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鱼的生态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23669发布日期:2018-11-14 00:55阅读:21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渔业养殖领域,特别指一种家鱼的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作为四大家鱼,为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由于这四类鱼生长迅速,抗病力强的共同特点,适于作为大众食用鱼,而且四大家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均比其性成熟年龄大2-3龄,性成熟后仍会继续生长。随着渔业养殖的大量兴起,鱼的养殖新品种也逐渐增加,但“四大家鱼”仍是养殖的主要品种。

但是,在目前的养殖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及有效的饲养方法,导致鱼类养成质量、数量明显下降,而且现有的养殖技术为了提高产量,使用较多化学类的合成物、抗生素类药物等帮助鱼过快生长或是过快解决鱼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病虫害影响,虽然极大的缩短了鱼的养殖时间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了病虫害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造成鱼的质量产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采用化学类药物或是抗生素后,药物残留在鱼的体内,会在人们食用的过程中转移至人体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化学类或抗生素的使用会对环境带来污染,不利于生态环保。家鱼养殖目前多是采用池塘养殖,池水处于不流动状态,水质容易恶化。而且人工喂养的鱼口感较自然生长的鱼差,肉质疏松,鲜味下降;而自然生长的鱼生长周期较长、存量较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家鱼的生态养殖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场地建设:设置若干鱼池,每个鱼池互通,且各鱼池水平排列,池底逐渐降底,形成深浅不一的养殖互通池;相邻鱼池的连通口设阻拦网,互通池外设置连接最深池和最浅池的送水渠,最深池内设抽水泵将深池水泵入浅池形成生态活水养殖环境;每个鱼池面积为200-400m2,池埂高3m,各养殖池先清淤,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2kg/m2,最后暴晒3-5天后注水,水深为1.5-2m。

2、鱼苗投放:当水温稳定在10℃左右时即可放养苗种,放养密度为100-150g鱼苗5-7尾/m2,取草鱼、鳙鱼、鲢鱼、青鱼苗按4: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养殖;鱼苗下塘前采用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3、活水管理:每隔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每天傍晚进行一次人工水泵活水,将深水池水泵于浅水池,保持水体呈微流水状态;同时15-20天用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使之保持在7.0-7.5之间。

4、人工喂养:每天准时、固定投喂,当水温20℃以下时,每天投喂1-2次,水温20℃以上时,每天投喂3-4次,投喂时间均安排在上午10:00-11:00和下午17:00-18: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人工饵料由以下方法制作而成:将玉米粉35-50份、麸皮10-20份、酒槽10-15份、豆粕8-15份、蝇蛆粉8-15份、香菇菌糠5-10份、木薯渣4-6份和酵母粉0.5-1份混合,加水,使其含水量达到50-60%,加入1.2-1.5%的em菌液、0.3-0.5%的磷酸氢钙,密封发酵5-7天。再取螺旋藻20-30份、玉米叶15-30份、黑麦草12-15份、甘薯茎叶10-30份、鱼腥草3-7份、槐树花3-8份、苏丹草3-5份粉碎,并加适量鱼粉,与上述发酵料一起混合制粒、干燥即可。

具体的,所述的人工饵料发酵料与粉碎料的使用比例为6-7.5:4-2.5。

具体的,本发明发酵料各原料的最佳用量重量份为:玉米粉40、麸皮15、酒槽12份、豆粕10份、蝇蛆粉10份、香菇菌糠7份、木薯渣5份和酵母粉1份。

具体的,本发明粉碎料各原料的最佳用量重量份为:螺旋藻25份、玉米叶20份、黑麦草15份、甘薯茎叶15份、鱼腥草5份、槐树花5、苏丹草5份。

具体的,所述的鱼粉的加入量为原料总量的10-12%。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深浅不一的养殖池互通的活水养殖模式,为仿自然的生态养殖,促进了水生浮游动植物的生长,保持了良好的水养环境。同时配制科学、营养的人工饲料进行投喂,提高了鱼的养殖质量和产量。采用科学的混合养殖比例,使家鱼的生长和生存环境有效平稳,互相促进。通过本发明方法养殖的家鱼,肉味鲜美、口感好,而且生态、环保,成本低,经济效益高,适合规模化生产;同时,不使用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使产出的鱼类品质好,食用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给出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1、设置三个鱼池,每个鱼池互通,且各鱼池水平排列,池底逐渐降底,形成深浅不一的养殖互通池。相邻鱼池的连通口设阻拦网,互通池外设置连接最深池和最浅池的送水渠,最深池内设抽水泵将深池水泵入浅池形成生态活水养殖环境。每个鱼池面积为400m2,池埂高3m,各养殖池先清淤,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kg/m2,最后暴晒3天后注水,注水深为浅池1.5m、深池2m。

2、当水温稳定在10℃左右时即可放养苗种,放养密度为100-150g鱼苗5尾/m2,取草鱼、鳙鱼、鲢鱼、青鱼苗按4: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养殖。鱼苗下塘前采用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

3、养殖期间,每隔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厘米。每天傍晚进行一次人工水泵活水,将深水池水泵于浅水池,保持水体呈微流水状态。同时15天用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使之保持在7.0-7.5之间。

4、取玉米粉400kg、麸皮150kg、酒槽120kg、豆粕100kg、蝇蛆粉100kg、香菇菌糠70kg、木薯渣50kg和酵母粉10kg混合,加水,使其含水量达到50%,加入1.2%的em菌液、0.3%的磷酸氢钙,密封发酵5天。再取螺旋藻250kg、玉米叶200kg、黑麦草150kg、甘薯茎叶150kg、鱼腥草50kg、槐树花50kg、苏丹草50kg粉碎。按发酵料与粉碎料6:4的比例取料、混合,再加入原料总量的10%的鱼粉混合均匀,然后制粒、干燥待用。

5、每天准时、固定投喂,当水温20℃以下时,每天投喂2次,水温20℃以上时,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均安排在上午10:00-11:00和下午17:00-18:00。

实施例2:

1、设置五个鱼池,每个鱼池互通,且各鱼池水平排列,池底逐渐降底,形成深浅不一的养殖互通池。相邻鱼池的连通口设阻拦网,互通池外设置连接最深池和最浅池的送水渠,最深池内设抽水泵将深池水泵入浅池形成生态活水养殖环境。每个鱼池面积为200m2,池埂高3m,各养殖池先清淤,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kg/m2,最后暴晒5天后注水,注水深为浅池1.5m、深池2m。

2、当水温稳定在10℃左右时即可放养苗种,放养密度为100-150g鱼苗7尾/m2,取草鱼、鳙鱼、鲢鱼、青鱼苗按4: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养殖。鱼苗下塘前采用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

3、养殖期间,每隔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0厘米。每天傍晚进行一次人工水泵活水,将深水池水泵于浅水池,保持水体呈微流水状态。同时20天用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使之保持在7.0-7.5之间。

4、取玉米粉450kg、麸皮150kg、酒槽100kg、豆粕80kg、蝇蛆粉120kg、香菇菌糠100kg、木薯渣40kg和酵母粉5kg混合,加水,使其含水量达到60%,加入1.5%的em菌液、0.5%的磷酸氢钙,密封发酵7天。再取螺旋藻300kg、玉米叶150kg、黑麦草120kg、甘薯茎叶250kg、鱼腥草35kg、槐树花45kg、苏丹草45kg粉碎。按发酵料与粉碎料7.5:2.5的比例取料、混合,再加入原料总量的12%的鱼粉混合均匀,然后制粒、干燥待用。

5、每天准时、固定投喂,当水温20℃以下时,每天投喂2次,水温20℃以上时,每天投喂4次,投喂时间均安排在上午10:00-11:00和下午17:00-18:00。

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