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56320阅读:20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松脂酸铜复配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属于农业杀菌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吡唑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其结构式为:

理化性质:吡唑醚菌酯外观呈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熔点:63.7-65.2℃,密度:1.37,蒸汽压:2.6×10-8pa(20-25℃)。

吡唑醚菌酯杀菌谱广,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作物真菌性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并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局部内吸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叶、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多种病害。

松脂酸铜,又称绿乳铜,化学名称1,2,3,4,4a,9,10,10a-八氢-1,4a-二甲基-7-(1-甲基乙基)-1-菲羧酸铜,结构式为:

理化性质:松脂酸铜为深蓝色固体结晶,熔点:173~175℃;溶解度(g/l,20℃):在水中小于1,易溶于甲苯、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ph5~7。

松脂酸铜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有机铜素杀菌剂,对真菌、细菌性病害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溃疡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枯萎病、叶斑病、根腐病、锈病等几十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杀菌剂。松脂酸铜有很强的粘着性和展布性,耐雨水冲刷,且对作物和人畜的安全性高,不产生药害,具有持效期长、使用方便的特点。可用于防治多种真菌和细菌所引起的常见植物病害,同时对蔬菜有明显的刺激生长作用。

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复配,可以用来防治作物的几乎所有真菌及细菌性病害。同时由于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可以有效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并且对作物具有明显的刺激生长作用,增加作物产量。

经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为201110199917.5,

技术实现要素:
为“含有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杀菌剂复配组合物”公开了关于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杀菌剂的复配组合,该专利公开了此复配组合可能的剂型为乳油、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水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但其实施例中公开的制备方法均采用传统的农药剂型制备工艺,即采购松脂酸铜原药和吡唑醚菌酯原药,再混合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冻剂等助剂,然后经过砂磨工艺进行相关剂型的制备,并且其公开的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当中,均采用了大量有机溶剂,不但在生产过程及使用时对环境有很大污染,而且会造成其在生产上成本的增加,同时加大了其在使用过程中对农作物的药害风险。

在实际研制过程中,本发明人发现:吡唑醚菌酯含多种晶型结构,其中只有一种晶型结构(熔点相对较高)适合用来制备悬浮剂,传统工艺对吡唑醚菌酯的原药结构及含量要求高,如果选用的原药不合适,则在砂磨过程中容易出现膏化现象,且制得的悬浮剂样品热贮常出现析油等质量问题,影响产品使用效果及销售。

因此,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化、生产成本降低,同时生产过程中无废水、废渣、废气排放,实现农药制剂的清洁化生产的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就成为该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在合成松脂酸铜的过程中添加吡唑醚菌酯,一步制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清洁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达到的:

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如下:

(1)碱溶液的制备:取一定量的碱溶于水中,得碱溶液;

(2)皂化液的制备:向步骤(1)所得碱溶液中加入松香或者改性松香,并加热至85~95℃,反应30~120分钟,直至反应完全,得皂化液;

(3)吡唑醚菌酯的熔解:在步骤(2)所得的皂化液中,加入吡唑醚菌酯原药,保持温度在85~95℃,吡唑醚菌酯原药溶解,再加入稳定剂,搅拌15~45分钟,得稳定的吡唑醚菌酯皂液混合物;

(4)无机铜盐溶液的制备:将一定量的无机铜盐溶于水中,得无机铜盐溶液;

(5)松脂酸铜的制备:向步骤(3)所得吡唑醚菌酯混合皂液中加入步骤(4)所得的无机铜盐溶液,保持温度85~95℃,快速搅拌,持续40~150分钟,得反应产物;

(6)在步骤(5)所得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分散剂,并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分钟以上,得反应混合物;

(7)将步骤(6)所得反应混合物经过胶体磨预处理后,再经过砂磨机进行研磨,最后加入增稠剂和防冻剂,再研磨,即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几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的松香为脂松香、木松香、去氢松香、浮油松香、马来松香、歧化松香中的一种或几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的稳定剂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壳聚糖或聚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的无机铜盐为硫酸铜、氯化铜或硝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所述的分散剂为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聚羧酸盐类分散剂、乙氧基化蓖麻油、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或木质素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碱与所述步骤(2)中所述的松香或改性松香的质量比为1:2~1:10。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的无机铜盐与所述步骤(2)中所述的松香或改性松香的质量比为1:1~1:5。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的吡唑醚菌酯与所述步骤(2)中所述的松香或改性松香的质量比为1:1~1:5。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利用吡唑醚菌酯低熔点的特点,在松脂酸铜合成过程中进行添加,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不含任何有机溶剂,降低了环境毒性,同时生产过程中无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实现了农药制剂的清洁化成产。

2.本发明吡唑醚菌酯在生产过程的高温阶段熔解,使得吡唑醚菌酯的颗粒更细更均匀,同时由于分散剂、稳定剂的分散及包裹作用,吡唑醚菌酯颗粒在剂型中更加的稳定,使得该专利产品比传统工艺制备的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具有更高的制剂稳定性和效果。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该理解的是,所述的实施例仅涉及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情况下,各种成分及含量的变化和改进都是可能的。

附图说明

图1中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照片。

图2中本发明对照实施例1所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照片。

图3中本发明实施例2所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照片。

图4中本发明对照实施例2所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照片。

图5中本发明实施例3所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照片。

图6中本发明对照实施例3所得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氢氧化钾溶液的制备:取40kg氢氧化钾溶于400kg水中,得氢氧化钾溶液;

(2)皂化液的制备:向步骤(1)所得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210kg松香,并加热至90℃,反应60分钟,直至反应完全,得皂化液;

(3)吡唑醚菌酯的熔解:在步骤(2)所得的皂化液中,加入20.5kg吡唑醚菌酯原药(晶型ⅱ,含量97.5%,熔点63.7-64.1℃),保持温度在90℃,吡唑醚菌酯原药熔解,再加入稳定剂3kg市售聚乙烯醇,搅拌30分钟,得稳定的吡唑醚菌酯皂液混合物;

(4)硫酸铜溶液的制备:将105kg硫酸铜溶于150kg热水中,得硫酸铜溶液;

(5)松脂酸铜的制备:向步骤(3)所得吡唑醚菌酯混合皂液中加入步骤(4)所得的硫酸铜溶液,保持温度90~95℃,快速搅拌,继续反应40分钟,得反应产物;

(6)在步骤(5)所得反应产物中加入40kg市售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和10kg市售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并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分钟,得反应混合物;

(7)将步骤(6)所得反应混合物经过胶体磨预处理后,再经过砂磨机进行研磨,最后加入1kg市售黄原胶和30kg市售乙二醇,再研磨,并加水定量至1000kg,即得2%吡唑醚菌酯·20%松脂酸铜悬浮剂。

对照实施例1

按配方比例,将足量的吡唑醚菌酯原药(晶型ⅱ,含量97.5%,熔点63.7-64.1℃)和松脂酸铜原药(含量65%)、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等和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产品。主要设备是配料釜、胶体磨或匀质混合机、砂磨机。

配方:准确称量20.5kg市售吡唑醚菌酯(晶型ⅱ,含量97.5%,熔点63.7-64.1℃)、307.7kg市售松脂酸铜原药(含量65%);分散剂为40kg市售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润湿剂为10kg市售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增稠剂为1kg市售黄原胶;防冻剂为30kg市售乙二醇;载体为水,补足至1000kg,按传统工艺对上述物料进行研磨处理,即得2%吡唑醚菌酯·20%松脂酸铜悬浮剂。

性能测试结果见下表1:

1、显微镜观察粒子状态分布:用lioojs-500双目生物显微镜,在10*40放大倍率下观察实施例1和对照实施例1悬浮剂100倍稀释液并拍照,分别得到如图1和2所示照片。

2、悬浮率(%):用gb/t14825-2006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实施例1和对照实施例1稀释液的悬浮率。

悬浮率直观的表示了药液中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悬浮状态,悬浮率高表明有效成分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存在状态,使用时也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由表1中可看出:实施例1的稀释液具有更高的悬浮率,说明实施例1比对照实施例1具有更好的剂型优势。

3、5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mn/m)测试:将实施例1和对照实施例1所得2%吡唑醚菌酯·20%松脂酸铜悬浮剂稀释500倍,用上海衡平bzy-1全自动表面/界面张力仪测试其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指作用在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常用表面张力来表示药滴在作物表面铺展的难易程度,一般上表面张力值越小,则液体越容易在作物表面接触铺展,使用效率越高。由表1可看出:实施例1的稀释液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值,说明实施例1较对照实施例1所得的悬浮剂具有更好的展布性能。

表1

实施例2

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氢氧化钾溶液的制备:取20kg氢氧化钠溶于400kg水中,得氢氧化钠溶液;

(2)皂化液的制备:向步骤(1)所得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105kg松香,并加热至90℃,反应60分钟,直至反应完全,得皂化液;

(3)吡唑醚菌酯的熔解:在步骤(2)所得的皂化液中,加入208.4kg吡唑醚菌酯原药(晶型ⅰ,含量96%,熔点64.6-65.2℃),保持温度在90℃,吡唑醚菌酯原药熔解,再加入稳定剂1kg市售聚乙烯醇聚和2kg市售聚丙烯酸树脂,搅拌30分钟,得稳定的吡唑醚菌酯皂液混合物;

(4)硫酸铜溶液的制备:将62.5kg硫酸铜溶于150kg热水中,得硫酸铜溶液;

(5)松脂酸铜的制备:向步骤(3)所得吡唑醚菌酯混合皂液中加入步骤(4)所得的硫酸铜溶液中,保持温度90~95℃,快速搅拌,继续反应40分钟,得反应产物;

(6)在步骤(5)所得反应产物中加入40kg市售烷基苯酚基酚聚氧乙烯醚和10kg市售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并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分钟,得反应混合物;

(7)将步骤(6)所得反应混合物经过胶体磨预处理后,再经过砂磨机进行研磨,最后加入2kg市售黄原胶和30kg市售乙二醇,再研磨,并加水定量至1000kg,即得20%吡唑醚菌酯·10%松脂酸铜悬浮剂。

对照实施例2

按配方比例,将足量的吡唑醚菌酯原药(晶型ⅰ,含量96%,熔点64.6-65.2℃)和松脂酸铜原药(含量63%)、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等和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产品。主要设备是配料釜、胶体磨或匀质混合机、砂磨机。

配方:准确称量208.4kg市售吡唑醚菌酯(晶型ⅰ,含量96%,熔点64.6-65.2℃)、158.7kg市售松脂酸铜原药(含量63%);分散剂为40kg市售烷基苯酚基酚聚氧乙烯醚;润湿剂为10kg售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增稠剂为2kg市售黄原胶;防冻剂为30kg市售乙二醇;载体为水,补足至1000kg,按传统工艺对上述物料进行研磨处理,即得20%吡唑醚菌酯·10%松脂酸铜悬浮剂。

性能测试结果见下表2:

1、显微镜观察粒子状态分布:用lioojs-500双目生物显微镜,在10*40放大倍率下观察实施例2和对照实施例2悬浮剂100倍稀释液并拍照,分别得到如图3和4所示照片。

2、悬浮率(%):用gb/t14825-2006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实施例2和对照实施例2稀释液的悬浮率。

悬浮率直观的表示了药液中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悬浮状态,悬浮率高表明有效成分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存在状态,使用时也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由表2中可看出:实施例1的稀释液具有更高的悬浮率,说明实施例2比对照实施例2具有更好的剂型优势。

3、5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mn/m)测试:将实施例2和对照实施例2所得20%吡唑醚菌酯·10%松脂酸铜悬浮剂稀释500倍,用上海衡平bzy-1全自动表面/界面张力仪测试其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指作用在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常用表面张力来表示药滴在作物表面铺展的难易程度,一般上表面张力值越小,则液体越容易在作物表面接触铺展,使用效率越高。由表2可看出:实施例2的稀释液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值,说明实施例2较对照实施例2所得的悬浮剂具有更好的展布性能。

4、热贮稳定性:将实施例2和对照实施例2所得的20%吡唑醚菌酯·10%松脂酸铜悬浮剂分别放入54℃±0.2℃恒温烘箱中,观察制剂的热贮稳定性。

热贮2周后,发现实施例2的悬浮剂,流动性好,并未出现粘稠及结块现象,且稀释后入水分散性好;对照实施例2的悬浮剂则发生了严重的析油及膏化现象,且不可恢复。说明实施例2所得的悬浮剂具有更好的热贮稳定性。

表2

实施例3

一种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氢氧化钾溶液的制备:取30kg氢氧化钾溶于400kg水中,得氢氧化钾溶液;

(2)皂化液的制备:向步骤(1)所得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160kg松香,并加热至90℃,反应60分钟,直至反应完全,得皂化液;

(3)吡唑醚菌酯的熔解:在步骤(2)所得的皂化液中,加入31.1kg吡唑醚菌酯原药(晶型ⅲ,含量96.5%,熔点64.2-64.9℃),保持温度在90℃,吡唑醚菌酯原药熔解,再加入稳定剂,搅拌30分钟,得稳定的吡唑醚菌酯皂液混合物;

(4)硫酸铜溶液的制备:将80kg硫酸铜溶于150kg热水中,得硫酸铜溶液;

(5)松脂酸铜的制备:向步骤(3)所得吡唑醚菌酯混合皂液中加入步骤(4)所得的硫酸铜溶液,保持温度90~95℃,快速搅拌,继续反应40分钟,得反应产物;

(6)在步骤(5)所得反应产物中加入40kg市售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和10kg市售木质素磺酸钠,并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分钟,得反应混合物;

(7)将步骤(6)所得反应混合物经过胶体磨预处理后,再经过砂磨机进行研磨,最后加入3kg市售黄原胶和30kg市售乙二醇,再研磨,并加水定量至1000kg,即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

对照实施例3

按配方比例,将足量的吡唑醚菌酯原药(晶型ⅲ,含量96.5%,熔点64.2-64.9℃)和松脂酸铜原药(含量63%)、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等和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产品。主要设备是配料釜、胶体磨或匀质混合机、砂磨机。

配方:准确称量31.1kg市售吡唑醚菌酯(晶型ⅲ,含量96.5%,熔点64.2-64.9℃)、238.1kg市售松脂酸铜原药(含量63%);分散剂为40kg市售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润湿剂为10kg市售木质素磺酸钠;增稠剂为3kg市售黄原胶;防冻剂为30kg市售乙二醇;载体为水,补足至1000kg,按传统工艺对上述物料进行研磨处理,即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

性能测试结果见下表3:

1、显微镜观察粒子状态分布:用lioojs-500双目生物显微镜,在10*40放大倍率下观察实施例3和对照实施例3悬浮剂100倍稀释液并拍照,分别得到如图5和6所示照片。

2、悬浮率(%):用gb/t14825-2006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实施例3和对照实施例3稀释液的悬浮率。

悬浮率直观的表示了药液中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悬浮状态,悬浮率高表明有效成分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存在状态,使用时也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由表3中可看出:实施例3的稀释液具有更高的悬浮率,说明实施例3比对照实施例3具有更好的剂型优势。

3、5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mn/m)测试:将实施例3和对照实施例3所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稀释500倍,用上海衡平bzy-1全自动表面/界面张力仪测试其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指作用在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常用表面张力来表示药滴在作物表面铺展的难易程度,一般上表面张力值越小,则液体越容易在作物表面接触铺展,使用效率越高。由表3可看出:实施例3的稀释液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值,说明实施例3较对照实施例3所得的悬浮剂具有更好的展布性能。

4、热贮稳定性:将实施例3和对照实施例3所得的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分别放入54℃±0.2℃恒温烘箱中,观察制剂的热贮稳定性。

热贮2周后,发现实施例3的悬浮剂,流动性好,并未出现粘稠及结块现象,且稀释后入水分散性好;对照实施例3的悬浮剂则发生了严重的析油及膏化现象,且不可恢复。说明实施例3所得的悬浮剂具有更好的热贮稳定性。

表3

应用实施例:

将上述发明实施例3所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与传统工艺制备的对照实施例3所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用来防治黄瓜霜霉病,发现本发明的产品较传统工艺制备产品在黄瓜霜霉病上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试验方案及结论如下:

1.供试药剂

a该发明所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

b传统工艺所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

2.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

(1)供试作物:黄瓜,品种京津3号;

(2)防治对象:黄瓜霜霉病。

3.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发明所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兑水稀释750倍;传统工艺所得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分别兑水稀释750倍和500倍;清水对照组,每个处理另设4个重复。连续喷药2次,间隔7d后第二次喷药,分别于第一次施药后7d和14d调查发病情况。

4.调查方法及计算结果

4.1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4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所有叶片。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4.2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式中:ck和pt分别代表空白对照区和药剂处理区的病情指数,角码0和1分别代表施药前和施药后。

4.3实验结果

表格1不同工艺3%吡唑·15%松脂酸铜悬浮剂防治黄瓜霜霉病效果

4.4试验结论

由上表可看出,在黄瓜霜霉病的防治上,本发明专利制备的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较传统工艺制备的3%吡唑醚菌酯·15%松脂酸铜悬浮剂具有明显的优势,稀释750倍时的效果略优于传统工艺稀释500倍的效果,明显高于传统工艺稀释750倍时的防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降低用药成本,同时减少了药剂的使用量,更加生态环保。

本发明悬浮剂中所含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的质量百分比为1:10~2:1,组合物中有效成分(即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质量百分比为5%~40%,其余为悬浮剂制备过程中所需的助剂成分和水。该发明的复配悬浮剂主要用于农业上防治作物的多种真菌及细菌性病害,同时对作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本发明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选择在松脂酸铜合成过程中添加吡唑醚菌酯,解决了吡唑醚菌酯低熔点不易制备悬浮剂的难点,一步生产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无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实现了农药制剂的清洁化成产;且该工艺制备的吡唑醚菌酯和松脂酸铜悬浮剂,在粒径、悬浮率、表面张力等指标上,比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使用效果更有保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及对照实施案例,并非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者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