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0515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咪唑菌酮(fenamidone)分子式:C17H17N3OS,化学名称:(S)-1-苯胺基-4-甲基-2-甲硫基-4-苯基咪唑啉-5-酮,咪唑菌酮和恶唑菌酮以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相似的,通过在氢化橄酵Q一细胞色素C氡化述原胁水平上阻滞电子转移来抑制线粗体呼吸,咪唑菌硐(S)-对映体活性比(R)-对映体高得多。

霜霉威(Propamocarb)化学名称:3-(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甲酸丙酯,分子式:C9H21N2O2Cl。霜霉威的盐可以为霜霉威盐酸盐(Propamocarb hydrochloride),化学名称: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甲酸盐酸盐。霜霉威或其盐均具有局部内吸作用,亦可用作浸渍处理和种子保护剂。

霜脲氰(Cymoxanil)化学名称:2-氰基-N-[(乙胺基)羰基]-2-(甲氧基亚胺基)乙酰胺,分子式:C7H10N4O3,具有接触和局部内吸作用,可抑制孢子萌发,对葡萄霜霉病、疫病等有效,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以延长持效期。

百菌清(chlorothalonil)化学名称:四氯间苯二腈(2,4,5,6-四氯-1,3-苯二甲腈),分子式:C8Cl4N2。百菌清能与真菌细胞中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中的半胱氨酸的蛋白质结合,破坏细胞的新陈代谢而丧失生命力。其主要作用是预防真菌侵染,没有内吸传导作用,但在植物表面有良好的粘着性,不易受雨水冲刷,有较长的药效期。

克菌丹(captan)化学名称:3a,4,7,7a-四氢-2-(三氯甲基硫)-1H异吲哚-1,3-(2H)-二酮,分子式:C9H8Cl3NO2S。克菌丹可防治果树、蔬菜、作物上的多种病害,也可作为种子处理剂或灌根防治茎枯病、立枯病、黑斑病。对苹果和梨的某些品种有药害,对莴苣、芹菜、蕃茄种子有影响。

缬霉威(Iprovalicarb)化学名称:[2-甲基-1-[1-(4-甲基苯基)-乙基氨基甲酰基]-丙基]-氨基甲酰异丙酯,分子式:C18H28N2O3。缬霉威为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具有独特的全新仿生结构使其作用机理区别于其他防治卵菌纲的杀菌剂。其作用机理为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孢子的侵染和萌发,同时能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导致其变形、死亡。针对霜霉科和疫霉属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治疗和铲除作用。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害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害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80~6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选自霜霉威或其盐、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中之一种,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优选重量比为1︰60~40︰1;更优选为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的重量比为1︰35~5︰1,咪唑菌酮与霜脲氰的重量比为1︰30~20︰1,咪唑菌酮与百菌清的重量比为1︰40~1︰1,咪唑菌酮与克菌丹的重量比为1︰40~5︰1,咪唑菌酮与缬霉威的重量比为1︰30~20︰1;最优选为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的重量比为1︰20~1︰1,咪唑菌酮与霜脲氰的重量比为1︰10~10︰1,咪唑菌酮与百菌清的重量比为1︰20~1︰1,咪唑菌酮与克菌丹的重量比为1︰20~1︰1,咪唑菌酮与缬霉威的重量比为1︰10~10︰1。

所述的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的应用,所述的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

所述的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的应用,所述的病害包括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黑斑病、斑腐病、猝倒病、黑胫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叶斑病、灰霉病、叶霉病、炭疽病、黑星病、轮纹病、树脂病、疫霉病、立枯病。

本发明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取决于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时也与目标病害有关。通常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1%~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成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2%~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稳定剂、抗冻剂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也可制成水剂、可溶性液剂、可溶性粉剂。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 1%~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 1%~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分散剂1%~10%、湿润剂1%~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乳化剂1%~10%、分散剂1%~10%、溶剂0~2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乳化剂3%~25%、溶剂1%~10%、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溶剂1%~20%、乳化剂1%~12%、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增稠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与持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2)农药用药量减少,降低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3)扩大了杀菌谱,对多种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黑斑病、斑腐病、猝倒病、黑胫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叶斑病、灰霉病、叶霉病、炭疽病、黑星病、轮纹病、树脂病、疫霉病、立枯病都有较高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施例1~18 可湿性粉剂

将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

表1 实施例1~18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19~33 水分散粒剂

将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可加可不加)、填料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2。

表2 实施例19~33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34~50 悬浮剂

将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3。

表3 实施例34~50各组分及含量

将表1至表3中霜霉威或其盐、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施例51~56 悬乳剂

将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去离子水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咪唑菌酮,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咪唑菌酮悬浮剂,然后将活性成分B、溶剂(可加可不加)、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4。

表4 实施例51~56各组分及含量

将表4中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施例57~68 水乳剂

将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体见表5。

表5 实例57~68各组分及含量

将表5中霜霉威或其盐、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施例69~71 微乳剂

将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溶解在装有溶剂的均化器中,将乳化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化器中,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后予以强烈混合并匀化,最后得到外观清澈透明的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6。

表6 实施例69~71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72、73 微囊悬浮剂

将咪唑菌酮、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消泡剂的水相溶液中,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7。

表7 实施例72、73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74、75 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咪唑菌酮,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悬浮剂,然后将悬浮剂加入到微胶囊悬浮剂的水相溶液中,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8。

表8 实施例74、75各组分及含量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A为咪唑菌酮;B选至霜霉威或其盐、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中之一种。

应用实施例二:

供试病害:番茄疫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9 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复配对番茄疫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9可知,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复配防治番茄疫病的配比在1︰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的配比在1︰35~5︰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20。经试验发现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的优选配比为5: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20、1:25、1:30、1:35,尤其是当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重量比为1:7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三:

供试病害: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咪唑菌酮与霜脲氰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0 咪唑菌酮与霜脲氰复配对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0可知,咪唑菌酮与霜脲氰复配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配比在1︰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咪唑菌酮与霜脲氰的配比在1︰3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25。经试验发现咪唑菌酮与霜脲氰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5、1:20、1:25、1:30,尤其是当咪唑菌酮与霜脲氰重量比为2:3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四:

供试病害:葡萄霜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咪唑菌酮与百菌清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1 咪唑菌酮与百菌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1可知,咪唑菌酮与百菌清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的配比在1︰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咪唑菌酮与百菌清的配比在1︰40~1︰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25。经试验发现咪唑菌酮与百菌清的优选配比为1:1、1:2、1:3、1:4、1:5、1:6、1:7、1:8、1:9、1:10、1:15、1:20、1:25、1:30、1:35、1:40,尤其是当咪唑菌酮与百菌清重量比为1:10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五:

供试病害:马铃薯晚疫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咪唑菌酮与克菌丹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2 咪唑菌酮与克菌丹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2可知,咪唑菌酮与克菌丹复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配比在1︰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咪唑菌酮与克菌丹的配比在1︰40~5︰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15。经试验发现咪唑菌酮与克菌丹的优选配比为5:1、4:1、3:1、2:1、1:1、1:2、2:5、1:3、1:4、1:5、1:6、1:7、1:8、1:9、1:10、1:15、1:20、1:25、1:30、1:35、1:40,尤其是当咪唑菌酮与克菌丹重量比为1:8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六:

供试病害:黄瓜霜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咪唑菌酮与缬霉威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3 咪唑菌酮与缬霉威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3可知,咪唑菌酮与缬霉威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的配比在1︰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咪唑菌酮与缬霉威的配比在1︰3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20。尤其是当咪唑菌酮与缬霉威重量比为2:3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经试验发现: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对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黑斑病、斑腐病、猝倒病、黑胫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叶斑病、灰霉病、叶霉病、炭疽病、黑星病、轮纹病、树脂病、疫霉病、立枯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1.50以上。

药效试验部分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咪唑菌酮悬浮剂(自配)、35%霜霉威水剂(市购)、25%霜脲氰可湿性粉剂(自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市购)、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市购)、20%缬霉威可湿性粉剂(自配)。

应用实施例七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晚疫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番茄晚疫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4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晚疫病药效试验

由表14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番茄晚疫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八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泾阳县,药前调查黄瓜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5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5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九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郊区,药前调查葡萄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6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6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药前调查苹果斑点落叶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7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药效试验

由表17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并且可以治疗苹果炭疽病、轮纹病,14天后防治效果高达97%以上。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一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药前调查小麦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8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由表18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9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9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三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荔枝霜疫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广东省惠来县,药前调查荔枝霜疫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0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荔枝霜疫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20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荔枝霜疫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四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猝倒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泾阳县,药前调查黄瓜猝倒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1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猝倒病药效试验

由表21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猝倒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五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白菜黑斑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药前调查白菜黑斑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2 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白菜黑斑病药效试验

由表22可以看出,咪唑菌酮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白菜黑斑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咪唑菌酮与霜霉威或其盐、霜脲氰、百菌清、克菌丹、缬霉威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黑斑病、斑腐病、猝倒病、黑胫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叶斑病、灰霉病、叶霉病、炭疽病、黑星病、轮纹病、树脂病、疫霉病、立枯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