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蔬菜制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圆球型甘蓝种株花期提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l.)是我国五大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国的蔬菜周年供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2006年统计,全国甘蓝种植面积达93.73万公顷。早熟、中早熟春甘蓝以圆球型为主,近年秋冬甘蓝也有部分是圆球型甘蓝。圆球型甘蓝在全年甘蓝栽培面积中占50%以上,早熟圆球型春甘蓝由于品质优、病虫害少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且又能在高山、高原夏季冷凉地区夏季栽培,在8、9月蔬菜市场的淡季供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每年的用种量也不断增加。
甘蓝叶球分为扁球、圆球和尖球三种类型。在甘蓝制种过程中,扁球和尖球开花早,一般在3月中下旬抽薹,4月上中旬进入初花期,而圆球类型甘蓝花期较扁球和尖球类型晚,在4月中下旬才能进入初花期。
根据多年甘蓝制种经验,黄河中下游的晋、豫、鲁的部分地区早熟圆球型甘蓝于8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种株处于半成株状态越冬,一般在4月中下旬才能进入初花期,4月底5月初进入盛花期,这时气温通常接近甚至超过30℃。甘蓝制种开花、授粉的最适温度为12~25℃,而在高于25℃的情况下,随着气温回升,蒸发量加大,花粉失水较多,难以萌发形成花粉管,因而结实率逐渐下降,高于30℃更难正常结实。常常每亩种子产量不足30千克。遇到气候反常或严重倒春寒天气,制种田种子产量更低,只有几千克到十几千克,严重影响了圆球型甘蓝新品种的繁殖、推广。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到6月下旬7月上旬雨水逐渐增加,圆球甘蓝种株开花晚,等种子成熟,收获时容易遇到连阴雨天气,造成种子霉烂,严重影响发芽率。
甘蓝叶球是一个营养器官,它只有通过春化和光照阶段发育后才能抽薹开花,而种株是通过了阶段发育的植株,只有它才能用于甘蓝制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生产上对圆球型甘蓝种子的需求,提供一种促使圆球型甘蓝早开花并提高甘蓝制种产量的关键技术,该方法成本低,也解决了圆球型甘蓝花期较晚的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圆球型甘蓝种株花期提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圆球型甘蓝种株定植时覆盖第一层地膜;
(2)在所述步骤(1)的基础上,在黄河中下游地区,12月下旬给圆球型甘蓝种株覆盖第二层地膜,3月中旬撤去第二层地膜。
所述圆球型甘蓝为圆球型甘蓝品种04z521-12和/或圆球型甘蓝品种03z01z608-1。
所述第一层地膜的厚度为0.01mm-0.012mm;所述第二层地膜的厚度为0.01mm-0.012mm。
所述覆盖第二层地膜期间,在所述圆球型甘蓝种株顶部的地膜上开一个小孔,防止高温、高湿造成所述圆球型甘蓝种株腐烂。
所述使圆球型甘蓝种株花期提前,是指使圆球型甘蓝种株至少提前7~10天开花。
制种甘蓝种株一般在定植时,覆盖第一层地膜,可起到保墒和促使根系在冬季还有较小的生长量,这样根系有足够水肥吸收,才能保障种株地上部的正常运转和安全越冬的作用。
覆盖二层地膜是为了促使主薹和腋芽在改变了的小气候环境中能够较快的生长并通过阶段发育,为翌年春季促使提前抽薹、早开花打下基础,避免了高温下不结实的困境。
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是促使圆球型甘蓝早开花并提高甘蓝制种产量的关键技术,成本低,也解决了圆球型甘蓝花期较晚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覆二层地膜(左)与覆一层膜(右)种株翌春开花比较;中间一行为父本。
图2为越冬前覆二层地膜的种株生长情况。
图3为在制种地里覆盖一、二层地膜的种株情况,其中a行为覆一层地膜,b为覆二层地膜。
图4为覆一层地膜与覆二层地膜花期比较,其中a行为未覆膜,b行为覆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使圆球型甘蓝种株花期提前的方法
为了解决圆球型甘蓝制种花期晚、种子产量偏低、质量不高等技术难题,从2012年起,开始安排覆盖两层地膜等技术措施的试验,使种株提早开花,多开花,进而达到提高圆球型甘蓝制种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所用材料:
圆球型甘蓝品种04z521-12,记载过该品种的非专利文献是: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离体保存技术的研究;《热带农业科学》;2013,33(7):35-39。
圆球型甘蓝品种03z01z608-1,记载过该品种的非专利文献是: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离体保存技术的研究;《热带农业科学》2013,33(7):35-39。
在黄河中下游的甘蓝栽培区种植圆球型甘蓝,具体方法如下:
一般在8月底9月初播种,10月上中旬定植,苗龄为6~7片叶。在制种地耕翻整平、施肥后,按要求的株行距整成垅,然后铺地膜、定植、浇水。
制种甘蓝种株一般在定植时,覆盖第一层地膜,可起到保墒和促使根系在冬季还有较小的生长量,这样根系有足够水肥吸收,才能保障种株地上部的正常运转和安全越冬的作用。
覆盖二层地膜是为了促使主薹和腋芽在改变了的小气候环境中能够较快的生长并通过阶段发育,为翌年春季促使提前抽薹、早开花打下基础,避免了高温下不结实的困境。
2012年覆盖二层地膜是用⑴0.01mm(商业用语为1s)、⑵0.012mm(商业用语为1.2s)两种地膜,试验效果使花期提前相差不大,⑵比⑴早开花1天左右,但覆盖面积缩小了,单位面积的使用成本提高了。早开花的1天左右,可以通过种株整枝或者喷赤霉素的方法来解决。
2013年使用0.01mm统一厚度的地膜,覆盖二层地膜的时间安排三个:⑴12月上旬;⑵12月下旬;⑶1月上旬。种株在盖上地膜后,处理⑴生长速度最快,处理⑵也比处理⑶生长的快,由于⑴处理处于气温较高的环境条件下,再加上覆盖二层地膜的密封环境,小气候要比自然环境下高,湿度也大的多,如不及时放风降温、放湿,很容易引起种株发生软腐病。处理⑵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但也怕连日晴空暴晒,覆盖二层地膜的密封环境也会造成高温高湿,引起种株发生病害,因此需要在地膜的种株上方插一个小孔,降温降湿。如果在晴空万里的情况下,两层地膜间的温度会升到20~30℃,甚至还要高,叶球内的水分很容易引起球叶病变而腐烂。处理⑶在覆盖地膜时地面已结冰,在地膜边缘压土难以起土,且也不易压严,有漏风之处,造成种株在二层膜内发育较迟缓,使花期提前受影响。
从覆盖二层地膜的时间上看,如果从12月上旬、12月下旬和1月上旬三个覆盖时间上看,前者由于覆盖时间早,结果使地膜覆盖下的种株生长较为迅速都包了叶球,为了使种株能顺利抽薹,开春还需要进行三次划球,否则种株就不能顺利抽薹,也就达不到提早花期的目的了。12月下旬覆盖二层地膜的种株,在3月中旬撤掉地膜后,能顺利抽薹开花,且花期较不覆盖二层地膜的种株早10天左右,效果最好。1月上旬覆盖二层地膜,种株发育前者较差,花期只提前3~5天,效果不理想。黄河中下游的12月下旬地面还不会结冰,便于在地里挖土压盖地膜。如果再推迟到12月底或1月初,地面结冰后在地里覆盖地膜的操作就不方便了。
什么时间撤膜为好,试验也安排了三个处理:⑴3月上旬;⑵3月中旬;⑶3月底。
从撤掉地膜的时间上看,试验证明在3月上旬撤掉地膜种株的主薹受低温影响,使种株主薹顶端的花蕾受冻害,使其顶端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达不到促使花期提前的目的;3月中旬撤掉地膜虽然抽薹速度也较快,但气温较前者高出一些,主薹虽也有受霜冻危害的可能,但危害程度也不大了。3月底撤膜前,膜内温度较高种株主薹抽出速度较快易折断,不利于开花授粉。
凡能在露地采种的地区,一般在当地地面封冻前的12月下旬进行覆盖第二层地膜(图2),3月中旬撤去二层地膜。
入冬后在地面即将结冰前,在种株上直接再覆盖第二层地膜,只在地膜边沿压上土,防止被风吹跑。一般在3月中旬撤去地膜。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要在种株顶部捅一小孔,防止高温、高湿造成腐烂。两层膜造成低温下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种株生长发育,翌春可使圆球型甘蓝种株至少提前7~10天开花(图1)。
通过覆盖二层地膜技术措施的实施,就可以使圆球型甘蓝在黄河中下游的晋、豫、鲁部分地区种株的花期提前至4月上中旬,这样就有近15~20天的花期处在温度适宜的气候环境中,种子也就会大幅度增产。
试验结果及分析:
表12013年圆球型甘蓝制种植株冬季复二层膜对花期、产量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覆盖二层地膜的和覆盖一层地膜的比较(图3、图4),初花期提前10天,盛花期提前11天,单株产量提高13.5克,制种亩产量提高67%。
表2.2014年圆球型甘蓝制种覆盖二层膜花期比较调查表
从表2可以看出,覆盖二层地膜对花期提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一个品种试验比对照初花期提早9天,盛花期提早10天。
表32014年甘蓝种株覆盖二层膜对物候期及产量影响的调查统计表**
**本表是河南制种基地平均数据汇总而成。
从表3可以看出,4月20、25日和5月1日调查的当天的开花量,覆盖二层地膜的种株分别比对照平均每天每株增加125.4%、9.3%和-25.1%的花量。这说明覆盖二层地膜种株在4月25日以后已进入末花期,这对提高制种产量起到关键性作用。-25.1%说明对照种株花期晚,到4月底5月初才进入盛花期,由于气温升高,不适宜授粉、结实。
从表3还可以看出,覆盖二层地膜的种株盛花期多处在4月中旬,4月底5月初已进入末花期,虽然气温逐渐升高,对制种产量影响也不会太大。这就有力说明覆盖二层地膜可促使种株在适宜花期授粉的温度环境中开花多、结实多,大幅度提高制种种子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