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拿出龟鳖的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6670阅读:9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拿出龟鳖的捕捉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龟鳖养殖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于拿出龟鳖的捕捉器。



背景技术:

甲鱼又称鳖,是一种卵生两栖爬行动物,其头像龟,但背甲没有乌龟般的条纹,边缘呈柔软状裙边,颜色墨绿。甲鱼和龟不仅在形态上相似,在生活习性方面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均以小鱼、虾等为食物,亦食用一些青草、植物的茎叶等。由于龟鳖的营养价值很高。是滋补珍品,所以近年来龟鳖养殖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这也对龟鳖养殖行业的技术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龟鳖养殖行业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以龟鳖的捕捉为例,养殖户在收成龟鳖时,将养殖池内的水放掉,然后用脚和手在泥中抓摸龟鳖,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长期弯腰使养殖工作人员非常容易劳累,使得捕捉的效率非常低下。同时,当发现龟鳖时,龟鳖周身都是淤泥,徒手捉非常不方便。针对这一难题,也有报道公开了一种用于抓捕龟鳖的捕捉器,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10964467.2,申请公开日为2016年6月1号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龟鳖捕捉器,包括有圆环,所述圆环上设有手柄,在所述圆环水平面下方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沿圆环周向设置,所述一限位柱底端设有向内延伸的钩子,养殖户拿取手柄一边走一边不断将限位端插入池塘寻找龟鳖,更易于发现。但是这种捕捉器只能将龟鳖限定在圆环内,不能将龟鳖从泥中捞出,使用起来不方便。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20185240.3,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11月18日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甲鱼捕捉器,它包括一个手持柄杆和一个探爪,同时在探爪的两侧铰接有两个可开合的抓手,此抓手的开合通过套在柄杆上的滑动把手带动两个铰接的探爪运动使探爪具备开合抓取的功能,实现泥土中甲鱼的快速捕捉功能。这种捕捉器解决了上述专利存在的不足之处,但是在使用时灵活性差、定位不准确、使用费力等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的龟鳖捕捉器存在抓取效率低、灵活性差、使用费力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种便捷型龟鳖捕捉装置,一种龟鳖捕捉装置包括捕捉杆和圆环体,圆环体的下表面设置多个探测爪、活动爪和限位爪,探测爪用于探知龟鳖,当探测爪触碰到龟鳖后,将龟鳖捕捉装置向上拎起来,活动爪和限位爪受自身重力作用自然下垂,从而将龟鳖限制在捕捉装置中,这种捕捉装置可以节省人力,无需工作人员用手去爪龟鳖。

在上述捕捉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软轴拉丝和拉手控制圆环体可以张开,这样便于取出龟鳖,节省了劳动力。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拿出龟鳖的捕捉器,包括捕捉杆和圆环体,所述的捕捉杆设置在圆环体的上表面;圆环体的下表面设置多个探测爪,所述的探测爪沿圆环体周向设置;所述的探测爪的底端设置活动爪,探测爪与活动爪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的活动爪的另一端设置限位爪,所述的限位爪与活动爪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的活动爪的端部设有限位结构,限制限位爪与活动爪之间的转动角度α不超过90°。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活动爪的一端设有活动爪限位槽,所述的活动爪限位槽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底部为圆弧斜面,限制活动爪只能向圆环体的外周方向转动,且活动爪的转动不能超过探测爪所在的竖直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活动爪与探测爪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活动爪上设置限位爪槽,限位爪与活动爪之间通过销轴活动连接,限位爪槽的底部设有限位结构,所述的限位结构限制限位爪的转动范围为限位爪槽至水平面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限位爪的活动端部为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还包括软轴拉丝、拉手和把手;所述的圆环体由左圆环体和右圆环体组成;所述的左圆环体包括固定端部,所述的捕捉杆与固定端部连接,所述的左圆环体与右圆环体在固定端部处活动连接;所述的把手位于捕捉杆的顶部,所述的拉手的一端与把手连接,所述的软轴拉丝的一端与拉手连接,软轴拉丝的另一端穿过设置在固定端部上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后与右圆环体连接,自然状态下,拉手与把手之间成一定角度,且左圆环体和右圆环体闭合;当对拉手施力使拉手沿着连接端转动靠近把手时,拉手带动软轴拉丝,软轴拉丝的另一端对右圆环体施力使得左圆环体与右圆环体分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捕捉杆的上部设有软轴上限位片,下部设有软轴下限位片,所述的软轴上限位片和软轴下限位片上均设有通孔,所述的软轴拉丝穿过所述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左圆环体与右圆环体之间通过限位销连接,所述的限位销上设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促使左圆环体与右圆环体之间闭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固定端部为中空槽,所述的右圆环体与左圆环体连接的端部为限位端,所述的限位端插入所述的中空槽通过限位销连接,所述的第一滑轮与右圆环体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二滑轮与右圆环体竖直设置;所述的软轴拉丝通过第二滑轮和第一滑轮将其由水平走向转变为竖直走向,然后与拉手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软轴拉丝与拉手的连接点距离拉手与把手的连接点之间的长度为拉手总长度的五分之三,所述的软轴拉丝与右圆环体的连接处距离限位端的弧长为右圆环体总弧长的三分之一。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龟鳖捕捉装置,模拟人手的抓鳖方式,设置探测爪、活动爪和限位爪,将捕捉装置插入池塘中时,探测爪可以感知龟鳖的存在,在捕捉过程中,将捕捉装置向上拎起来,活动爪和限位爪受自身重力的作用会自然下垂,从而将龟鳖限制在限位爪与圆环体之间,这样很容易将龟鳖从池塘中抓出来,节省人力、财力;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龟鳖捕捉装置,活动爪的两端分别设置限位结构,活动爪与探测爪连接的一端设置U型槽,U型的底部为圆弧斜面,限制活动爪只能绕着探测爪向外转动;活动爪上设置限位爪槽,限位爪槽的的底部设有限位结构,限制限位爪的转动范围为限位爪槽至水平面之间,转动的角度不能超过90°,这种设计非常巧妙,通过控制限位爪和活动爪的转动来模拟人手抓龟鳖的动作,抓取效率高;

(3)本实用新型的龟鳖捕捉装置,将限位爪的活动端部设为弧面,可以避免捕捉过程中限位爪对龟鳖的伤害;此外,限位爪的活动端部采用的制作材料的密度要高于其他部位,这样有利于限位爪的转动,使捕捉过程更快速、准确,为了加强限位爪与活动爪之间的转动效果,可以在限位爪与活动爪的连接处设置一个扭力弹簧,促进限位爪与活动爪之间分开;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捕捉装置,在第一种结构的基础上将圆环体设计成可张开的两部分,通过软轴拉丝和拉手控制圆环体的张开可闭合,这样在捕捉到龟鳖后,通过挤压拉手和把手,带动软轴拉丝使圆环体张开,方便将龟鳖从捕捉装置中取出;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捕捉装置,在捕捉杆上设置软轴拉丝的限位片,放置软轴拉丝在捕捉杆上缠绕,还可以减小软轴拉丝与捕捉杆之间的摩擦阻力,使操控过程更省力;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捕捉装置,在左圆环体与右圆环体的连接处设置扭力弹簧,通过弹簧的恢复力使圆环体在非外力作用下处于常闭状态;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捕捉装置,软轴拉丝与拉手的连接点距离拉手与把手的连接点之间的长度为拉手总长度的五分之三,软轴拉丝与右圆环体的连接处距离限位端的弧长为右圆环体总弧长的三分之一,经过力学实验和实际操作经验发现,这样设计的捕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最省力,圆环体张开的角度在45°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拿出龟鳖的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爪与探测爪、限位爪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捕捉装置处于拎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捕捉装置处于取龟鳖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捕捉装置处于放置地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圆环体处于张开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软轴拉丝与圆环体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捕捉杆;2、圆环体;3、探测爪;4、活动爪;5、限位爪;6、软轴拉丝;7、拉手;8、把手;101、软轴上限位片;102、软轴下限位片;201、左圆环体;2011、固定端部;202、右圆环体;2021、限位端;2023、第一滑轮;2024、第二滑轮;2022、限位销;2025、扭力弹簧;401、活动爪限位槽;402、限位爪槽;403、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便于拿出龟鳖的捕捉器,包括捕捉杆1和圆环体2,捕捉杆1设置在圆环体2的上表面;圆环体2的下表面设置多个探测爪3,可以是3个、4个、5个、6个等,只要相互之间不干扰即可,探测爪3沿圆环体2周向设置;探测爪3的底端设置活动爪4,探测爪3与活动爪4之间活动连接,例如可以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活动爪4的一端设有活动爪限位槽401,活动爪限位槽401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底部为圆弧斜面,活动爪4与探测爪3连接后,活动爪限位槽401限制活动爪4只能绕着探测爪3向圆环体2的外周方向转动,且当捕捉器处于拎起状态时,活动爪4与探测爪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也即活动爪4绕着探测爪3的转动范围不超过探测爪3延长线所在的竖直方向。活动爪4的另一端设置限位爪5,限位爪5与活动爪4之间活动连接,例如可以是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活动爪4上设有限位爪槽402,限位爪槽402可以容纳限位爪5,限位爪槽402的底部设有限位结构403,限位结构403限制限位爪5的转动范围为限位爪槽402至水平面之间,即限制限位爪5与活动爪4之间的转动角度α不超过90°。为了防止在捕捉过程中会伤害到龟鳖,将限位爪5的活动端部设计为弧面。限位爪5的活动端部的制作材料的比重大于其他部分(比如说,将限位爪5的活动端部占总长度4分之一的部分由比重大的材料制成),这样在使用过程中,便于限位爪5从限位爪槽402转出形成捕捉空间。可行的一种方案是:限位爪5的四分之三长度有塑料制成,端部的四分之一长度由铁或不锈钢制成;为了加强限位爪与活动爪之间的转动效果,另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在限位爪与活动爪的连接处设置一个扭力弹簧,促进限位爪与活动爪之间分开。

本实施例的捕捉装置的使用方法为:手握捕捉杆1,捕捉装置远离地面,此时,活动爪4和限位爪5都处于自然向下垂的状态,如图1所示,活动爪4与探测爪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活动爪4与限位爪5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将捕捉装置置于地面时,探测爪3的一端与地面接触,限位爪5转动至限位爪槽402中,活动爪4转动至与地面平行;如果此时有龟鳖在圆环体2与地面之间的空间中,则将捕捉杆1拎起时,活动爪4受重力作用向下转动,同时限位爪5受重力作用也从限位爪槽402中转出,多个限位爪5的活动端部之间形围城的圆口比较小,从而将龟鳖限制在限位爪与圆环体之间,实现龟鳖的捕捉功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龟鳖捕捉装置,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圆环体2的形状不仅限制为圆环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多边形。

实施例3

如图4~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龟鳖捕捉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使圆环体2可以张开,方便取出龟鳖,具体结构为:还包括软轴拉丝6、拉手7和把手8;圆环体2由两个半圆环体组成,分别为左圆环体201和右圆环体202;左圆环体201包括固定端部2011,固定端部2011为中空槽状结构,右圆环体202与左圆环体201连接的端部为限位端2021,限位端2021插入固定端部2011的中空槽中通过限位销2022连接,使得右圆环体202能绕着限位销转动,限位销2022上设有扭力弹簧2025,扭力弹簧2025的弹性恢复力促使左圆环体201与右圆环体202之间闭合。捕捉杆1与固定端部20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把手8位于捕捉杆1的顶部,拉手7的一端与把手8连接,拉手7可以绕着连接点转动,软轴拉丝6的一端与拉手7连接,软轴拉丝6的另一端穿过设置在固定端部2011上的第一滑轮2023和第二滑轮2024后与右圆环体202连接,第一滑轮2023与右圆环体202平行设置,第二滑轮2024与右圆环体202竖直设置;第一滑轮2023和第二滑轮2024的作用是改变软轴拉丝的走向,将竖直走向的软轴拉丝转变为水平走向;自然状态下,拉手7与把手8之间成一定张开角度(可以是30°或45°等),且受扭力弹簧2025的作用,左圆环体201和右圆环体202闭合;当对拉手7施力使拉手7沿着连接点转动靠近把手8时,拉手7带动软轴拉丝6,软轴拉丝6的另一端对右圆环体202施力使得右圆环体202与左圆环体201分开。

本实施例的龟鳖捕捉装置存在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如图6所示,将龟鳖捕捉装置放置在地面上,此时探测爪3的端部与地面接触(在抓捕过程中,探测爪3的作用是感知龟鳖的存在),限位爪5位于限位爪槽402中,活动爪4转动至与地面平行的状态;如果此时有龟鳖在圆环体2与地面之间的空间中,则将捕捉杆1拎起时,活动爪4受重力作用向下转动,同时限位爪5受重力作用也从限位爪槽402中转出,多个限位爪5的活动端部之间形围城的圆口比较小,从而将龟鳖限制在限位爪与圆环体之间,如图4所示,这是捕捉装置的第二种状态。将龟鳖抓住后,为了将龟鳖从捕捉装置中取出,则用力捏拉手7和把手8,拉手7带动软轴拉丝向上移动,而软轴拉丝则带动右圆环体202向外张开,达到如图5所示的第三种状态,此时可以将龟鳖从捕捉装置中取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龟鳖捕捉装置,基本结构同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捕捉杆1的上部设有软轴上限位片101,下部设有软轴下限位片102,软轴上限位片101和软轴下限位片102上均设有通孔,软轴拉丝6穿过通孔,这样可以防止软轴拉丝6在捕捉杆上1缠绕,还能减小软轴拉丝6与捕捉杆1之间的摩擦阻力;软轴拉丝6与拉手7的连接点距离拉手7与把手8的连接点之间的长度为拉手7总长度的五分之三,软轴拉丝6与右圆环体202的连接处距离限位端2021的圆弧长为右圆环体202总圆弧长的三分之一。经过力学实验和实际操作经验发现,这样设计的捕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最省力,圆环体张开的角度在45°左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