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硒洋姜繁殖、栽培及其抗病防虫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91971发布日期:2018-06-15 20:42阅读:8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菊科、薯科和向日葵科类农作物:富硒洋姜繁殖、栽培过程中的杀菌、消毒、调养及其富含有机硒,抗病毒(青矮病、黄叶病)、防害虫(芽虫、蝼蛄)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洋姜,学名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别称葵花姜、脆皮姜、五星草等,是菊科、薯科,向日葵属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高1~2.5米,具块茎,有直立的茎秆,长有许多枝叶,开黄花。洋姜原产北美洲,经欧洲传入中国,现中国大多数地区有栽培,地下块茎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是一种很好的食药同源农作物。目前我国栽培的洋姜亩产量1500-3500kg,硒含量20-40μg/kg,且栽培期间因虫害、青矮病、黄叶病导致产量不高。我国长江以南、河南天津、西北地区、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都有企业在生产,但目前科学繁殖与高效栽培技术的不成熟是制约洋姜国内市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硒(Se),早在1817年,由瑞典的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发现。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植物天然含硒极少,天然有机硒更加珍贵。硒能提高人体免疫、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的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医疗保健作用明显,国内外对硒在免疫力影响和癌症预防的研究愈发火热。目前尚未见报道有能够实现提高洋姜的硒含量和产量的技术,导致洋姜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未能得到足够地开发。如何通过便捷、优化、可以大规模产业化,种植健康、味美、丰富营养的富硒洋姜。这一直没有引起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关注,这其中隐藏的社会价值和商机长期未受到本领域科技人员的重视。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硒洋姜繁殖、栽培及其抗病防虫的方法,其不但能减少病虫害、大幅度提高其产量,而且所得洋姜有机硒含量提高数倍。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发明一种富硒洋姜繁殖、栽培及其抗病防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栽培过程如下:(1)选种:秋、冬季采收时,选择重量为19-26克、无虫病、外形完整的洋姜块茎,并以19-22克和23-26克两个标准分为小、大两类;(2)种块杀菌、消毒、调养:①采收后储种前的杀菌、消毒、调养:上述洋姜种块依次用消毒液A、消毒液B、营养液C分别浸泡,小类浸泡时间为40-70min,大类浸泡时间为60-90min;适宜条件保存;②播种前的杀菌、消毒、调养:上述小类洋姜种块依次用消毒液A、消毒液B、营养液C分别浸泡,小类浸泡时间为40-70min,大类浸泡时间为60-90min;所用A、B、C三种溶液较采收后所用的溶液浓度均高10-40%,浸泡时间亦延长10-40%;(3)田地整理:①土壤消毒:直播下种前或移栽前3-5天(选择气温18-26℃的阴天、晴天),用氯化钠与氢氧化钙按照3-5∶95-97的比例混合,按照水田60-90kg/亩、旱地50-85kg/亩的比例,加入16倍重量的清水,在30-60℃温度下制成水溶液,放凉至20-35℃;施用前,水田需排干水,旱地需保证土壤湿润,采用泼洒方式对土壤消毒;②挖坑或开沟:在整好的田地上,按株间距、行距35-70cm的规格,开挖深20-45cm,宽20-40cm的种植坑或沟;③富硒肥料制备:以亚硒酸钠为组份D,氯化石蜡、碳酰胺、甲基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为组份E,根据土壤状况配制成含有D、E两种组份的不同富硒肥料;④施用富硒肥料:照水田35-56kg/亩、旱地50-75kg/亩的比例,施用上述富硒肥料作为基肥;(4)富硒洋姜育苗、移栽或直播下种:上述洋姜种块,可采取温室大棚育苗、移栽或者直播穴种、沟种两种方法;①温室大棚育苗、移栽:将上述洋姜种块下种,在温室大棚培育富硒洋姜种苗,在牙苗长至16-22cm,叶5-7片时,将富硒洋姜种苗连根带土起苗,移栽到上述整理好的田地中,块茎盖土8-13cm,再用水浇透并稍压实;②直播穴种、沟种:将上述洋姜种块直接下种到上述整理好的田地中,种块上盖土10-13cm,再用水浇透并稍压实;(5)田间管理:移栽后3-5天(或直播齐苗,苗高11-14cm,4-6片叶),按照水田12-22kg/亩、旱地20-42kg/亩的比例,追施上述富硒肥料一次,将富硒肥料与清水按照1∶1-2.5的重量比例混合浇施;在花蕾期,按照水田8-15kg/亩、旱地10-18kg/亩的比例,追施上述富硒肥料一次,将富硒肥料与清水按照1∶1-2.5的重量比例混合喷施;在块茎生长期,按照水田20-35kg/亩、旱地35-50kg/亩的比例,追施上述富硒肥料一次,将富硒肥料与清水按照1∶1-2.5的重量比例混合浇施;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种植技术相同,直至洋姜采收。所述的消毒液A为质量浓度1-2%强氯精水溶液,消毒液B为质量浓度1-2%咪酰胺水溶液,营养液C为质量浓度5-20%碳酰胺水溶液。所述的富硒肥料是由D、E两种组份组成,其中D组份为亚硒酸钠2-10份,E组份为氯化石蜡1-15份、碳酰胺10-30份、甲基乙二醇2-20份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本法发明的富硒洋姜的栽培方法,在选种后和播种前按小、大两类两次对种块进行杀菌、消毒、调养,防止种块带有子囊菌和半知菌等有害病菌,播种前对大田土壤进行消毒,基本杜绝青矮病、黄叶病的发生;采用亚硒酸钠作为硒肥原料,根据当地土壤肥力、条件加入氯化石蜡、碳酰胺、甲基乙二醇调理土壤,配制出富硒肥料用于栽培洋姜,使得洋姜从种块下田开始到收获之前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富含硒元素的环境中,适应洋姜本能,逐步吸收硒元素转化成有机硒及其他成份,培育的洋姜有机硒含量较普通洋姜增加10余倍,而且亩产量提高至4000-6700kg。本发明的富硒洋姜繁殖、栽培及其抗病防虫的方法,曾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进行了洋姜栽培对比试验,2013年经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硒元素含量,下表为试验对照数据:试验项目试验田对照田洋姜栽培面积(亩)17.039.0总产量(kg)8657097390平均产量(kg/亩)约5100约2500鲜洋姜花蕾硒元素含量730μg/kg69μg/kg鲜洋姜茎叶硒元素含量270μg/kg21μg/kg鲜洋姜块茎硒元素含量520μg/kg37μg/kg(注:上表中的试验田与对照田的条件、土壤、水肥、小区气候等基本接近,洋姜种苗为同龄、同一品种;试验田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栽培,对照田采用常规方法栽培)。从上表栽培试验对照数据可以得出,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栽培洋姜,其产量较常规方法大幅提高,硒含量增加了10余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试验地点为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田地为旱土,采取温室大棚育苗、移栽),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下面的说明是采用举例的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局限于此。本实施例的富硒洋姜繁殖及其栽培阶段的杀菌抗病毒防害虫的方法,其栽培过程如下:(1)选种:秋、冬季采收时,选择重量为19-26克、无虫病、外形完整的洋姜块茎,并以19-22克和23-26克两个标准分为小、大两类;(2)种块杀菌、消毒、调养:①采收后储种前的杀菌、消毒、调养:上述洋姜种块依次用质量浓度为1.5%的强氯酸、质量浓度为1.2%的咪酰胺、质量浓度为12%的碳酰胺分别浸泡,小类依次分别浸泡40min、45min、50min,大类依次分别浸泡65min、70min、80min,适宜条件保存;②播种前的杀菌、消毒、调养:上述洋姜种块再依次用质量浓度为1.7%的强氯酸、质量浓度为1.4%的咪酰胺、质量浓度为15%的碳酰胺分别浸泡,小类依次分别浸泡45min、50min、55min,大类依次分别浸泡70min、80min、90min;(3)田地整理:①土壤消毒:直播下种前或移栽前3-5天(选择气温18-26℃的阴天、晴天),用氯化钠与氢氧化钙按照4∶96的比例混合,加入16倍重量的清水,在30-60℃温度下制成水溶液,放凉至20-35℃;旱地人工浇透水后第二天,采用泼洒方式对土壤消毒;②富硒肥料制备:按重量份分别取亚硒酸钠4份、氯化石蜡2份、碳酰胺12份、甲基乙二醇5份,混合均匀;③施用富硒肥料:按照60kg/亩的比例,施用上述富硒肥料作为基肥;(4)富硒洋姜育苗、移栽:将杀菌消毒过的洋姜种块在温室大棚培育富硒洋姜种苗,在牙苗长至16-22cm,叶5-7片时,将富硒洋姜种苗连根带土起苗,移栽到上述整理好的田地中,块茎盖土8-13cm,再用水浇透并稍压实;(5)田间管理:在移栽后4天,按照30kg/亩的比例,追施上述富硒肥料一次,将富硒肥料与清水按照1∶1.5的重量比例混合浇施;在花蕾期,按照15kg/亩的比例,追施上述富硒肥料一次,将富硒肥料与清水按照1∶2的重量比例混合喷施;在块茎生长期,按照40kg/亩的比例,追施上述富硒肥料一次,将富硒肥料与清水按照1∶2的重量比例混合浇施;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种植技术相同,直至洋姜采收。本发明所栽培的洋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病虫害较少,洋姜亩产量显著增加,而且富含硒元素,可作为富硒保健食品的原料,提高了洋姜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