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芡实与鱼类空间混合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26669阅读:15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生芡实与鱼类空间混合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水产养殖的发展为全球食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多年来养殖产量已经超过了捕捞产量,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提高农民收人、保障食品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所谓的淡水养殖主要是利用内陆鱼塘、河流、水库等区域来养殖经济型水产品。由于淡水养殖有投资少,生产稳定、品种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其在我国水产品养殖业中所占比例较大。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分布于从黑龙江至云南、广东等地。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长4-10厘米,两面无刺;叶柄无刺;浮水叶革质,椭圆肾形至圆形,直径10-130厘米,盾状,有或无弯缺,全缘,下面带紫色,有短柔毛,两面在叶脉分枝处有锐刺;叶柄及花梗粗壮,长可达25厘米,皆有硬刺。花长约5厘米;萼片披针形,长1-1.5厘米,内面紫色,外面密生稍弯硬刺;花瓣矩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紫红色,成数轮排列,向内渐变成雄蕊;无花柱,柱头红色,成凹入的柱头盘。浆果球形,直径3-5厘米,污紫红色,外面密生硬刺;种子球形,直径10余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鱼类单养时品种单一,鱼塘空间和饲料利用不充分,效益较低,水生芡实与鱼类混养时符合鱼塘生态循环。同时不占农田,水生芡实生长时有利于鱼塘水质保持长久稳定,降低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生芡实与鱼类空间混合的养殖方法,本发明采用鱼塘的设置,鱼塘准备与水生芡实的播种育苗,水体准备与鱼苗的投放,投食与水体调节,收割捕捞与鱼塘消毒,其养殖的鱼类生长迅速,同时保持了天然风味,其种植的芡实,利用光合作用,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池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生产出的茎杆与果实可供使用,具备经济效益。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水生芡实与鱼类空间混合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步骤:鱼塘的设置,鱼塘准备与水生芡实的播种育苗,水体准备与鱼苗的投放,投食与水体调节,收割捕捞与鱼塘消毒。

所述的鱼塘的设置:鱼塘设置呈倒等腰梯形的爬坡,鱼塘周围设置为双层网,网目2-3厘米,设置水体加热装置、水温控制装置,鱼塘四角各设两个注水口及两个排水口。

所述的鱼塘准备与水生芡实的播种育苗:鱼塘面积3-5亩,水深保持1.3-1.8米,在鱼苗放养前20-30天进行干塘清淤,并暴晒塘底15-20天,选择芡实的健壮、优质良种的种子,采用无土空气发芽至种芽萌动,当胚芽露白后进行播种在鱼塘中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

所述的水体准备与鱼苗的投放:待芡实幼苗植株长至高在3-5厘米,叶宽在3-5厘米时进行注水,同时撒入藻类复合物,用量在1.0-2.0mg/l,水深随芡实苗生长可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所需的1.3-1.8米,然后撒入有机肥水粉进行培水,控制水体ph值在7-8,控制水温在10-15℃时放入鱼苗,挑选规格在30-300g的鱼苗用3-4%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放养重量70-100kg/亩。

所述的投食与水体调节:在投食点设置多个诱鱼装置,在鱼苗放塘30分钟后开始投喂饲料,1-3个月内以投喂煮熟的植物纤维与植物淀粉为主,再补入少量植物蛋白,分早晚二次投喂,投喂量为存塘鱼体重的4-10%;投放1-3个月后,可添加适量动物蛋白进行投喂,鱼塘的注水口设置消毒装置,注水流量为0.1m3/s,同时开放排水口,每隔半个月泼洒一次复合菌和复硝酚钠进行调节,并对水进行加氧,保证鱼塘中氧气量在5.0-6.0mg/l。

所述的收割捕捞与鱼塘消毒:芡实收获在“立冬”前后采收,芡实成熟后早熟品种每3-5天采摘一次,晚熟品种5-7天采摘一次,捞取上来的果实置放于阴凉处晾干,置于日光下晒干,待鱼塘内的成鱼的体重达到2-3千克,胸围在5-8厘米时,进行捕捞,之后将池塘的水彻底放干,然后晒塘10-15天,每亩使用150-200公斤的生石灰,加适量的水拌成石灰浆均匀喷洒至池塘,平铺在干池塘表面5-7天,之后从入水口注水进鱼塘,水高0.8-1米,关塘5-7天后,从出水口进行放水,然后进行晒塘至下一次养殖。

所述的鱼苗的鱼类为草鱼、鳊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鲶鱼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所述的诱鱼装置为诱鱼灯或声波诱鱼器,所述的植物纤维为秸秆,植物淀粉为玉米、小麦、植物蛋白为菜籽粕、豆粕,动物蛋白为鱼粉,蚕蛹粉,所述的复合菌为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乳酸菌和光合细菌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设置倒等腰梯形的鱼塘,周围设置为双层网,设置水体加热装置、水温控制装置,四角设注水口与排水口,干塘清淤暴晒后,无土空气发芽芡实种子,然后进行播种,之后跟随芡实前期生长进行注水,培水后,投放鱼苗,设置诱鱼装置,投喂饲料,注水口设置消毒装置,泼洒复合菌和复硝酚钠进行调节水体,按时进行合适的收割与捕捞并对鱼塘进行消毒,双层网可防止鱼类的逃跑的同时也可防止周围的动物对鱼类的捕捉,芡实的无土发芽可保证其出苗率和产量,注水口及排水口,进行注水与排水,保持池塘活水状态,跟随芡实前期生长进行注水,可使得芡实的叶子高出水面,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可利用进行净化水质与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根据不同时间投喂不同的饲料,有利于把握鱼类因不同个体大小对饲料量与种类的需求,避免饲料的浪费,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复合菌与水中悬浮的有机质结合,形成悬浮的活性物质,与有机肥可为水体的浮游生物与幼鱼提供良好的饵料,捕捞后曝晒与关水进行杀菌杀毒,能够对塘底与塘壁、水质进行消毒。本发明采用鱼塘的设置,鱼塘准备与水生芡实的播种育苗,水体准备与鱼苗的投放,投食与水体调节,收割捕捞与鱼塘消毒,其养殖的鱼类生长迅速,同时保持了天然风味,其种植的芡实,利用光合作用,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池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生产出的茎杆与果实可供使用,具备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水生芡实与鱼类空间混合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步骤:鱼塘的设置,鱼塘准备与水生芡实的播种育苗,水体准备与鱼苗的投放,投食与水体调节,收割捕捞与鱼塘消毒。

所述的鱼塘的设置:鱼塘设置呈倒等腰梯形的爬坡,鱼塘周围设置为双层网,网目2-3厘米,设置水体加热装置、水温控制装置,鱼塘四角各设两个注水口及两个排水口。

所述的鱼塘准备与水生芡实的播种育苗:鱼塘面积4亩,水深保持1.5米,在鱼苗放养前25天进行干塘清淤,并暴晒塘底18天,选择芡实的健壮、优质良种的种子,采用无土空气发芽至种芽萌动,当胚芽露白后进行播种在鱼塘中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

所述的水体准备与鱼苗的投放:待芡实幼苗植株长至高在3-5厘米,叶宽在3-5厘米时进行注水,同时撒入藻类复合物,用量在1.5mg/l,水深随芡实苗生长可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所需的1.5米,然后撒入有机肥水粉进行培水,控制水体ph值在7-8,控制水温在10-15℃时放入鱼苗,挑选规格在30-300g的鱼苗用3-4%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放养重量70-100kg/亩。

所述的投食与水体调节:在投食点设置多个诱鱼装置,在鱼苗放塘30分钟后开始投喂饲料,2个月内以投喂煮熟的植物纤维与植物淀粉为主,再补入少量植物蛋白,分早晚二次投喂,投喂量为存塘鱼体重的8%;投放2个月后,可添加适量动物蛋白进行投喂,鱼塘的注水口设置消毒装置,注水流量为0.1m3/s,同时开放排水口,每隔半个月泼洒一次复合菌和复硝酚钠进行调节,并对水进行加氧,保证鱼塘中氧气量在5.0-6.0mg/l。

所述的收割捕捞与鱼塘消毒:芡实收获在“立冬”前后采收,芡实成熟后早熟品种每4天采摘一次,晚熟品种6天采摘一次,捞取上来的果实置放于阴凉处晾干,置于日光下晒干,待鱼塘内的成鱼的体重达到2-3千克,进行捕捞,之后将池塘的水彻底放干,然后晒塘10-15天,每亩使用150-200公斤的生石灰,加适量的水拌成石灰浆均匀喷洒至池塘,平铺在干池塘表面5-7天,之后从入水口注水进鱼塘,水高0.9米,关塘6天后,从出水口进行放水,然后进行晒塘至下一次养殖。

所述的鱼苗的鱼类为草鱼、鳊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鲶鱼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所述的诱鱼装置为诱鱼灯或声波诱鱼器,所述的植物纤维为秸秆,植物淀粉为玉米、小麦、植物蛋白为菜籽粕、豆粕,动物蛋白为鱼粉,蚕蛹粉,所述的复合菌为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乳酸菌和光合细菌中的一种或几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