与变速箱10的后端部相连结的后部框架11以及与后部框架11的上端部相连结的座席框架12等。搭乘驾驶部8具备:操纵前轮用的转向盘13、搭乘踏板14、驾驶座席15以及后部踏板16等。如图1及图3所示,变速箱10具备左右一对前车轮箱17以及左右一对摆动箱18等,左右一对前车轮箱17从变速箱10的前侧的左右两侧部向横外方延出,左右一对摆动箱18从变速箱10的后侧的左右两侧部向后下方延出。此外,在左右一对前车轴箱17的延出端以能够操作方向并且能够驱动的方式装配有左右一对前轮19。在左右一对摆动箱18的延出端以能够驱动的方式装配有左右一对后轮20。左右一对摆动箱18以左右朝向的传动轴21为支点进行上下摆动,该左右朝向的传动轴21从变速箱10横跨至左右两侧的摆动箱18。此外,这些自由摆动端侧通过左右两侧的悬架机构22连结于车体框架6。图1至图7所示,后部框架11连结于变速箱10的后端部,从而向上方延出的后部框架11的支撑部11A位于变速箱10的后方。支撑部11A的上表面从下方支撑有在行驶车体1的后上部所配备的后部踏板16。后部踏板16的宽度比左右一对的后轮20的车轮间隔长。从后部踏板16的左右两侧的前端朝向搭乘踏板14延出的罩部16A为一体式地形成,该罩部16A兼用于后轮挡板。座席框架12连结于后部踏板16以及后部框架11的上端部,座席框架12配置于后部踏板16的上方。座席框架12通过左右两侧的缓冲橡胶部23以及能够对驾驶座席15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的位置调节机构24,对配备在行驶车体1的后上部的驾驶座席15进行支撑。位置调节机构24由左右朝向的支轴25以及左右一对的托架26等构成,左右朝向的支轴25以能够安装并拆卸的方式设置在座席框架12的前端部,左右一对的托架26设置在驾驶座席15。在左右两侧的各托架26形成有用于穿插支轴的3个穿通孔26A,3个穿通孔26A在前后方向上相隔有规定间距,由此,能够对驾驶座席15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进行3段式调节。此外,能够在以支轴25为支点的驾驶座席15的使用位置与向前方的倒伏位置之间进行摆动操作。如图1所示,来自发动机7的动力通过皮带张紧式的主离合器27等传递至作为主变速装置而设置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8。此外,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8产生的变速后的动力在变速箱10的内部分配为第一动力与第二动力。第一动力传递至内装于变速箱10的齿轮式副变速装置(未图示)。由副变速装置产生的变速后的第一动力在变速箱10的内部分配为行驶用与施肥用。行驶用动力在变速箱10的内部分配为前轮驱动用与后轮驱动用。前轮驱动用的动力通过前轮传动系统(未图示)传递至左右两侧的前轮19。后轮驱动用动力通过后轮传动系统(未图示)传递至左右两侧的后轮20。施肥用动力通过内装于变速箱10的施肥离合器(未图示)等传递至施肥装置4。第二动力通过内装于变速箱10的齿轮式株距变速装置(未图示)以及插植离合器(未图示)等传递至用于插秧的秧苗插植装置3。插植离合器对施肥离合器进行连动操作,施肥离合器与插植离合器的切断及连接操作进行连动,也同样被实施切断及连接操作。如图1及图2所示,秧苗插植装置3具备:供4行用整地浮体30、供4行用载苗台31、动力分配机构32、横向输送机构33、4个插植机构34以及供4行用纵向送出机构35等。整地浮体30在作业行驶时伴随行驶车体1的行驶一边对农田的泥土表面进行整地处理一边移动行驶。载苗台31形成为能够载置最多供4行用的垫状秧苗。动力分配机构32将来自行驶车体1的动力分配提供给横向输送机构33、各插植机构34以及各纵向输送机构35。横向输送机构33通过来自动力分配机构32的动力,使载苗台31在左右方向上以固定的行程进行往返移动。各插植机构34通过来自动力分配机构32的动力,从与载苗台31共同在左右方向上往返移动的垫状秧苗的下端按规定量切取插植秧苗,并插植于经过整地浮体30进行整地之后的农田的泥土部分。对于各纵向输送机构35而言,每当载苗台31到达左右两侧的行程终端时,通过来自动力分配机构32的动力,将对应的垫状秧苗朝向载苗台31的下端以规定的间隔纵向输送。通过这些动作,秧苗插植装置3为可供4行用,最多能够进行4行插秧作业。如图1至图6所示,施肥装置4具备:施肥框架36、肥料存留用肥料箱37、左右一对的送出机构38、4根施肥软管39、4个开沟器40以及电动式鼓风机41等。施肥装置4装配于行驶车体1的后部的驾驶座席15的机体后侧。施肥框架36的结构如下,即:在对左右一对的送出机构38从后方进行支撑的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主部件42螺栓连结有对左右两侧的送出机构38从前方进行支撑的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辅助部件43等。施肥箱37具有横向伸长的形状,能够存留供6行用的粒状肥料。施肥箱37的左右中心配置为与机体的左右中心一致,施肥箱37与各送出机构38以及鼓风机41共同配备在行驶车体1的后上部。施肥箱37的下端部具备3个排出部37A,3个排出部37A在左右方向上相隔规定的间距。在施肥箱37的内部能够安装并拆卸地具备引导部件44,引导部件44既阻止颗粒状肥料向位于施肥箱37的左右中央侧的排出部37A流下,也引导颗粒状肥料向位于施肥箱37的左右两端侧的排出部37A流下。换言之,通过在供6行用的施肥箱37安装引导部件44,能够使施肥箱37的规格从供6行用改为供4行用。左右一对的送出机构38的上端部连结于施肥箱37的左右两端侧的排出部37A。左右一对的送出机构38通过施肥框架36相连结。左右一对的送出机构38的内部设置有利用来自行使车体1的施肥用动力进行旋转的送出辊45。从各送出辊45的左半部所具备的多个凹部45A与其右半部所具备的多个凹部45A,通过各送出辊45的旋转,从施肥箱37的内部将供2行用的颗粒状肥料以规定量向下方送出。由此,左右一对的送出机构38以最多能够送出4行的颗粒状肥料的方式构成。各施肥软管39的一端部连接于对应的送出机构38。在各施肥软管39的另一端部连接有开沟器40。由此,各施肥软管39将从各送出机构38送出的颗粒状肥料引导至对应的开沟器40。各开沟器40安装于整地浮体30,配置并设定在机体宽度方向上与相对应的插植机构34相邻的位置。各开沟器40在作业行驶时,伴随行驶车体1的行驶在农田的泥土部形成施肥用沟,在该沟内埋入颗粒状肥料。鼓风机41螺栓连结于施肥框架36的左端部。鼓风机41利用来自行驶车体1的电力进行工作,从各送出机构38通过各施肥软管39的内部朝向各开沟器40生成运送风。由此,各送出机构38送出的颗粒状肥料在各施肥软管内的流动能够变得顺畅。如图1至图8所示,施肥装置4具备:横跨左右两侧的送出机构38的左右朝向的驱动轴48、将来自行驶车体1的施肥用动力传递至驱动轴48的送出用传动机构49以及能够对所有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量进行一体调节的送出量调节机构50等。驱动轴48由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六角轴构成。驱动轴48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装配有2个输出齿轮52,2个输出齿轮52与在各输出机构38所设置的输入齿轮51相咬合式地连动。驱动轴48外嵌装配有2个施肥行数切换离合器53,该2个施肥行数切换离合器53对从驱动轴48向对应的输出齿轮52的传动进行切断以及连接操作。各施肥行数切换离合器53通过2个系统的施肥行数切换操作系统55与配置在搭乘驾驶部8的2个行数切换手柄54进行连动操作。由此,各施肥行数切换离合器53能够使与其相对应的行数切换手柄54的切断以及连接操作得到实现。此外,秧苗插植装置3具备:2个插植行数切换离合器56以及2个纵向输送行数切换离合器57,该2个插植行数切换离合器56切断以及连接从动力分配机构32向对应的2个插植机构34的传动,该2个纵向输送行数切换离合器57切断以及连接从动力分配机构32向对应的2个纵形输送机构35的传动。各插植行数切换离合器56通过2个系统的插植行数切换操作系统58连动操作对应的行数切换手柄54。由此,各插植行数切换离合器56能够使通过对应的行数切换手柄54的切断连接操作得到实现。各纵向输送行数切换离合器57通过2个系统的纵向输送行数切换操作系统59对与其对应的行数切换手柄54连动式操作。由此,各纵向输送行数切换离合器57能够使通过对应的行数切换手柄54的切断连接操作实现。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各行数切换手柄54的操作,能够使该乘用型插秧机的作业状态择一式地切换至全行作业状态、左侧两行作业状态、右侧两行作业状态以及全行停止状态中的一个状态。全行作业状态为使秧苗插植装置3的所有插植机构34以及纵向输送机构35工作,并且使施肥装置4的所有送出机构38工作的状态;左侧两行作业状态为使秧苗插植装置3的供左侧两行用的插植机构34以及纵向输送机构35工作,并且使施肥装置4的供左侧的送出机构38工作的状态;右侧两行作业状态为使秧苗插植装置3的供右侧两行用的插植机构34以及纵向输送机构35工作,并且使施肥装置4的供右侧送出机构38工作的状态;全行停止状态为使秧苗插植装置3的所有插植机构34以及纵向输送机构35停止,并且使施肥装置4的所有送出机构38停止的状态。如图5、图6、图8以及图9所示,施肥装置4具备施肥停止用的切换手柄60,该切换手柄60将各送出机构38一齐切换至停止状态。切换手柄60以能够摆动切换至停止位置与停止解除位置的方式配备在施肥框架36的右端部。切换手柄60通过施肥状态切换操作系统62对各施肥行数切换离合器53进行连动式操作,该施肥状态切换操作系统62具备左右朝向的连接部件61等。由此,伴随切换手柄60从停止解除位置摆动操作向停止位置,无论各行数切换手柄54的操作位置如何各送出机构38均能够切换至停止状态。此外,伴随切换手柄60从停止位置摆动操作至停止解除位置,各送出机构38均能切换至与对应的行数切换手柄54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工作状态。换言之,通过摆动操作用于停止施肥的切换手柄60,该乘用型插秧机的作业状态能够切换至插植施肥状态与插植状态,该插植施肥状态为秧苗插植装置3进行秧苗插植以及施肥装置4进行施肥的状态,该插植状态为施肥装置4不进行施肥仅由秧苗插植装置3进行秧苗插植作业的状态。如图1、图3至图5以及图9至图18所示,送出用传动机构49具备第一转换部64以及第二转换部65等。该第一转换部64将由施肥动力输出轴63作为施肥用动力输出的旋转动力转换为往返摆动运动,该施肥动力输出轴63设置在变速箱10的左侧部且为左右朝向。该第二转换部65将该往返摆动运动转换为驱动轴48的正向旋转运动。连动于上述的送出量调节机构50的第二转换部65与送出量调节机构50共同配置在机体右端部。第一转换部64具备:连接杆67、第一臂68、左右朝向的连接轴69以及第二臂部70等。该连接杆67的一端部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与施肥动力输出轴63一体式旋转的旋转臂66,第一臂68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连接杆67的另一端部,第一臂68固定安装于左右朝向的连接轴69的左端部,第二臂70以通过第一臂68与连接轴69进行一体地摆动的方式固定安装于连接轴69的右端部。由此,第一转换部64将来自施肥动力输出轴63的旋转动力转换为第一臂68以及第二臂70的往返摆动运动。驱动轴48的最右端部外嵌安装有防止驱动轴48逆向旋转的逆向旋转防止用单向离合器71。逆向旋转防止用单向离合器71将其外轮71A螺栓连结固定于施肥框架36的主部件42。第二转换部65具备:第一单向离合器72、第二单向离合器73、第一连杆机构74以及第二连杆机构75等。第一单向离合器72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73用于正向旋转操作,能够实现驱动轴48的正向旋转操作;第一连杆机构74使第一转换部64的第二臂70的往向摆动运动(向机体后方的摆动运动)通过左侧的第一单向离合器72作为驱动轴48的正向旋转动力传递至驱动轴48;第二连杆机构75使第一转换部64的第二臂70的返向摆动运动(向机体前方的摆动运动)通过右侧的第二单向离合器73作为驱动轴48的正向旋转动力传递至驱动轴48。第一单向离合器72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73排列在左右方向上,并且外嵌装配于驱动轴48右端部的与用于防止逆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71相比偏靠机体内侧的位置。第一连杆机构74由连接杆76、摆动部件77、第一连接部件78以及第一摆动连杆79等构成。该连接杆76为松紧螺纹扣式,其一端部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第二臂70,摆动部件77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连结杆76的另一端部,第一连接部件78的一端部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摆动部件77,第一摆动连杆79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第一连接部件78的另一端部。第二连杆机构75由与第一连杆机构74通用的连接杆76与摆动部件77、第二连接部件80以及第二摆动连杆81等构成,第二连接部件80的一端部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摆动部件77,第二摆动连杆81以销连结的方式连结于第二连接部件80的另一端部。第一摆动连杆79的基端部固定安装于第一单向离合器72的外轮72A。第二摆动连杆81的基端部固定安装于第二单向离合器73的外轮73A。由此,第二连杆机构75的第二连接部件80以及第二摆动连杆81位于与第一连杆机构74的第一连接部件78以及第一摆动连杆79相比偏靠机体右外侧。第二连杆机构75能够在对驱动轴48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与使传动停止的传动停止状态之间切换。通过该结构,第二连杆机构75切换至传动状态时,能够使第一转换部64的第二臂70的往向摆动运动与返向的摆动运动通过第二转换部65作为驱动轴48的正向旋转动力进行传递。由此,能够使从第二臂70的往返摆动得到的各送出机构38的送出辊45的旋转角度变大,使第二臂70的一个往返摆动中由各送出机构38送出的肥料送出量变多。对置,使第二连杆机构75切换至传动停止状态时,仅使第一转换部64的第二臂70在往路方向上的摆动运动通过第二转换部65作为驱动轴48的正向旋转动力进行传递。由此,能够使由第二臂70的往返摆动得到的各送出机构38的送出辊45的旋转角度变小,能够使第二臂70在一个往返摆动中由各送出机构38送出的肥料送出量变少。换言之,通过使第二连杆机构75切换至传动状态与传动停止状态,能够使各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状态切换至第一送出状态与第二送出状态,能够使肥料装置4的工作状态在实施标准量施肥的标准施肥状态与实施施肥量比标准量少的减量施肥状态之间切换。该第一送出状态是以第二臂70在一个往返摆动中的肥料送出量为标准量时的状态,该第二送出状态是使第二臂70在一个往返摆动中的肥料送出量比标准量少时的状态。如图2、图4至图6以及图9至图18所示,送出量调节机构50具备能够上下摆动的前后朝向的螺纹轴82、固定于螺纹轴82前端的供操作用手柄83以及将螺纹轴82连接于第二转换部65的摆动部件77的连接臂84等。当向减量方向旋转手柄83时,通过由螺纹轴82产生的螺纹进给作用,连接臂84摆动变位至减量方向,随着该摆动变位,第二转换部65的摆动部件77摆动变位向减量方向。由此,对摆动部件77与正向旋转操作用的各单向离合器72、73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件78、80以及摆动连杆79、81的弯曲度变小,相对于摆动部件77的摆动角而言摆动连杆79、81的摆动角较小。其结果是,能够使施肥装置4的所有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量一齐变少。然而,当向增量方向旋转手柄83时,通过由螺纹轴82产生的螺纹进给作用,连接臂84向增量方向摆动变位,随着该摆动变位,第二转换部65的摆动部件77向增量方向进行摆动变位。由此,对摆动部件77与正向旋转操作用的各单向离合器72、73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件78、80以及摆动连杆79、81的弯曲度变大,相对于摆动部件77的摆动角而言摆动连杆79、81的摆动角较大。其结果是,能够使施肥装置4的所有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量一齐增多。换言之,送出量调节机构50构成为螺纹进给调节型,通过由螺纹轴82产生的螺纹进给作用,对各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量进行统一的无级调节。第二转换部65在送出量调节机构50将施肥装置4的标准施肥状态下的各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量设定为最少的情况下,以及在送出量调节机构50将施肥装置4的减量施肥状态下的各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量设定为最多的情况下,以如下的方式对第一连杆机构74以及第二连杆机构75的连杆长度比进行设定,即:相对于第一转换部64的第二臂70的一次往返摆动而言,驱动轴48在正向旋转方向上的旋转角度相同,各送出机构38的肥料送出量相同。由此,在施肥装置4的标准施肥状态下的送出量调节机构50的肥料送出量的调节区域以及在施肥装置4的减量施肥状态下的送出量调节机构50的肥料送出量的调节区域出现肥料送出量相重复的多余的调节区域的情形会得到避免。其结果是,施肥装置4的利用了在标准施肥状态与减量施肥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送出量调节机构50的肥料送出量能够通过没有多余且具有连续性的大范围调节区域来进行良好的调节。如图9以及图11至图13所示,用于防止反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71在其外轮71A具备对施肥框架36的主部件42进行连结的连结部71B。施肥框架36的主部件42具备连结部42A,连结部42A能够实现与单向离合器71的连结部71B之间的螺栓连结。主部件42的连结部42A与单向离合器71的连结部71B之间的连结方式使用有两根阶梯螺栓103、两个垫片104和两个弹簧垫片105。此外,将单向离合器71的连结部71B的孔径设置为比阶梯螺栓103的大径部103A大,使单向离合器71的连结部71B通过垫片104和弹簧垫片105被夹持并保持在主部件42的连结部42A与阶梯螺栓103的头部103B之间。如图1至图3、图5、图6以及图9至图19所示,该乘用型插秧机将来自行驶车体1的施肥用动力通过具备三个单向离合器71、72、73等的送出用传动机构49传递至驱动轴48。三个单向离合器71、72、73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外嵌安装于左右一对的C字形的停止轮100之间,该左右一对C字形停止轮100卡合安装于驱动轮48的右端部。此外,在相邻的单向离合器71、72、73之间安装有衬垫101。如图12、图13以及图19至图22所示,各单向离合器71、72、73具备内轮71C、72C、73C,内轮71C、72C、73C外嵌于驱动轴48。各内轮71C、72C、73C具备小径部71Cb、72Cb、73Cb以及扩径部71Cd、72Cd、73Cd,小径部71Cb、72Cb、73Cb具有嵌合孔71Ca、72Ca、73Ca,该嵌合孔71Ca、72Ca、73Ca的形状与驱动轴48的截面相同为正六边形,扩径部71Cd、72Cd、73Cd具有圆孔71Cc、72Cc、73Cc,该圆孔71Cc、72Cc、73Cc的直径比驱动轴48的外接圆的直径大。各单向离合器71、72、73构成为,各内轮71C、72C、73C的小径部71Cb、72Cb、73Cb内嵌于各外轮71A、72A、73A,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向各外轮71A、72A、73A的横外侧延出。此外,各内轮71C、72C、73C形成为,扩径部71Cd、72Cd、73Cd的外径与在各单向离合器71、72、73的外轮71A、72A、73A与内轮71C、72C、73C之间安装的油封件102的外径大致相同。送出用传动机构49具备树脂制筒状体110,筒状体110压入至各单向离合器71、72、73所具备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与驱动轴48之间。此外,通过将各筒状体110压入至驱动轴48与各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能够避免有可能因驱动轴48和各单向离合器71、72、73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72、73之间的间隙,能够消除因该间隙而造成的驱动轴48与各单向离合器71、72、73之间的传动损耗。由此,制造多个乘用型插秧机时,能够避免尽管来自行驶车体1的动力相同,但是仍有可能因驱动轴48与各单向离合器71、72、73之间产生的传动损耗而导致在各个乘用型插秧机所具备的施肥装置4通过3个单向离合器71、72、73得到的驱动轴48的转速存在差异的情形。其结果是,来自不同的各个乘用型插秧机所具备的施肥装置4的肥料送出量各有不同的不良情形能够得到避免。此外,各单向离合器71、72、73的内轮71C、72C、73C具备上述的小径部71Cb、72Cb、73Cb与扩径部71Cd、72Cd、73Cd,与例如对各内轮71C、72C、73C进行整体扩径,与在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之间压入具有横跨各内轮71C、72C、73C整体长度的筒状体110的情形相比,在各单向离合器71、72、73在径方向上的大型化能够得到抑制。而且,通过在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压入各筒状体110,能够使各内轮71C、72C、73C与各筒状体110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各单向离合器71、72、73的内轮71C、72C、73C与各筒状体110之间发生打滑的情形能够得到有效抑制,进而由于各单向离合器71、72、73的内轮71C、72C、73C与各筒状体110之间发生打滑而导致的传动损耗能够得到有效抑制。然而,例如当筒状体110由单个筒状部件构成时,将筒状体110压入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的情况下,将筒状体110外嵌于驱动轴48的右端部之后,需要使筒状体110从驱动轴48的右端部滑行移动至压入部位。因此,向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之间压入筒状体110需要额外的工序。此外,在筒状体110滑行移动的过程中,筒状体110的内周面与驱动轴48的角部48A或者在驱动轴48形成的止转用的卡合槽48C等的滑动接触可能会产生划痕。如图20至图22所示,各筒状体110由2个弯曲部件111构成为筒状,2个弯曲部件111相对于截面为正六边形的驱动轴48而言以对驱动轴48相对的2个角部48A进行夹持的状态配置。由此,通过将各弯曲部件111压入至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不需进行将筒状体110外嵌于驱动轴48的右端部的工序以及使筒状体110从驱动轴48的右端部滑行移动至压入部位的工序,就能够将筒状体110压入至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由于不需使筒状体110在外嵌于驱动轴48的状态下进行滑行移动,在筒状体110的滑行移动过程中,筒状体110的内周面110A与驱动轴48的角部48A或者在驱动轴48形成的车轮停止用卡合槽48C等的滑动接触而导致划痕产生的情形能够得到避免。如图20至图22所示,各弯曲部件111具备沿着驱动轴48的外周面48B的内表面111A以及沿着各扩径部71Cd、72Cd、73Cd的内周面71Ce、72Ce、73Ce弯曲的外表面111B。两个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形成筒状体110的内周面110A。两个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形成筒状体110的外周面110B。各弯曲部件111在其外表面111B的、偏离与驱动轴48的角部48A相对的部位的位置具备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3根凸条111C。各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由3个平面部111Aa形成,3个平面部111Aa与形成有驱动轴48外周面48B的6个平面部48Ba中的3个面发生面接触。换言之,各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具备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3根凸条111C,各弯曲部件111向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当在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压入各弯曲部件111时,随着在各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所具备的各凸条111C压接到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的内周面71Ce、72Ce、73Ce,形成各弯曲部件111内表面111A的3个平面部111Aa被挤出向驱动轴侧,与形成驱动轴48外周面48B的6个平面部48Ba紧密接触。其结果是,不仅能够使各弯曲部件111向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的压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可靠地消除有可能因驱动轴48和各单向离合器71、72、73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之间的间隙。此外,由于形成各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的3个平面部111Aa的夹角为120度,因此各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具有30度的起模角度。由此,能够容易的进行各弯曲部件111成型后的起模操作,而不需在各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侧设置专用的起模角度。如图22所示,各弯曲部件111的各凸条111C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两端部111Ca呈倾斜状,越偏靠驱动轴48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侧该两端部111Ca朝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由此,在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压入各弯曲部件111时,无论各弯曲部件111的朝向如何,都能够使各弯曲部件111向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的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的压入操作变得更加容易。[其他实施方式][1]农用供给装置A例如可以是如下装置,即:具备使来自行驶车体1的动力传递至秧苗纵向输送用的驱动轴的秧苗纵向输送用单向离合器的秧苗插植装置、具备使来自行驶车体1的动力传递至种子送出用的驱动轴的种子送出用单向离合器的直播装置、或者具备使来自行驶车体1的动力传递至药剂送出用的驱动轴的药剂送出用的单向离合器的药剂散布装置等。[2]农用供给装置A的作业行数例如可以是5行以上。农用供给装置A所具备的单向离合器71、72、73的数量可以根据农用供给装置A的数量或结构等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农用供给装置A也可以具备单个单向离合器72。[3]行驶车体1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行驶车体1可以具有固定式后车轴箱来代替左右两侧的摆动箱18。此外,行驶车体1也可以在驾驶座席15的下方具有发动机7。[4]驱动轴48所采用的角轴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驱动轴48可以采用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正五边形或者正八边形等的角轴。[5]本发明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单向离合器71、72、73的内轮71C、72C、73C形成为,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内轮71C、72C、73C的整个长度上,具有圆孔71Cc、72Cc、73Cc,该圆孔71Cc、72Cc、73Cc的直径比驱动轴48的外接圆的直径大,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内轮71C、72C、73C的整个长度上筒状体110压入至驱动轴48与内轮71C、72C、73C之间。[6]本发明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单向离合器71、72、73的内轮71C、72C、73C以在内轮71C、72C、73C的两端部具有扩径部71Cd、72Cd、73Cd的方式形成,在驱动轴48与内轮71C、72C、73C的两端部(扩径部71Cd、72Cd、73Cd)之间压入筒状体110。[7]本发明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如图23至图25所示,筒状体110的内周面110A(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具有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三根凸条111C,筒状体110的外周(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以与单向离合器71、72、73所具备的内轮71C、72C、73C的内周具有相同的形状,且以发生面接触的方式形成在内轮71C、72C、73C的内周面71Ce、72Ce、73Ce。在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的压入状态下,各凸条111C分别压接到驱动轴48的外周面48B,并且筒状体110的外周面110B(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压接到内轮71C、72C、73C的内周面71Ce、72Ce、73Ce。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的各凸条111C形成为,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两端部111Ca呈倾斜状,越偏靠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的两端侧两端部111Ca朝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8]本发明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如图26至图27所示,筒状体110的内周面110A(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具有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两根凸条111C,筒状体110的外周(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以与单向离合器71、72、73所具备的内轮71C、72C、73C的内周具有相同的形状,且以发生面接触的方式形成在内轮71C、72C、73C的内周面71Ce、72Ce、73Ce。在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的压入状态下,各凸条111C分别压接到驱动轴48的角部48A,并且筒状体110的外周面110B压接到内轮71C、72C、73C的内周面71Ce、72Ce、73Ce。此外,虽未图示,该结构中,也可以构成如下,即: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的各凸条111C形成为,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两端部111Ca呈倾斜状,越偏靠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的两端侧两端部111Ca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9]本发明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所具备的各凸条111C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仅一个端部呈倾斜状,越偏靠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侧该端部向外方的凸出量越少。各凸条111C也可以形成为横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的两端的范围内以不变的凸出量向外方凸出。[10]本发明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所具备的凸条111C的数量与配置可以根据驱动轴48的截面形状等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筒状体110的外周面110B(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的偏离与驱动轴48的角部48A相对的部位以及与角部48A相对的部位的位置均具有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111C。筒状体110的内周面110A(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的偏离与驱动轴48的角部48A相对的部位以及与角部48A相对的部位的位置均具有在驱动轴48的轴心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111C。[11]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也可以形成为,在筒状体110的内周面110A(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以及筒状体110的外周面110B(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均具有多个凸条111C。筒状体110(弯曲部件111)也可以形成为在筒状体110的内周面110A(弯曲部件111的内表面111A)以及筒状体110的外周面110B(弯曲部件111的外表面111B)均不具有凸条111C。[12]筒状体110也可以构成为单个筒状部件。或者筒状体110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弯曲部件111构成为筒状。[13]如图28所示,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具备树脂材料制筒状体120,该筒状体120具有以压接状态外嵌于驱动轴48的小径部120A以及以压接状态外嵌于单向离合器71、72、73的内轮71C、72C、73C的大径部120B,由此消除因驱动轴48和各单向离合器71、72、73之间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驱动轴48与各内轮71C、72C、73C之间的间隙。[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备使来自行驶车体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的单向离合器的各种农用供给装置,例如:秧苗插植装置、直播装置、施肥装置、药剂散布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