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态动物洞穴,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仿生态大鲵洞穴。
背景技术:
大鲵,又名娃娃鱼,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鲵的自然繁殖率越来越低,因此开展人工繁殖养殖大鲵,是保护和利用这种特有物种的有效手段。而大鲵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通常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因此,在大鲵人工繁殖养殖的过程中,如何为大鲵营造一个野生的环境,让大鲵回归自然,按照其原有的生活习性生活,促进它的生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生态大鲵洞穴,将大鲵放置于该洞穴中养殖,能够让大鲵更容易适应养殖环境,生长更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仿生态大鲵洞穴,包括洞穴本体,其中,所述的洞穴本体包括洞前隧道以及与洞前隧道后部连接的洞体,所述洞体为椭圆形,所述洞体的短轴垂直洞前隧道的中心轴,在所述的洞体上方设有用于遮挡洞体的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洞体的长轴长度为0.8~1米,所述洞体的短轴长度为0.6米,所述洞体的高度为35~40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洞体内高度高于洞前隧道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洞前隧道长度为15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宽度为15~20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高度为20~25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洞前隧道与洞体之间为密封连接,所述的洞体与挡板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洞穴本体的底部设有垫层,所述的垫层由沙、小卵石和岩石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仿生态大鲵洞穴,包括洞穴本体,其中,洞穴本体包括洞前隧道以及与洞前隧道后部连接的洞体,洞体为椭圆形,所述洞体的短轴垂直洞前隧道的中心轴,在洞体上方设有用于遮挡洞体的挡板。仿照大鲵的野外生存环境,通常大鲵喜欢生活在幽暗、湍急、清凉的溪流中,栖息于山间狭长的石洞内,在建造人工大鲵洞穴时,将洞穴本体分成了洞前隧道和洞体两部分,从而形成一个狭长的洞穴空间,与野外环境更接近,将大鲵放置于建造了仿生态大鲵洞穴的池中养殖,使大鲵更容易适应养殖环境,生长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1;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仿生态大鲵洞穴,包括洞穴本体1,其中,所述的洞穴本体1包括洞前隧道2以及与洞前隧道2后部连接的洞体3,所述洞体3为椭圆形,所述洞体3的短轴垂直洞前隧道2的中心轴,在所述的洞体3上方设有用于遮挡洞体3的挡板4,通常大鲵喜欢生活在幽暗的洞穴中,可以利用挡板4遮挡光线进入到洞体3。仿照大鲵的野外生存环境,通常大鲵喜欢生活在幽暗、湍急、清凉的溪流中,栖息于山间狭长的石洞内,在建造人工大鲵洞穴时,将洞穴本体1分成了洞前隧道2和洞体3两部分,从而形成一个狭长的洞穴空间,与野外环境更接近,将大鲵放置于建造了仿生态大鲵洞穴的池中养殖,使大鲵更容易适应养殖环境,生长更好。
所述洞体3的长轴长度为0.8~1米,所述洞体3的短轴长度为0.6米,所述洞体3的高度为35~40厘米,将洞体3设为这个尺寸能使大鲵更加适应洞穴环境。
所述洞体3内高度高于洞前隧道2高度,使洞穴本体1与天然洞穴的形状更加相似,仿生态的效果更好。所述的洞前隧道2长度为15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2宽度为15~20厘米,所述的洞前隧道2高度为20~25厘米。
所述的洞前隧道2与洞体3之间为密封连接,使水流只能通过洞前隧道2的入口流入洞穴内。所述的洞体3与挡板4活动连接,以方便随时将挡板4掀开观察洞体3内大鲵的生活习性。
在所述的洞穴本体1的底部设有垫层,所述的垫层由沙、小卵石和岩石组成,使大鲵隐藏在洞穴本体1内更舒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