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栽培以及在野外植树造林方法,更具体的,涉及紫花菌的菌种分离,菌根化苗合成以及野外植树造林的技术问题。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菌根真菌都是采用室内无菌状态下培育菌根苗,然后进行土壤栽培的方式,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us),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take)等都获得了成功。紫花菌(Lactarius vividus)在我国中部以及南部广泛分布且被人们大量食用,近年来由于天气变暖,加之人类的活动,在城市周边山林里,已很难发现紫花菌,产量下降的趋势明显,而且目前尚未有关于其人工仿生培育的报道,因此,紫花菌仿生栽培并和植树造林相结合可以增加紫花菌的产量同时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农户创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及其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目前尚未有关于其人工仿生培育的报道,本发明的紫花菌仿生栽培并和植树造林相结合可以增加紫花菌的产量同时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并为当地农户创收。
为了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菌根化育苗、大田仿生栽培步骤。
根据所述的一种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菌根化育苗步骤包括下述步骤:
1)宿主植物幼苗的制备:选取紫花菌的宿主植物马尾松种子,用自来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三遍后播于装有1:1的蛭石和珍珠岩的塑料筐内,在精控温室条件为空气温度20-25℃、基质湿度60-70%下培养,无菌水浇灌,宿主植物基质中培育3个半月后,准备接种;所述育苗基质蛭石和珍珠岩先在121℃、0.1MPa中灭菌1h,灭菌结束放置3天后,在同样条件中再次灭菌1次后使用;
2)紫花菌菌种的获得:无菌条件下,取紫花菌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菌肉组织,接种于MMN培养基上28℃避光培养,MMN培养基配方为:MgSO4.7H2O:1.5g/L,KH2PO4:3g/L,酵母浸膏:5g/L,葡萄糖:20g/L,VB1:0.01g/L,NaCl:0.058g/L,CaCl2:1.11g/L,柠檬酸铁:1.5×10-2g/L,琼脂:20g/L,培养20天后得到菌丝体。
3)紫花菌对宿主植物的侵染:将2)分离得到的紫花菌无污染菌丝体转接至MMN液体培养基中,不含琼脂,28℃静置培养4周,无菌操作下分成1cm×1cm方块,取出1)培育3个半月的宿主幼苗,剪去主根根尖,营养钵高14cm,底部长5cm×宽5cm,顶部为长6.5cm×宽6.5cm,将宿主幼苗放入钵内,加基质至根长1/3处,放入2)培养好的菌丝体,切成1cm×1cm方块,每个营养钵放置4块并靠近根部,然后继续加基质至钵口2cm处,所加基质为灭菌的1:1的蛭石和珍珠岩,培养10-11个月,得到紫花菌侵染的植株。
根据所述的一种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宿主植物幼苗的制备步骤中,选取松科植物为紫花菌的宿主植物。
根据所述的一种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室外仿生栽培是指将培养12-18个月的紫花菌侵染的植株即菌根化树苗移栽至自然土壤中,所述土壤为红壤、黄壤、紫色土,土壤的酸碱度在5-6.5之间。
根据所述的一种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土壤为板岩发育土壤。
所述的一种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在植物树造林中的应用,将培养12-18个月的紫花菌侵染的植株即菌根化树苗移栽至自然土壤中,2-3年收获紫花菌子实体,所述土壤为红壤、黄壤、紫色土,土壤的酸碱度在5-6.5之间;所述的菌根化树苗由下述方法而得:
1)制备宿主植物幼苗:选取紫花菌的宿主植物马尾松种子,用自来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三遍后播于装有1:1的蛭石和珍珠岩的塑料筐内,在精控温室条件为空气温度20-25℃、基质湿度60-70%下培养,无菌水浇灌,宿主植物基质中培育3个半月后,准备接种;所述育苗基质蛭石和珍珠岩先在121℃、0.1MPa中灭菌1h,灭菌结束放置3天后,在同样条件中再次灭菌1次后使用;
2)紫花菌菌种的获得:无菌条件下,取紫花菌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菌肉组织,接种于MMN培养基上28℃避光培养,MMN培养基配方为:MgSO4.7H2O:1.5g/L,KH2PO4:3g/L,酵母浸膏:5g/L,葡萄糖:20g/L,VB1:0.01g/L,NaCl:0.058g/L,CaCl2:1.11g/L,柠檬酸铁:1.5×10-2g/L,琼脂:20g/L,培养20天后得菌丝体。
3)紫花菌对宿主植物的侵染:将2)分离得到的紫花菌无污染菌丝体转接至MMN液体培养基中,不含琼脂,28℃静置培养4周,无菌操作下分成1cm×1cm方块,取出1)培育3个半月的宿主幼苗,剪去主根根尖,营养钵高14cm,底部长5cm×宽5cm,顶部为长6.5cm×宽6.5cm,将宿主幼苗放入钵内,加基质至根长1/3处,放入培养好的菌丝体,切成1cm×1cm方块,每个营养钵放置4块并靠近根部,然后继续加基质至钵口2cm处,所加基质为灭菌的1:1的蛭石和珍珠岩,培养10-11个月,得到紫花菌侵染的植株。
本发明提供了紫花菌的仿生栽培技术,且该技术与植树造林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紫花菌产量稳定,而且有利于植被恢复,对自然环境友好,也为当地农户创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便并不以此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紫花菌(Lactarius vividus)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仿生栽培及其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
紫花菌的子实体鉴别:菌盖直径3-10cm,年幼时内卷,很快中心凹陷甚至外翻;表面有轻微环状斑纹,水浸状,稍显油状,淡黄色,橙色,灰橙色,金黄色,褐黄色,年老时中心赭黄色混合淡灰绿色边缘呈桔色,干燥时桔色混合淡蓝绿色,局部有淡绿色斑纹;有些担子果完全成熟时边缘呈锯齿状,偶尔局部分裂。菌肉厚度为2-8mm,淡桔色或比菌盖颜色淡,擦伤后不变色,年老后呈淡绿色。菌褶2-8mm宽,厚,年幼时排列较拥挤,随时间逐渐变分离,直生到简短的延生,亮桔色,金黄色,桔色,年老或擦伤时不变色也不褪色成暗绿色和绿色。菌柄3-4.5×0.8-2cm,等粗或向下渐渐变细;表面略呈水浸状,极少凹陷,亮桔色到金黄色,几乎与菌褶同色,局部色淡,顶部近白色或更淡,擦伤后不变绿色;底部有短小,淡橙色或淡绿色的硬毛。乳汁少,橙色到金黄色,2-10分钟或干燥后慢慢的褪色至暗血红色。孢子印为淡赭色。
1)马尾松无菌幼苗的获得:马尾松种子用自来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三遍后播于装有1:1的蛭石和珍珠岩的塑料筐内,在精控温室条件为空气温度20-25℃、基质湿度60-70%下培养,无菌水浇灌;育苗基质蛭石和珍珠岩需先在121℃、0.1MPa中灭菌1h,灭菌结束后放置3天后,在同样条件中再次灭菌1次,宿主植物基质中培育3个半月后,准备接种;
2)紫花菌菌种的获得:无菌条件下,取紫花菌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菌肉组织,接种于MMN培养基上28℃避光培养,MMN培养基配方为:MgSO4.7H2O:1.5g,KH2PO4:3g,酵母浸膏:5g,葡萄糖:20g,VB1:0.01g,NaCl:0.058g,CaCl2:1.11g,柠檬酸铁:1.5×10-2g,琼脂:20g(1L);20天后长出菌丝体。
3)接种:马尾松苗培育6个月后,准备接种。接种前需要将幼苗主根根尖剪去1-2cm,以便于侧根的生长以及侵染;紫花菌菌丝体平板长满后,在无菌的条件下,用接种刀将菌丝体划分成1cm×1cm大小的正方形备用,将宿主幼苗放入钵内,加基质至根长约1/3处,放入切割好的菌丝块,每个营养钵放置4块并靠近根部,然后继续加基质至钵口2cm处,所加基质为灭菌的蛭石和珍珠岩,二者比例为1:1,培育10-11个月,即可得到紫花菌侵染的马尾松;
4)野外移栽:将培育12-18个月的马尾松幼苗移栽至适合马尾松以及紫花菌生长的区域,土壤的酸碱度在5-6.5之间,板岩发育土壤最佳,在产菇期间,云贵地区为6月底至8月雨季期间,有大量的降水以及大幅度的降温,此间最高气温低于20℃,最低气温在10℃以上,地温在10-18℃左右,降雨平均每天到6-8mm,相对湿度达到80%。2-3年后,即可收获紫花菌子实体。移栽五年后,32株松树可产生569个紫花菌子实体(30kg)。
在野外移栽紫花菌菌根马尾松苗,与非菌根化马尾松苗相比,松苗成活率和增长率都得到提高,在林木种植园中栽培食用真菌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满足对美食渐增的需求和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而又能提供额外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利益。
实施例2
紫花菌(Lactarius vividus)与台湾松(Pinus taiwannensis)的仿生栽培及其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
紫花菌的子实体鉴别:菌盖直径3-10cm,年幼时内卷,很快中心凹陷甚至外翻;表面有轻微环状斑纹,水浸状,稍显油状,淡黄色,橙色,灰橙色,金黄色,褐黄色,年老时中心赭黄色混合淡灰绿色边缘呈桔色,干燥时桔色混合淡蓝绿色,局部有淡绿色斑纹;有些担子果完全成熟时边缘呈锯齿状,偶尔局部分裂。菌肉厚度为2-8mm,淡桔色或比菌盖颜色淡,擦伤后不变色,年老后呈淡绿色。菌褶2-8mm宽,厚,年幼时排列较拥挤,随时间逐渐变分离,直生到简短的延生,亮桔色,金黄色,桔色,年老或擦伤时不变色也不褪色成暗绿色和绿色。菌柄3-4.5×0.8-2cm,等粗或向下渐渐变细;表面略呈水浸状,极少凹陷,亮桔色到金黄色,几乎与菌褶同色,局部色淡,顶部近白色或更淡,擦伤后不变绿色;底部有短小,淡橙色或淡绿色的硬毛。乳汁少,橙色到金黄色,2-10分钟或干燥后慢慢的褪色至暗血红色。孢子印为淡赭色。
1)台湾松种子用自来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三遍后播于装有1:1的蛭石和珍珠岩的塑料筐内,在精控温室条件为空气温度20-25℃、基质湿度60-70%下培养,无菌水浇灌;育苗基质蛭石和珍珠岩需先在121℃、0.1MPa中灭菌1h,灭菌结束后放置3天后,在同样条件中再次灭菌1次,宿主植物基质中培育3个半月后,准备接种;
2)紫花菌菌种的获得:无菌条件下,取紫花菌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菌肉组织,接种于MMN培养基上28℃避光培养,MMN培养基配方为:MgSO4.7H2O:1.5g,KH2PO4:3g,酵母浸膏:5g,葡萄糖:20g,VB1:0.01g,NaCl:0.058g,CaCl2:1.11g,柠檬酸铁:1.5×10-2g,琼脂:20g(1L);
3)接种:台湾松栽培3个半月后,准备接种。接种前需要将幼苗主根根尖剪去1-2cm,以便于侧根的生长以及侵染;紫花菌菌丝体平板长满后,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用接种刀将菌丝体划分成1cm×1cm大小的正方形备用,将宿主幼苗放入钵内,加基质至根长约1/3处,放入切割好的菌丝块,每个营养钵放置4块并靠近根部,然后继续加基质至钵口2cm处,所加基质为灭菌的蛭石和珍珠岩,二者比例为1:1,培育10-11个月,即可得到紫花菌侵染的台湾松幼苗;
4)野外移栽:将培育10-11个月的台湾松幼苗移栽至合适台湾松和紫花菌生长的区域,土壤的酸碱度在5-6.5之间,板岩发育土壤最佳,在产菇期间,云贵地区为6月底至8月雨季期间,有大量的降水以及大幅度的降温,此间最高气温低于20℃,最低气温在10℃以上,地温在10-18℃左右,降雨平均每天到6-8mm,相对湿度达到80%。2-3年后,即可收获紫花菌子实体。2-3年后,即可收获紫花菌子实体。移栽五年后,40棵松可收获593个紫花菌子实体(30kg)。
野外移栽紫花菌菌根化台湾松,不仅提高了松苗的成活率,还能够收获紫花菌子实体,在经济,生态上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