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52558发布日期:2020-01-10 15:48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棚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由于生态遭到破坏,城市热岛现象越发严重,夏天温度越来越高,热岛使城区比郊区平均温度高1度,部分地区高达6度。绿荫棚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场地,深受大众欢迎。

组装式棚架可根据不同使用位置,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做不同的表面处理,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美化环境,立体种养可以开发资源平添物质资源,立体绿化能增加绿地覆盖率,不仅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水果资源还能打造健康的环境,通过调节区域小气候,以点带面,调节大生态,缓解热岛现象。

现有的棚架结构复杂,施工或拆卸操作复杂,回收使用效果差,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及其施工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施工或拆卸操作简单、可回收使用的新型棚架。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包括空心立柱和搭设在空心立柱上的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立柱和横梁通过设于空心立柱顶部的多向转接件插接连接;所述多向转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心开有一个承插洞口;所述空心立柱包括柱体和柱体顶部的插接头,所述插接头自下而上插接固定在承插洞口中,两者的形状尺寸相适应;所述板体的底面设承重肋,所述承重肋在承插洞口周围,呈十字形排布;所述板体对应承重肋的位置开设一系列搭接孔,搭接孔内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自上而下依次穿过横梁和板体,实现横梁与板体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多向转接件之上还设有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包括储水器、连接在储水器之间的横向连接管以及沿空心立柱向下输送水流的下行输水管;所述储水器的上部开口、底部连接下行输水管;所述下行输水管自下而上穿过空心立柱,下端埋在空心立柱的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行输水管埋入地表以下50~100mm;其中埋入部分的底部为吸水骨料层,顶部为土壤层;所述下行输水管的底部埋设在吸水骨料层中。其中吸水骨料层为分区间隔设置,一般只在下行输水管埋入地下的部分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吸水骨料层与土壤层之间设置一层蛇皮编织料隔离层。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吸水骨料层为破碎的发泡混凝土块、破碎的加气混凝土块、浮石、蛭石或陶粒。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储水器中至少有一个安装有枯水期向储水器注水的上行输水管。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空心立柱为中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柱,柱体和插接头为一体成型,其柱体为方形或圆形柱体,所述插接头为横截面尺寸小于柱体横截面尺寸的方形或圆形凸起,对应的所述承插洞口也为方形或圆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多向转接件为纯木质结构,或为轻钢、合金钢或室外硬塑结构;所述连接件为木销或螺栓;所述横梁为木质结构、轻钢、合金钢、不锈钢或室外硬塑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储水器与多向转接件的固定方式为粘接、绑接或砌筑;所述下行输水管的底部还设有控制水流大小的滴灌控制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棚架的木质构件的外表面都涂覆防腐剂、防水剂和颜料漆;所述棚架的不锈钢构件的外表面都涂覆防水剂和防锈漆。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材料准备:包括架体材料和储水材料的准备;

步骤二、空心立柱的组装:将下行输水管插入空心立柱中;

步骤三、空心立柱的埋设:地面吸水骨料层的铺设:在地面上按照空心立柱的设置位置,在其底部挖坑,将空心立柱置于坑中,填埋时首先铺设吸水骨料层,其上在铺设土壤层,吸水骨料层与土壤层之间设置一层蛇皮编织料隔离层,所述下行输水管的底部埋设在吸水骨料层中;

步骤四、多向转接件的安装:将多向转接件插接固定在空心立柱的顶部;

步骤五、横梁与多向转接件的组装:根据需要将横梁与多向转接件进行组装,通过木销或螺栓进行固定;

步骤六、储水器的安装:将储水器固定安装在多向转接件上,储水器底部开口与下行输水管的上端部连通,至此,施工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优势在于:

本发明产品可选木质或混凝土材质,连接件为四向连接,可根据需要随意搭设成各种造型;可拆卸连接,能多次回收利用,成本低,是有效缓解城区热岛著多措施中的一个;储水器设计灵活巧妙,配合底部的多孔建筑材料材料层,能有效保证植物生长用水;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农村、城市小区、道路、公园内攀爬类植物棚架及纳凉立体种养棚架。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发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棚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空心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多项转接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仰视图;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储水器和下行输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涉及的吸水骨料层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1-空心立柱、11-柱体、12-插接头、2-多向转接件、21-板体、22-承插洞口、23-搭接孔、24-承重肋、3-横梁、4-储水器、5-下行输水管、6-吸水骨料层、7-土壤层、8-蛇皮编织料隔离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的实施例。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发明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本发明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发明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本发明为组装式棚架主要由空心立柱、顶部连接件、及顶部棚架组成。

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包括空心立柱1和搭设在空心立柱上的横梁3,其特征在于:空心立柱1和横梁3通过设于空心立柱顶部的多向转接件2插接连接;如图2~4,多向转接件2为纯木质结构,或为轻钢、合金钢或室外硬塑结构;多向转接件2包括水平设置的板体21,板体21的中心开有一个承插洞口22;空心立柱1包括柱体11和柱体顶部的插接头12,空心立柱1的柱体11和插接头12为一体成型。优选空心立柱1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柱,柱体11顶部做成可与顶部连接件承插的插接头12,柱体11为方形或圆形柱体,插接头12为横截面尺寸小于柱体11横截面尺寸的方形或圆形凸起,插接头12自下而上插接固定在板体21的承插洞口22中,紧密固定连接,插接头12的形状尺寸与承插洞口22的形状尺寸互相适应,对应的承插洞口22也为方形或圆形。

如图5所示,板体21的底面沿中轴线设十字形排布的承重肋24,板体21的上表面上对应承重肋24的位置开设一系列搭接孔23,搭接孔23内设有连接件,连接件为木销或螺栓,连接件自上而下依次穿过横梁3端部的预留孔和板体21的搭接孔23,实现横梁3与板体21的可拆卸连接。横梁3可根据具体使用位置采用不同的材质,如轻钢、合金钢、木质、室外硬塑等材质构件,可选方管、角钢或槽钢。

如图1和图6,所所述多向转接件2之上还设有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包括储水器4、连接在储水器之间的横向连接管以及沿空心立柱向下输送水流的下行输水管5;横向连接管走在棚架上,沿横梁布置,使储水器4之间也相互连通,所述储水器4的上部开口、底部连接下行输水管5;所述下行输水管5自下而上穿过空心立柱1,下端埋在空心立柱1的底部;所述储水器与多向转接件2的固定方式为粘接、绑接或砌筑;下行输水管5的底部还设有控制水流大小的滴灌控制器9。此外,所述储水器4中至少有一个安装有向储水器注水的上行输水管,已备枯水期使用。

如图7所示,所述下行输水管5埋入地表以下50~100mm;其中埋入部分的底部为吸水骨料层6,顶部为土壤层7;所述下行输水管5的底部埋设在吸水骨料层6中。所述吸水骨料层6与土壤层7之间设置一层蛇皮编织料隔离层8。所述吸水骨料层6为破碎的发泡混凝土块、破碎的加气混凝土块、浮石、蛭石或陶粒。其中吸水骨料层为分区间隔设置,一般只在下行输水管埋入地下的部分设置。

最后,棚架的木质构件的外表面都涂覆防腐剂、防水剂和颜料漆。棚架的不锈钢构件的外表面都涂覆防水剂和防锈漆。

本发明是发明者缓解城区热岛著多措施中在种种植滕类植物的一个应用。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农村、城市小区、道路、公园内攀爬类植物棚架及纳凉立体种养棚架。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多功能组装式绿荫棚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材料准备:包括架体材料和储水材料的准备;

步骤二、空心立柱1的组装:将下行输水管5插入空心立柱1中;

步骤三、空心立柱1的埋设:地面吸水骨料层6的铺设:在地面上按照空心立柱1的设置位置,在其底部挖坑,将空心立柱1置于坑中,填埋时首先铺设吸水骨料层6,其上在铺设土壤层7,吸水骨料层6与土壤层7之间设置一层蛇皮编织料隔离层8,所述下行输水管5的底部埋设在吸水骨料层6中;

步骤四、多向转接件2的安装:将多向转接件2插接固定在空心立柱1的顶部;

步骤五、横梁3与多向转接件2的组装:根据需要将横梁3与多向转接件2进行组装,通过木销或螺栓进行固定;

步骤六、储水器4的安装:将储水器4固定安装在多向转接件2上,储水器4底部开口与下行输水管5的上端部连通,至此,施工完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