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杯蕈免覆土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73440阅读:7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杯蕈免覆土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杯蕈免覆土栽培方法,属于食用菌栽培领域。



背景技术:

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从野生林发现并成功选育一个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闽认菌2015001),该品种与文献报道的大杯蕈品种有显著的差异,1、子实体菌柄与菌盖重量比例在4:5,而文献报道的品种菌柄与菌盖重量比例在,1:3;2、“莆蕈1号”成熟子实体仍然只有菌盖边缘为波浪状,而文献报道的品种是整个菌盖形成波浪状;3、子实体菌柄表面革皮易剥离,厚度为1mm-2mm,从菌盖基部到菌柄基部,厚度基部一致,而文献报道的品种子实体菌柄表面革皮难剥离或剥离不干净;4、“莆蕈1号”菌柄革皮剥离后食用无渣,口感脆甜;而文献报道的品种子实体菌柄由于表革皮无法去除,即使去除食用渣感强,类似于“香菇脚”味道,在商业运作中直接摈弃,因此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的子实体商品率远高于文献记载的大杯蕈品种。

目前文献记载的大杯蕈种植普遍存在的问题:

(1)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在培育过程中,栽培袋无覆土无法很快现蕾,即使现蕾也很不整齐,由于水分控制难度大,过大易导致烂筒,过小易导致表面“结巴”坏死,产量比覆土低50%以上。

(2)覆土导致整个工厂环境脏乱不堪,工人在覆土、采菇过程中容易把全身弄得很脏;

(3)覆土材料每批次品质差异大,导致出菇出现很多不确定性,工人很难控制,整齐度受影响;

(4)覆土增加生产成本;

(5)覆土导致菌渣再利用变得困难;

(6)覆土导致每批次的重金属含量不一致,增加安全风险;

因此,采用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作为免覆土栽培菌株,建立一套大杯蕈免覆土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对大杯蕈实现工厂化栽培,提高大杯蕈安全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杯蕈免覆土栽培方法,该方法通过特定栽培菌种、栽培料的配置、接种、栽培袋培养、增湿促蕾、子实体培养、采收等步骤获得免覆土栽培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方法,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通过特定菌株的选用,栽培料的配置,防范接种缺氧、栽培袋培养控制,增湿促蕾等技术,制定了一整套的大杯蕈“莆蕈1号”免覆土栽培技术流程。

具体步骤包括以下:

(1)本发明所选用的品种是指定大杯蕈“莆蕈1号”,温型:中高温型;

(2)栽培袋配置:栽培袋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数比例原料:棉子壳38%、木屑38%、麦麸20%、轻质碳酸钙2%、石灰2%,培养基含水量65%±2%;装袋规格为18cm×35cm,每袋装料量控制在1.0kg,装料高度18cm,将装料完毕的菌袋尽快灭菌,高压灭菌121℃,3h;

(3)接种:菌种选择栽培种长满后30d内,菌种没有缩水或吐水现象,接种块达到接种孔底部,接种最高位置不超过料面,避免堵口缺氧导致菌丝生长变慢,满袋时间不一致;

(4)栽培袋培养:恒温25℃;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每天换气1-2次,防止菌袋缺氧,菌丝经28-30d长满栽培袋,满袋5d,移放置出菇房开袋出菇;

(5)增湿促蕾:菌包开袋采用锋利小刀绕着菌袋料面1cm位置割去多余菌袋塑料连同菌盖一起拿掉,用8kg增压机把通过0.01μm孔膜的净化水喷雾给栽培袋增湿,使菌包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喷水量最高量控制在50ml,出菇房温度控制在25℃,加强通风,co2浓度控制在3000ml/l;5-10d现蕾;

(6)子实体培养:温度控制在25℃,空气湿度保持在90%以上,不使用超声波加湿器,空气上下内循环,补充新氧至co2浓度低于2000ml/l,光强度为500-1000lx;蕾看以来要直、壮、粗,分化1-3朵;

(7)采收:温度控制在25℃,幼蕾2-4d可成熟,子实体成熟表现为菌盖边缘出现波浪状即可采收,10-15d为大采,20d结束。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选用了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选育的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闽认菌2015001),该品种具有增湿诱导可以形成子实体,幼蕾分化比较整齐,免覆土平均产量可达215g/袋,比文献记载的品种覆土栽培产量高;

(2)免覆土避免了大杯蕈工厂化种植过程中使用覆土材料,工厂环境干净、易消毒,减少子实体带土必须消掉一部分基部,提高商品率;

(3)免覆土避免覆土材料差异,提高出菇整齐度,缩短生育周期;

(4)免覆土栽培技术降低了购置覆土材料、覆土材料消毒、栽培袋覆土等生产成本;

(5)免覆土有利于菌渣再利用;

(6)免覆覆土杜绝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商品污染机率降低,有利于销售、出口,保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莆蕈1号无覆土出菇。

图2莆蕈1号工厂化无覆土出菇。

图3莆蕈1号覆土出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不同大杯蕈品种对免覆土栽培的比较分析

选用大杯蕈生产用种t24(引自福建省漳州大杯蕈覆土栽培主产区)作为对照,采用本发明的栽培工艺,满袋后5d,进行开袋无覆土出菇,每个品种设置3组,每组30包,分别测定平均产量、出菇袋数、集中现蕾时间、生育期、可食率。结果为,莆蕈1号在无覆土栽培中平均产量比对照提高23.1%,出菇菌袋数量比例比对照提高28.9%集中出菇日期比对照缩短25d,生育期比对照缩短25d,单朵可食率增加39.9%。大杯蕈“莆蕈1号”在平均产量、出菇袋数、集中现蕾时间、生育期、可食率远好于对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大杯蕈品种对免覆土栽培的比较分析结果

实施例2:不同接种量对菌包整齐度的比较分析

选用大杯蕈品种“莆蕈1号”作为试验用种,处理1:菌包接种量为接种由底部至菌包中上部;处理2:菌包接种量为接种由底部至菌包料面平齐,处理3:菌包接种量为接种由底部至顶到瓶盖。每个处理设置3组,每组30包,分别测定菌袋满袋时间,平均满袋时间,满袋数量,结果为:处理2效果比处理缩短6d,增加能耗,处理3导致17袋无法走满,需要人工把菌袋单独出菇,比较费工,增加大量人工成本。具体如表2所示:

表2不同接种量对菌包整齐度的比较分析结果

实施例3:不同增湿方式对免覆土栽培的比较分析

选用大杯蕈品种“莆蕈1号”作为试验用种,喷雾方式采用3种方式进行试验,超声波、自来水压(1.5kg)、增压(8.0kg)。每个处理设置3组,每组30包,分别测定平均产量、出菇桶数比例、集中现蕾、污染率。喷雾用水全部用通过0.01μm孔膜的净化水。结果为,增压(8.0kg)喷雾增湿效果最佳,污染率最低,品种集中现蕾第10-25d,大大缩短了生育期,有利于工厂化生产且污染率为0。具体如表3所示:

表3不同增湿方式对免覆土栽培的比较分析分析

实施例4(对照):

(1)栽培菌株:采用由福建省漳州市主栽大杯蕈品种“t24”作为栽培种;菌株特征为子实体成熟后菌盖中部为光滑平展的漏斗状、整朵波浪状。

(2)栽培袋配置:栽培袋包含以下比例原料:棉子壳38%、木屑38%、麦麸20%、轻质碳酸钙2%、石灰2%,培养基含水量65%±2%;装袋规格为18cm×35cm,每袋装料量控制在1.0kg,装料高度18cm,将装料完毕的菌袋尽快灭菌,高压灭菌121℃,3h。

(3)接种:菌种选择栽培种长满后30d内,菌种没有缩水或吐水现象,接种量块达到接种孔底部,接种最高位置不限制;

(4)栽培袋培养:恒温25℃;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每天换气2次,防止菌袋缺氧,菌丝经30-45长满栽培袋,满袋5d,移放置出菇房开袋出菇;

(5)增湿促蕾:菌包开袋采用锋利小刀绕着菌袋料面1cm位置割去多余菌袋塑料连同菌盖一起拿掉,用8kg增压机把通过0.01μm孔膜的净化水喷雾给栽培袋增湿,使菌包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喷水量最高量控制在50ml,出菇房温度控制在25℃,加强通风,co2浓度控制在3000ml/l;5-10d现蕾。

(6)子实体培养:温度控制在28-30℃,空气湿度保持在90%以上,不使用超声波加湿器,空气上下内循环,补充新氧至co2浓度低于2000ml/l,光强度为1000lx;蕾看以来要直、壮、粗,分化1-3朵;

(7)采收:温度控制在28-30℃,幼蕾2-4d可成熟,子实体成熟表现为菌盖边缘出现波浪状即可采收,35-50为大采,60d结束。

实施例5(本发明方法):

(1)本发明所选用的品种是指定大杯蕈“莆蕈1号”,温型:中高温型;

(2)栽培袋配置:栽培袋包含以下比例原料:棉子壳38%、木屑38%、麦麸20%、轻质碳酸钙2%、石灰2%,培养基含水量65%±2%;装袋规格为18cm×35cm,每袋装料量控制在1.0kg,装料高度18cm,将装料完毕的菌袋尽快灭菌,高压灭菌121℃,3h。

(3)接种:菌种选择栽培种长满后30d内,菌种没有缩水或吐水现象,接种块达到接种孔底部,接种最高位置不超过料面,避免堵口缺氧导致菌丝生长变慢,满袋时间不一致;

(4)栽培袋培养:恒温25℃;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每天换气2次,防止菌袋缺氧,菌丝经28-30d长满栽培袋,满袋5d,移放置出菇房开袋出菇;

(5)增湿促蕾:菌包开袋采用锋利小刀绕着菌袋料面1cm位置割去多余菌袋塑料连同菌盖一起拿掉,用8kg增压机把通过0.01μm孔膜的净化水喷雾给栽培袋增湿,使菌包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喷水量最高量控制在50ml,出菇房温度控制在25℃,加强通风,co2浓度控制在3000ml/l;5-10d现蕾。

(6)子实体培养:温度控制在25℃,空气湿度保持在90%以上,不使用超声波加湿器,空气上下内循环,补充新氧至co2浓度低于2000ml/l,光强度为1000lx;蕾看以来要直、壮、粗,分化1-3朵;

(7)采收:温度控制在25℃,幼蕾2-4d可成熟,子实体成熟表现为菌盖边缘出现波浪状即可采收,10-15d为大采,20d结束。

产量测定与农艺性状分析比较,使用电子天平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采集重量,记录平均产量、出菇桶数比例、集中现蕾、出菇生育期、单朵可食率、污染率。

根据本发明方法,大杯蕈新品种“莆蕈1号”在无覆土条件下可以采用工厂化进行生产,产量达到215.5g/袋,比对照增产23.1%;与对照相比,出菇阶段生育期缩短25d;减少购置覆土材料成本,节约覆土材料处理、菌袋覆土、清理出菇房等人工成本,对大杯蕈工厂化生产具有突破性进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