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地花生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8127阅读:1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旱地花生的种植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种植和播种, 具体地是一种旱地花生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系豆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落花生,具有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习性,一般适宜生长于温暖、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花生具有重要的油料价值和食用价值, 并且是较耐贫瘠, 耐旱的作物,花生种植已经超过温暖湿润沙质区而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是花生生产大国,是我国六大优势作物之一。但随着平原灌溉区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农业机械化程度日趋提高,生产环节用工较多、农事操作繁琐的花生种植逐步向零星旱薄地转移,抗旱轻简化栽培方式亟待解决。

花生是多次分枝作物,第一、二对侧枝是花生开花结荚的主要部位,约占结荚总数的70%-90%,所以第一第二对侧枝发育好坏对产量影响极大,因此生产上常需要人工清棵蹲苗。花生植株生长前期相对缓慢易生杂草需中耕除草,特别是花生植株根部的伴生杂草需人工拔除;生育后期处于雨季植株生长旺盛,枝条直立疯长造成果针离地面较远而无法入土,生产上需要结合中耕进行培土迎针或者人为踩秧。花生收获用工多耗时久,由于土壤板结紧实等原因犁收或人工刨挖收抖土困难效率低,拔收掉果严重损失多,机械收获需要配套机械。基于干旱、黏质土壤等造成花生种植不同程度的减产,更重要的是花生种植耗时费工,从种到收需要整地、播种、清棵、中耕除草,培土迎针、人工收获等农事操作,随着人工费用提升劳动力短缺等导致花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造成近年来花生种植面积不稳定,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冲击着我国花生产业的稳定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旱地花生的种植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花生的生长发育特性实现自动清棵;同时借助“V” 形种植沟实现抗旱造墒播种以利苗壮苗,增加自然降雨蓄积和大雨排涝,实现轻简化种植;与常规平作相比,落果率最高可降低19%。

一种旱地花生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前茬作物收获后,规划花生种植行,将前茬作物的废弃秸秆集中于花生种植行行间,沿花生种植行方向进行条状排列,压实;

步骤二、对花生种植行进行耕翻平整或者实行免耕,沿着花生种植行中心位置向两侧刨开表层土壤形成横截面为“V”形的种植沟,将刨出的表层土壤堆积于“V”形种植沟两侧的平面上形成高于农田地面5-10cm的地埂;

步骤三、将花生种子播种于“V”形种植沟底部的湿润土壤上,“V”形种植沟两侧斜面上的疏松土壤滑落到种植沟沟底覆盖花生种子并挤压隆起形成脊;

步骤四、沿着花生种植行方向在“V”形种植沟底部间隔设置入渗坑;

步骤五、待花生长至花针期,将花生种植行行间的废弃秸秆推入“V”形种植沟内并紧贴“V”形种植沟沟壁堆积排布,再将地埂土壤覆盖于“V”形种植沟沟壁的废弃秸秆上形成花生结荚层,之后进行花生田间常规管理。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将花生种子播种于“V”形种植沟底部,再将“V”形种植沟两侧斜面修整成沿等高线的锯齿状微梯田,修整过程中所剔除的疏松土壤落入“V” 形种植沟底部覆盖于花生种子上并挤压隆起形成脊。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中“V”形种植沟底部每间隔50-80cm设置一个入渗坑。

为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可在所述入渗坑内部填充秸秆,覆盖湿润土壤2-5cm,将花生种子播种于湿润土壤上。

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把种植行两侧刨开表层土壤形成“V”形种植沟,剥离农田表层干土,将花生种子播种于墒情较好的“V”形种植沟底,有利于旱地花生抗旱播种,实现苗齐苗壮。同时,“V”形种植沟的倾斜沟壁具有集雨效果,降雨汇集于花生植株根部保证旱地花生生育期水分供应。

2、利用花生芽苗曝光下胚轴停止伸长特性,将花生种子播种于“V”形种植沟底部潮湿隆起的土壤内,借助花生种子萌发时向上生长破土力量促使花生种子上方隆起的土壤向两侧沟底滚落,实现自然清棵,节省人工。

3、花生植株生长于“V”形种植沟中心土壤隆起处,花生植株与种植沟有一定间距,通风效果良好,可延缓早期花后果针下针入土成荚,避免成熟期不一致或早果发芽脱落。

4、“V”形种植沟两侧沟壁倾斜微地形与花生枝条张开角度接近,促使枝条较高部位果针就近入土,无需人工培土,达到花生控制下针“AnM”栽培法效果。

5、前茬作物秸秆条状堆积于花生种植行间覆盖农田地面,利于农田秸秆科学处理并具有防草保墒功能。

6、将腐烂秸秆排放于“V”形种植沟两侧壁并覆盖疏松土壤利于花生果针入土成荚,花生果针入土浅、入土时间相对集中并且成熟期一致,便于后期拔收等轻简化收获方式,减少落果。

7、在向两侧清理表层土壤形成“V”形花生种植沟时,将花生播种行表层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清理至种植行外,减少了花生植株根部的伴生杂草群体,利于人工中耕或机械化除草操作,提高除草效率。

8、采用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同时根据花生的生理特性,实现自动清棵,“V”形种植沟与地埂实现抗旱集雨,结荚层促进果针入土,减少落果,落果率最高可降低19%,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出苗率可达99%,亩产可达450-550kg;与常规种植方法相比,亩增产可达30-50kg。

附图说明

图1是“V”形种植沟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V”形种植沟侧结构面示意图;

图3是“V”形种植沟内花生开花下针及成熟期示意图;

图4是“V”形种植沟的锯齿状微梯田斜面示意图;

图中:1、废弃秸秆;2、“V”形种植沟;3、地埂;4、花生种子;5、脊;6、入渗坑;7、结荚层;8、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实施例1一种旱地花生的种植方法

如图1、图2和图3,针对前茬作物是平作的农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按农业生产实践实际需要规划田间花生种植行,将前茬作物废弃秸秆1集中于花生种植行行间位置,沿花生种植行方向进行条状排列,然后压实。对花生种植行进行耕翻平整或者实行免耕,沿着花生种植行中心位置向两侧刨开表层土壤形成横截面为“V”形的种植沟2,将刨出的表层土壤堆积于“V”形种植沟两侧形成高于农田地面5-10cm的微小地埂3,防止降雨时花生种植行行间雨水流入“V”形种植沟内形成积水,同时也促进花生种植行间堆积的秸秆加速腐烂。然后播种花生种子4于“V”形种植沟底部湿土上,“V”形种植沟两侧斜面上的疏松湿土滑落到沟底覆盖花生种子并挤压隆起形成脊5,此时整个“V”沟横截面近似形成“W”形状。沿着花生种植行方向在“V”形种植沟1内间隔50cm设置入渗坑6,用于排涝,防止“V”形种植沟2内大雨淹水,入渗坑6内部也可以填充秸秆并覆土种植以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在花生盛花后即花针期,结合中耕将花生种植行行间的部分废弃秸秆1推入“V”形种植沟2内并贴着“V”形种植沟2沟壁堆积排布,并将地埂3土壤覆盖于“V”形种植沟2沟壁废弃秸秆上形成疏松结荚层7,促进花生果针入土成荚8。其他花生田间管理均按照常规种植方式进行。

实施例2一种旱地花生的种植方法

如图1、图2和图3,针对前作是在垄作的农田,可以借助原有垄沟系统,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将田间前茬作物的废弃秸秆1集中于原有垄沟低洼处即花生种植行行间位置,沿花生种植行方向进行条状排列,压实。对花生种植行进行耕翻平整或者实行免耕,沿着花生种植行中心位置向两侧刨开表层土壤形成横截面为“V”形的种植沟2,将刨出的表层土壤堆积于“V”形种植沟两侧覆盖于条状排列的废弃秸秆上形成高于农田地面5-10cm的微小地埂3,防止降雨时花生种植行行间雨水流入“V”形种植沟内形成积水,同时也促进花生种植行间堆积的秸秆加速腐烂。然后播种花生种子4于“V”形种植沟底部湿土上,“V”形种植沟两侧斜面上的疏松湿土滑落到沟底覆盖花生种子并挤压隆起形成脊5,此时整个“V”沟横截面近似形成“W”形状。沿着花生种植行方向在“V”形种植沟1内间隔80cm设置入渗坑6,用于排涝,防止“V”形种植沟2内大雨淹水,入渗坑6内部也可以填充秸秆并覆土种植以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在花生盛花后即花针期,结合中耕将花生种植行行间的部分废弃秸秆1推入“V”形种植沟2内并贴着“V”形种植沟2沟壁堆积排布,并将地埂3土壤覆盖于“V”形种植沟2沟壁废弃秸秆上形成疏松结荚层7,促进花生果针入土成荚8。其他花生田间管理均按照常规种植方式进行。

相关试验:花生常规种植方法

在花生播种期,按农业生产实践需要规划田间花生种植模式,在田间土地上整畦,畦宽170cm,每畦种植花生5行,行距28 cm,畦埂宽30 cm;播种时,在花生种植行挖种植穴 ,穴距18 cm,在每穴中放置2粒花生种子,覆土1-2cm;播后选用乙草胺除草剂(50%乳油50-100mL,水50-75 kg),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地面;覆膜:选用0.005-0.006 mm厚、50cm宽的膜,机械覆膜或人工覆膜,要求膜与畦面贴实无折皱,两边攒土将膜压实,最后在种植行的膜面上覆土2-3cm; 当幼苗破膜拱土,开始露出真叶时,扒去膜上的土,使子叶露于地表,注意不要伤根,发现缺穴,立即用催出芽的种子补种。开花前在畦内进行1次除草。在开花下针到荚果充实期间,要及时灌水。施肥、除草等均按田间常规管理。

本发明所述花生种植方法,出苗率可达99%,亩产可达450-550kg;与常规种植方法相比,亩增产可达30-50kg,花生落果率(如下表1所示)最高可降低19%。

表1:

本发明所述实施例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发明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