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6334阅读:44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物
技术领域
,具体地,涉及丽江山慈菇种子的一种快速萌发方法。
背景技术
::丽江山慈菇(Iphigeniaindica)为百合科(Liliaceae)山慈菇属多年生小草本,别名山慈菇、土贝母、草贝母、益辟坚等。因其球茎及种子中含秋水仙碱(Colchicine),而成为提取秋水仙碱的的主要药用植物。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对细胞的有丝分裂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这一作用,秋水仙碱在农业上常用于抑制细胞核分裂使染色体加倍以培育多倍体作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和痛风,此外在用于抗炎、止痛和治疗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MediterraneanFever)、肝硬化、急性痛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也有很好的疗效。丽江山慈菇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云南省以丽江市、大理州、香格里拉州的河谷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多生于海拔1900m‐3300m的稀疏松林下及山坡草地,主要伴生植物为禾本科植物。由于野生丽江山慈菇自种子萌发到植株开花结实需经历3年以上,生长发育缓慢;同时植株根系不发达,入土较浅(8‐12cm),无性繁殖系数较低,不发生增殖,而丽江山慈菇的自花授粉效率高于异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效率高于异株异花授粉,且因种群狭小、呈片段化而导致传粉都是在同一种群内进行,有性繁殖受阻;此外同一生境下伴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适应能力均强于野生丽江山慈菇,以上因素均限制了丽江山慈菇野生种群的生长和自然更新能力。丽江山慈菇因其球茎及种子中含秋水仙碱(Colchicine),而成为提取秋水仙碱的的主要药用植物。近年来,由于生境片段化、自身繁殖系数较低、市场需求导致的人工采挖过大,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大,野生资源采挖严重,而丽江山慈菇野生资源日趋减少,濒临灭绝。因此,通过人工繁育的手段,扩大资源存量是拯救该物种的有效手段,同时亦能缓解紧缺的资源供给与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最终为该物种回归自然,实现种群重建提供物质基础、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迄今,现有技术(CN101147446A)及相关研究论文(袁理春等,2003;唐荣平等,2006,2008;甄丽等,2006)所涉及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方法时间周期较长,操作较为复杂,不利于大面积示范推广。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丽江山慈菇种子的一种快速萌发方法,本发明在保证了成苗率的同时,其操作的简便性和时间周期上均显著优于现有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方法,取当年成熟无病害丽江山慈菇果夹,揉搓后取得丽江山慈菇新鲜种子,将种子均匀撒播于萌发基质表面,上覆透明塑料膜或保鲜膜,置于20℃恒温见光条件下萌发,萌发过程中保持基质表面湿润。根据所述的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方法,所述的萌发基质为山基土∶草煤土=1∶1的基质,拌匀后过40目筛,装于长∶宽∶高=50cm∶50cm∶8cm播种筐中,基质高度距播种筐边缘不少于1cm,浸泡于水槽中至完全湿润。根据所述的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方法,每播种筐撒播不多于300粒种子。根据所述的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方法,在种子生根发芽,子叶伸长至1cm时,揭开塑料膜或保鲜膜控水,保持基质湿润。本发明的具体的方法可以归纳成:选取当年成熟无病害丽江山慈菇果夹,揉搓后取得丽江山慈菇新鲜种子,选择山基土:草煤土=1:1的基质,拌匀后过40目筛,作为播种基质待用,将丽江山慈菇种子均匀撒播于萌发基质表面,每筐不宜多于300粒种子,上覆透明塑料膜(保鲜膜),置于20℃恒温见光条件下萌发,萌发过程中保持基质表面湿润,于种子生根发芽,子叶伸长至1cm左右,揭开塑料膜(保鲜膜)控水,保持基质湿润,综合成苗率可达80%以上。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方法,野外采收当年成熟无病害丽江山慈菇果夹,揉搓后取得丽江山慈菇新鲜种子,经湿沙低温5℃贮藏4个月后,播种于宽1m、长30m的苗床中,选择山基土∶草煤土=1∶1的基质,拌匀后过40目筛,盛装于长∶宽∶高=50cm∶50cm∶8cm播种筐中,基质高度距播种筐边缘不少于1cm,浸泡于水槽中至完全湿润,作为播种基质用,然后将丽江山慈菇种子均匀撒播于萌发基质表面,每筐300粒种子,上覆透明塑料膜,置于20℃恒温见光条件下萌发,萌发过程中保持基质表面湿润,于种子生根发芽,子叶伸长至1cm时,揭开塑料膜控水,保持基质湿润,并统计萌发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1:一、材料与方法:1、采收及播种于2015年11月,于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种植基地,野外采收当年成熟无病害丽江山慈菇果夹,揉搓后取得丽江山慈菇新鲜种子,经湿沙贮藏4个月后,播种于宽1m,长30m的苗床中,苗床中预先拌有15cm厚的山基土∶草煤土=1∶1的萌发基质。分别设置表面直接撒播及覆土组进行对照,其中覆土组于种子撒播后覆土厚度为0.5cm,每床播种种子15000粒左右。播种后苗床表面覆盖大棚膜,并定期根据苗床表面湿度进行喷水保湿,于2016年8月底观察出苗情况。二、结果与分析:丽江山慈菇野生环境能够多为金沙江河谷地区,平均温度较高,种子经冬季休眠后,不易打破休眠,试验结果如表1。表1丽江山慈菇自然条件萌发结果见光组覆土组成苗量61273786成苗率40.85%25.24%由表1可知,常规播种条件下,由于冬季低温影响,丽江山慈菇种子进入休眠,次年萌发率较低,同时可知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有一定的光照需求,见光组较覆土组萌发率高。实施例2:一、材料与方法:1、种子采收于2015年、2016年11月,于云南省丽江市巨甸镇、石鼓镇、丽江高山植物园种植基地采收当年成熟无病害丽江山慈菇果夹,揉搓后取得丽江山慈菇新鲜种子。分别于2016年4月初、2016年12月及2017年2月在丽江高山植物园试验苗圃进行播种试验。表2种子处理及播种方式2、播种及管理1)苗床播种(自然环境)取丽江山慈菇新鲜种子,经湿沙低温(5℃)贮藏4个月后,播种于宽1m,长30m的苗床中,苗床中预先拌有15cm厚的山基土∶草煤土=1∶1的萌发基质。分别设置表面直接撒播及覆土组进行对照,其中覆土组于种子撒播后覆土厚度为0.5cm,每床播种种子15000粒左右。播种后苗床表面覆盖大棚膜,并定期根据苗床表面湿度进行喷水保湿,于2016年8月底萌发终止后统计萌发率。2)苗筐播种(恒温环境)选择山基土∶草煤土=1∶1的基质,拌匀后过40目筛,盛装于长∶宽∶高=50cm∶50cm∶8cm播种筐中,基质高度距播种筐边缘不少于1cm,浸泡于水槽中至完全湿润,作为播种基质待用。将丽江山慈菇种子均匀撒播于萌发基质表面,每筐300粒种子,上覆透明塑料膜(保鲜膜),置于20℃恒温见光条件下萌发,萌发过程中保持基质表面湿润。同时设置遮光组,选择0.2cm基质覆盖种子。于种子生根发芽,子叶伸长至1cm左右,揭开塑料膜(保鲜膜)控水,保持基质湿润,并统计萌发率。二、结果与分析:表3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试验结果由表3可知,制约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在于种子萌发是否见光,选择不见光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会大大降低,由于在土壤中存在时间过长,种子霉烂的几率也大幅上升;控制萌发温度不但可以大大缩短种子萌发周期,同时也提高了萌发的整齐度和萌发率。部分文献报道丽江山慈菇种子存在后熟现象,经试验验证并不明显,当年采收的干燥种子不经过低温层积后熟,亦能保持较高萌发率。在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过程中萌发基质保湿十分重要,干湿交替和种子所在基质层过干都不利于种子萌发。苗床播种时,在床面保湿条件比较好情况下,亦应及时铲除苗床表面苔藓植物,防止苔藓植物遮挡光线造成种子萌发光照不足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益效果在于:1、丽江山慈菇作为重要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除自身繁殖障碍,近年来的大量采挖也导致野生资源存量大大减少。本发明实现了丽江山慈菇的一种快速的种子萌发方法,在扩大资源存量的同时,为该物种回归自然,实现种群重建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同时,有效缓解了紧缺的资源供给与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2、传统的丽江山慈菇种植方法以及现有的技术研究成果,并未对其种子是否存在后熟现象进行验证,萌发周期长,成苗量低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本发明通过试验验证后,有效说明了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限制因素,通过萌发条件的控制,不但可以大大缩短种子萌发周期,避免了复杂的种子萌发前处理过程,亦保持了较高的萌发率,非常适用于种植推广示范。3、选择苗筐育苗为幼苗商品化、幼苗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减少了苗床播种后移苗搬运过程对幼苗的损伤。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