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91456阅读:1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喂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实验动物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在人类医学上发挥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研究的进行实验动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医学新技术的应用实验动物起着检测系统的作用。在刚出现的医学新技术如基因治疗和病毒载体疫苗制备等研究中通过实验动物对这些新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性等进行评价。医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所以近几年实验动物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实验动物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鼠类等常用的实验动物。长期以来,实验动物的喂食都是借助于饲养员人工投喂,到时饲养员工作量大,效率低。且现有动物喂食装置的食盒暴露在外,易造成饲料污染,且现有自动喂食装置无法根据动物实际需要放料,造成了饲料的浪费,另外,现有自动喂食装置还存在饲料易堵塞放料管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包括壳体、储料仓,托盘和控制器,所述储料仓位于壳体的上部,所述储料仓设置有光线感应器和放料管,光线感应器位于储料仓的下部,与控制器相连接,放料管上设有自动放料阀,所述托盘位于壳体内部,托盘中部设有分料器,分料器有两个斜面,分料器斜面上设置有红外感应器,所述托盘的下部设有压力感应器,分料器下方设置有信号收发器,红外感应器和压力感应器与信号收发器连接,托盘底部通过转动轴与支架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控制器上设有开关、信号收发装置、警报器和放料控制器,放料控制器与自动放料阀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控制器上还设有无线信号收发装置、手动开关、自动开关和电源指示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托盘上放置有便于取放和清洗的长方形食盘,食盘与所述分料器的斜面连通。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自动喂食装置还包括遥控装置,所述遥控装置为手持遥控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手持遥控器内置智能芯片和锂电池,手持控制器上端设有开机键,下端设有充电口,右侧设有内存卡槽,正面设有显示器,警报灯,数字按键和放料按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外壳下部两对侧分别设置有一个长方形进食口,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摄像头。

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动物饲料放入储料桶中,打开控制器上的开关和自动开关,喂食器处于自动状态;

(2)当托盘压力为零且分料器上的红外感应器感应到动物存在时,分料器下方的信号收发器发出放料信号,控制器上的信号收发装置接收信号,并将信号反馈给发料控制器,放料控制器将自动放料阀打开,动物饲料由储料仓经放料管进入到食盘中,达到设定的放料量后,自动放料阀关闭,停止放料;

(4)当其中一个食盘中饲料为空,另一个食盘未空时,由于重力左右分料器围绕支架上的转动轴发生偏转,此时放料口正对空食盘一侧,当感应到动物时,放料控制器将自动放料阀打开,动物饲料经放料器进入空食盘中;

(3)当储料仓内的动物饲料量达到设定的警报量时,光线感应器将信号反馈到控制器,激活控制器上的警报装置,提醒饲养员添加饲料。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通过遥控器实现对步骤(1)和步骤(2)中放料的控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步骤(1)、步骤(2)和步骤(3)通控制器上的无线信号收发装置,连接到手机或电脑上的软件实行远程控制,并通过摄像头随时监控动物的进食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只有当托盘底部的压力为零感应器且分料器上的红外感应装置感应到动物存在时,才会激发放料控制器放料,可根据动物的进食需求随时放料,克服了现有喂食器易堵塞放料管和食盘一直有饲料的缺陷。另外,当其中一个食盘中饲料为空,另一个食盘未空时,由于重力左右分料器围绕支架上的转动轴发生偏转,此时放料管正对空食盘一侧,当感应到动物时,放料控制器将自动放料阀打开,动物饲料经分料器进入空食盘中,避免了重复投食;且本自动喂食装置可以根据动物的进食量设定单次放料量,如果动物食量增大,当食盘上没有饲料时,托盘的压力显示为零,此时红外感应装置感应到动物仍有进食需求,则再次打开放料阀,做到了少量多次放料,避免了饲料的浪费和污染。本自动喂食装置的外壳可以保证动物饲料的干净卫生,托盘上有方便取放的食盘,易于清洗消毒,利于动物的健康,且可同时容纳多只动物同时进食。本自动喂食装置具有警报装置,当储料仓内的饲料量少于设置量时,会报警提醒饲养员及时添加饲料。本自动喂食装置还可以使用手机及电脑软件对多组动物同时进行远程控制和监控,及时了解动物的进食情况,大大减轻了饲养员的劳动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动喂食结构的外部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动喂食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动喂食结构的手持式遥控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进食口;12-摄像头;2-储料仓;21-光线感应器;22放料管;23自动放料阀;24-盖子;3-托盘;31-分料器;32-红外感应器;33-压力感应器;34-信号收发器;35-食盘;36-支架;37-旋转轴;4-控制器;41-开关;42-信号收发装置;43-警报器;44-放料控制器;45-手动开关;46-自动开关;47-放料开关;48-电源指示灯;5-遥控器;51-开机键;52-充电口;53-内置卡槽;54-显示器;55-警报器;56-数字按键;57-放料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包括壳体1、储料仓2,托盘3和控制器4,所述储料仓2位于壳体1的上部,所述储料仓2设置有光线感应器21和放料管22,光线感应器21位于储料仓2的下部,与控制器4相连接,放料管22上设有自动放料阀23,所述托盘3位于壳体1内部,并且与壳体1是分离设置,托盘3中部设有分料器31,分料器31有两个斜面,分别于托盘3上的两个食盘35连通,分料器31斜面上设置有红外感应器32,所述托盘3的下部设有压力感应器33,分料器31下方设置有信号收发器34,红外感应器32和压力感应器33与信号收发器34连接,所述托盘3底部通过转动轴37与支架36连接。

储料仓2上设置有加料口和对应的盖子24,方便加料和防止饲料污染。

控制器4上设有开关41、信号收发装置42、警报器43和放料控制器44,放料控制器44与自动放料阀23连接,控制器4上还设有手动开关45、自动开关46、放料开关47和电源指示灯48,当手动放料开关45打开时,喂食器处于手动状态,用放料开关47可以控制放料阀13放料;当自动开关46打开时,喂食器处于自动状态,可根据动物需求自动放料。

托盘上3上两对侧分别放置有一个便于取放和清洗的长方形食盘35,食盘35与分料器31的斜面连通。当需要清洁消毒时,可将外壳1取下,然后将食盘35清洗消毒,烘干后放回托盘3上。

外壳1两对侧下部分别设置有一个长方形进食口11,可以容纳多只动物同时在喂食器的箱体1两侧进食。

当其中一个食盘35中饲料为空,另一个食盘35未空时,由于重力左右分料器31围绕支架上36的转动轴37发生偏转,此时放料管22正对空食盘35一侧,当感应到动物时,放料控制器44将自动放料阀23打开,动物饲料经分料器31器进入空食盘35中;

本实施例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动物饲料放入储料桶中,打开控制器上的开关和自动开关,喂食器处于自动状态;

(2)当托盘压力为零且分料器上的红外感应器感应到动物存在时,分料器下方的信号收发器发出放料信号,控制器上的信号收发装置接收信号,并将信号反馈给发料控制器,放料控制器将自动放料阀打开,动物饲料由储料仓经放料管进入到食盘中,达到设定的放料量后,自动放料阀关闭,停止放料;

(3)当其中一个食盘中饲料为空,另一个食盘未空时,由于重力左右分料器围绕支架上的转动轴发生偏转,此时放料管正对空食盘一侧,当感应到动物时,放料控制器将自动放料阀打开,动物饲料经分料器进入空食盘中;

(4)当储料仓内的动物饲料量达到设定的警报量时,光线感应器将信号反馈到控制器,激活控制器上的警报装置,提醒饲养员添加饲料。

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具有遥控装置,遥控装置为手持遥控器5,手持遥控器5内置智能芯片和锂电池,手持控制器上端设有开机键51,下端设有充电口52,右侧设有内存卡槽53,正面设有显示器54,警报灯55,数字按键56和放料按键57。可利用此遥控装置实现对步骤(1)和步骤(2)中放料的控制。

当使用遥控器5时,首先打开手持控制器上端的开机键51,按数字按键56输入动物笼的编号,按放料按键57,即可完成放料,再按一次放料键57,即可停止放料。利用遥控器5可随意控制放料量,也可设定一定的放料量,待放料结束,自动停止。

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验动物自动喂食装置的控制器4上设有无线信号收发装置49,外壳1内部设有摄像头12,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与手机或者电脑上的相应软件连接,通过软件实行远程控制,并可以通过摄像头随时监控动物的进食情况。

使用远程控制系统时,首先打开手机或电脑软件,搜索自动喂食装置,并连接,连接成功后通过软件远程控制和监控动物进行情况。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