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2792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科技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放蜂装置,结构复杂,不便于携带,在搬运的过程中,振动很容易造成管氏肿腿蜂的死亡,且在管氏肿腿蜂释放过程中,由于雌蜂一般没有翅膀,箱体的壁又光滑,雌蜂不能很快的爬出,这样的放蜂装置很容易造成管氏肿腿蜂饿死在放蜂装置内。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减少震动,利于管氏肿腿蜂爬出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本实用新型在指形管与隔板之间设置棉团,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减少了管氏肿腿蜂的死亡,设置的爬杆表面粗糙,利于管氏肿腿蜂爬出箱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所述的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包括箱体、提手、连接架、圆盘、爬杆、指形管、棉团、隔板、放蜂爬杆,所述的箱体内设置有指形管、爬杆、棉团、隔板,所述的棉团设置于隔板上,指形管设置于棉团上,爬杆底部设置于箱体中部,箱体顶部设置有圆盘,圆盘上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与通气道相连接,爬杆顶部设置于通气孔内,圆盘顶部设有连接架,连接架与提手相连,所述的放蜂爬杆包括大端钩部、杆部、分叉部、小端钩部,大端钩部通过杆部与分叉部相连,分叉部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小端钩部,所述的大端钩部安装于通气孔上,小端钩部与植株的树枝、树杈相连。

所述的圆盘通过螺栓与箱体相连。

所述的爬杆的数量大于2根。

所述的箱体由透明材料制成。

所述的箱体的形状为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指形管与隔板之间设置棉团,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减少了管氏肿腿蜂的死亡,设置的爬杆表面粗糙,利于管氏肿腿蜂爬出箱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放蜂爬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提手、3-连接架、4-圆盘、5-通气孔、6-通气道、7-爬杆、8-指形管、9-棉团、10-隔板、11-放蜂爬杆、12-大端钩部、13-杆部、14-分叉部、15-小端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其技术方案为:所述的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包括箱体1、提手2、连接架3、圆盘4、爬杆7、指形管8、棉团9、隔板10,所述的箱体1内设置有指形管8、爬杆7、棉团9、隔板10、放蜂爬杆11,所述的棉团10设置于隔板10上,指形管8设置于棉团9上,设置的棉团9能减少搬运过程中的振动,降低管氏肿腿蜂的死亡率,爬杆7底部设置于箱体1中部,所述的箱体1由透明材料制成,保证箱体1的透光,爬杆7表面粗糙,便于管氏肿腿蜂爬出箱体1,所述的箱体1的结构为圆柱状,或者棱柱状,保证箱体1结构结实牢固,箱体1顶部设置有圆盘4,所述的圆盘4通过螺栓与箱体1相连,便于放置指形管8于箱体内部,圆盘4上设置有通气孔5,通气孔5通过通气道6相连接,保证箱体1内的空气流通正常,爬杆7顶部设置于通气孔5内,所述的爬杆7的数量大于2根,便于管氏肿腿蜂爬出箱体1,圆盘4顶部设有连接架3,连接架3与提手2相连,便于便携式手提放蜂装置的搬运,所述的放蜂爬杆11包括大端钩部12、杆部13、分叉部14、小端钩部15,大端钩部12通过杆部13与分叉部14相连,分叉部14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小端钩部15,所述的大端钩部15安装于通气孔5上,小端钩部15与植株的树枝、树杈相连,放蜂爬杆11一端与通气孔5相连,通过大端钩部15钩住通气孔5,管氏肿腿蜂从指形管内爬出,通过爬杆爬到通气孔5上时,通过大端钩部15爬出通气孔5,再爬到与杆部13连接的分叉部14时,管氏肿腿蜂可以分流,从不同的分叉部14爬出,通过小端钩部15爬到植株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将寄生有管氏肿腿蜂的黄粉虫置于指形管8内,指形管8放置于棉团9上,棉团9置于隔板10上,将管氏肿腿蜂放置于箱体1内,管氏肿腿蜂羽化后爬出指形管8,管氏肿腿蜂通过爬杆7爬到通气孔5,通过通气孔5爬出箱体1,设置的提手2便于便携式放蜂装置的搬运,在箱体1上的通气孔5上安装放蜂爬杆11,放蜂爬杆11的一端通过大端钩部12连接通气孔5,小端钩部15连接植株,管氏肿腿蜂从通气孔5爬出,从大端钩部12爬到杆部13,在分叉部14进行分流,在通过小端钩部15爬到植株上。

本实用新型在指形管与隔板之间设置棉团,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减少了管氏肿腿蜂的死亡,设置的爬杆表面粗糙,利于管氏肿腿蜂爬出箱体。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