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船连续作业型深海贝类采捕系统及其采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2431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船连续作业型深海贝类采捕系统及其采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装备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双船连续作业型深海贝类采捕系统及其采捕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在深海区域以底播方式养殖的贝类主要为扇贝,此外还有少量的蛤类、蚶类等。深海贝类采捕通常采用底拖网的方式进行,由拖网船牵引底拖网具在海区进行“扫地”式作业;当网具满载后即停船起网卸载渔获物,然后重新放网作业。这种作业方式存在以下三个缺点:

1.由于起、放网位置不能保证在同一地点,造成作业存在漏捕区,降低了产量;或者为了减少漏采,采用反复扫海的作业方式,增加了采捕成本。

2.起、放网具需要大量人力参与,不仅劳动力成本高,而且作业时间长,效率低下。

3.拖网船同时兼做载货船只,随着作业的持续,负载增加,拖网能力降低,作业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目前深海贝类采用拖网作业进行采捕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船连续作业型深海贝类采捕系统及其采捕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采捕系统包括拖拽船、生态型底拖网、自吸泵、采收船及在线视频监控装置,其中生态型底拖网包括网衣主体、囊网及钢性架构,该网衣主体的一端通过牵引绳与拖拽船相连、由所述拖拽船牵引在海底移动,将海洋底栖贝类采收入网,所述网衣主体的另一端设有囊网,采收入网的海洋底栖贝类在水流和网衣主体的作用下汇集到所述囊网内,所述网衣主体和囊网均通过钢性架构支撑;所述自吸泵安装在采收船上,通过输送管道与所述囊网相连通,通过该自吸泵将所述囊网内的海洋底栖贝类转移至采收船上;所述钢性架构在靠近囊网的前端上部设有安装架,所述在线视频监控装置固定在该安装架上、位于所述囊网的前上方,观测所述囊网内渔获量。

其中:在所述拖拽船牵引方向上,所述囊网位于网衣主体的后部、起收纳作用,该囊网沿牵引方向逐渐内缩;所述钢性架构位于网衣主体、囊网和海底之间、起支撑作用;所述自吸泵位于采收船的甲板上,离水面高度小于或等于6米,该自吸泵的额定流量Q与所述输送管道直径d之间应满足以下关系:Q>1440πd2

本发明双船连续作业型深海贝类采捕系统的采捕方法为:

进行深海贝类采捕作业时,所述生态型底拖网在拖拽船的牵引下,将海洋底栖贝类在不影响底质环境的情况下采收入网,收集的贝类在水流和所述网衣主体的作用下汇集到生态型底拖网的囊网内,当在线视频监控装置观测到所述囊网内贝类渔获量达到采收要求时,由固定在囊网处的输送管道在自吸泵的作用下将贝类转移到所述采收船上,完成一个连续的采捕过程;

其中:所述拖拽船为具有自动放网和起网能力的拖网渔船,同时具备定位和导航功能,能够根据设定的航迹航行;所述采收船为具有传送、清洗、分装、保鲜储藏功能的船舶,所述采收船同时具备自适应巡航性能和定位与导航功能。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的采捕系统采用双船连续拖网作业,能够充分发挥船只的性能,同时分工明确,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2.本发明的采捕系统通过将生态型底拖网内的贝类渔获物实时输送到采收船上,避免了反复起网、放网操作,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作业时间和劳动力成本,降低了漏捕率。

3.本发明的采捕系统对生态型底盘网拖网进行了性能改良,保护了海洋底质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

4.本发明的采捕方法简单易操作,效率高,采捕彻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捕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生态型底拖网与输送管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采收船上自吸泵与输送管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拖拽船,2为生态型底拖网,3为自吸泵,4为采收船,5为囊网,6为输送管道,7为网衣主体,8为钢性架构,9为安装架,10为在线视频监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采捕系统包括拖拽船1、生态型底拖网2、自吸泵3、采收船4、在线视频监控装置10及配套辅助设备,配套辅助设备如绞车,起重机械,贝类专用清洗、分选、传送和包装设备,低温保藏仓或导航与定位系统等。其中生态型底拖网2包括网衣主体7、囊网5及钢性架构8,该网衣主体7的一端通过牵引绳与拖拽船1相连、由拖拽船1牵引在海底移动,将海洋底栖贝类采收入网;网衣主体7的另一端设有囊网5,采收入网的海洋底栖贝类在水流和网衣主体7的作用下汇集到囊网5内,网衣主体7和囊网5均通过钢性架构8支撑,不与海底接触。在拖拽船1牵引方向上,囊网5位于网衣主体7的后部,起收纳作用,该囊网5沿牵引方向逐渐内缩。钢性架构8位于网衣主体7、囊网5和海底之间,起支撑作用。网衣主体7与囊网5之间可以具有或不具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在拖拽船1牵引方向上,网衣主体7由一端向另一端的网高逐渐降低。网衣主体7及囊网5的孔径可为3~5cm。

自吸泵3位于离水面高度不超过6米(小于或等于6米)的采收船4的甲板上,自吸泵3的抽吸端通过输送管道6与生态型底拖网2的囊网5相连通,通过该自吸泵3将囊网5内的海洋底栖贝类转移至采收船4上。自吸泵3的额定流量Q(单位:m3/h)与输送管道6直径d(即自吸泵的吸入端口径,单位:m)之间应满足以下关系:Q>1440πd2

钢性架构8靠近囊网5的一端设有安装架9,在线视频监控装置10(可为摄像头)固定在该安装架9上、位于囊网5的上方,用以观测囊网5内渔获量,并在采收船4上进行监视。

本发明采捕系统的采捕方法为:

进行深海(50m之内)贝类采捕作业时,生态型底拖网2在拖拽船1的牵引下,将海洋底栖贝类在不影响底质环境的情况下采收入网,收集的贝类在水流和网衣主体7的作用下汇集到生态型底拖网2的囊网5内,当在线视频监控装置10观测到囊网5内贝类渔获量达到采收要求时,由固定在囊网5处的输送管道6在自吸泵3的作用下将贝类转移到所述采收船4上,完成一个连续的采捕过程。

拖拽船1为具有自动放网和起网能力的拖网渔船,拖曳船1应同时具备精准定位和导航功能,能够根据设定的航迹精确航行,拖曳船1的吨位及动力应满足底拖网作业要求。

采收船4为具有传送、清洗、分装、保鲜储藏功能的船舶,采收船4应同时具备自适应巡航性能和定位与导航功能,采收船4的吨位应满足连续作业装载能力,动力性能在满载情况下应不低于拖拽船1动力配置。

实验例

双船连续作业型深海贝类采捕系统成套设备配置如下:

拖拽船1,300马力,排水量200吨,配备自动起网、放网设备,具备精准定位和导航功能,能够根据设定的航迹精确航行。

生态型底拖网2,网口宽5米,网口高1.0米,网衣主体7离地20cm,囊网5满载渔获物1.5~2吨,囊网5处配备视频监测器,用于在采收船4上实时查看囊网5内的渔获量;

自吸泵3额定流量592m3/h,管道口径250mm,扬程35.5米,配用柴油机输出功率110kw;

采收船4,800马力,自重300吨,货仓240m3,船舶配备柴油机驱动自吸泵,船舶配备了自动化扇贝传送、清洗、分装设备,船藏具备鲜活贝类保鲜储藏功能,同时具备自适应巡航性能,可自动追随前船航行,同时配备独立的定位与导航功能。

本发明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减少对海洋底质环境的破坏。本发明对作业方式进行了创新,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双船连续拖网作业,能够充分发挥船只的性能,同时分工明确,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配合使用自吸泵将采收的贝类渔获物及时转移输送,不需要反复起网、放网,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漏采率;对拖网网具进行了性能改良,减少了对底质环境的破坏。生态型底拖网2内的贝类渔获物能够及时输送到采收船4上,不需要反复起网、放网,从而节省了作业时间,降低了漏捕率,保护了底质环境和资源。本发明特别适合于海洋牧场区域大面积底播贝类的连续采捕作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