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绿化水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7847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垂直绿化水景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体结构,特别涉及垂直绿化水景结构。



背景技术:

垂直绿化又称立体绿化,一般种植在墙体、阳台、屋顶等位置,用以增加绿化覆盖率,或者增加园林景观的美观度,既能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又提高了环境质量。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德国就开始了立体绿化的推广,包括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也越来越中时垂直绿化。

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4929803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垂直绿化水景构造,其通过在几何体形状的房屋表面设置有营养土和植被,从而实现了绿化的作用,但由于营养土是通过土壤容纳框的结构铺设在墙面上的,在降雨量较大时,雨水落入向外倾斜开口的容纳框内,大大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导致植被吸收水分过多,整体烂根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雨水浸入从而防止植被烂根的垂直绿化水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垂直绿化水景结构,包括墙面和设置在墙面上的框体,所述框体沿水平方向延伸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沿框体竖直方向分布,每一所述转动杆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种植模块,所述种植模块向上设置有供植物生长的开口,所述框体与墙面之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框体上设置有驱动转动杆转动从而使开口朝向容纳腔的驱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模块起到了供植物种植的作用,当种满植物后,种植模块分布在转动杆上且转动杆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所以植物生长后形成覆盖墙面的绿化景观;植物是朝开口方向向外生长的,开口与外部的接触面积较大,当降水时,大量雨水会从开口大量到种植模块内,驱动装置控制转动杆发生旋转,转动杆转动后,开口从朝外设置,转动至朝容纳腔方向,减少了开口与外部的接触面积,减少了雨水进入,防止种植模块内土壤含水量上升,避免植物烂根的情况;同时对种植模块进行旋转,还可以改变植物接受光照的面积,更好的适应植物的生长;对种植模块进行旋转,还可以改变墙面上植物的整体层次感,提高美观程度。

作为优选,所述框体由若干个横向设置的子框体组成,所述墙面与相邻子框体之间形成了水景空腔,所述墙面在水景空腔上方设置有水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植物种植在子框架内的种植模块内,当水源从墙面上落下时,即在相邻的子框架之间的水景空腔内,产生了瀑布的效果,对垂直绿化水景结构带来了更高的美观程度,同时水再落下的过程中还能对水景空腔两侧的植物提供了水分,使得种植模块内可以种植需水量大的草本植物,无需在不同时间段内对不同的植物品种进行分别的浇灌。

作为优选,所述种植模块包括填充有土壤的容纳盒,所述开口设置在容纳盒的上方,所述容纳盒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设置供转动杆穿设固定的转动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孔与转动杆相互配合,即容纳盒在相对于转动杆的轴向进行移动时,可从转动孔上拆卸,方便种植模块进行更换和调整,例如更换死亡的植物或者产生不同视觉效果的植物。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杆内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水源连通的供水腔,所述转动杆和转动孔的孔壁上贯穿设置有连通容纳盒与供水腔的供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水腔内的高压水通过供水孔流入至同一转动杆上的每一容纳盒内,起到了自动供水的效果,减少了后期维护的时间,同时可以将需水量相同的植物种植在同一排上,统一提供定额水量,避免水量过多或过少;同时转动孔设置在容纳盒的底部,供水孔也设置在容纳盒的底部,植物根系尖端吸收水分的效果最好,提高了水分的吸收。

作为优选,所述供水孔上设置有防止土壤进入供水腔的过滤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膜避免土壤进入供水腔内,避免供水腔被堵塞,容纳盒内土壤由于重力或者水的冲刷从供水孔内向供水腔流动,过滤膜内的间隙较小,可以供水通过,但是阻止了土壤向供水腔内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容纳盒的内壁上设置有替换层,所述容纳盒在开口位置向内延伸有卡嵌替换层的卡嵌块,所述容纳盒在转动孔位置向容纳盒内延伸有分隔替换层的分隔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替换层方便对容纳盒内的植物进行更换,替换层一般由再生纸制成,减少土壤与容纳盒之间的接触,保证了容纳盒内部的整洁,卡嵌块对替换层的端部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防止替换层在容纳盒转动的过程中,从容纳盒内脱落,限制了替换层的向外移动,同时防止雨水对替换层在开口位置的浸润;通过分隔部将替换层分为两部分,单独一侧的替换层都可以进行拆卸,避免土壤对替换层压紧在容纳盒的底部,替换层无法取出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容纳盒的底部或者背向容纳腔的一侧贯穿设置有种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孔内可以种植藤本植物,种植孔向下设置,藤本植物通过向下的种植孔后,继续向下生长,在上下相邻的两排转动杆之间形成了遮挡下方容纳盒的“植物帘”,在下雨时,驱动装置驱动容纳盒向内转动,使得藤本植物向外转动遮挡住开口,格挡雨水,避免雨水大量进入开口内,避免土壤的含水量上升,避免植物生长发生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转动杆上的链轮、与链轮配合的链条、驱动链条移动使转动杆沿自身周向转动的第一驱动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部驱动链条进行转动,由于链轮与链条相互啮合,所以在链条移动的过程中,链轮发生转动,从而控制转动杆发生转动,实现了转动杆上容纳盒的转动,避免雨水进入。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杆内滑移连接有启闭管,所述启闭管上设置有与供水孔连通的闭合孔,所述转动杆的端部设置有驱动启闭管在转动杆内移动使供水孔打开和关闭的第二驱动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闭管再封闭供水孔后,对过滤膜起到了支撑的作用,避免由于土壤的重量压迫过滤膜,使其向下变形,避免过滤膜破裂;同时第二驱动部驱动启闭管在转动杆内移动,使闭合孔与供水孔错开,使供水孔关闭,避免水过量进入容纳盒内,或者使闭合孔与供水孔连通,供水孔打开,对容纳盒内提供水,实现了自动供水和断水。

作为优选,所述框体上设置有雨量控制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不同的降水量,雨量控制器根据检测到水量,控制转动杆转动角度的程度,在大量降水时,转动杆控制开口转入容纳腔的角度更大,在少量降水时,转动杆控制开口转入容纳腔的角度小,使一定水量进入容纳盒内,减少供水腔内提供的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种植模块起到了供植物种植的作用,当种满植物后,种植模块分布在转动杆上且转动杆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所以植物生长后形成覆盖墙面的绿化景观;植物是朝开口方向向外生长的,开口与外部的接触面积较大,当降水时,大量雨水会从开口大量到种植模块内,驱动装置控制转动杆发生旋转,转动杆转动后,开口从朝外设置,转动至朝容纳腔方向,减少了开口与外部的接触面积,减少了雨水进入,即防止种植模块内土壤含水量上升,避免烂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子框体和水景空腔的位置;

图2是图1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传动装置与转动杆的连接关系;

图3是实施例1中转动杆与容纳盒的固定方式;

图4是实施例1的剖面示意图,用于体现容纳腔的位置;

图5是图4所示B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过滤膜、转动孔和转动杆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是实施例2的剖面示意图,用于体现替换层的位置;

图7是实施例2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启闭管的位置;

图9是图8所示C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启闭管与转动杆的连接关系。

图中,1、墙面;11、容纳腔;12、水景空腔;13、水阀;14、雨量控制器;15、水池;16、出水孔;2、框体;21、子框体;3、转动杆;31、供水腔;32、供水孔;33、过滤膜;4、种植模块;41、开口;42、容纳盒;43、转动孔;44、替换层;45、卡嵌块;46、分隔部;47、种植孔;5、驱动装置;51、链轮;52、链条;53、第一驱动部;61、启闭管;62、闭合孔;63、第二驱动部;64、移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垂直绿化水景结构,包括墙面1,墙面1可以为围墙、建筑外墙面1等,在外墙面1上设置有框体2,框体2由若干个子框体21组成,子框体21沿墙面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子框体21的框架结构由不锈钢钢管焊接或者连接而成,子框体21可以搭建在外墙面1上与外墙面1连接,如图4所示,且子框体21朝向外墙面1的一侧与外墙面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纳腔11,在框体2的顶部设置有雨量控制器14,雨量控制器14采用公开号为“CN201828678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自动雨量器,其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所示,相邻子框体21与外墙面1之间的位置形成了水景空腔12,外墙面1在水景空腔12的位置可采用由玻璃制成的墙面1,在外墙面1的顶部设置有水池15,水池15内设置有水阀13,在水阀13不断向水池15内注水的过程中,水从水池15中溢出,或者通过水池15侧壁的出水孔16流出,然后在外墙面1上向下流动,在外墙面1位于水景空腔12的部分形成了瀑布的效果;也可以直接在墙面1的顶部设置有水阀13,从而达到使水在墙面1上流动的效果。

如图1所示,子框体21由横向设置的转动杆3与高度方向设置的支撑柱组成,转动杆3在高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且转动杆3与子框体21之间可以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同时每一转动杆3之间的间距大小可以不相同;如图1和图2所示,转动杆3上套设有种植模块4,种植模块4包括呈长方体设置的容纳盒42,容纳盒42的上端设置有开口41,容纳盒42内设置有营养土,容纳盒42在子框体21的同一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且通过设置在转动杆3上的分隔块隔开;如图3所示,容纳盒42的底壁设置有贯穿容纳盒42设置的转动孔43,即转动孔43设置在相对于开口41的另一侧上;为了避免转动孔43的孔径增加容纳盒42底壁的厚度,容纳盒42的底壁在转动孔43的位置向容纳盒42内延伸有分隔部46,分隔部46的截面形状呈曲线形,转动孔43在分隔部46的中心设置,当转动孔43设置的较大时,通过分隔部46避免容纳盒42底部的厚度增加。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容纳盒42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设置的种植孔47,种植孔47的形状可以为沿容纳盒4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种植孔47,种植孔47的形状为长方形,可以在种植孔47内种植有长条状的藤本植物,使得藤本植物在种植过程中根茎和叶片向下生长,同时种植孔47是设置在容纳盒42的底部或者背向容纳腔11的一侧。

如图2所示,在转动杆3内设置有供水腔31,如图3所示,转动杆3的形状呈管状,如图2所示,管状的转动杆3的一端封闭,一端打开,打开的一端连接有水管,水管的两端分别与供水腔31和水源连通,在水管上可设置有对水管加压的水泵,或者水管与水池15连通,使水管内的水通过水池15的高度差进行流动。

如图5所示,转动杆3与容纳盒42配合的位置设置有供水孔32,供水孔32贯穿转动杆3的侧壁和容纳盒42的底部,使供水腔31与容纳盒42内部连通,从而将水从转动杆3内向容纳盒42内流动,在转动孔43与转动杆3之间设置有防止土壤进入供水腔31内的过滤膜33,过滤膜33贴合在转动孔43的侧壁上,然后通过转动杆3和转动孔43之间的抵接加强固定效果。

如图1所示,在子框体21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转动杆3转动的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第一驱动部53,第一驱动部53为电机,如图2所示,由上至下每一转动杆3上凸出于子框体21的一端都设置有链轮51,电机上也设置有链轮51,在首尾两个链轮51之间套设有封闭的链条52,通过电机控制链条52转动,使得每一转动杆3进行转动;同时需要对每一转动杆3进行调节时,也可将驱动装置5改装成电机的主轴与转动杆3连接,通过每一电机驱动每一转动杆3转动,从而控制容纳盒42转动。

实施例1的栽种方式为:在容纳盒42内移栽草本植物,然后在种植孔47内移栽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例如常春藤等等,在造型过程中使其下落遮挡住下方的容纳盒42,在容纳盒42靠近水景空腔12的位置种植有需水量大的植物。

实施例1的工作过程为:当下雨时,雨量控制器14检测降雨量,当降雨量接近土壤饱和度时,通过控制电机旋转链条52,然后链条52与每一转动杆3上的链轮51啮合传动,控制转动杆3转动,使容纳盒42的开口41向容纳腔11方向转动,同时从种植孔47内的藤本植物从容纳腔11内移动至外侧遮挡住容纳盒42的开口41,避免雨水流入开口41内,雨停时,电机反向转动,使得开口41向外转动,同时藤本植物重新移入容纳腔11内;同时在供水时,水管向转动杆3内供水,通过供水孔32上的过滤膜33到达容纳盒42内。

实施例2:一种垂直绿化水景结构,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方便容纳盒42的清洗,如图6和图7所示,在容纳盒42内设置有替换层44,替换层44由再生纸制成,容纳盒42的侧壁在开口41位置,向内延伸形成卡嵌块45,卡嵌块45围绕开口41设置,起到了卡嵌替换层44的作用,同时替换层44在容纳盒42内由左右两部分组成,两者被分隔部46所阻隔。

实施例2的清洗过程为:将容纳盒42内的植物倒出,手动将卡嵌块45位置的替换层44与容纳盒42内侧壁分离,附着在替换层44上的土壤也被带出,清理更加方便。

实施例3:一种垂直绿化水景结构,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8和图9所示,,增加了控制出水孔16出水量的装置,在转动杆3内滑移连接有启闭管61,水从启闭管61内流动,如图6所示,启闭管61上开设有与供水孔32配合的闭合孔62,上下相邻的启闭管61的端部连接有移动板64,墙面1上或者子框体21上设置有驱动移动板64移动的第二驱动部63,第二驱动部63为气缸或油缸,气缸的活塞杆与移动板64连接,从而通过气缸驱动启闭管61在转动杆3内移动,使得供水孔32打开、关闭或者调节水流大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