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69948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渔业增殖放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放流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人工增殖放流已由传统渔业增殖发展成为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的重要有效手段,对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放流方式是影响增殖放流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放流苗种的存活率及流散率有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主要的放流方式有三种,一是从海面直接泼洒,二是船载放流装置,三是人工潜水。其中海面直接泼洒方式对苗种造成的物理伤害较高,苗种的流散率和死亡率高;船载放流装置放流主要是通过安装在放流船只上的放流装置进行海面放流,有效的减少了苗种在放流过程中受到的物理伤害,但很难达到定点定位放流的效果,流失率及死亡率较高,且放流装置占用空间较大,不便携带;而人工潜水放流的主要对象为海珍品类,定点定位放流的准确性高,能够有效减少苗种的死亡率和流失率,但放流成本高,且长期水下作业会对潜水员造成很大身体负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该装置能够兼顾普通鱼类及海珍品的增殖放流,能够达到定点定位放流的效果,并且操作简单方便,收纳占用场地小,节省人工。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立体的箱体框架,活动覆盖于箱体框架顶部的箱盖,活动覆盖于箱体框架底部的箱底板,放流绳,多孔饵料构筑物和回收绳;其中:

箱体框架包括多根平行间隔配置的立框条,立框条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横框条连接为一体式框架结构,箱体框架的每个立侧面上分别覆盖固定独立的柔性防护网,网孔孔径小于鱼类及海珍品的苗种外形尺寸;

单根立框条为多段式条状件,多段之间转动连接,转动轴向与立框条长度方向垂直,其中至少连续的两段能够绕连接处转动,使所有立框条能够在对应位置往复弯折,从而使箱体框架折叠;

箱盖与箱体框架顶部之间设有相匹配的锁接结构,使箱盖能够固定于箱体框架顶部,覆盖住箱体框架顶部开口;

箱底板转动连接于箱体框架底部,其自由端上设有放流绳,放流绳上提收紧时,箱底板覆盖住箱体框架底部,放流绳松开时,箱底板自由端向下翻转,箱体框架底部开口与外部连通;

供海珍品苗种栖息的多孔饵料构筑物与箱体框架独立脱离配置,多孔饵料构筑物为疏松多孔的立体构筑体,其顶部开设苗种放入口,内部中空,多孔饵料构筑物上的孔隙小于海珍品苗种的外形尺寸;多孔饵料构筑物能够活动放入箱体框架内,并在箱底板下翻时能够从箱体框架底部开口下落脱离;

用于放流后将装置整体回收的回收绳固设于箱体框架顶部。

可折叠式的箱体框架是通过多段式立框条的转动段的转动折叠实现缩减装置占用的空间体积、便于携带与运输这一功能的;考虑到苗种导入的快捷与安全性,装置顶部为可拆卸式的活动箱盖,箱盖与箱体框架的锁接方式可以是卡扣卡帽结构,磁性吸附结构或者钩毛粘带结构等类似的锁接结构;考虑到装置在下潜过程中的水动力作用,在箱体框架底部设有活动的箱底板,与安装在箱体框架底面的转轴转动连接,装置下潜过程中通过放流绳控制箱底板紧紧覆盖住箱体框架底部,用于防止苗种中途流失,装置下潜到设定位置后再通过放流绳控制箱底板向下打开,进行增殖放流的操作。

考虑到海珍品,如:刺参、鲍鱼等,较高的吸附能力与移动缓慢的特性,在放流海珍品苗种时,装置内部可内置多孔饵料构筑物,多孔饵料构筑物可以由天然海底底泥与藻类粉混合后硬化成型,两者的成份比例根据实际需求及放流种类而定,其中,饲料比例约占20%~30%;多孔饵料构筑物表面带有多个孔隙,孔隙尺寸小于2mm,确保在放流过程中构筑物内部的氧气充足,同时海珍品苗种不会从孔隙中外漏流失;海珍品苗种放置于多孔饵料构筑物内,多孔饵料构筑物在起到对海珍品苗种保护作用的同时,为海珍品苗种前期生长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提高海珍品存活率。

进一步的,所述箱底板可以是单片式,也可以是多片式,可以根据装置大小和实际需要灵活选配,优选箱底板为两片式,两片箱底板通过位于箱体框架底部中间位置的转轴安装于箱体框架上,箱底板能够绕转轴转动,两片箱底板的自由端上分别配置放流绳。在实现放流的功能的同时,在放流过程中将单片箱底板完全下放时,需要在装置下方预留的空间也不会太大,并且操作省时省力。

再进一步,考虑到放流海珍品时的苗种数量不同,装置还包括与箱体框架独立脱离配置的隔板,隔板能够内立式插装入箱体框架内,将箱体框架分隔为若干上下贯通、左右分隔的腔室;每个腔室内能够分别放置一个或者多个多种规格、形状的多孔饵料构筑物;在装置内部设置可拆卸式隔板部件,可根据放流苗种量进行灵活调整,选择放置隔板的数量及分隔方式。

再进一步,所述横框条上对应开设限位槽,其中位于箱体框架顶部的限位槽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端,位于箱体框架底部的限位槽上端为开口端,下端为封闭端,隔板插装在限位槽内,便于隔板的插装及位置固定,操作方便快捷。

考虑到装置的放流使用及回收方便,同时便于放流绳的布置,所述箱底板自由端和箱体框架顶部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供放流绳通过、系绕的放流绳通过槽。

再进一步,所述回收绳包括四条短回收绳和一条长回收绳,短回收绳下端分散对称固定在箱体框架顶部的回收孔槽内,上端集束为一体与长回收绳固定连接。结构牢固可靠,并且便于拆装。

一种使用上述的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收纳状态,放流鱼类状态和放流海珍品状态三种状态:

折叠收纳状态,将装置整体下压,箱体框架的立框条绕连接处转动,从而使箱体框架折叠,以节约放置空间;

放流鱼类状态,首先,卸下箱盖,箱底板覆盖住箱体框架底部,将苗种从箱体框架顶部放入装置内,将箱盖锁接覆盖在框架顶部;然后,放松回收绳,使装置下潜到达指定放流海域底层位置,在装置下潜过程中,始终保持放流绳上提收紧,使箱底板覆盖住箱体框架底部,防止苗种流失;放流时,松开放流绳使其不受力,提拉回收绳,箱底板在自身重力及向下水流作用力下向下翻转打开,苗种通过箱体框架底部开口游出,达到定点地位的放流效果,完成苗种放流后,提拉回收绳进行装置收回;

放流海珍品苗种状态,首先,卸下箱盖,箱底板覆盖住箱体框架底部,将多孔饵料构筑物从箱体框架顶部放入装置内,再将海珍品苗种从苗种放入口放入多孔饵料构筑物内,将箱盖锁接覆盖在框架顶部;然后,放松回收绳,使装置下潜到达指定放流位置,在装置下潜过程中,始终保持放流绳上提收紧,使箱底板覆盖住箱体框架底部,防止苗种流失;放流时,松开放流绳使其不受力,提拉回收绳,箱底板在自身重力及向下水流作用力下向下翻转打开,多孔饵料构筑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通过箱体框架底部开口脱离放流装置下沉到指定区域,完成海珍品苗种放流过程,最后提拉回收绳进行装置收回。

再进一步,折叠收纳状态时,如果箱体框架内插装有隔板,需先取出隔板,再将装置下压;所述放流鱼类状态和放流海珍品状态时,如果需要使用隔板,先装入隔板,再在隔板分隔开的腔室内分别放入不同种类的苗种或者多种规格、形状的多孔饵料构筑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集鱼类苗种和海珍品苗种放流为一体,一物多用,并且收纳时占用场地小,还可以堆垛叠置;

2、与现有放流方式相比,在放流鱼类时,装置底部设有可活动箱底板,在减少苗种流失率的同时,还能对苗种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苗种放流到指定海域;

3、在放流海珍品时,在继承了人工潜水方式定点定位放流的优势基础上,降低了放流成本,同时根据需求设置不同规格和数量的多孔饵料构筑物,可放流指定数量的海珍品,不仅为海珍品提供了吸附和庇护场所,减少了苗种流失,还保障了海珍品苗种前期生长所需的食物来源,有效降低了苗种死亡率;

4、多孔饵料构筑物的主要成分为天然藻类及海底泥的混合物,属于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天然材料,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额外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一种优选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去除柔性防护网,处于苗种放置状态)

图2为本装置一种优选结构的立体示意图(保留柔性防护网,处于苗种放置状态)

图3为多孔饵料构筑物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在折叠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中:1为箱盖,101为箱盖卡帽,2为转轴,3为回收绳,301为短回收绳,302为长回收绳,4为放流绳,5为放流绳通过槽,6为箱底板,7为限位槽,8为箱体框架,801为立框条,802为箱盖卡扣,803为横框条,9为回收孔槽,10为隔板,11为多孔饵料构筑物,111为苗种放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包括立体的箱体框架8,活动覆盖于箱体框架8顶部的箱盖1,活动覆盖于箱体框架8底部的箱底板6,放流绳4,多孔饵料构筑物11和回收绳3。

本实施例中,箱体框架8为方形箱体框架,其长×宽×高为60cm×40cm×50cm,包括4根平行间隔配置的立框条801,立框条801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横框条803连接为一体式框架结构,箱体框架8的每个立侧面上分别覆盖固定独立的柔性小孔径聚乙烯防护网,网目尺寸小于8mm,防止鱼类及海珍品的苗种外漏。

单根立框条801为4段式条状件,多段之间转动连接,转动轴向与立框条801长度方向垂直,其中中间的两段能够绕连接处转动,使立框条801能够在对应位置往复弯折形成一个折叠层,从而使箱体框架8折叠变矮,外形体积变小;如果进一步加大箱体框架8的尺寸,还可以设置多组转动段,以扩充折叠层数。

横框条803上对应开设限位槽7,其中位于箱体框架8顶部的限位槽7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端,位于箱体框架8底部的限位槽7上端为开口端,下端为封闭端,与箱体框架8独立脱离配置的隔板10能够由上至下立式插装入箱体框架8上的限位槽7内,将箱体框架8分隔为若干上下贯通、左右分隔的腔室;每个腔室内能够分别放置多种规格、形状的多孔饵料构筑物11。该实施例中,隔板10最多能够将箱体框架8分隔成4个腔室。

箱盖1与箱体框架8顶部之间设有相匹配的箱盖卡帽101和箱盖卡扣802,可以将两者锁接为一体,使箱盖1能够固定于箱体框架8顶部,覆盖住箱体框架8顶部开口;箱盖1的外框内侧通过柔性小孔径聚乙烯防护网,网目尺寸小于8mm,防止鱼类及海珍品的苗种外漏。

箱底板6为两片式的不锈钢板,两片箱底板6通过位于箱体框架8底部中间位置的转轴2安装于箱体框架8上,箱底板6能够绕转轴2转动,两片箱底板6的自由端和箱体框架8顶部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供放流绳4通过、系绕的放流绳通过槽5,放流绳4一端向下从两个放流绳通过槽5内穿过后,从箱底板6自由端处的放流绳通过槽5外侧向上折弯返回,与放流绳4另一端并拢。两侧放流绳4上提收紧时,箱底板6覆盖住箱体框架8底部,放流绳4松开时,箱底板6自由端向下翻转,箱体框架8底部开口与外部连通。

供海珍品苗种栖息的多孔饵料构筑物11与箱体框架8独立脱离配置,多孔饵料构筑物11为疏松多孔的由天然海底底泥与藻类粉混合后硬化成型、表面孔隙尺寸小于2mm的立体构筑体,其顶部开设苗种放入口111,内部中空;多孔饵料构筑物11能够活动放入箱体框架8内,并在箱底板6下翻时能够从箱体框架8底部开口下落脱离;

用于放流后将装置整体回收的回收绳3固设于箱体框架8顶部。回收绳3包括四条短回收绳301和一条长回收绳302,短回收绳301下端分散对称固定在箱体框架8顶部的回收孔槽9内,上端集通过连接环连接与长回收绳302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折叠收纳状态,先取出隔板10,再将装置整体下压,箱体框架8的立框条801绕连接处转动,从而使箱体框架8折叠,以节约放置空间。

放流鱼类状态,首先,卸下箱盖1,箱底板6覆盖住箱体框架8底部,先装入隔板10,再在隔板10分隔开的腔室内分别放入不同种类的苗种,或者,直接将苗种从箱体框架8顶部放入装置内;接着,通过箱盖卡帽101和箱盖卡扣802将箱盖1锁接覆盖在框架8顶部;然后,放松回收绳3,使装置下潜到达指定放流海域底层位置,在装置下潜过程中,始终保持放流绳4上提收紧,使箱底板6覆盖住箱体框架8底部,防止苗种流失;放流时,松开放流绳4使其不受力,提拉回收绳3,箱底板6在自身重力及向下水流作用力下向下翻转打开,苗种通过箱体框架8底部开口游出,达到定点地位的放流效果,完成苗种放流后,提拉回收绳3进行装置收回。

放流海珍品苗种状态,首先,卸下箱盖1,箱底板6覆盖住箱体框架8底部,先装入隔板10,再将多个不同规格、形状的多孔饵料构筑物11从箱体框架8顶部放入由隔板10分隔开的各个腔室内,或者,将单个多孔饵料构筑物11从箱体框架8顶部直接放入装置内;接着,将海珍品苗种从苗种放入口111放入多孔饵料构筑物11内,通过箱盖卡帽101和箱盖卡扣802将箱盖1锁接覆盖在框架8顶部;然后,放松回收绳3,使装置下潜到达指定放流位置,在装置下潜过程中,始终保持放流绳4上提收紧,使箱底板6覆盖住箱体框架8底部,防止苗种流失;放流时,松开放流绳4使其不受力,提拉回收绳3,箱底板6在自身重力及向下水流作用力下向下翻转打开,多孔饵料构筑物1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通过箱体框架8底部开口脱离放流装置下沉到指定区域,完成海珍品苗种放流过程,最后提拉回收绳3进行装置收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