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稗属种子采集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10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子采集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雀稗属种子采集袋。



背景技术:

雀稗属(Paspalum L.)牧草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簇生草本,高30-100cm。全世界约有300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雀稗在我国约有10种,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南部。雀稗本身具有覆盖度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点,既可作为良好的饲草来源,又可用于防砂固堤、边坡护林、道路美化。但是,雀稗属牧草种子的成熟度由于阳光、风、雨水的关系并不一致,收种难度大,这严重限制了雀稗属植物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目前雀稗属牧草种子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覆盖薄膜收种法,即在雀稗属牧草种子成熟前在种植雀稗的地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等其种子成熟后自然脱落,最后统一收集撒落于塑料薄膜上的种子。该种方法省时省力,但由于早期散落于薄膜上的种子的放置时间过长,其放置期间会因为鼠虫害、降雨冲刷等问题而大量损失,因此该种方法种子收集率不高。另一种是植株收割法,即在雀稗基本成熟时将雀稗属牧草统一收割放置于空地上晒干,将穗揉碎,最后收集撒落于地面上的种子。该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雀稗种子成熟度不一致,种子损失量大,收集率极低。由此可见,目前常用的雀稗属牧草种子收集方法存在劳动力投入成本高、收集率低、费时费力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雀稗属牧草在我国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雀稗属种子采集袋,它不仅种子收集率极高,而且劳动力投入成本低、操作简单,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雀稗属种子采集袋,包括种子收集袋,在种子收集袋的顶部连接有穗筒,穗筒的前端开口,且穗筒与种子收集袋的内腔联通,在种子收集袋的底部设有种子收纳囊;在种子收集袋的底部中央为茎秆封口。

所述的穗筒为纱布制成的透光、透气、且直径为1-2cm、高度为4-7cm的圆柱形的穗筒。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收集袋设计穗筒的结构,利用穗筒将直接套在雀稗的穗上,雀稗的种子成熟后会通过穗筒自然掉落到种子收集袋中。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雀稗种子难采集、采集效率低、速度慢等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雀稗属种子采集袋,包括种子收集袋2,在种子收集袋2的顶部连接有穗筒1,穗筒1的前端开口,且穗筒1与种子收集袋2的内腔联通,在种子收集袋2的底部设有种子收纳囊3;在种子收集袋2的底部中央为茎秆封口4;所述的穗筒1为纱布制成的透光、透气、且直径为1-2cm、高度为5cm的圆柱形的穗筒;种子收集袋2也为圆柱形,直径为2-3cm,袋长6cm。

在使用过程中,先将收集袋2从顶部穿过作物,并用皮筋将茎秆封口4绑住,使种子收集袋2的主体部分固定,且穗筒1套在对应的穗秆上,雀稗的种子成熟后会通过穗筒1自然掉落到种子收集袋2中,继而滑落至种子收纳囊3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