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99375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养结合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稻田养殖面积已达200万公顷左右,如“虾稻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稻蟹虾鱼共生”、“稻田养鸭”和“稻田养蛙”等,特别是稻虾共(连)作占了较大的比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稻渔共作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不够,规律性的认识和机理性的研究少,基本上停留在生产经验阶段;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多样性低,经济效益差;水肥配套技术缺乏,专用饲料较少;经济适用的病、虫、草、鸟害等绿色防控技术缺乏集成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稻田环形沟内放置大聚藻(myriophyllumaquaticum),4月或者8月投放小龙虾(procambarusclarkii)苗种,5月投放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苗种和中华圆田螺(procambarusclarkii)(作为中华鳖的活饵),6月底-7月上旬投放黄鳝(monopterusalbuszuiew)苗种,进行饲料投喂,6月初或者10月初捕捞小龙虾,11-12月捕捞黄鳝、中华鳖。

具体的说,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田间工程建设:每块稻田面积为5-20亩,在稻田四面均匀开挖未完全闭合的环形鱼沟,环形鱼沟上宽2-3米,下宽1-2米,沟深60-100厘米(水平面以下);开挖出来的泥土筑田梗,田埂宽2米,高1米(水平面以上);四面未闭合部分为5-10米,利于大型机械进出方便;进、排水口用混凝土砌好,架上铁丝网或20目绢网,以防水生动物逃逸,并且在田埂四周安插50-60厘米的硬质钙塑板或者镀锌铁皮作为防逃板;在环形沟内,每10-30米放置一堆圆形的大聚藻,圆形大聚藻直径为20-50厘米,并且用直径2厘米、长度100厘米的毛竹从大聚藻中心位置插入泥土加以固定;

2)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半个月,环形鱼沟用生石灰(20克/公斤)化水泼洒消毒,保持水深50-80厘米;4月或者8月投放小龙虾苗种,每亩稻田放养小龙虾10-30公斤,4月投放的小龙虾规格为2-5克/尾,8月投放的小龙虾规格为10-30克/尾;5月投放中华鳖苗种,每亩稻田放养中华鳖10-30只,规格为200克-500克/只,同时搭配放养中华圆田螺,每亩稻田放养中华圆田螺10-30公斤,规格为5-10克/个;6月底-7月上旬天气晴好时投放黄鳝苗种,鳝种就近收购,运输时间越短越好,鳝种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相近,每尾重30-100克,每亩稻田放养鳝种5-20公斤;所有种放养时用10g/m3聚维酮碘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

3)饲料投喂:小龙虾放养后即开始投喂配合饲料,饲料均匀投喂在环形沟内大聚藻之外的水面上,每2天在下午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小龙虾体重的2%-5%;黄鳝苗种投放后,将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的昆虫投放到圆形大聚藻的中间位置,每3-5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2%-8%;

水稻栽培与日常管理:水稻应选择生长期长、抗病害、抗倒伏的品种;在水分管理上坚持早期浅水位(5-10厘米)、中期深水位(15-30厘米)、后期正常水位(5厘米以下);

采用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害虫的方法以及选择生物农药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坚持早、晚巡查,观察水生动物生长、防逃设施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大雨天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4)水生动物捕捞:6月初(小龙虾苗种于4月投放)或者10月初(小龙虾苗种于8月投放)用地笼及时捕捞小龙虾;每年11-12月,陆续收获黄鳝和中华鳖。

其中收获黄鳝的方法为:利用黄鳝喜欢栖息于大聚藻的习性,将10-20目的网兜从水下兜着大聚藻根系,从上部拍敲大聚藻植株,黄鳝受到惊吓后即从大聚藻根系跑出游到网兜,提起网兜即可起捕90%以上的黄鳝;环形沟放水后即可捕获中华鳖。

本发明的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轻小龙虾自相残杀的程度,满足黄鳝、中华鳖对活饵的需求,具有生物多样性较高、捕捞方便、活饵供应充足、养殖产量较稳、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稻-鳝-虾-鳖共作模式是以稻田原生物种-黄鳝为主,小龙虾、中华鳖、中华圆田螺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位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利用鳝、鳖的适当捕食作用减轻小龙虾自相残杀的程度,其中环形沟占10%-15%,田埂占10%,水稻占75%-80%。

本发明的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是根据黄鳝、小龙虾和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位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利用鳝鳖的适当捕食作用减轻小龙虾自相残杀的程度,充分考虑到黄鳝喜欢栖息于大聚藻根系的习性,配套养殖田螺和利用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昆虫,满足黄鳝、中华鳖对活饵的需求,具有生物多样性较高、捕捞方便、活饵供应充足、养殖产量较稳、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

稻-鳝-虾-鳖共作模式属生态养殖模式,通过鳝虾鳖的吃食作用和诱虫灯防控病虫害,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高稻米品质,其经济效益比一般的稻田养殖效益高,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粮田经济效益的迫切需要。

在投喂少量饲料的情况下,稻-鳝-虾-鳖共作模式每亩每年利润在3000元以上(大米收入除外)。如果增加黄鳝、小龙虾、中华鳖苗种投放量,加大饲料投喂量,做好大米的品牌销售,则每亩每年利润在5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稻-鳝-虾-鳖共作的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1)稻田田间工程建设:实施地点:江苏省常熟市,每块稻田面积为10亩,总计稻鳝共作面积200亩。在稻田四面均匀开挖未完全闭合的环形鱼沟,环形鱼沟上宽2米,下宽1米,沟深80厘米(水平面以下);开挖出来的泥土筑田梗,田埂宽2米,高1米(水平面以上);四面未闭合部分为8米,利于大型机械进出方便。进、排水口用混凝土砌好,架上铁丝网,以防水生动物逃逸,并且在田埂四周安插60厘米高的硬质钙塑板作为防逃板。在环形沟内,每15米放置一堆圆形的大聚藻,圆形大聚藻直径为30厘米,并且用直径2厘米、长度100厘米的毛竹从大聚藻中心位置插入泥土加以固定;

2)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半个月,环形鱼沟用生石灰(20克/公斤)化水泼洒消毒,保持水深50-60厘米。4月投放小龙虾苗种(来自常熟水产批发市场),每亩稻田放养小龙虾25公斤,小龙虾规格为5克/尾;5月投放中华鳖苗种(来自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中华鳖养殖场),,每亩稻田放养中华鳖20只,规格为500克/只,同时搭配放养中华圆田螺(来自常熟水产批发市场),每亩稻田放养中华圆田螺30公斤,规格为5克/个;7月初天气晴好时投放黄鳝苗种,鳝种就近收购,鳝种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相近,每尾重30-50克,每亩稻田放养鳝种10公斤。所有苗种放养时用10g/m3聚维酮碘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

3)饲料投喂:小龙虾放养后即开始投喂专用配合饲料(淮安市康达饲料有限公司),饵料投喂在环形沟内大聚藻之外的水面上,每2天下午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小龙虾体重2%-5%,;黄鳝苗种投放后,将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的昆虫投放到圆形大聚藻的中间位置,每3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3%-5%。

4)水稻栽培与日常管理:水稻品种为南梗46(来自常熟市虞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6月上旬定植。采用太阳能灯引诱害虫的方法(每30亩配套1个太阳能灯)或者选择生物农药(如苦参碱、井冈霉素等)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在水质管理上坚持早期浅水位(5-10厘米)、中期深水位(15-30厘米)、后期正常水位(5厘米以下)。坚持早、晚巡查,观察黄鳝生长、防逃设施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大雨天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5)水生动物捕捞:6月初(在水稻种植之前)用地笼及时捕捞小龙虾;11-12月,陆续收获黄鳝和中华鳖。利用黄鳝喜欢栖息于大聚藻的习性,将10-20目的网兜从水下兜着大聚藻根系,从上部拍敲大聚藻植株,黄鳝受到惊吓后即从大聚藻尾根系跑出游到网兜,提起网兜即可起捕90%以上的黄鳝;环形沟放水后即可捕获中华鳖。

经统计,每亩稻田平均捕捞黄鳝22公斤,小龙虾45公斤,中华鳖20公斤,每亩稻谷鲜重1000公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