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循环净化的水培植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1123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循环净化的水培植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培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可自动循环净化的水培植株设备。



背景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土壤栽培技术,水培植物不受土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干净卫生、净化空气、容易养护等特点,并且观赏价值高,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因此,现有设施园艺或温室大棚均采用水培植物,而水培植物中,水培种植槽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水培种植装置包括槽体、定植板和定植篮,槽体用于存放培养液,定植板放置于槽体上,定植板间隔布置有若干个定植孔,定植篮放置于定植孔内。采用这种方式定植植株时,需要将盛放有植株的定植篮逐个放置于定植板上的定植孔内,且定植板中央的定植孔放置定植篮困难,不仅操作繁琐不便,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而且在大规模的水培种植作业中,定植板尺寸难以成片大规模设计,需要设置足够的劳动空间方便采摘定植,而且工作人员在定植采摘时,还需要行走于水培种植槽四周,费时费力,定植效率低。

另外,水培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氧气,水中的氧气含量直接影响着水培植物的生长状态。大多陆生植物水培时根际溶存氧含量为2.8ppm以下时,上部叶片开始萎蔫;根际溶存氧达到1.5ppm以下时,根的呼吸急速变劣,生长困难;根际溶存氧为0.5ppm以下时,根系几乎停止生长或腐烂枯死。而水培水中溶存氧极低,根系氧呼吸极端困难,已降低到一般陆生植物生命停止或枯死的临界标准。现有的水培定植设备不仅无法解决水中含氧低的问题,而且定植板上的植株和培养液液面的间距是固定的不可调的,在植株栽培生长后,植物的根系旺盛,造成根系大量浸入培养液中,不仅根系舒展困难,而且造成根系的吸氧空间受限,无法从空气中直接呼吸氧气。

此外,种植槽长期使用时,因为培养液始终处于静置状态,不仅植物根系容易腐烂,污染营养液,而且营养液的营养成分容易在种植槽底部沉淀形成污垢或水藻,造成营养成分浪费和种植槽清洗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动循环净化的水培植株设备,以解决现有水培种植装置难以大规模成片设计,培养液中含氧低,根系呼吸受限,培养液呈静置,容易被污染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动循环净化的水培植株设备,包括定植槽、定植篮和定植架,所述定植篮放置于所述定植架上,所述定植槽两侧上方分别设有一传送带,所述定植架两侧分别通过磁铁吸附于传送带下,并由所述传送带排列于所述定植槽内,定植槽底部设有一排液口,所述排液口下方设有一滤网净化器,该滤网净化器与一水泵进水口连接,该水泵出水口延伸至定植槽内,定植槽底部还设有若干个供氧单向阀,所述供氧单向阀与一气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滤网净化器包括皮带轮过滤网,该皮带轮过滤网四角分别由四个旋转轮固定呈口字型,皮带轮过滤网口字型内设有一蓄水槽,该蓄水槽与所述水泵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槽底部设有用于清洁皮带轮过滤网的气枪,该气枪与所述气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带两端分别设有一升降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气缸上设有控制器和计时气死,所述控制器分别与传送带、升降气缸和计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植架包括两根间隔布置的定植杆,所述定植篮放置于两根定植杆之间,两根定植杆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可调节间距的伸缩支杆。

进一步地,所述定植杆顶面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定植篮的防滑纹路。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支杆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套设于第一支杆内,所述第一支杆上开设有若干个限位孔,所述第二支杆上设有一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弹性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磁铁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循环净化的水培植株设备,不仅定植采摘水培植物快捷便利,而且不会受传统定植板中部定植困难影响,能够大规模成片设计,适用于大规模的水培种植作业,无需设置多余的劳动空间,空间利用率高。同时,培养液通过滤网净化器和水泵能够自动循环净化,过滤培养液中的杂质,同时防止培养液在定植槽底部形成污垢或水藻,造成营养成分的浪费。

2、本实用新型采用传送带控制定植架行走,使得定植采摘时,工作人员只需要站在定植槽一侧操作即可,无需反复行走于定植槽四周,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3、 本实用新型通过供氧单向阀和升降气缸,不仅可以向培养液提供空气,增加培养液的氧气含量,而且可以随着植株的成长,自动调节定植篮和培养液之间的间距,从而配合植株的根系生长,保证植株根系充分和空气接触,保障植株根系的舒展空间以及呼吸舒适性。

4、 本实用新型定植篮放置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支杆上的弹性凸起卡在第一支杆上的哪一个限位孔,来自由调整伸缩支杆的长度,从而安装所需放置的定植篮尺寸大小来调整两根定植杆之间的间距,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更换定植篮,或者同时水培不同植株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送带及定植架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植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定植架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伸缩支杆主视图;

图6位本实用新型伸缩支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6,一种可自动循环净化的水培植株设备,包括定植槽1、定植篮2和定植架3,定植篮2放置于定植架3上,定植槽1两侧上方分别设有一传送带4,定植架3两侧分别通过磁铁5吸附于传送带4下,并由传送带4排列于定植槽1内。

参照图1和图6,定植架3包括两根间隔布置的定植杆31,定植篮2放置于两根定植杆31之间,定植杆31顶面设有用于放置定植篮2的防滑纹路32。两根定植杆31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可调节间距的伸缩支杆33,伸缩支杆33包括第一支杆331和第二支杆332,第二支杆332套设于第一支杆331内,第一支杆331上开设有若干个限位孔333,第二支杆332上设有一与限位孔333配合的弹性凸起334。上述磁铁5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杆331和第二支杆332上。

参照图1和图6,传送带4两端分别设有一用于控制传送带4上下移动的升降气缸41。该升降气缸41上设有控制器42和计时器43,控制器42分别与传送带4、升降气缸41和计时器43连接,用于控制传送带4和升降气缸41的运行。

参照图1和图6,定植槽1底部设有一排液口11,该排液口11下方设有一滤网净化器6,该滤网净化器6与一水泵7进水口连接,该水泵7出水口延伸至定植槽1内。定植槽1底部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给培养液提供空气的供氧单向阀12,该供氧单向阀12与一气泵8连接。

参照图1和图6,滤网净化器6包括皮带轮过滤网61,该皮带轮过滤网61四角分别由四个旋转轮62固定呈口字型,皮带轮过滤网61口字型内设有一蓄水槽63,该蓄水槽63与水泵7进水口连接。蓄水槽63底部设有用于清洁皮带轮过滤网61的气枪64,该气枪64与上述气泵8连接。

参照图1和图6,本实用新型定植时,工作人员仅需站在定植槽1一侧,将盛有植株的定植篮2放置于两根定植杆31之间,随后,通过伸缩支杆33将整个定植架3提起,并通过磁铁5吸附于传送带4下方,由传送带4输送排列于定植槽1内。由此,仅需将定植架3逐个吸附于传送带4下方,便可通过将使所有定植架3逐个自动排列于定植槽1内。采摘时,工作人员仅需在定植槽1另一侧逐个取走定植架3,放置于空地采摘即可,其余定植架3会被传送带4自动送至工作人员面前。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不仅定植采摘水培植株快捷便利,而且不会受传统定植板中央定植困难影响,能够大规模成片设计,适用于大规模的水培种植作业,无需设置多余的劳动空间,空间利用率高。同时,采用传送带4控制定植架3行走,使得定植采摘时,工作人员只需要站在定植槽1一侧操作即可,无需反复行走于定植槽1四周,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参照图1和图6,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向培养液提供空气,增加培养液的氧气含量,而且可以随着植株的成长,自动调节定植篮2和培养液之间的间距,从而配合植株的根系生长,保证植株根系充分和空气接触,保障植株根系的舒展空间以及呼吸舒适性,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装有植株的定植架3吸附于传送带4下,由传送带4输送排列于定植槽1内,控制器42控制升降气缸41工作,将传送带4降至一定高度,使得幼生期植株的根系能够充分与培养液接触,同时,气泵8将外部的空气通过供氧单向阀12输送给培养液,从而增加培养液的含氧量,改善植株根系的呼吸环境。随后,根据植株生长周期,控制器42通过计时器43定时控制升降气缸41逐渐升高,从而配合植株根系的生长周期逐渐增加定植篮2和培养液的间距,确保植株的根系充分与空气接触,保证根系的呼吸舒适,以及有足够的舒展空间。

参照图1和图6,本实用新型定植篮2放置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支杆332上的弹性凸起334卡在第一支杆331上的哪一个限位孔333,来自由调整伸缩支杆33的长度,从而安装所需放置的定植篮2尺寸大小来调整两根定植杆31之间的间距,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更换定植篮2,或者同时水培不同植株的需求。

另外,参照图1和图6,本实用新型培植时,培养液通过定植槽1底部的排液口11送至滤网净化器6内的蓄水槽63,并由皮带轮过滤网61过滤培养液中的腐烂根系等杂质后,再通过水泵7送回定植槽1内,使得培养液形成动态自动循环净化,同时防止培养液在定植槽1底部形成污垢或水藻,造成营养成分的浪费。此外,过滤净化时,皮带轮过滤网61由旋转轮62驱动转动,并由气枪64清除皮带轮过滤网61上的杂质,防止杂质沉积在皮带轮过滤网61上。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