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7634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玉米收获机,详细而言是涉及具有如下部分的玉米收获机:收获装置,其收获玉米穗状体;输送装置,其将由所述收获装置收获的玉米穗状体向机体后方输送;剥皮装置,其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后方,接收从所述输送装置的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状体,并对接收的玉米穗状体进行剥皮;扩散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排出口的下方并且横向宽度形成得比所述输送装置的横向宽度宽,使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状体在所述剥皮装置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扩散并引导至所述剥皮装置的接收口。



背景技术:

上述玉米收获机同时进行收获玉米穗状体的收获作业和剥去所收获的玉米穗状体的包叶的剥皮处理。并且,即使从输送装置排出的玉米穗状体较多,玉米穗状体也会通过扩散引导部在剥皮装置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扩散并引导至剥皮装置,因此,不易使玉米穗状体阻塞在剥皮装置的接收口。

由收获装置收获的玉米穗状体中有时混入有切碎叶等尘埃。以往,在该情况下,尘埃与玉米穗状体一起被输送装置输送,并被排出至横向宽度比输送装置的横向宽度宽的扩散引导部,因此,被排出的尘埃容易飞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从输送装置排出尘埃也使尘埃不易飞散的玉米收获机。

本公开的玉米收获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

收获装置,其收获玉米穗状体;

输送装置,其将由所述收获装置收获的玉米穗状体向机体后方输送;

剥皮装置,其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后方,接收从所述输送装置的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状体,并对接收的玉米穗状体进行剥皮;

扩散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排出口的下方并且形成为横向宽度比所述输 送装置的横向宽度宽,使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状体在所述剥皮装置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扩散并引导至所述剥皮装置的接收口;

罩,其封闭所述排出口和所述扩散引导部的起始端部之间。

根据本结构,即使尘埃从输送装置排出到扩散引导部,由于输送装置的排出口和扩散引导部的起始端部之间被罩封闭,所以也能够利用罩防止或抑制尘埃飞散。

因此,即使在尘埃混入所收获的玉米穗状体中时,从输送装置排出的尘埃也不易飞散,例如不易发生尘埃进入发动机附近等不良状况。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和所述起始端部的外周部的状态下设置。

根据本结构,罩从起始端部的外周部覆盖起始端部,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尘埃飞散。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的边缘部和所述起始端部的外周部的状态下设置。

根据本结构,罩从排出口的边缘部覆盖排出口,而且罩从起始端部的外周部覆盖起始端部,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尘埃飞散。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和所述起始端部的横端的状态下设置。

根据本结构,罩位于起始端部的横端,不易产生罩和起始端部的间隙,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尘埃飞散。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和所述起始端部的前端的状态下设置。

根据本结构,扩散引导部的横向宽度比输送装置的横向宽度宽,由此,在扩散引导部的横端侧,扩散引导部的前端从输送装置向横向外侧突出,但该前端和排出口之间被罩覆盖,因此,能够防止尘埃从扩散引导部的前端侧飞散。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扩散引导部具备:第一倾斜部,其构成为前方向下的状态,并且设置在所述排出口的机体后方侧,接住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状体并向机体前下方侧流下引导;第二倾斜部,其构成为后方向下的状态,收取来自所述第一倾斜部的玉米穗状体并向所述接收口流下引导;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的侧部、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侧部和所 述第二倾斜部的侧部的状态下设置。

根据本结构,即使玉米穗状体从排出口向后方飞出,也会被第一倾斜部接住并向第二倾斜部引导,因此,容易将玉米穗状体无遗漏地供给至剥皮装置。在该情况下,在排出口的后方形成由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围成的空间,但该空间的侧方被罩覆盖,因此,能够利用罩有效防止尘埃向外部飞散。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将所述罩的侧部向所述第一倾斜部侧折返,在该折返部上载置支承所述第一倾斜部。

根据本结构,利用将罩用作支承构件的简单的支承结构,能够克服因玉米穗状体的收取而施加的载荷可靠地支承第一倾斜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罩上具备从所述起始端部的横端立起的下横罩和从所述排出口的横边缘部朝向所述下横罩的上缘延伸的上横罩。

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下横罩和上横罩可靠覆盖扩散引导部的横向侧方和上方。下横罩从起始端部立起,上横罩从排出口的横边缘部朝向下横罩的上缘,因此,罩不会变得过于大型,不会使罩内的空间过大,并且即使在扩散引导部的靠横端的部位也能够确保用于玉米穗状体顺畅移动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下横罩的上端部设置有朝向所述排出口侧折返的折返部。

根据本结构,折返部具备针对下横罩的上端部的肋功能,因此,能够使下横罩具备优异的强度。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罩上具备从所述起始端部的前端立起的下前罩和从所述上横罩的横端朝向所述下前罩的上端延伸的上前罩。

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下前罩和上前罩可靠覆盖扩散引导部的前方。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下横罩支承于所述剥皮装置。

根据本结构,利用剥皮装置可靠地支承下横罩,而不设置用于下横罩的专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上横罩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壳体。

根据本结构,利用输送壳体可靠地支承上横罩,而不设置用于上横罩的专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下前罩支承于所述下横罩的前端部。

根据本结构,利用下横罩可靠地支承下前罩,而不设置用于下前罩的专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上前罩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壳体。

根据本结构,利用输送壳体可靠地支承上前罩,而不设置用于上前罩的专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剥皮装置具备在所述剥皮装置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列剥皮处理部,在所述剥皮处理部中具备一对剥皮辊,所述一对剥皮辊在所述横向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以在所述剥皮处理部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芯为旋转中心被旋转驱动,在所述扩散引导部具备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构成为后方向下的状态,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状体流下引导至所述接收口,在所述第二倾斜部上设置有在所述剥皮处理部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引导体,所述引导体位于相邻的所述剥皮处理部彼此之间的前方,构成为将玉米穗状体朝向一方的所述剥皮处理部的一对剥皮辊之间引导,在所述引导体的起始端设置有从所述第二倾斜部立起的台阶部。

根据本结构,当位于第二倾斜部的玉米穗状体成为横向姿态(玉米穗状体的长度方向成为与剥皮辊的轴芯交叉的方向的姿态)时,玉米穗状体的两端侧碰到引导体的台阶部,对玉米穗状体的两端侧施加阻力,从而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其结果是,玉米穗状体容易从横向姿态向纵向姿态(玉米穗状体的长度方向成为沿着剥皮辊的轴芯方向的方向的姿态)进行姿态变化。

因此,仅采用在引导体的起始端设置台阶部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容易使玉米穗状体以纵向姿态导入至剥皮处理部,在剥皮处理时种子粒不易脱粒。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引导体的上方设置有拨入旋转装置,所述拨入旋转装置以在所述横向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芯为旋转中心被旋转驱动,将玉米穗状体向所述剥皮处理部侧拨入,所述拨入旋转装置具备在沿所述轴芯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拨入叶片部,这些拨入叶片部在俯视时处于与所述引导体重合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拨入叶片部作用于受到引导体的姿态矫正的作用的玉米穗 状体,因此,更容易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更容易使玉米穗状体姿态变化为纵向姿态。并且,容易确保用于使玉米穗状体以纵向姿态移动的相邻的引导体之间的路经较宽,因此,能够将玉米穗状体在纵向姿态下顺畅地导入剥皮处理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玉米收获机构成为,在相对于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侧视观察时,所述拨入叶片部的旋转轨迹和所述引导体重合。

根据本结构,拨入叶片部作用于登上引导体的玉米穗状体,因此,更容易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玉米穗状体从横向姿态向纵向姿态进行姿态变化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扩散引导部中具备:第二倾斜部,其构成为后方向下的状态,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状体流下引导至所述接收口;横壁部,其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横向两侧部立起;所述玉米收获机具备横向引导体,所述横向引导体在遍及所述横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状态下设置,将玉米穗状体朝向所述扩散引导部的横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引导。

根据本结构,欲沿横壁部移动的玉米穗状体由横向引导体朝向扩散引导部的横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引导,因此,与玉米穗状体在沿着横壁部的状态下进入剥皮装置中的情况相比,容易使玉米穗状体不错位地导入剥皮处理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横向引导体构成为越靠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就宽度越宽,所述横向引导体的起始端部位于所述横壁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连结部位,所述横向引导体的所述横壁部侧的端部以在相对于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侧视观察时越靠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就相对于所述第二倾斜部的高度越高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横壁部,所述横向引导体的第二倾斜部侧的端部以越靠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就越远离所述横壁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二倾斜部。

根据本结构,横向引导体的上表面成为倾斜面。在第二倾斜部中位于横向引导体的横向内侧的部位设置有朝向剥皮处理部引导玉米穗状体的引导体时,以横向姿态位于第二倾斜部的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登上横向引导体的倾斜面而容易转动,另一端侧碰到引导体而受到阻力,因此,容易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玉米穗状体从横向姿态向纵向姿态进行姿态变化的可靠性提 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剥皮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表示剥皮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引导体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引导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引导体和横向引导体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横向引导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拨入旋转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X-X截面向视图。

图11是表示分解状态的拨入旋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旋转移送体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旋转移送体和剥皮处理部的纵截面结构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旋转移送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展开状态的叶片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侵入防止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罩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罩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分解状态的罩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罩的俯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截面向视图。

图22是表示具备另一实施结构的侵入防止部件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具备另一实施结构的侵入防止部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剥皮装置;

1A:接收口;

9:收获装置;

12:输送装置;

36:剥皮处理部;

39:剥皮辊;

51:引导体;

51d:台阶部;

52:拨入旋转装置;

52a:轴芯;

54:拨入叶片部;

54T:旋转轨迹;

60:输送壳体;

61:排出口;

70:扩散引导部;

71:第一倾斜部;

71t:横端;

72:第二倾斜部;

72s:横端;

72f:前端;

73:横壁部;

74:横向引导体;

74a:起始端部;

74b:端部;

74c:端部;

90:罩;

91:下横罩;

91t:上缘;

92:下前罩;

92t:上端;

93:上横罩;

93s:横端;

94:上前罩;

95:折返部;

96:折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F定义为行驶机体的“前”、B定义为行驶机体的“后”、L定义为行驶机体的“左”、R定义为行驶机体的“右”。

如图1、2所示,玉米收获机具备能够自动行驶的行驶机体,在行驶机体中,在机体框架2的前部装备有左右一对的前车轮3,在机体框架2的后部装备有左右一对的后车轮4。在行驶机体的前车轮3和后车轮4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发动机5。左右的前车轮3以能够驱动地方式支承于变速箱6,并由从发动机5传递至变速箱6的驱动力驱动。左右的后车轮4被支承成能够通过转向缸(未图示)进行转向操作。在行驶机体的前部设置有驾驶部7。在驾驶部7中设置有驾驶室8。乘坐空间被驾驶室8覆盖。

收获装置9以能够摆动升降的方式连结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在收获装置9中配备有多列收获部9a。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列收获部9a,但不限于三列,可以设置任意数量的收获部9a。在收获装置9的后部和机体框架2上连结有升降缸10。利用升降缸10对收获装置9在下降作业状态和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

在行驶机体的后部设置有后处理部11。在从收获装置9的后方至后处理部11的前方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输送装置12。输送装置12在通过驾驶部7的下方的状态、且越靠后侧越位于上方的倾斜状态下设置。在后处理部11上设置有剥皮装置1、摆动筛选装置13和回收容器14。摆动筛选装置13设置在剥皮装置1的下方。回收容器14设置在摆动筛选装置13的下方。在后处理部11的后方设置有存储箱15。在后处理部11的下部的横向侧方、和发动机5的横向侧方分别设置有横罩16。

在前车轮3和后车轮4之间设置有残杆处理装置17。残杆处理装置17以能够摆动升降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2。在残杆处理装置17的上部连结有升降缸18。利用升降缸18对残杆处理装置17在下降作业状态和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进行升降操作。

通过在使收获装置9为下降作业状态的状态下使行驶机体行驶,而利用 收获装置9从植立于种植垄的玉米植物体上收获玉米穗状体。通过行驶机体行驶,而玉米植物体中的、玉米穗状体被收获而以植立状态残留在田地中的残杆被取入下降作业状态的残杆处理装置17,进行切碎处理。

由收获装置9收获的玉米穗状体是玉米植物体中的部位,该部位处于种子粒连成棒状而成为穗状、且房状的种子粒被包叶包覆的状态。被收获的玉米穗状体由输送装置12向机体后方输送,从输送装置12的后端部向后方排出。被排出的玉米穗状体被接收到剥皮装置1中,进行剥去包叶的剥皮处理。接受剥皮处理后的玉米穗状体从剥皮装置1向后方排出,进入存储箱15中进行存储。

在剥皮装置1中被剥去的包叶、和随着剥皮而从玉米穗状体脱粒的种子粒从剥皮装置1向下方落下,由摆动筛选装置13接收并进行筛选处理。筛选出的种子粒从摆动筛选装置13落下到回收容器14进行回收。筛选出的包叶从摆动筛选装置13向前方排出,沿着滑槽19下降。在滑槽19中下降的包叶落下到残杆处理装置17的前方,被取入残杆处理装置17,并与残杆一起被切碎处理。

存储箱15的上端侧的部位经由支轴20支承于前后的支柱21。前后的支柱21立在机体框架2上。在前后的各支柱21和存储箱15上连结有升降缸22。利用升降缸22以支轴20为支点轴对存储箱15在下降存储姿态和上升排出姿态之间进行摆动操作。通过将存储箱15操作成上升排出姿态,能够将存储于存储箱15的玉米穗状体向行驶机体的横向外侧排出。

对输送装置12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输送装置12具备输送壳体60。在输送壳体60的后端部设置有排出口61。如图3所示,排出口61具备:位于输送壳体60的倾斜部60A的后部分的向后排出口部61a、和位于输送壳体60的水平部60B的底部分的向下排出口部61b。

环状转动型的输送链62以遍及输送壳体60的前端部的内部和后端部的内部的方式被支承成能够绕旋转方向X(参照图3)旋转驱动。在输送链62上设置有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输送板62a。

由收获装置9收获的玉米穗状体在输送壳体60的前端部被导入内部。被导入的玉米穗状体被输送板62a接住并由输送链62在输送壳体60的内部的输送路经中向后上方输送。在输送终端部,输送板62a从输送路经被移送到 返回路经,由此,到达输送终端部的玉米穗状体被输送板62a放出而从排出口61向后方排出。

筒状的排出引导件63从输送壳体60的水平部60B伸出。混入玉米穗状体并被输送装置12输送来的尘埃中的杆体屑等尺寸比较大的尘埃通过排出装置59(参照图3)被送入排出引导件63,由排出引导件63引导而向行驶机体的横向侧方排出。

对剥皮装置1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剥皮装置1的纵剖侧视图。图4是表示剥皮装置1的俯视图。在剥皮装置1的说明中,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图4的F侧)为“前”,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图4的B侧)为“后”,从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观察上游侧时的左侧(图4的L侧)为“左”,从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观察上游侧时的右侧(图4的R侧)为“右”。

如图3、4所示,在剥皮装置1中具备剥皮壳体30。剥皮壳体30支承于后处理部框架25中的上框架部25a。如图1所示,后处理部框架25立在机体框架2上。在剥皮壳体30中具备左右一对的横壁板31。在剥皮壳体30的后端部设置有收取台32。收取台32的左端侧和右端侧支承于横壁板31。

在剥皮壳体30的前端部设置有剥皮装置1的接收口1A。接收口1A的横向宽度被设定为比输送装置12的横向宽度宽。遍及接收口1A和输送装置12的后部地设置有扩散引导部70。扩散引导部70的横向宽度形成为比输送装置12的横向宽度宽。

在剥皮壳体30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拨入旋转装置52、多列剥皮处理部36、多个旋转移送体37和一个拨出辊38。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八列剥皮处理部36,但不限于八列,可以设置任意数量的剥皮处理部36。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五个旋转移送体37,但不限于五个,可以设置任意数量的旋转移送体37。

八列剥皮处理部36在扩散引导部70的后端部的下方和收取台32的下方之间沿剥皮装置1的横向宽度方向排列。八列剥皮处理部36中的各剥皮处理部36具备左右一对的剥皮辊39。各剥皮处理部36的左右的剥皮辊39沿剥皮处理部36的横向宽度方向排列。各剥皮处理部36的左右的剥皮辊39具备在沿剥皮处理部36的前后方向的方向(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轴芯,并以该轴芯为旋转中心被旋转驱动。各剥皮处理部36中的左侧的剥皮辊39的旋转方向从后方观察时为右旋(顺时针)的旋转方向39a(参照图13),右 侧的剥皮辊39的旋转方向从后方观察时为左旋(逆时针)的旋转方向39b(参照图13)。

拨入旋转装置52被配置在剥皮处理部36的前方且上方,以能够相对于左右的横壁板3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横壁板31。拨入旋转装置52具备沿剥皮处理部36的横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芯52a,并以该轴芯52a为旋转中心在旋转方向Y上(参照图3)被旋转驱动。

五个旋转移送体37在沿剥皮处理部36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在八列剥皮处理部36的上方,并以能够相对于左右的横壁板3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横壁板31。五个旋转移送体37分别具备沿剥皮处理部36的横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轴芯37a,并以该横向轴芯37a为旋转中心在旋转方向Z上(参照图3)被旋转驱动。

拨出辊38配置在收取台32的上方,并以能够相对于左右的横壁板3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横壁板31。拨出辊38具备沿剥皮装置1的横向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芯,并以该轴芯为旋转中心被旋转驱动。

从排出口61排出玉米穗状体被扩散引导部70的起始端部70A(前端部)接收,利用扩散引导部70使其在剥皮装置1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扩散并引导至接收口1A。位于扩散引导部70的终端部(后端部)的玉米穗状体被拨入旋转装置52拨入剥皮处理部36进行操作,顺畅地供给到剥皮处理部36。被供给到各剥皮处理部36的玉米穗状体一边被剥皮辊39和旋转移送体37向剥皮处理部36的后方移送一边被剥皮辊39剥皮。详细而言,使玉米穗状体在相对于剥皮辊39的纵向姿态(玉米穗状体的长度方向成为沿着剥皮辊39的轴芯方向的方向的姿态)下位于一对剥皮辊39之间的上方。一对剥皮辊39在夹着玉米穗状体的状态下转动,玉米穗状体的包叶被一对剥皮辊39剥去。从玉米穗状体剥去的包叶从一对剥皮辊39之间向下方落下。来到剥皮辊39的后端部的玉米穗状体被拨出辊38拨出到收取台32上。被拨出到收取台32上的玉米穗状体由拨出辊38从收取台32向剥皮装置1的后方送出。

对扩散引导部7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扩散引导部70具备第一倾斜部71和第二倾斜部72,利用第一倾斜部71和第二倾斜部72使从排出口61排出的玉米穗状体在剥皮装置1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扩散并引导至接收口1A。

详细而言,第一倾斜部71被设置成在排出口61的后方构成为前方向下 的状态。具体而言,如图3、20、21所示,板部件从排出引导件63的底板部63a的起始端部(前端部)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由该板部件构成第一倾斜部71。从排出口61排出的玉米穗状体被第一倾斜部71接住而被向机体前下方侧流下引导,落下到第二倾斜部72的起始端部(前端部)。

如图20、21所示,第一倾斜部71具备中央部71a和左右的横向外侧部71b。左右的横向外侧部71b相对于中央部71a以弯折线L向前下方弯折,并从中央部71a向前下方且向横向外侧延伸。越靠横向外侧部71b的延伸端侧就越位于下方。玉米穗状体在被第一倾斜部71向机体前下方侧流下引导时,通过左右的横向外侧部71b在剥皮装置1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扩散。

第二倾斜部72被设置成以遍及排出口61的下方和接收口1A的下方的方式构成为后方向下的状态。第二倾斜部72的横向宽度形成得比输送装置12的横向宽度宽,且比排出口61的横向宽度宽。第二倾斜部72的横向宽度被设定为与接收口1A的横向宽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横向宽度。第二倾斜部72的起始端侧部分72a(输送装置侧部分)和终端侧部分72b(剥皮装置侧部分)由不同的滑槽部件构成。

在第二倾斜部72设置有一个分配引导体50和七个引导体51。分配引导体50被设置在比七个引导体51靠前上侧(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七个引导体51在左右方向(剥皮处理部36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排列。

从第一倾斜部71落下到第二倾斜部72的起始端部的玉米穗状体、和从排出口61直接落下到第二倾斜部72的起始端侧部分72a的玉米穗状体由第二倾斜部72流下引导至接收口1A。被流下引导的玉米穗状体通过分配引导体50和引导体51在剥皮装置1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扩散。

具体而言,在分配引导体50上具备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引导面。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分配引导体50形成为随着从左右两侧朝向中央侧而位置变高的中部隆起状(本实施方式中为三角形状)。落下到第二倾斜部72的起始端侧部分72a的玉米穗状体被分配引导体50引导成向第二倾斜部72的左右较广地分散。

七个引导体51中的各引导体51位于相邻的剥皮处理部36彼此之间的前方。七个引导体51的排列间距被设定为即使玉米穗状体登上两个引导体51也不会登上三个引导体51的排列间距。关于因分配引导体50的引导而位于 第二倾斜部72的左右的横端侧的玉米穗状体、和越过分配引导体50并迂回到分配引导体50的后侧而位于第二倾斜部72的中央侧的玉米穗状体,通过各引导体51的引导使它们向位于各引导体51的后方的剥皮处理部36的左右的剥皮辊39之间移动。

具体而言,七个引导体51的各引导体51如图5、6、7所示地构成。

各引导体51构成为在俯视时上表面51a的形状成为后扩形状(越靠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就宽度越宽的形状)。各引导体51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构成为上表面51a的形状成为越靠上侧就宽度越窄的形状(上部变细形状)。在各引导体51的底部具备安装板部51c。各引导体51通过将安装板部51c与第二倾斜部72连结而被固定于第二倾斜部72。

在各引导体51的起始端(前端)设置有从第二倾斜部72立起的台阶部51d。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引导体51的台阶部51d的立起高度被设定为相同。也可以使相邻的引导体51的台阶部51d的立起高度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七个引导体51构成为,相邻的引导体51的起始端在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P(参照图5、6)。也可以使相邻的引导体51的起始端的位置不同。

各引导体51构成为如下形状(后方向上形状):在相对于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的侧视观察(左右方向观察)时,越靠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就越高。七个引导体51构成为,相邻的引导体51的一方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倾斜比另一方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倾斜陡。

七个引导体51构成为,相邻的引导体51的一方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比另一方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高。具体而言,相邻的引导体51中、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倾斜为陡倾斜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被设定得比上端缘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倾斜为缓倾斜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高。

七个引导体51构成为,在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上,相邻的引导体51的一方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的长度比另一方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2b的长度长。具体而言,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高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的长度比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低的引导体51的 上端缘51b的长度长。

位于第二倾斜部72的玉米穗状体通过引导体51的上表面51a的后扩形状且上表面51a的上部变细形状的引导作用而被朝向剥皮辊39之间引导。

当位于第二倾斜部72的玉米穗状体成为横向姿态(玉米穗状体的长度方向成为与剥皮辊39的轴芯交叉的方向的姿态)时,由引导体51姿态矫正为纵向姿态(玉米穗状体的长度方向成为沿着剥皮辊39的轴芯方向的方向的姿态)。

即,当玉米穗状体成为横向姿态时,玉米穗状体的两端侧与引导体51的台阶部51d对置。碰到玉米穗状体的两端侧所对置的台阶部51d,而对玉米穗状体的两端侧施加阻力,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从而玉米穗状体借助转动力从横向姿态向纵向姿态进行姿态变化。

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所登上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与玉米穗状体的另一端侧所登上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不同,由此,玉米穗状体的两端侧从第二倾斜部72抬起的高度不同。即,玉米穗状体发生倾斜。其结果是,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玉米穗状体从横向姿态向纵向姿态进行姿态变化。

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所登上并移动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的长度和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倾斜、与玉米穗状体的另一端侧所登上并移动的引导体51的上端缘51b的长度和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倾斜不同。由此,施加于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的移动阻力与施加于另一端侧的移动阻力不同,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玉米穗状体借助转动力从横向姿态向纵向姿态进行姿态变化。

如图3所示,在第一倾斜部71的上方设置有排出限制部件64。排出限制部件64以能够变更上下位置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65。支承部件65从底板部63a延伸出。在混入所收获的玉米穗状体中的尘埃少的情况下,通过上升调节排出限制部件64,使排出限制部件64从底板部63a向上方突出的长度变长,能够使玉米穗状体不易流入排出引导件63。在混入所收获的玉米穗状体中的尘埃多的情况下,通过下降调节排出限制部件64,排出限制部件64从底板部63a向上方突出的长度变短,能够使尘埃不易流入排出引导件63。

如图4所示,在第二倾斜部72上设置有清选部66。在清选部66中,从送风装置67(参照图1)经由送风导管68供给的清选风在第二倾斜部72从 背面侧通到表面侧。混在玉米穗状体中的切碎叶等尘埃被通过的清选风从玉米穗状体分离。送风装置67支承于输送装置12和后处理部框架25。

如图3、4、7所示,横壁部73从第二倾斜部72的横向两侧部立起。横壁部73由横壁板31构成。在第二倾斜部72的横向两侧,遍及横壁部73的内表面和第二倾斜部72地设置有横向引导体74。欲沿横壁部73移动的玉米穗状体由横向引导体74朝向扩散引导部70的横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引导,因此,容易将玉米穗状体供给至剥皮处理部36的剥皮辊39彼此之间。

具体而言,各横向引导体74如图7、8所示地构成。

横向引导体74构成为,越靠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就越宽。横向引导体74的起始端部74a位于横壁部73与第二倾斜部72的连结部位。在相对于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的侧视观察时,横向引导体74的横壁部侧的端部74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越靠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就越高,横向引导体74的横壁部侧的端部74b支承于横壁部73。横向引导体74的第二倾斜部侧的端部74c越靠玉米穗状体移动方向下游侧就越远离横壁部73,横向引导体74的第二倾斜部侧的端部74c支承于第二倾斜部72。

横向引导体74的上表面74d成为倾斜面。以横向姿态位于第二倾斜部72的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登上倾斜状态的上表面74d而容易转动,另一端侧碰到处于与横向引导体74的横向内侧相邻位置的引导体51而被施加阻力,因此,玉米穗状体被施加转动力,玉米穗状体容易从横向姿态姿态变化为纵向姿态。

对拨入旋转装置52进行说明。

如图3、4、9、10所示,在拨入旋转装置52上具备旋转支轴53和多个拨入叶片部54。在本实施例中,具备八个拨入叶片部54。不限于八个,可以具备任意数量的拨入叶片部54。八个拨入叶片部54在沿旋转支轴53的轴芯52a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下以无法相对于旋转支轴53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轴53。旋转支轴53以能够旋转驱动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横壁板31。通过驱动旋转支轴53而驱动拨入旋转装置52,利用旋转的拨入叶片部54对玉米穗状体进行拨入操作。

拨入旋转装置52设置在引导体51的上方。八个拨入叶片部54中的七个拨入叶片部54被配备成在俯视时与引导体51重合。具体而言,拨入叶片部54与引导体51的后部的横向一端侧部分重合。拨入叶片部54作用于受到引 导体51的姿态矫正作用的玉米穗状体,因此,更容易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更容易使玉米穗状体姿态变化为纵向姿态。容易确保玉米穗状体在纵向姿态下移动的相邻的引导体51之间的路经较宽,能够将玉米穗状体在纵向姿态下顺畅地导入剥皮处理部36。

如图5所示,拨入旋转装置52被设置成,在相对于玉米穗状体的移动方向的侧视观察时,拨入叶片部54的旋转轨迹54T与引导体51重合。具体而言,以如下方式配置设置:拨入叶片部54的旋转轨迹54T位于比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低的引导体51靠上方的位置,而且与上端缘51b相对于第二倾斜部72的高度高的引导体51重合。拨入叶片部54不会空摆地作用于由引导体51从第二倾斜部72抬起而容易施加转动力的状态下的玉米穗状体,因此,更容易对玉米穗状体施加转动力,更容易使玉米穗状体姿态变化为纵向姿态。

如图9、10、11所示,八个拨入叶片部54分别具备基部55和从基部55延伸出的多个叶片体56。在本实施例中,具备两个叶片体56,但不限于两个,可以具备任意数量的叶片体56。在基部55上设置有安装孔57。如图9、10所示,八个拨入叶片部54在旋转支轴53贯通基部55的状态下安装于旋转支轴53。基部55和旋转支轴53利用安装孔57的非圆形的形状和旋转支轴53的非圆形的外周形状而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

各拨入叶片部54的两个叶片体56在夹着基部55在旋转支轴53的径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状态下从基部55延伸出。八个拨入叶片部54在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的一方的拨入叶片部54的叶片体56和另一方的拨入叶片部54的叶片体56的旋转相位不同的状态下安装于旋转支轴53。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的一方的叶片体56和另一方的叶片体56在不同的时刻在第二倾斜部72的上方移动,因此,容易避免拨入错误。

各拨入叶片部54由弹性体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拨入叶片部54由橡胶材料构成。不限于橡胶材料,也可以由皮革等各种弹性材料构成。基部55和两个叶片体56由橡胶材料一体地形成。叶片体56中的旋转支轴53的径向的外侧部分56A的沿轴芯52a的方向观察的形状形成为末端变细形状。在叶片体56中的旋转支轴53的径向的中间部分56B的非拨入作用部56C设置有凹入部58,凹入部58在沿轴芯52a的方向观察时,朝向拨入叶片部54的旋转方向凹入。使与叶片体56的基部55的连结的部分的旋转支轴53的周向的尺 寸较大,从而将叶片体56和基部55牢固地连结,并使叶片体56的前侧具备良好的弹性。其结果是,当强的拨入反力从玉米穗状体作用于叶片体56时,叶片体56的前侧弹性变形,从而能够不对玉米穗状体造成损伤。

如图9、10所示,在旋转支轴53中的位于各拨入叶片部54的横向两侧的部位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支承部件80。八个拨入叶片部54分别由位于横向两侧的支承部件80夹持。通过利用支承部件80夹持拨入叶片部54,能够进行拨入叶片部54相对于旋转支轴53的定位,能够防止拨入叶片部54的错位移动。

如图9、10、11所示,各支承部件80具备夹持部81和毂部82。毂部82与旋转支轴53的外周部嵌合。毂部82和旋转支轴53利用毂部82的非圆形的内周形状和旋转支轴53的非圆形的外周形状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毂部82与旋转支轴53卡合,由此,支承部件80以无法相对于旋转支轴53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轴53。在本实施例中,将毂部82的内周形状和旋转支轴53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四边形状。毂部82的内周形状和旋转支轴53的外周形状不限于四边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六边形状、椭圆形状等。在本实施例中,毂部82通过组合两个截面为L字形状的部件而构成为筒状。毂部82也可以由单一的筒形部件构成。

多个支承部件80中的、位于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之间并相邻的支承部件80的各自的毂部82形成一体。通过毂部82与位于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之间的两个支承部件80连结,而成为一个结构体。能够将用于相邻的两个拨入叶片部54的支承部件80一并安装到旋转支轴53。

如图4、9所示,在多个支承部件80中,只有位于最靠近旋转支轴53的轴端部53T的拨入叶片部54和轴端部53T之间的支承部件80具备防脱部86。如图11所示,防脱部86具备:支承部件80所具有的定位部87、安装于旋转支轴53的防脱销88、配置于防脱销88和定位部87之间并与旋转支轴53的外周部嵌合的调节部件89。通过定位部87隔着调节部件89由防脱销88抵接并支承,而利用防脱部86防止支承部件80从旋转支轴53的安装位置向与拨入叶片部54所在侧相反的一侧脱出。

位于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之间的两个支承部件80在一个结构体的状态下位于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之间,由此,位于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之间的支承部件80将与夹持对象的拨入叶片部54相邻的拨入叶片部54作为反力部 件,对夹持对象的拨入叶片部54起夹持作用。相对于最靠近轴端部53T的拨入叶片部54位于轴端部53T所在一侧的支承部件80将防脱部86作为反力部件,对最靠近轴端部53T的拨入叶片部54起夹持作用。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位于横向两侧的支承部件80的夹持部81夹持多个拨入叶片部54中的各拨入叶片部54。

如图9、10、11所示,在各支承部件80的夹持部81上设置有上游侧卡定部83和下游侧卡定部84。上游侧卡定部83从夹持部81朝向夹持对象的拨入叶片部54突出设置,并构成为从拨入叶片部54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拨入叶片部54卡合。下游侧卡定部84从夹持部81朝向夹持对象的拨入叶片部54突出设置,构成为从拨入叶片部54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拨入叶片部54卡合。具体而言,上游侧卡定部83和下游侧卡定部84构成为与拨入叶片部54的基部55卡合。

拨入叶片部54的基部55进入上游侧卡定部83和下游侧卡定部84之间,在拨入叶片部54和支承部件80在不易晃动的状态下卡合并连动,能够将由旋转支轴53驱动的支承部件80的转动力可靠传递至拨入叶片部54。

在本实施例中,上游侧卡定部83和下游侧卡定部84从夹持部81向拨入叶片部54突出的突出长度被设定为在位于拨入叶片部54的横向两侧的支承部件80的上游侧卡定部83彼此之间、和下游侧卡定部84彼此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D的突出长度。也可以构成为上游侧卡定部83彼此、以及下游侧卡定部84彼此相接触,从而在上游侧卡定部83彼此之间、和下游侧卡定部84彼此之间不形成间隙,并进行实施。

对旋转移送体37进行说明。

如图3、4、12、13所示,五个旋转移送体37分别具备旋转支轴40和多个叶片部41。旋转支轴40具备沿剥皮处理部36的横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轴芯37a,旋转支轴40以能够被旋转驱动成该横向轴芯37a为旋转中心被旋转驱动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横壁板31。多个叶片部41在剥皮处理部36的横向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状态下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轴40。多个叶片部41分别具备在旋转支轴4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叶片体42。多个叶片体42分别经由多个叶片体42共用的一个毂部43而以无法相对于旋转支轴40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轴40。多个叶片体42从毂部43呈放射状延伸出。在本实施例中,具备十二个叶片体42,但个数不限于 12,可以设定为任意个数。

通过旋转支轴40被旋转驱动,而五个旋转移送体37分别以横向轴芯37a旋转中心向旋转方向Z(参照图3)被旋转驱动,使多个叶片部41各自的叶片体42向旋转方向Z旋转。位于剥皮处理部36的玉米穗状体借助于旋转的叶片体42的拨送而向剥皮处理部36的后方侧移送。

五个旋转移送体37的相邻的旋转移送体37以在一方的旋转移送体37中的相邻的叶片体42彼此之间有另一方的旋转移送体37的叶片体42通过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沿横向轴芯37a方向的方向观察时重合。五个旋转移送体37的移送力被不间断地施加于玉米穗状体。

如图4、13所示,五个旋转移送体37中的相邻的旋转移送体37中的一方的旋转移送体37构成为,相邻的叶片部41的一方的叶片部41中的叶片体42通过一个剥皮处理部36中的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另一方的叶片部41中的叶片体42从剥皮处理部36中的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通过在剥皮处理部36的横向宽度方向错位的部位。通过从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错位的部位的叶片体42通过剥皮处理部36彼此之间的上方。

如图12、13所示,通过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的叶片体42的横向宽度W1被设定得比通过从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错位的部位的叶片体42的横向宽度W2宽。图13所示的T表示位于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且长度方向成为沿着剥皮辊39的轴芯方向的方向的玉米穗状体。使叶片体42作用于位于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的玉米穗状体T,由于叶片体42的横向宽度W1宽,所以相对于玉米穗状体T不偏心或者几乎不偏心地作用于玉米穗状体T。

通过从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错位的部位的叶片体42构成为,通过旋转驱动而使玉米穗状体在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偏靠(幅寄せ)。当玉米穗状体从剥皮处理部36的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沿横向侧错位时,能够利用从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错位的叶片体42对该玉米穗状体进行向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返回的操作。

具体而言,通过从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错位的部位的叶片部41如图4、12、13地构成。图15是表示展开状态的叶片部41的俯视图。通过错位的部位的叶片部41的一对半周部中的位于一方的半周部的多个叶片体42构成为靠左用,位于另一方的半周部的多个叶片体42构成为靠右用。靠左用 的多个叶片体42以在旋转方向Z上相邻的叶片体42中的位于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叶片体42相对于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叶片体42向叶片部41的左端侧错位的状态的排列而沿叶片部41的旋转方向Z排列。由靠左用的多个叶片体42形成左偏靠面42L。靠右用的多个叶片体42以在旋转方向Z上相邻的叶片体42中的位于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叶片体42相对于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叶片体42向叶片部41的右端侧错位的状态的排列而沿叶片部41的旋转方向Z排列。由靠右用的多个叶片体42形成右偏靠面42R。

当玉米穗状体从位于通过错位的部位的叶片部41的左横向侧的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向右侧错位时,通过靠左用的叶片体42的排列和旋转驱动而朝向左侧的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对该玉米穗状体推压操作。当玉米穗状体从位于通过错位的部位的叶片部41的右横向侧的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向左侧错位时,通过靠右用的叶片体42的排列和旋转驱动而朝向右侧的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对该玉米穗状体推压操作。

如图4、12、13所示,在相邻的旋转移送体37中的后侧的旋转移送体37上设置有在沿横向轴芯37a的方向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侵入防止部件45。利用侵入防止部件45,防止移送中的玉米穗状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被导入相邻的旋转移送体37的后侧的旋转支轴40、与通过后侧的旋转移送体37的相邻的二个叶片体42间的前侧的旋转移送体37的叶片体42之间。

即,在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被导入旋转支轴40和叶片体42之间的情况下,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进入后侧的旋转移送体37的相邻的二个叶片体42彼此之间的空间S(参照图12),玉米穗状体成为在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立起的姿态(长度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姿态)。于是,玉米穗状体的下端侧的端部被一对剥皮辊39夹住,其端部的种子粒脱粒。由于防止了玉米穗状体的一端侧导入到旋转支轴40和叶片体42之间,所以能够防止玉米穗状体成为在一对剥皮辊39彼此之间的上方立起的姿态,能够防止种子粒的脱粒。

多个侵入防止部件45具体分别如下所述地构成。

如图16所示,各侵入防止部件45由具有安装孔45a的筒状体构成。安装孔45a的形状和大小被设定为与嵌合于旋转支轴40的外周部的筒状的衬套48的外周部嵌合的形状和大小。衬套48被夹装于相邻的二个叶片体42之间,用来设定二个叶片体42的间隔。侵入防止部件45经由衬套48安装于旋转支轴40中的位于相邻的二个叶片体42彼此之间的部位。

侵入防止部件45的外径比旋转支轴40的外径大。由此,利用侵入防止部件45将进入后侧的旋转移送体37的相邻的二个叶片体42之间的前侧的叶片体42、与后侧的旋转移送体37的旋转支轴40之间的距离设定成无法导入玉米穗状体的距离。

侵入防止部件45在紧贴状态下与衬套48的外周部嵌合,由此无法相对旋转地支承于衬套48。衬套48和旋转支轴40利用衬套48的非圆形形状的内周面和旋转支轴40的非圆形形状的外周面而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由此,侵入防止部件45以无法相对于旋转支轴40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支轴40。利用旋转支轴40以横向轴芯37a为旋转中心向旋转方向Z旋转驱动侵入防止部件45。利用侵入防止部件45的旋转力对欲被导入到叶片体42和旋转支轴40之间的玉米穗状体施加导入阻力,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玉米穗状体的导入。

在侵入防止部件45上设置有拨送叶片46,拨送叶片46从侵入防止部件45的外周面在沿径向的方向上向外侧延伸出。在侵入防止部件45上具备拨送面47。欲被导入到叶片体42和旋转支轴40之间的玉米穗状体被拨送面47向与导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拨送操作,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玉米穗状体的导入。

多个拨送叶片46在侵入防止部件45的旋转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侵入防止部件45上具备在其旋转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拨送面47。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六个拨送面47,但不限于六个,可以设置任意数量的拨送面47。欲被导入叶片体42和旋转支轴40之间的玉米穗状体由多个拨送面47无操作遗漏地拨送操作,从而能够更有效防止玉米穗状体的导入。

如图3、18、20所示,遍及输送装置12的排出口61和扩散引导部70的起始端部70A地设置有左右一对罩90,排出口61和起始端部70A之间的左右侧被罩90封闭。在所收获的玉米穗状体中混杂有切碎叶等尘埃,即使尘埃被从排出口61排出,也能够利用罩90防止或抑制尘埃飞散。

在左侧的罩90的前部设置有形成与输送壳体60的间隙97(参照图21)的切口部98。在右侧的罩90的前部未设置有切口部。在左右的罩90在切口部98这方面具备不同的结构,但其它方面具备相同的结构。如图3、图17~21所示,左右的罩90分别如下所述地构成。

罩90的排出口侧设置于排出口61的边缘部。具体而言,罩90的排出口侧设置于遍及向后排出口部61a和向下排出口部61b的横边缘部61c(排出口 61的横边缘部)。

罩90的扩散引导部侧设置于起始端部70A的外周部。具体而言,罩90的扩散引导部侧设置于起始端部70A的横端。详细而言,罩90的扩散引导部侧遍及第一倾斜部71的横端71t和第二倾斜部72的横端72s地设置。

罩90具备下侧罩部90D和上侧罩部90U。在下侧罩部90D具备下横罩91和下前罩92。下横罩91构成为起始端部72A的横端立起。具体而言,下横罩91构成为从第二倾斜部72的横端72s立起。下横罩91的后端部91r与剥皮壳体30的横壁板31连结。下横罩91支承于第二倾斜部72和剥皮装置1。在本实施例中,下横罩91与第二倾斜部72形成一体。具体而言,下横罩91是通过将构成第二倾斜部72的板部件的端部弯折而形成的。不限于将下横罩91与第二倾斜部72形成一体,也可以在形成与第二倾斜部72分体的部件之后与第二倾斜部72连结。

下前罩92构成为从起始端部70A的前端立起。具体而言,下前罩92构成为从第二倾斜部72的前端72f立起。下前罩92的横端部与下横罩91的前端部连结。下前罩92支承于第二倾斜部72和下横罩91。

在上侧罩部90U上具备上横罩93和上前罩94。上横罩93构成为从排出口61的横边缘部61c向下横罩91的上缘91t延伸。上横罩93的延伸端和下横罩91的上缘91t不连结。上前罩94构成为从上横罩93的横端93s向下前罩92的上端92t延伸,而且从上横罩93的横端93s向输送装置12延伸。上前罩94的延伸端和下前罩92的上端92t不连结。上前罩94的延伸端和输送壳体60连结。上前罩94支承于输送壳体60。

下侧罩部90D和上侧罩部90U在下横罩91和上横罩93之间、以及下前罩92和上前罩94之间分离。下侧罩部90D支承于起始端部70A中的第二倾斜部72和剥皮装置1。上侧罩部90U支承于输送壳体60。

在罩90的侧部设置有朝向第一倾斜部71折返的折返部95,第一倾斜部71中的横端部71c载置支承于折返部95。具体而言,折返部95设置于上横罩93的后部。能够利用罩90中的上横罩93支承第一倾斜部71,以防止第一倾斜部71因接住玉米穗状体而施加的载荷向后方变形或错位。

在下横罩91的上端部设置有朝向排出口侧折返的折返部96。利用折返部96的肋功能增强下横罩91的上端部。

在左侧的罩90中的上前罩94、和下前罩92上设置有切口部98。在第二 倾斜部72的前端部设置有切口部99。切口部99与间隙97连通。覆盖传动机构的传动壳体100的一部分进入间隙97和切口部99,该传动机构利用链等将驱动力传递至输送装置12。

〔另一实施方式〕

(1)图22是表示具备另一实施结构的侵入防止部件45的侧视图。图23是表示具备另一实施结构的侵入防止部件45的俯视图。如图22、23所示,具备另一实施结构的侵入防止部件45一体地成形于叶片体42。具体而言,侵入防止部件45朝向从叶片体42的侧部向相邻的叶片体42的方向突出设置。

(2)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利用左右的罩90封闭排出口61和扩散引导部70的起始端部70A之间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连结左右的下侧罩部90D和上侧罩部90U,利用罩或连结部件连结左右的罩90的上横罩93的后端部,构成一个罩,并利用一个罩封闭排出口61和起始端部70A之间。

(3)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下侧罩部90D和上侧罩部90U分离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连结下侧罩部90D和上侧罩部90U而成的一体结构。

(4)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在扩散引导部70上具备第一倾斜部71和第二倾斜部72的例子,但也可以不具备第一倾斜部71,而仅具备第二倾斜部72,并进行实施。

(5)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设置有清选部66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清选部66,并进行实施。

(6)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构成为在剥皮装置1中玉米穗状体相对于机体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被移送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玉米穗状体相对于机体在沿横方向的方向上被移送,并进行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除了具备八列剥皮处理部36的玉米收获机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具备七列以下或九列以上的剥皮处理部36的玉米收获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