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近自然生态坡岸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45388阅读:10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构建近自然生态坡岸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恢复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构建近自然生态坡岸的方法。



背景技术:

坡岸是陆地到水域的过渡带。自然状态的坡岸为植物提供生长的基质,为动物提供栖息和活动的空间,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大力提倡和推行的坡岸维护和改善的目标。真正的生态坡岸应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基质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其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在水体与陆地生态系统中持续进行。土壤基质支撑动植物与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活动,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维持水土的质量。其中,微生物是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主要生物群体;植物可释放氧气,吸收水土中的元素氮磷等;土壤基底及植物产生的螯合作用、沉降反应等可以净化水体,维护物质平衡,改善环境质量,行成天然屏障,缓冲周围农药、工业废物等对水体的污染;水陆的自然过渡带也为底栖动物、两栖类动物、昆虫、鸟类等众多类群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平衡性。另外,完整健全的生坡岸体系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对人工维护的需求很小。

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覆盖植被的自然坡岸逐渐减少。现有技术的坡岸建设多以人类社会功能或者景观要素为主导,忽视了坡岸的自然功能。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人工坡岸建设时,考虑到河流的行洪速度、抗冲刷能力、水土保持等因素,多使用水泥等硬质化材料,破坏水土之间的自然构造,破坏坡岸的过滤净化功能,丧失水陆交界处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削弱其本身的生态功能,导致其抵御暴雨和洪涝等灾害的能力下降;其二,考虑到易于施工、减少占地面积等因素,坡岸角度多倾向于垂直,致使动物无法正常进行必需的饮水及迁移活动,并有动物溺水死亡风险;其三,坡岸人工种植的植被多是单一植物,植物成活率较低,容易被入侵植物取代,且维护成本较大,破坏了定居动物的栖息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其四,水体坡岸的治理和改造在实际工作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常常缺乏相关的科学依据和规范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构建近自然生态坡岸的方法,本发明采用修建基底坡岸、改善基底土质结构、分设不同植物带及清除河道藻类的方法,实现了坡岸的蓄排水能力、植物多样性及两栖动物栖息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提高绿地面积,强化水土的净化能力,形成可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构建近自然生态坡岸的方法,其特点包括如下步骤:

a)、在河道边修建一个坡度α小于或等于15°的基底坡岸,清除基底坡岸表面上原有的硬质化土层;

b)、在基底坡岸表面上铺设混合蚯蚓土,混合蚯蚓土由蚯蚓土与本地土壤混合配制,配制比例为1:5,铺设厚度为0.45~0.55m;

c)、在混合蚯蚓土的底层及表层分别铺设固土网,固土网由植物纤维编织而成;

d)、以河道的平均水位面与基底坡岸的交界线为等高基准线,由等高基准线沿基底坡岸的法线朝远离河道的方向依次构建草本植物带、灌木植物带及乔木植物带,朝进入水体的方向构建挺水植物带,沿等高基准线种植柳树,可连续种植1-5棵,间隔10m以上,继续种植;

e)、清除河道内水中的藻类植物;

f)、设定保养期为两年,每六个月定期检查一次,满一年,对植物带的植物及柳树进行补种,对混合蚯蚓土表层的固土网进行修补加固;所述的基底坡岸原有硬质化土层中若发现入侵物种,对该区域土层需进行翻耕,并粉碎或焚烧入侵物种植物的根系;所述的基底坡岸上草本带的宽度保持在2m或以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构建近自然生态坡岸的方法,本发明采用修建基底坡岸、改善基底土质结构、分设不同植物带及清除河道藻类的方法,提高了坡岸的蓄排水能力,解决了植物多样性及两栖动物栖息的问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提高绿地面积,强化水土的净化能力,是一种可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构建的近自然生态坡岸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三角形固土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六边形固土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a)、在河道边修建一个坡度α小于或等于15°的基底坡岸1,清除基底坡岸1表面上原有的硬质化土层;

b)、在基底坡岸1表面上铺设混合蚯蚓土2,混合蚯蚓土2由蚯蚓土与本地土壤混合配制,配制比例为1:5,铺设厚度为0.45~0.55m;

c)、在混合蚯蚓土2的底层及表层分别铺设固土网3,固土网3由植物纤维编织而成;

d)、以河道的平均水位面与基底坡岸1的交界线为等高基准线4,由等高基准线沿基底坡岸1的法线朝远离河道的方向依次构建草本植物带5、灌木植物带6及乔木植物带7,朝进入水体的方向构建挺水植物带8,沿等高基准线4种植柳树9,可连续种植1-5棵,间隔10m以上,继续种植;

e)、清除河道内水中的藻类植物;

f)、设定保养期为两年,每六个月定期检查一次,满一年,对植物带的植物及柳树9进行补种,对混合蚯蚓土2表层的固土网3进行修补加固。

所述的于基底坡岸1原有硬质化土层中若发现入侵物种,对该区域土层需进行翻耕,并粉碎或焚烧入侵物种植物的根系;所述的基底坡岸1上草本带6的宽度保持在2m或以上。

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过程如下:

a)、参阅图1、图2,对河道坡岸进行改造,在河道边修建一个坡度α小于或等于15°的基底坡岸1,清除基底坡岸1表面上原有的硬质化土层;

b)、参阅图1、图2,重新规整基底坡岸1的基质,在基底坡岸1的表面上铺设混合蚯蚓土2,混合蚯蚓土2由蚯蚓土与本地土壤混合配制,配制比例为1:5,铺设厚度为0.45~0.55m,使土壤基底完成前期肥力的积累;

c)、参阅图1、图3、图4,在混合蚯蚓土2的底层及表层分别铺设固土网3,固土网3由植物纤维拧成的草绳或麻绳编织而成;固土网3的网孔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或六边形,通过固土网3的铺设一层,进一步实现基底坡岸1固土作用;

d)、参阅图1、图2,以河道的平均水位面与基底坡岸1的交界线为等高基准线4,由等高基准线沿基底坡岸1的法线朝远离河道的方向依次构建草本植物带5、灌木植物带6及乔木植物带7,植物带的构建需遵循保护本地物种及尊重原生态系统的原则,若原有的灌木植物带6及乔木植物带7密度较高,则要进行抽稀,避免近水处出现高密度乔木,以满足多品种鸟类的需求;草本植物带5可选择苜蓿、牛筋草、稗草、狼牙根、菊科、豆科或禾本科草本,灌木植物带6可选择五角金盘、假连翘或毛竹,乔木植物带7可选择女贞、广玉兰或国槐;朝进入水体的方向构建挺水植物带8,宽度保持在1~2m,建议种植芦苇、菖蒲或茭白,借助芦苇、菖蒲根系的分泌物还能杀死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和病原菌;沿等高基准线4种植柳树9,以提升自然景观的目的,同时其根系还能稳定水岸交界处土壤,进一步固土提升基底坡岸1的稳定性;

e)、参阅图1、图2,清除河道内水中的藻类植物及入侵物种,避免藻类植物吞噬水中的养分,选择根系发达的挺水植物种植在挺水植物带8,以促进河水的自然净化。

f)、参阅图1、图2,设定保养期为两年,每六个月定期检查一次,满一年,对植物带的植物及柳树9进行补种,对混合蚯蚓土2表层的固土网3进行修补加固。

所述的基底坡岸1原有的硬质化土层中若发现入侵物种,对该区域土层需进行翻耕,并粉碎或焚烧入侵物种植物的根系,避免后期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所述的基底坡岸1上草本带6的宽度保持在2m或以上,以提高多品种鸟类的栖息面积。

本发明以生态平衡、生态景观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出发点,为陆生动物及两栖动物提供了易居的栖息地,克服了人工硬质坡岸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缺点,增加坡岸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植物和坡岸基质对环境的净化能力,改善或恢复坡岸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通过对植被种类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种,使生态服务的功能因地制宜、灵活而独特,为创建“海绵城市”提供了生态坡岸更加良好的水土交流途径,具有更高的蓄水排洪能力,可容纳更多的植被,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