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性卵鱼类家系构建孵化装置,属于沉性卵鱼类孵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孵化桶是沉性卵鱼类孵化时的重要工具之一。孵化桶适用于鱼类家系构建时不同家系鱼卵的孵化。孵化桶需要配置进水管,由于要形成均匀向上的水流,需要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桶底部保持间隙。现有孵化桶的进水管通过在出水口端部的侧壁上粘接三角件,使三角件的端部高出出水口后固定以形成桶底与出水口之间的间隙。这种形式的进水管由于稳定性差,又需要配合专门的组件来使其在桶内固定,通常是在桶中部和顶部设置圆形固定件来专门固定进水管,该圆形固定件的外圆壁面与桶内壁匹配。这种设置存在的问题是,出水口端部的三角件在孵化桶保存或安装时,由于磕碰极易脱落,而圆形固定件会导致产生积卵。同时,在家系构建时需要的鱼卵数量少,而现有孵化桶的桶身过大不适用;并且其本身在固定、安装方面比较繁琐,还需要对每个桶独立进行水流控制调节,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孵化桶进水管的设置形式结构不可靠,固定方式又会造成积卵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沉性卵鱼类家系构建孵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沉性卵鱼类家系构建孵化装置,它包括潜水泵、进水管、溢流管、蓄水管、分流总管、多个分流支管、多个孵化桶和底座,
蓄水管和多个孵化桶的底端分别固定在底座上;
蓄水管连接进水管的出水端,进水管的进水端连接潜水泵;蓄水管与分流总管垂直连接;蓄水管上设置溢流口,溢流管的首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溢流口上,溢流管的首端具有弯头;
分流总管通过多个分流支管分别与多个孵化桶一一对应连接,每个孵化桶内部桶底固定一个尖端朝上的托管三角片,每个分流支管的末端套接固定在一个对应的托管三角片上;每个孵化桶的侧壁上设置一个出苗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改造了现有结构中通过圆形固定件来固定进水管的结构,从而避免了由于积卵造成的浪费。它的蓄水管上连接有进水管、溢流管和分流总管,蓄水管和孵化桶分别安装在底座相应位置。
本实用新型用于家系构建时的鱼卵孵化,它通过旋转溢流管的角度就能调节并控制孵化桶的水流,省时省力;对分流支管的固定方式采用了一片直接粘接固定在孵化桶桶底的三角片,这种形式确保了孵化装置在移动或存放时三角片不易脱落损坏,保障了结构的可靠性,并同时避免了其它对分流支管固定形式造成的积卵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沉性卵鱼类家系构建孵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沉性卵鱼类家系构建孵化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沉性卵鱼类家系构建孵化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沉性卵鱼类家系构建孵化装置,它包括潜水泵1、进水管2、溢流管3、蓄水管4、分流总管5、多个分流支管6、多个孵化桶7和底座8,
蓄水管4和多个孵化桶7的底端分别固定在底座8上;
蓄水管4连接进水管2的出水端,进水管2的进水端连接潜水泵1;蓄水管4与分流总管5垂直连接;蓄水管4上设置溢流口,溢流管3的首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溢流口上,溢流管3的首端具有弯头;
分流总管5通过多个分流支管6分别与多个孵化桶7一一对应连接,每个孵化桶7内部桶底固定一个尖端朝上的托管三角片7-1,每个分流支管6的末端套接固定在一个对应的托管三角片7-1上;每个孵化桶7的侧壁上设置一个出苗管7-2。
它还包括支架9,支架9支撑在分流总管5与底座8之间,支架9的底端固定在底座8上。
溢流口的水平高度低于分流总管5的水平高度。
出苗管7-2与孵化桶7连接的端口处于孵化桶7高度的四分之三处。
多个分流支管6分列于分流总管5的两侧。
底座8可与其上固定的组件设置成配套的形式,通过在底座8上表面设置的相应凹槽来实现对其上组件的固定。其分流总管5位于支架9的顶部;孵化桶7桶底直接粘接固定好托管三角片,每个分流支管6的一端套接在托管三角片上固定,另一侧连接在分流总管上。托管三角片的底端宽度大于分流支管6的直径,确保分流支管6与孵化桶7的桶底有间隙。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设置在水泥孵化池台案上,在使用时根据鱼卵悬浮情况调整溢流管位置。孵化桶放入鱼卵后,接通潜水泵,水将不断从各孵化桶的出苗管流出排出到孵化池内,鱼卵将随着水流悬浮在孵化桶底部;如果水流偏急,会造成鱼卵随水流流出出苗管的状况,需要适当转动降低溢流管出口高度,以减小水流通过孵化桶的流速;反之如果水流偏小,鱼卵将积压,而导致缺氧死亡,此时应抬高溢流管出口高度,增加水流通过孵化桶的流速,使鱼卵呈最佳悬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