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底式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0626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底式礁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藻礁体,具体涉及一种沉底式礁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全球范围内普遍呈现海藻场萎缩和退化的趋势,利用人工藻礁来修复和营造海藻场,是各国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恢复底栖海藻资源量的方法。目前人工藻礁的设计主要针对藻礁的材质、形状和增加附着基表面粗糙度,却很少考虑到藻礁投放后,藻礁表面的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的影响;而一旦藻礁表面被沉积物(淤泥)聚集、覆盖后,将严重影响海藻孢子体附着及生长存活(海藻孢子难以附着在淤泥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发明人对称进行了改进,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303985a,公开日2015年1月18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能呼吸的藻礁,包括浮球,连接绳,锥形的藻礁体,设置在藻礁体中部、并贯穿藻礁体顶面及底面的导向孔及可滑动的设置在导向孔内的活塞体。导向孔内、位于活塞体下方设有下限位凸块。导向孔的上端口的正上方设有上挡板,上挡板固定在藻礁体上。上挡板的边缘设有一圈往上挡板外侧斜向下延伸的环形导流板。导向孔内、位于活塞体与上挡板之间设有预紧压缩弹簧。上挡板中部设有穿绳通孔。藻礁体的底面上设有若干用于支撑藻礁体的支撑块,连接绳的一端与浮球相连接,另一端穿过穿绳通孔,并与活塞体相连接。该申请案的能呼吸的藻礁利用波浪能量作为动力配合浮球来清除藻礁表面的沉积物,避免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产生影响;这种能呼吸的藻礁一方面,由于浮球漂浮在水面,会影响船只的航行;另一方面,在海面风浪较大的情况下浮球容易被扯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人工藻礁存在藻礁表面沉积物聚集后难以有效的清除,导致海藻孢子体难以附着、生长的问题,提供一种不仅能够有效的清除藻礁表面的沉积物,避免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产生影响;而且不受海面风浪影响,不会影响船只航行的沉底式礁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沉底式礁体,包括:基座,基座内设有密闭的基座内腔;若干设置在基座上表面上的空心礁体,空心礁体内具有礁体内腔,空心礁体的顶面设有与礁体内腔相连通的礁体进水孔,且礁体进水孔内设有第一进水单向阀,空心礁体的外侧面设有若干与礁体内腔相连通的导流孔,空心礁体通过礁体连接孔与基座内腔相连通;以及礁体防沉积装置,礁体防沉积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上表面上的空心礁座及若干设置在空心礁座上的礁体呼吸机构,所述空心礁座具有前、后、左、右四个外侧面,空心礁座内具有礁座内腔,空心礁座的顶面设有与礁座内腔相连通的礁座进水孔,且礁座进水孔内设有第二进水单向阀,礁座内腔通过礁座连接孔与基座内腔相连通;所述礁体呼吸机构与空心礁座的前、后、左、右四个外侧面一一对应,礁体呼吸机构包括拉索、旋转开合板、设置在旋转开合板与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之间的呼吸气囊及设置在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上并与礁座内腔相连通的礁座过水孔,所述旋转开合板的下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在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上,旋转开合板的上端往远离空心礁座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礁座过水孔位于对应的旋转开合板的铰接轴的上方;所述呼吸气囊的一侧面与空心礁座的外侧面相连接,呼吸气囊的另一侧面与对应的旋转开合板的侧面相连接,与空心礁座的外侧面相连接的呼吸气囊的侧面上设有与对应的礁座过水孔相连通的气囊过水口;所述拉索的一端与旋转开合板相连接,拉索的另一端与空心礁座相连接。

本方案的沉底式礁体不仅能够有效的清除空心礁体外侧面的沉积物(不受海底海流方向的影响),从而避免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产生影响;而且藻礁体装置不受海面风浪影响,也不会影响船只航行。

作为优选,导流孔的外端口上设有用于封遮导流孔外端口的空心端盖,且空心端盖的端盖内腔与导流孔相连通,所述空心端盖的外侧面上设有若干与空心端盖的端盖内腔相连通的冲刷孔。

本方案结构有利于提高对空心礁体外侧面的沉积物的清理效果,进一步避免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产生影响。

作为优选,冲刷孔的内径由空心端盖外侧面往内逐渐减小。本方案结构有利于提高对空心礁体外侧面的沉积物的清理效果,进一步避免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产生影响。

作为优选,空心端盖横截面呈圆形,各冲刷孔绕空心端盖的外侧面周向均匀分布。本方案结构有利于提高对空心礁体外侧面的沉积物的清理效果,进一步避免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产生影响。

作为优选,空心礁体呈圆台形。

作为优选,空心礁体的外侧面的倾斜角度为20度至45度。

作为优选,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与基座的上表面相垂直。

作为优选,铰接轴与基座的上表面相平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仅能够有效的清除空心礁体外侧面的沉积物(不受海底海流方向的影响),从而避免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产生影响;而且藻礁体装置不受海面风浪影响,也不会影响船只航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沉底式礁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基座1,基座内腔1.1;

礁体防沉积装置2:空心礁座2.1,礁座内腔2.11,礁座连接孔2.12,礁座进水孔2.13,第二进水单向阀2.14;礁体呼吸机构2.2,铰接轴2.21,礁座过水孔2.22,旋转开合板2.23,气囊过水口2.24,呼吸气囊2.25,拉索2.26;

空心礁体3,礁体内腔3.1,礁体连接孔3.2,礁体进水孔3.3,第一进水单向阀3.4,导流孔3.5,空心端盖3.6,端盖内腔3.7,冲刷孔3.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沉底式礁体,包括:基座1、若干设置在基座上表面上的空心礁体3及礁体防沉积装置2。基座内设有密闭的基座内腔1.1。

如图1、图2、图3所示,空心礁体呈圆台形。空心礁体的外侧面的倾斜角度为20度至45度。空心礁体内具有礁体内腔3.1。空心礁体的顶面设有与礁体内腔相连通的礁体进水孔3.3,且礁体进水孔内设有第一进水单向阀3.4。空心礁体通过礁体连接孔3.2与基座内腔相连通。空心礁体的外侧面设有若干与礁体内腔相连通的导流孔3.5。导流孔均匀分布在空心礁体的外侧面上。

导流孔的外端口上设有用于封遮导流孔外端口的空心端盖3.6,且空心端盖的端盖内腔3.7与导流孔相连通。空心端盖横截面呈圆形。空心端盖的外侧面上设有若干与空心端盖的端盖内腔相连通的冲刷孔3.8。各冲刷孔绕空心端盖的外侧面周向均匀分布。冲刷孔位于空心礁体外侧面的外侧。冲刷孔的轴线与空心礁体的外侧面的母线相平行。冲刷孔的内径由空心端盖外侧面往内逐渐减小。

如图1、图4所示,礁体防沉积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上表面上的空心礁座2.1及若干设置在空心礁座上的礁体呼吸机构2.2。

空心礁座呈立方体结构。空心礁座具有前、后、左、右四个外侧面。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与基座的上表面相垂直。空心礁座内具有礁座内腔2.11。空心礁座的顶面设有与礁座内腔相连通的礁座进水孔2.13,且礁座进水孔内设有第二进水单向阀2.14。礁座内腔通过礁座连接孔2.12与基座内腔相连通。

礁体呼吸机构与空心礁座的前、后、左、右四个外侧面一一对应。礁体呼吸机构包括拉索2.26、旋转开合板2.23、设置在旋转开合板与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之间的呼吸气囊2.25及设置在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上并与礁座内腔相连通的礁座过水孔2.22。

旋转开合板的下端通过铰接轴2.21铰接在空心礁座的外侧面上,旋转开合板的上端往远离空心礁座的方向倾斜延伸。铰接轴与基座的上表面相平行。礁座过水孔位于对应的旋转开合板的铰接轴的上方。

呼吸气囊的一侧面与空心礁座的外侧面通过粘胶剂相连接,呼吸气囊的另一侧面与对应的旋转开合板的侧面通过粘胶剂相连接。与空心礁座的外侧面相连接的呼吸气囊的侧面上设有与对应的礁座过水孔相连通的气囊过水口2.24。

拉索位于对应的呼吸气囊的上方。拉索的一端与旋转开合板相连接,拉索的另一端与空心礁座的顶面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沉底式礁体的具体使用如下:

如图1所示,选择海底表面平坦(海底表面大致呈水平状态)的海域,将沉底式礁体下放到海底,沉底式礁体通过基座支撑与海底表面上,此时,空心礁座的前、后、左、右四个外侧面大致呈竖直状态。

当沉底式礁体下放到海底后,外界海水通过礁体进水孔和第一进水单向阀进入基座内腔和礁体内腔,通过礁座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单向阀进入基座内腔和礁座内腔,并充满基座内腔、礁体内腔和礁座内腔。

同时,旋转开合板在自重作用下绕铰接轴往下旋转,直至拉索绷直为止;此时,呼吸气囊展开,礁座内腔的海水进入呼吸气囊的内腔内。

当海底产生海流时,前后左右任意一个方向的海流都可以带动旋转开合板绕铰接轴往上旋转,在旋转开合板绕铰接轴往上旋转的过程中呼吸气囊被旋转开合板逐渐压缩,从而将呼吸气囊的内腔内的海水压入礁座内腔内,由于礁体内腔通过礁体进水孔、基座内腔及礁座进水孔与礁座内腔相连通,从而迫使礁体内腔的海水通过导流孔及空心端盖的冲刷孔流出,使水流沿空心礁体外侧面的流动,在空心礁体外侧面的各方位形成冲刷水流,将空心礁体的整个外侧面上的沉积物清除,不会产生无法清除沉积物的死角;有效解决礁体表面沉积物对海藻附着和生长的影响。同时,沉底式礁体不受海面风浪影响,也不会影响船只航行。

当海流停止后,旋转开合板在自重作用下绕铰接轴往下旋转,直至拉索绷直为止;此时,呼吸气囊展开,礁座内腔的海水进入呼吸气囊的内腔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