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灭蚊救急的植物挥发油喷雾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1155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范畴。所用挥发油是以含有挥发油的中草药叶、茎、根、花、果,用蒸汽蒸馏法萃取获得。遵循中国先秦经典《神农本草经》用药理论,以君臣佐使变通方案,分别稀释制成复方的四种喷雾剂型。用单一和混合挥发油经严密设计的定量杀孑孓、成蚊实验,以及定时定量的杀(抑)菌实验,证明本发明所用单一和复方合剂,具有肯定的杀孑孓、灭成蚊、杀(抑)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之效。参考中药挥发油研究的既往文献,证明复方挥发油喷雾剂可作为家庭和旅游者住处灭孑孓、杀成蚊的杀虫剂。亦可以作为外用消毒杀菌、按摩祛痛、解暑助苏醒的必备急救保健品。在非常情况下适量的内服,可以作为急性吐泻、昏厥暴疾的世俗治疗用品。可以常规作为蚂蟥、蠓、蚋、螨、恙虫、蜱等医学昆虫涂抹暴露皮肤的驱避剂



背景技术:

防制蚊媒传染病和蚊虫叮咬,是古今中外公共卫生学的一道永恒命题。至今的灭蚊驱虫方法和技术,不能完全防制古老的蚊媒传染病如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及黄热病。在新发现的寨卡病毒感染等威胁世界的重大疫情爆发时,高效、无害、无残留、杀虫谱单一的灭蚊剂尤显难得。古老传染病登革热,全球每年有5千万至1亿人被感染,我国广东省2014年爆发此病,报告病例46000例,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该省的卫生布局。而2015年在巴西暴发流行的寨卡病毒感染,搅扰了全球的安宁。当年巴西有150万人感染,至今全球有60个国家、地区出现病人,至少有8000例小头症患者成为社会的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由蚊虫传播的疾病病人约7亿之多.

让社会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公共卫生系统完善、预防医学手段充分有效的今天,为什么以蚊虫为媒介的传染病仍肆虐全球。究其根源大致有二,一是有疫苗的传染病,疫苗接种率低未形成免疫屏障,比如乙脑、黄热;二是缺乏有效疫苗,无法人为建立免疫屏障,多数社会人群实为易感者。切断传染病流行三环节中蚊虫叮咬健康人的传播途径,就成为阻止或消灭传染的唯一手段。对我国或北纬22°以南亚热带、热带国家而言,登革热、黄热、恶性疟和寨卡病毒感染,高效、无残留、宜人性强的灭蚊药成为个体预防的首选。传播这些疾病的媒介蚊虫如埃及伊蚊、白蚊伊蚊,都生活在人口密集的社区,在人类经济活动造成能储留雨水的各种容器,如广布于城乡闲置的缸、盆、废轮胎、塑料盒,直至如东京、曼谷、里约热内卢等都市人造景观中花盆、水生花卉的容器、盆景植物叶柄基部均可滋生伊蚊,以致都市绿茵草地反而成为伊蚊叮咬后感染登革热、寨卡病毒的主要疫源地。伊蚊白天叮咬吸血,下午是活动高峰,雌蚊吸血凶猛。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及北纬22°以南的国家有埃及伊蚊分布;白纹伊蚊以内蒙古自治区划线,南部省区都有此蚊存在。

当前拟菊酯类是环境灭蚊的唯一用药。该药具有杀虫广谱、用药量小、作用快、击倒力强的优点,如广泛用于包括灭蚊在内的甲氯菊酯(灭扫利)、溴氰菊酯(敌杀死)、杀灭菊酯(速灭杀丁),对媒介昆虫有强烈触杀、胃毒作用。常用稀释液为其原乳油2千至3千倍,如甲氰菊酯20%乳油制成喷雾剂其浓度1∶2000稀释。但拟菊酯类对人畜、家禽有轻或中等度毒性,对鱼类和蜜蜂几乎是灭顶之灾。至今看来除非处于非常环境,很难把拟菊酯类用作庭堂室内、蚊帐、衣物直至喷到皮肤上作消杀防护之用。植物挥发油的长处正好弥补了拟菊酯类杀虫药的不足,为普通和特殊需要的人群家居和自身防护杀孑孓、蚊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健防护用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世界范围内蚊媒传染病猖獗流行和用于蚊害肆虐地区人群微环境个人防护手段缺乏,经反复试验发现有关药用植物所含挥发油,具有杀孑孓、灭蚊虫和包括杀菌消炎的药物治疗作用。每种植物挥发油的研究现状述如下:

本发明所用荆芥油为地上全草。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g.)的地上部分。为年生草木。性微温,味辛。功能发汗解表,散瘀止血。主治感冒、头痛、麻疹不透、疥疮初起。炒碳治便血、崩漏。荆芥全草含挥发油约1.3%,穗含挥发油高于茎叶,高达4.1%,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α-menthone)约占42.9%,其次为消旋薄荷酮(d1-menthone)、左旋胡薄荷酮(1-pulegone)占33.9%。穗中可提取荆芥甙(shizonepetoside)a·b。用以上提取物做动物实验,有解热、抗菌、抗炎及止痛作用,未见有文献证实有杀孑孓、杀蚊虫作用。

本发明所用桉叶为桃金娘科植物(eucalyptusrobustasmith.),其叶、嫩枝,味辛,苦,性寒。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化痰理气,杀虫止痒。临床用茎叶煎水或挥发油内服外敷,用于预防麻疹,治疗钩虫病、细菌性痢疾、肺结核,外敷治烧伤,或做消毒和外科创面清洗、皮肤腔道冲洗及抗感染治疗。桉叶所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桉叶素(cineole)、丁香烯(caryophyllene)、蒎烯(pinene)、香橙烯(aromadendrene)、枯醛(cuminaldehyde)、松香芹醇(pinocarveol)、和1-乙酰-4-异丙叉环戊烯(1-acetyl-4-isopropylide-necyclopentene)等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叶和嫩枝中还分离出桉树素(eucalyptin)。

本发明所用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g.)的全草。薄荷种类繁多,基源为亚洲薄荷(menthaasiatica),味辛,性凉。功能疏风散热,理气解郁,透疹辟秽。临床用于外感伤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沙疹烦热。薄荷挥发油含量1-1.4%,其他已识别的左旋薄荷醇(menthol),含量62.3-87.2%。其他已识别的左旋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薄荷酯(menthylacetate),桉叶素(cineole)。还有磺酮类如薄荷异黄酮甙(menthside)。最近又从叶中分阶段获得有抗炎作用的以二羟基-1,2-二氢萘二羟酸为母核的多种成分,如1-(3,4二羟基苯基)-6,7-二羟-1,2-二羟萘-2,3-二羟基酸等九种以上的化合物。日本学者kobayashi等用薄荷油喷雾表皮,证明其对麻醉或非麻醉性药物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内服可祛消除猫犬体内的蛔虫。这可以部分解释本发明中薄荷挥发油杀孑孓、成蚊的机制。

本发明所用植物之艾(artemisaargyilev.etvant.)为菊科植物阿尔艾的干燥叶片。味苦、辛,性微温。基源为本地引进蕲艾。功能为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内服主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脓血痢,吐出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艾叶挥发油是从艾叶、茎、花穗中提取的。挥发油的作用比艾草煎剂作用强。其主要成分是艾草素(sieversin),洋艾内酯(artabsin),洋艾素(sbsinthin),艾草宁(sievesinin),11-表洋艾素(11-epiabsinthin),11,10,11-表洋艾素(11,10,11-epiabsinthin),大籽蒿素(artsivesin),兰香油精(chamazulenogen),蒿萜内酯(artemolin)等,自古民间以艾草熏蚊,但无挥发油杀孑孓、杀成蚊的记载。我们也用蕲艾蒸馏,但收获量低。

本发明所用之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为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秋季花盛时割地上部分供使用。蒿性寒,味苦、辛。有清热解毒,除蒸截疟之效。用于暑邪发热,骨蒸痨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我国是全球青蒿种植规模最大,药学研究成果最显著者。供药用之青蒿是在花蕾期进行收获。其醇醚浸出液,其倍半萜内酯类主要成分是青蒿素(artemisin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artemisinini、ii、iii、iv、v)、青蒿酸(artemisicacid)、青蒿内脂(artemiosilactone)、青蒿醇(artemisinol)、青蒿酸甲酯(methylarteannuate)、环氧青蒿酸(epoxyartannuiniacid),表脱氧青蒿乙素(epideoxyarteannuinb)等。挥发油中主要是莰烯,β-莰烯(β-camphene),异蒿酮(isoartemsiaketone),左旋樟脑(1-camphor),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β-蒎烯(β-pinene),1,8-桉油精(1,8-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20世纪80年代报告用青蒿挥发油制成油丸内服治疗支气管炎,平喘祛痰效果很好,但未见用挥发油灭蚊的报告。

本发明所用之白朮(atractylodesmacrocephala)的根茎,为菊科苍朮属多年草本植物。味甘、苦,性温。有补脾益气,燥湿和中之效。主治脾虚少食,水肿胀满,腹内寒痛,慢性腹泻,胎动不安等。根茎供药用,含挥发油1.5%,主要成分为苍朮酮(catractylone),占27.4%,其次是白朮内酯(atractylenolide),白朮内酯又因结构差异而有苍朮内酯i、ii、iii及8β-乙氧基苍朮内酯ii(8β-athoxyatractylenolide-ii)。挥发油还检测到α及β-葎草烯(humulene),β-榄香醇(β-elemol),α-姜黄烯(α-curcumene),3β苍朮-乙酰氧基苍朮酮(3β-acetoxyatractylone),芹子二烯酮(selina-4(14),7(11)diene-8-one),桉叶醇(eudesmol),β-芹子烯(β-selinene)等。朮在《神农本草经》列上品,谓其“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现代研究未见其挥发油用于杀灭孑孓、成蚊的报道。

本发明所用之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药食两用。药用为植株的地上部分,带叶嫩枝、苞、果实皆可入药。紫苏叶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备受东西方世界关注。皱紫苏全草挥发油约0.5%,其中紫苏醛(perillaldehyde)约占55.7%,左旋柠檬烯20-30.0%及α-蒎烯少量。叶的挥发油含异白苏烯酮(lsoegomaketone)等。尖紫苏全草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lsoamyl-3-furylketone),紫苏醛(1-perillaldehyde)约占16.8-22.6%,紫苏醇(1-perillaalcohl)占19.7-23.1%。另含紫苏酮(perillaketone)、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台薷酮(naginataketone)。紫苏酮不同途径用药作用差别很大,如以10mg/kg静脉注射可使山羊致死,而以40mg/kg灌胃却无任何影响;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这部分解释了挥发油杀孑孓和杀蚊虫的道理。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者基于近50年来参与、组织本地区沿淮河各县市洪涝灾害中防病实践的深刻感受而研发。人工合成的有机磷、拟菊酯类灭蚊药,虽杀蚊效果肯定,但强烈的副作用常被灾民拒绝。沿淮河低洼地区的“庄台”、“圩子”,是悬在滔滔洪水中的高地,人口密度超高,禽畜混在,救灾决策者绝不愿冒险决定喷洒杀蚊。当时为解决蚊害,本发明者在庄台四周死水区孑孓滋生水面,用塑料薄膜包裹稻草缝纫后制成简易“油垣”,在其内定量喷洒柴油,收到显著效果,论文在国家级会议上宣读,方法在当地推广,解决了“水深火热”的大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从本地固有的植物和传统中药中发掘,挥发油含量高、扩散强而且具有杀灭蚊幼、成蚊,兼有杀菌消毒、满足世俗医学自我保健、非处方治疗用药。由于其原料多可药食两用,绝大部分是中药,自《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都列为药而沿用至今,所以用以上生药经蒸馏萃取所得挥发油,应该十分安全。和有机氯、有机磷、拟菊酯类等合成的杀蚊药相比,在世界尤其是中国消费群体中具有天然亲和力和适宜性。

本发明之初,使用的是玫瑰、黄蒿、干樟叶、樟果、干薄荷、鲜薄荷、干艾叶、鲜樟叶和中药白芷、川穹、当归、苍朮、白朮。以上干鲜药100-200g,干药浸泡6小时后供蒸汽蒸馏,未萃取前称“露”。单药露液原液、五种中药混合(各25.0g)蒸馏露液倍比稀释,各取5ml,加大试管中,取孑孓10条,分别加入并轻轻振摇,注意水温,勿用纯蒸馏水,专人定时观察孑孓活跃程度或生死情况并记录,如此反复10次,求平均值。实验结果可见除玫瑰露外,10分钟内孑孓死亡的有干樟果露、干樟叶露、鲜樟果露、干薄荷露、五味中药露。黄蒿露、干艾叶露及五味中药露原液经1∶8至1∶32稀释后致孑孓全部死亡时间延长30分钟。(表1)。

表1.植物蒸馏露液10次试管内杀孑孓平均结果

本发明又以蒸汽蒸馏萃取所得植物挥发油,定量测定组成复方喷雾剂单药或混合剂的杀蚊幼、成蚊作用,遂设计出油膜封闭灭孑孓实验,以推断挥发油杀孑孓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未稀释的干樟果油每碗加入0.4ml、0.5ml、0.6ml后,0.4ml10分钟可全部杀死孑孓。桉叶油0.4ml10分钟后、薄荷油0.6ml10分钟、樟叶油0.4ml10分钟、桉叶油薄荷油混合(1∶1)0.5ml10分钟可完全杀死,而作为对照的汽油0.5ml10分钟内可全部杀死被试蚊幼。应该说明的是,本次实验所用孑孓大部分为伊蚊,少量为按蚊。

按上述实验结果可计算出,每平方米水面喷洒所需挥发油原油分别是:干樟果油3.5ml、桉叶油3.5ml、薄荷油5.3ml、干樟叶油3.5ml、桉叶油加薄荷油(1∶1)4.4ml,而车用汽油为4.4ml。(表2)。

表2.挥发油原液在瓷碗内10次油膜封闭灭孑孓平均结果

注:瓷碗面积s=62×3.14=113.4cm2.各碗加水100ml以上.

※80/0等于死亡80/存活0,死亡事100.0%

本发明用试管法证明植物挥发油原油可在短时间内杀死孑孓。樟果油、薄荷油、桉叶油薄荷油(1∶1)混合液均在1∶2048浓度下10分钟杀死孑孓,桉叶油1∶128、荆芥油1∶256时均为10分。车用汽油为15分。食用芝麻油无杀孑孓作用。由此间接证明挥发油和汽油杀灭孑孓作用机制相似,均以触杀为主,植物挥发油不是经堵塞孑孓呼吸器因窒息死亡。(表3)。

表3.植物挥发油试管内杀孑孓10次平均结果

本发明用11种挥发油并以汽油作对照喷雾杀蚊。证明1∶20稀释的紫苏油、白芷油有確切的喷雾杀蚊作用。1∶40的桉叶油、荆芥油、樟叶油、艾叶油、青蒿油、白朮油1分钟之内可全部杀死。1∶80的樟果油、辛夷油、薄荷油在喷雾后1分钟内使蚊虫死亡,经2小时观察无复苏.车用汽油1∶20稀释后可使98%的死亡。(表4)。

表4.11种植物.挥发油和汽油喷雾灭蚊效果观察

本发明证实8种植物挥发油都有杀(抑)菌作用,白朮油、樟果油、薄荷油、樟叶油、辛夷油杀(抑)菌作用显著。实验结果说明挥发油杀(抑)菌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第i型表现为在不同浓度、不同培养时间内,有选择性的显著杀灭大肠菌作用,对金葡菌作用较差。如白朮油、樟果油、薄荷油属于此型。第ii型为经过2-4小时培养后,表现为各种稀释浓度方显示出显著的抑菌作用,如荆芥油、青蒿油、桉叶油、辛夷油。樟叶油属于第iii型,此油在1∶80稀释和1-8小时培养的条件下,可全部杀灭大肠菌和金葡菌,具有其他7种挥发油所不具备的快速、广谱的性能。从而证明,按君臣佐使复方制成四种复方挥发油喷雾剂的理论根据是科学的。(表5)。

表5.8种挥发油对大肠菌金葡菌杀(抑)菌实验结果

注:-:无生长,+:有生长,l(little):极少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