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蚯蚓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69558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蚯蚓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洛。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能织秃发;蚯蚓含蚓激酶,蚯蚓酶还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进血流通畅等作用,对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疗作用。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蚯蚓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蚯蚓床

在室内建蚯蚓床,室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每个蚯蚓床面积0.5平方米,长方形,铺一层厚为20-30厘米的垫料,所述垫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牛粪400-600份,猪粪200-400份,麸皮20-40份、豆渣40-50份、蝗虫3-8份、纤维素粉3-8份、冬瓜粉10-15份、沙土80-120份、木屑20-30份、玉米芯10-20份、石膏3-8份、石灰2-5份、啤酒糟10-20份;

所述垫料的制备方法为:

a)将牛粪和猪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25厘米厚,晒至5-6成干,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15-20厘米的粪料淋300-500倍的em液一次,重复铺4-7层,直至水渗出为好;

b)按比例称取麸皮、豆渣、纤维素粉,混合后进膨化,制得膨化物料;

c)将膨化物料与冬瓜粉进行混合,再添加温水,搅拌使物料呈糊状;

d)将上述糊状物料在发酵罐内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将物料取出烘干,粉碎成粗颗粒;

e)在将粉碎后的物料与沙土、木屑、玉米芯、石膏、石灰、啤酒糟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干燥,粉碎粗颗粒,即制得垫料;

(2)放养

蚓床做好后,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垫料处,放养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

(3)日常管理

控制室内温度在20—27℃,湿度在70%-75%,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饲养10-15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垫料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放养3-6.5万条,在养殖蚯蚓时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

(4)采收

在蚯蚓床的表面,用多齿耙疏松表面的垫料,等待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的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垫料和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收捕成蚓。

步骤(1)所述em液为乳酸菌、酵母菌、光合菌的混合。

优选的,步骤(1)的b)步骤中,所述膨化条件为:温度85℃,压力1.5-4.0mpa,转速50-80转/分,时间30-60分钟。

优选的,步骤(1)的d)步骤中,发酵罐罐内温度32-45℃,压力2.0-3.8mpa,时间50-90分钟。

本发明申请人经过多次研究,找到了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创造性的利用多种物料混合作为蚯蚓人工养殖的垫料,可实现蚯蚓高产及低死亡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蚯蚓床

在室内建蚯蚓床,室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每个蚯蚓床面积0.5平方米,长方形,铺一层厚为25厘米的垫料,所述垫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牛粪500g,猪粪300g,麸皮30g、豆渣45g、蝗虫5g、纤维素粉5g、冬瓜粉12g、沙土100g、木屑25g、玉米芯15g、石膏6g、石灰3.5g、啤酒糟15g;

所述垫料的制备方法为:

a)将牛粪和猪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5厘米厚,晒至5-6成干,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18厘米的粪料淋400倍的em液一次,重复铺5层,直至水渗出为好;

b)按比例称取麸皮、豆渣、纤维素粉,混合后进膨化,制得膨化物料;膨化条件为:温度85℃,压力3mpa,转速60转/分,时间45分钟;

c)将膨化物料与冬瓜粉进行混合,再添加温水,搅拌使物料呈糊状;

d)将上述糊状物料在发酵罐内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将物料取出烘干,粉碎成粗颗粒;发酵罐罐内温度38℃,压力2.8mpa,时间70分钟;

e)在将粉碎后的物料与沙土、木屑、玉米芯、石膏、石灰、啤酒糟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干燥,粉碎粗颗粒,即制得垫料;

(2)放养

蚓床做好后,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垫料处,放养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

(3)日常管理

控制室内温度在25℃,湿度在72%;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饲养12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垫料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放养3-6.5万条,在养殖蚯蚓时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

(4)采收

在蚯蚓床的表面,用多齿耙疏松表面的垫料,等待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的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垫料和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收捕成蚓。

步骤(1)所述em液为乳酸菌、酵母菌、光合菌的混合。

实施例2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蚯蚓床

在室内建蚯蚓床,室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每个蚯蚓床面积0.5平方米,长方形,铺一层厚为20厘米的垫料,所述垫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牛粪400g,猪粪200g,麸皮20g、豆渣40g、蝗虫3g、纤维素粉3g、冬瓜粉10g、沙土80g、木屑20g、玉米芯10g、石膏3g、石灰2g、啤酒糟10g;

所述垫料的制备方法为:

a)将牛粪和猪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厘米厚,晒至5-6成干,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15厘米的粪料淋300倍的em液一次,重复铺4层,直至水渗出为好;

b)按比例称取麸皮、豆渣、纤维素粉,混合后进膨化,制得膨化物料;膨化条件为:温度85℃,压力1.5mpa,转速50转/分,时间30分钟;

c)将膨化物料与冬瓜粉进行混合,再添加温水,搅拌使物料呈糊状;

d)将上述糊状物料在发酵罐内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将物料取出烘干,粉碎成粗颗粒;发酵罐罐内温度32℃,压力2.0mpa,时间50分钟;

e)在将粉碎后的物料与沙土、木屑、玉米芯、石膏、石灰、啤酒糟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干燥,粉碎粗颗粒,即制得垫料;

(2)放养

蚓床做好后,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垫料处,放养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

(3)日常管理

控制室内温度在20℃,湿度在70%;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饲养10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垫料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放养3-6.5万条,在养殖蚯蚓时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

(4)采收

在蚯蚓床的表面,用多齿耙疏松表面的垫料,等待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的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垫料和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收捕成蚓。

步骤(1)所述em液为乳酸菌、酵母菌、光合菌的混合。

实施例3

一种蚯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蚯蚓床

在室内建蚯蚓床,室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每个蚯蚓床面积0.5平方米,长方形,铺一层厚为30厘米的垫料,所述垫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牛粪600g,猪粪400g,麸皮40g、豆渣50g、蝗虫8g、纤维素粉8g、冬瓜粉15g、沙土120g、木屑30g、玉米芯20g、石膏8g、石灰5g、啤酒糟20g;

所述垫料的制备方法为:

a)将牛粪和猪粪放到平地上摊开25厘米厚,晒至5-6成干,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20厘米的粪料淋500倍的em液一次,重复铺7层,直至水渗出为好;

b)按比例称取麸皮、豆渣、纤维素粉,混合后进膨化,制得膨化物料;膨化条件为:温度85℃,压力4.0mpa,转速80转/分,时间60分钟;

c)将膨化物料与冬瓜粉进行混合,再添加温水,搅拌使物料呈糊状;

d)将上述糊状物料在发酵罐内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将物料取出烘干,粉碎成粗颗粒;发酵罐罐内温度45℃,压力3.8mpa,时间90分钟;

e)在将粉碎后的物料与沙土、木屑、玉米芯、石膏、石灰、啤酒糟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干燥,粉碎粗颗粒,即制得垫料;

(2)放养

蚓床做好后,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垫料处,放养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

(3)日常管理

控制室内温度在27℃,湿度在75%;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饲养15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垫料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放养3-6.5万条,在养殖蚯蚓时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

(4)采收

在蚯蚓床的表面,用多齿耙疏松表面的垫料,等待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的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垫料和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收捕成蚓。

步骤(1)所述em液为乳酸菌、酵母菌、光合菌的混合。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