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机,特别是一种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种植的甘蔗等高秆类植物收割时,所沿用的机械剪割和一般人工操作技术及刀砍作业,存在技术滞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益差、功效极低和难于进行实质性和有效性使用等弊端。为此,极有必要发明一种技术更为先进更实用更高效的蔗秆类切收新技术,以尽快提高农业蔗秆类植物切收的综合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相关技术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设计结构精巧、技术性能优越、多功能实用广、多种驱动轮切、快捷高效切收、安全可靠耐用、制用成本较低和综合经济效益极高的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该机包括支体、驱体、切体三个部分。
所述支体包括支板C、支板A、右主板、支板B、左主板,所述支板C设置于远离左主板一侧和副切轮F上侧,所述支板A设置于远离右主板一侧和副切轮A上侧,所述右主板设置于远离支板A和支板B之间及主切轮A及副切轮B上侧,所述支板B设置于远离右主板和左主板之间及副切轮D与副切轮C上侧,所述左主板设置于远离支板B和支板C之间及主切轮B及副切轮E上侧。
所述驱体包括右曲轴、输带轴、输送带、右驱杆、左驱杆、左曲轴,所述右曲轴设置于右主板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A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右驱杆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所述输带轴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板C和支板A下侧及各主副切轮一侧,所述输送带设置于输带轴外侧和支板C与支板A下侧之间,所述右驱杆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右曲轴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驱杆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左曲轴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曲轴设置于左主板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B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左驱杆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
所述切体包括副切轮F、主切轮B、副切轮E、副切轮D、副切轮C、副切轮B、主切轮A、副切轮A,所述副切轮F设置于支板C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主切轮B设置于左主板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左曲轴下端连接,所述副切轮E设置于左主板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D设置于支板B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C设置于支板B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B设置于右主板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主切轮A设置于右主板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右曲轴下端连接,所述副切轮A设置于支板A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
其中所述支板C、支板A、右主板、支板B、左主板可为尖头状或圆头状或平头状。
其中所述副切轮F、主切轮B、副切轮E、副切轮D、副切轮C、副切轮B、主切轮A、副切轮A均为齿轮锋利状或上侧为齿轮和下侧突边为圆刃状。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结构,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由于将支体、驱体、切体三个部分中的支板C、支板A、右主板、支板B、左主板、右曲轴、输带轴、输送带、右驱杆、左驱杆、左曲轴、副切轮F、主切轮B、副切轮E、副切轮D、副切轮C、副切轮B、主切轮A、副切轮A等进行有机综合设置,其中支板C可设置副切轮F转轴和输带轴左端,支板A可设置副切轮A转轴和输带轴右端,右主板可设置主切轮A右曲轴及副切轮B转轴,支板B可设置副切轮D转轴与副切轮C转轴,左主板可设置主切轮B左曲轴及副切轮B转轴,右曲轴可承受右驱杆驱动并驱转主切轮A,输带轴可设置输送带并承受外部主动轴驱动,输送带可将主副切轮切割下的蔗秆类输送走,右驱杆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右曲轴,左驱杆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左曲轴,左曲轴可承受左驱杆驱动并驱转主切轮B,副切轮F可承受主切轮B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主切轮B可承受左曲轴驱动和主动切割蔗秆类植物,副切轮E可承受左曲轴驱动并带动副切轮D切割蔗秆类植物,副切轮D可承受副切轮E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副切轮C可同时承受副切轮D和副切轮B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副切轮B可承受右曲轴驱动并带动副切轮C切割蔗秆类植物,主切轮A可承受右曲轴驱动和主动切割蔗秆类植物,副切轮A可承受主切轮A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促使本发明可广泛用于农业蔗秆类植物的自动高效、快捷切割收获,并有效克服以往类似农机技术性能滞后、用途单一功效低、不可靠寿命短等弊端,且创造和填补了该项先进技术的空白,其推广使用可综合节省和提高生产效率95%以上。因此,本发明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具有设计结构精巧、技术性能优越、多功能实用广、自动高效切收、安全可靠耐用、制用成本较低,性价比极高等优势,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为明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副切轮F,2-支板C,3-主切轮B,4-副切轮E, 5-副切轮D,6-副切轮C,7-副切轮B,8-右曲轴,9-主切轮A,10-副切轮A,11-输带轴,12-支板A,13-输送带,14-右主板,15-支板B,16-右驱杆,17-左主板,18-左驱杆,19-左曲轴。
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包括支体、驱体、切体三个部分。
所述支体包括支板C2、支板A12、右主板14、支板B15、左主板17,所述支板C2设置于远离左主板17一侧和副切轮F1上侧,其作用是设置副切轮F1转轴和输带轴11左端,所述支板A12设置于远离右主板14一侧和副切轮A10上侧,其作用是设置副切轮A10转轴和输带轴11右端,所述右主板14设置于远离支板A12和支板B15之间及主切轮A9及副切轮B7上侧,其作用是设置主切轮A9右曲轴8及副切轮B7转轴,所述支板B15设置于远离右主板14和左主板17之间及副切轮D5与副切轮C6上侧,其作用是设置副切轮D5转轴与副切轮C6转轴,所述左主板17设置于远离支板B15和支板C2之间及主切轮B4及副切轮E3上侧,其作用是设置主切轮B4左曲轴19及副切轮B3转轴。
所述驱体包括右曲轴8、输带轴11、输送带13、右驱杆16、左驱杆18、左曲轴19,所述右曲轴8设置于右主板14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A9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右驱杆8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右驱杆8驱动并驱转主切轮A9,所述输带轴11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板C2和支板A12下侧及各主副切轮一侧,其作用是设置输送带12并承受外部主动轴驱动,所述输送带13设置于输带轴11外侧和支板C2与支板A12下侧之间,其作用是将主副切轮切割下的蔗秆类输送走,所述右驱杆16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右曲轴8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其作用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右曲轴8,所述左驱杆12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左曲轴19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其作用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左曲轴19,所述左曲轴19设置于左主板17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B3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左驱杆18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左驱杆18驱动并驱转主切轮B3。
所述切体包括副切轮F1、主切轮B3、副切轮E4、副切轮D5、副切轮C6、副切轮B7、主切轮A9、副切轮A10,所述副切轮F1设置于支板C2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主切轮B3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所述主切轮B3设置于左主板17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左曲轴19下端连接,其作用是承受左曲轴19驱动和主动切割蔗秆类植物,所述副切轮E4设置于左主板17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左曲轴19驱动并带动副切轮D5切割蔗秆类植物,所述副切轮D5设置于支板B15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副切轮E4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所述副切轮C6设置于支板B15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同时承受副切轮D5和副切轮B7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所述副切轮B7设置于右主板14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右曲轴8驱动并带动副切轮C6切割蔗秆类植物,所述主切轮A9设置于右主板14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右曲轴8下端连接,其作用是承受右曲轴8驱动和主动切割蔗秆类植物,所述副切轮A10设置于支板A12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主切轮A9带动并协助切割蔗秆类植物。
其中所述支板C2、支板A12、右主板14、支板B15、左主板17可为尖头状或圆头状或平头状。
其中所述副切轮F1、主切轮B3、副切轮E4、副切轮D5、副切轮C6、副切轮B7、主切轮A9、副切轮A10均为齿轮锋利状或上侧为齿轮和下侧突边为圆刃状。
工作过程:
将本发明左驱杆18、右驱杆16分别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设置连接,左驱杆18、右驱杆16即分别驱动左曲轴19作反时针驱动、右曲轴8作顺时针驱动,左曲轴19、右曲轴8随即分别同步驱动主切轮B3随之作顺时针方向旋转、主切轮A9随之作反时针方向旋转,主切轮B3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带动F1作反时针方向旋转并与之形成切割状态,并同步带动副切轮E4作反时针旋转,副切轮E4即带动副切轮D5作顺时针旋转并与之形成切割状态,副切轮D5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亦带动副切轮C6作反时针方向旋转;而主切轮A9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时,在带动副切轮A10作顺时针旋转并与之形成切割状态的同时,并带动副切轮B7作顺时针旋转,副切轮B7又带动副切轮C6作反时针旋转并与之形成切割状态,而副切轮C6同时带动副切轮D5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当主、副切割轮将蔗秆类植物切割倒下后经输带轴11上的输送带13向后输送。从而使多功能快捷庄稼收割机形成高效的切收功能状态。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简要实施例,本发明的技术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列举的形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与原则和技术结构范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及相似与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技术范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