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452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获机,该收获机具备:发动机;风扇,其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向外侧,并向所述发动机吹送冷却风;交流发电机,其设于与所述发动机相邻的位置,并利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发电。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种收获机,存在以下结构:在被发动机罩覆盖的发动机室内,在接近发动机的位置处,以外周没有特别被其他物体包围的状态设置有交流发电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5442号公报(图3)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现有的收获机,通过风扇从机体横向外侧引入发动机室内的空气主要变为朝向发动机的冷却风而移动。冷却风接触发动机并通过热交换而变为高温空气,并充满发动机室内。

因此,交流发电机由于自身的发热,再加上被高温空气包围而容易变得高温。

但是,交流发电机不耐热,在高温环境下,可能有发电效率低下和故障的风险。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点,提供交流发电机难以变为高温的收获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为,具备:

发动机;

风扇,其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向外侧,并向所述发动机吹送冷却风;

交流发电机,其设于与所述发动机相邻的位置,并利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发电;

引导装置,其将所述冷却风引导至所述交流发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冷却风通过引导装置被引导至交流发电机,因此能够通过热交换而夺取交流发电机的热量,从而防止交流发电机变成高温。

其结果,能够创造交流发电机的发电所优选的环境,从而能够防止发电效率的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

所述风扇由螺旋桨式风扇构成;

所述交流发电机位于在所述风扇和所述发动机之间从所述风扇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风扇的外周部对应的部位;

所述引导装置具备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在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以将所述交流发电机的外周部中与所述旋转轴心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包围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通过使交流发电机的配置设于在风扇和发动机之间从风扇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风扇的外周部对应的部位,不仅能够使朝向发动机流动的冷却风内的一部分接触交流发电机的外周部中的所述旋转轴心侧的部分,还能够使由第一引导部引导的冷却风接触交流发电机的外周部中与所述旋转轴心相反的一侧的部分。

即,能够使冷却风遍及交流发电机的整周(或者,几乎整周)地接触,从而能够发挥对交流发电机的良好的冷却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引导装置具备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以将在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上所述交流发电机的与所述风扇侧相反的一侧包围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由第一引导部引导的冷却风也接触交流发电机的与风扇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对交流发电机的冷却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具备:

散热器,其设于所述风扇的机体横向外侧,并将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水冷却;

风扇护罩,其以跨过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扇的状态设置,并将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扇之间的空间的外周包围;

所述引导装置支承于所述风扇护罩。

根据本结构,即使不设置用于支承引导装置的专用部件,也能够有效地利用风扇护罩支承引导装置。

其结果,能够减少使用部件,使发动机室内的空间更加宽阔,且形成冷却风易于流动的状态。

进一步地,如果使用部件变少的话,随之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

具备风向板,该风向板沿着形成于所述风扇护罩的冷却风经过用的开口,使所述冷却风朝向所述发动机,

所述引导装置以悬臂状态支承于所述风向板。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维持对如上述这样的交流发电机的冷却效果的同时,提高通过风向板而朝向发动机的冷却风的指向性。

其结果,能够构筑可将交流发电机和发动机综合地冷却的环境。

另外,由于引导装置以悬臂状态支承于风向板,因此与两端支承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支承结构简单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

在所述发动机上设有驾驶座,

具备发动机罩,其从下侧支承所述驾驶座,并且将所述发动机覆盖而形成发动机室,

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前侧,具备坐在所述驾驶座上的驾驶员的下肢所在的脚下空间,

所述交流发电机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偏向前侧地配置,

在所述发动机罩中面对所述脚下空间的前壁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具备将所述前壁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的空间分隔的分隔部件,

所述分隔部件支承于所述引导装置。

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分隔部件而将来自发动机和交流发电机的热辐射遮蔽。因此,能够缓解脚下空间变热,从而能够给坐在驾驶座上的驾驶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发动机周围的状况的从右侧面观察时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发动机周围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发动机周围的状况的从左侧面观察时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引导装置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引导装置的安装状态的从机体前面观察时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引导装置的安装状态的从上方观察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割取处理装置的从右侧面观察时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割取处理装置的从右侧面观察时的详细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割取处理装置的从上方观察时的详细说明图。

图12是表示集谷箱的锁定机构的从正面观察时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集谷箱的锁定机构的从正面观察时的详细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8:发动机

9:发动机罩

9B:前表面部

10:风扇

11:交流发电机

13:驾驶座

15:脚下空间

16:散热器

17:风扇护罩

18:风向板

19:引导装置

19A:第一引导部

19B:第二引导部

30:分隔部件

ER:发动机室

V:空间

X1:风扇的旋转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4表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收获机的一个例子即全喂入式(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如图2所示,在前后左右的各方向的表示中,F方向的意思是前方,B方向的意思是后方,R方向的意思是右方,L方向的意思是左方。

如这些图中所示,上述联合收割机在金属制机体架1的下侧具备履带式行驶装置2。

在机体架1的前部具备驾驶室3。在驾驶室3的后方以左右排列状态分别具备脱粒装置4以及集谷箱5。在机体架1的最后部具备秸秆处理装置6。进一步地,相对于机体架1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未图示)升降动作的割取处理装置7以向机体架1的前部突出的状态设置。

在机体架1上的前部中的脱粒装置4的横向侧部搭载有发动机8。

另外,将该发动机8覆盖并形成发动机室ER的金属制发动机罩9设于所述驾驶室3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8的动力除了传递至行驶装置2、脱粒装置4、割取处理装置7以外,还传递至向发动机8吹送冷却风的螺旋桨式的风扇10(后面说明)、利用发动机8的动力进行发电的交流发电机11(后面说明)等。

由割取处理装置7割取的割取谷秆在脱粒装置4中实施脱粒处理,随之分离的谷粒在被移送至集谷箱5后,通过输送装置12而被搬出至机外。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集谷箱5像图2的由实线和双点划线分别表示的位置这样,以能够绕后端部侧的纵向轴心Z左右摆动的状态设置。

在通常时,锁定于实线所表示的位置,解除锁定而能够向两点划线所表示的位置摆动。

如从机体正面观察时的附图即图12、图13所示,锁定机构60设于集谷箱5前壁部分。

锁定机构60构成为具备:卡合突起62,其一体地设于从机体架1立起的支柱61的前表面;一对卡合片63,其安装于集谷箱5前壁左侧上部;操作杆64,其安装于集谷箱5前壁右侧下部;金属棒体65,其跨过卡合片63中的一个和操作杆64之间并传递操作力。

卡合片63构成为具备:基部件63A,其固定于集谷箱5;卡止爪部件63B,其自由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连结于基部件63A;通过弹簧63C对基部件63A和卡止爪部件63B向接近侧摆动施力。

基部件63A在机体中央侧的侧缘部具有横向开口的缺口部66。该缺口部66构成为自由收纳所述卡合突起62。

卡止爪部件63B在通过弹簧63C向上方摆动的状态下,摆动前端部位于缺口部66的开口侧,从而阻止收纳在缺口部66内的卡合突起62的脱出。该状态为锁定状态。

另外,通过将操作杆64的下端部向机体右侧方摆动操作而卡止爪部件63B成为向下方摆动的状态,从缺口部66向下方移动,从而卡合突起62的脱出阻止被解除。该状态为锁定解除状态。

在该锁定解除状态中,能够使集谷箱5绕纵向轴心Z向右侧摆动。

需要补充的是,所述缺口部66的缺口高度尺寸D设定为比卡合突起62的外径尺寸大。另外,缺口部66和卡合突起62的上下位置关系的尺寸设定为:在构成缺口部66的上缺口片部66a和下缺口片部66b中、至少上缺口片部66a和所述锁定状态的卡合突起62之间确保间隙。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集谷箱重量经由基部件63A而被卡合突起62支承的状态。因此,支承应力不会集中作用于基部件63A,且不需要将基部件63A和安装该基部件63A的集谷箱部分过度地强化。

割取处理装置7具有大致相当于机体横向宽度的割幅,如图1、图2所示,在左右一对分禾架41之间架设有推子型的割取装置42、以及将割取的作物向割幅中间横向输送的绞龙43,在它们的前部上方,装备有将栽植的谷秆向后方拨入并提起的拨禾轮46。

如图1、图9所示,拨禾轮46通过皮带驱动而旋转驱动,并经由支承架48而支承于绕支点a自由地上下摆动的左右一对支承臂47的前部。

拨禾轮46由以下部分等构成:旋转支轴49,其水平地支承于左右支承架48;五边形形状的轮架50,其分别连结固定于该旋转支轴49的左右;弹齿安装轴51,其自由转动地水平支承于左右轮架50的顶部五个部位;多根弹齿52,其以一定的节距而排列装备于各弹齿安装轴51;五边形形状的辅助轮架53,其被支承为以偏心轴心Q为中心自由转动,该偏心轴心Q相对于轮架50的轮轴心P向后方偏离设定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说明的轮架50或辅助轮架53的形状不仅限于上述五边形形状,也可以为例如四边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

如图9~11所示,轮架50由以下部分构成:外形为圆形的轮毂部50a,其分别以突缘状设于所述旋转支轴49的两端部;轮辐部50b,其从该轮毂部50a以放射状延伸;以及带板状的加强杆50c,其架设在轮辐部50b的前端之间。

与所述轮架50相同地,辅助轮架53具备:轮毂部53a、轮辐部53b、加强杆53c。

另外,在所述轮毂部53a的中央部,在偏心轴心Q的同一轴心上以不干涉旋转支轴49的方式设有大的圆形孔53d。在孔53d的内周缘部一体地设有细长的圆筒部54。该圆筒部54通过将内周部的三个部位支承于后述引导辊55而成为辅助轮架53的旋转轴部。

支承板56连结固定于右侧的支承架48的机体内侧,并且在该支承板56的靠近外周的内侧面,在相对于所述偏心轴心Q等距离的位置上装备有三个引导辊55。

形成于辅助轮架53的轮毂部53a的内缘部的圆筒部54形成为与所述引导辊55组外接的直径尺寸,通过圆筒部54被引导辊55组引导,而辅助轮架53被支承为能够以偏心轴心Q为中心旋转。

如图11所示,引导辊55相对于支承板56的安装结构构成为:引导辊55的支轴55a从机体侧方朝向机体内部地从前端部插入安装孔56a,该安装孔56a形成于支承板56,构成辊抵接周面的衬套55b绕轴心自由旋转地外嵌于该支轴55a,衬套55b的用于防止脱落的螺母55c螺纹接合于支轴55a的前端部。

另外,在支轴55a的基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固定用的凸缘部55d,通过将该凸缘部55d用螺栓55e固定于支承板56,而将支轴55a固定于支承板56。

因为像这样安装引导辊55,所以在替换衬套55b时,如图11所示,只要将螺母55c和螺栓55e拆卸,并将支轴55a向机体侧方拔出,就能够从轮架50和辅助轮架53的狭窄间隙将衬套55b简单地拆卸,并能够按照相反的顺序安装新的衬套55b,从而能够简单且高效地实施维护。

另外,形成于支承板56的安装孔56a只要形成为沿着偏心轴心Q的周向的长孔即可,即使在例如支承架48等干涉支轴55a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支轴55a暂时沿着长孔位置偏移,从而提高装卸操作的灵活性。

从各弹齿安装轴51的两端朝向后方一体地突设有转动限制臂57(参照图9~11),该转动限制臂57的活动端枢轴连结于辅助轮架53的各顶部。

根据以上结构,当轮架50绕轮轴心P旋转时,辅助轮架53随之绕偏心轴心Q旋转,由此,弹齿安装轴51一边绕轮轴心P公转一边绕轴心R向相反方向同步自转,弹齿安装轴51一直维持一定的转动姿态。

接下来,对发动机8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5所示,发动机8在驾驶室3内的驾驶座13的下方,在上方和前方被发动机罩9覆盖的状态下,安装于机体架1之上。

在发动机8的周围,多个金属制支承体14分别安装于机体架1上。主要的支承体14具备:第一支承体14A,其形成为配置于风扇10的外周部的外侧的四边形框;支柱状的第二支承体14B,其支承驾驶室3的左后端部;梁状的多个第三支承体14C,其跨过第一支承体14A的上边部和第二支承体14B而一体地设置。

发动机罩9将发动机8覆盖,并构成为能够将状态变更为将驾驶室3和发动机室ER分隔的状态即通常状态(参照图5)、和将发动机室ER的上部开放的开放状态(不图示)。

作为能够将发动机室ER开放的发动机罩9的安装结构,可以举出的一个例子为:例如,将箱状的发动机罩9的右侧部的下端部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地连结于支承体14(不随着发动机罩的状态变更的部件)。

该情况下,在上述通常状态(参照图4、图5)中,发动机罩9以载置状态支承于支承体14上。另外,通过使发动机罩9绕所述摆动轴心向联合收割机的右侧方摆动(从支承体14离开地移动),能够将状态变更为所述开放状态。另外,通过向相反方向摆动,能够将状态变更为通常状态。

在发动机罩9的上表面部9A安装有驾驶座13,坐在驾驶座13的驾驶员的下肢位于发动机罩9的前表面部9B所面对的脚下空间15。

在发动机室ER内的发动机8的右侧的侧面,具备能够使冷却用空气流通的开口部H,在该开口部H的内侧位置设有散热器16以及风扇10。

在发动机室ER内的风扇10和发动机8之间,从风扇10的旋转轴心X1方向观察时,在与风扇10的外周部对应的部位,设有交流发电机11。

如上所述,风扇10和交流发电机11的驱动通过发动机8的旋转驱动而实施。驱动带K在以下部分上缠绕:在发动机8的输出轴8a上设置的带轮8b、在风扇10的输入轴10a上设置的带轮10b、在交流发电机11的输入轴11a上设置的带轮11b(参照图5~8)。由此,发动机8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带K而传递至风扇10和交流发电机11。

如图6~8所示,在将散热器16和风扇10之间的空间的外周包围的位置处,以遍及散热器16和风扇10的状态设有金属制风扇护罩17。风扇护罩17将内周面形成为越靠近发动机8的一侧越接近所述旋转轴心X1的倾斜面,以使从机体右侧方引入至发动机室的冷却风容易引导至目标即发动机8侧。

使冷却风朝向发动机8的金属制风向板18经由多个托架部18a在沿着所述旋转轴心X1的状态下螺栓固定于风扇护罩17和发动机8侧的端缘部。

风向板18由带板构成,且将带板的侧缘部沿着风扇护罩17的端缘部安装。如图5、图6所示,对风扇护罩17的安装范围为:在从所述旋转轴心X1方向观察时,安装于从风扇10的上方位置沿着风扇10的周向而跨过交流发电机11的机体前方侧的位置的范围。

另外,将冷却风引导至交流发电机11的金属制引导装置19一体地螺栓固定于风向板18的与交流发电机11对应的部位。

引导装置19具备:槽形剖面形状的第一引导部19A,其在从所述旋转轴心X1方向观察时,将交流发电机11的外周部中与所述旋转轴心X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包围;第二引导部19B,其一体地设于第一引导部19A的与风向板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旋转轴心X1方向上,将交流发电机11的与风扇10侧相反的一侧包围(参照图6)。

如上所述,第一引导部19A的从所述旋转轴心X1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形状是使弯曲面朝向交流发电机11侧的槽形剖面形状,是越偏向槽形的前端开口侧开口宽度越宽的剖面形状。

因此,来自风扇10的冷却风分别被引导至:交流发电机11的外周部中的旋转轴心X1侧、由第一引导部19A引导的与旋转轴心X1相反的一侧、以及由第二引导部19B引导的与风扇10相反的侧,从而能够发挥良好的冷却效果。

在第一引导部19A的纵面部中固定有向与交流发电机1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多个螺栓19Aa,并构成为能够通过该螺栓19Aa自由装卸地固定后述分隔部件30。

在发动机罩9和发动机8之间,设有将发动机罩9和发动机8之间的空间V分隔的板状的金属制分隔部件30。

如图3~6所示,分隔部件30具备位于发动机8的上侧的上部件30A和位于发动机8的前侧的前部件30B。

上部件30A以在发动机8的上方覆盖驾驶座13所重叠的范围的方式由前后细长的长方形板构成,左缘部通过向下方弯折而形成凸缘从而实现加强。

上部件30A沿着第三支承体14C的下表面通过螺栓而自由安装拆卸地支承于第三支承体14C(不随着发动机罩的状态变更的部件的一个例子)。

前部件30B以在发动机8的前方覆盖脚下空间15所重叠的范围的方式,由如下形状的板材构成,该板材在从上端部到发动机8的上端的范围内,是与上部件30A大致相同的宽度,并且其下方的部分由向机体右侧扩宽的形状的板材构成。

前部件30B将上端缘部向后方侧弯折而形成凸缘,并使该凸缘在与不随着发动机罩的状态变更的部件即上部件30A的前端缘部上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栓自由安装拆卸地支承。

另外,前部件30B使下端缘部通过螺栓自由安装拆卸地支承于不随着发动机罩的状态变更的部件即所述引导装置19。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由于通过引导装置19,能够将冷却风也引导至交流发电机11,因此能够防止交流发电机11变成高温。

其结果,能够创造交流发电机11的发电所优选的环境,从而能防止发电效率的降低。

另外,由于将风扇护罩17和风向板18兼用于引导装置19的支承结构,因此能够减少使用部件,从而能够将发动机室ER内构成为冷却风易于流动的宽阔空间。并且,使用部件减少,从而也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另外,由于像上述这样具备分隔部件30,因此通过分隔部件30将发动机8和交流发电机11的热量和嗓音而遮蔽,从而易于良好地保持驾驶座13和脚下空间15等环境。进一步地,也能够期待通过分隔部件30其本身对冷却风的引导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发动机8和交流发电机11的冷却性能。

另外,由于即便使发动机罩9为开放状态,分隔部件30也不随之移动,因此能够一直维持分隔部件30的遮蔽效果,从而能够防止秸秆等落入发动机室ER。进一步地,分隔部件30能够相对于安装对象部简单地安装和拆卸,从而维护效率高。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发动机室ER内的各装置和部件的配置、以及各装置和部件的材料和形状等不仅限于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可以适当地变更。

例如,也可以为不具备散热器16的结构的收获机。

〈2〉引导装置19不仅限于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材料、形状和配置,可以适当地变更。

例如,也可以为仅具备第一引导部19A,而不具备第二引导部19B的引导装置。

另外,关于引导装置19在发动机室ER内的固定结构,不仅限于固定于风扇护罩17和风向板18,也可以另外设置支承部件。当然,也能够应对不具备风扇护罩17和风向板18的结构的收获机。另外,引导装置19不仅限于以悬臂状态支承。

〈3〉分隔部件30不仅限于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将上部件30A和前部件30B分开地形成的分隔部件,例如,也可以为一体。另外,也可以为仅具备上部件30A和前部件30B中任意一个的分隔部件。

另外,分隔部件30不一定仅限于自由安装拆卸地支承于支承体14,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另外,也可以支承于支承体14以外的部分。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分隔部件30。

〈4〉像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这样,发动机罩9并不仅限于能够向机体侧方摆动的安装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将发动机罩9单体通过螺栓连结安装于机体侧,通过将该螺栓连结解除并从机体侧拆卸而成为所述开放状态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为了便于与附图对照而加上了附图标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因为该标记而仅限于附图的结构。另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除了具备集谷箱的联合收割机以外,也可以在搭载有装袋箱(漏斗)的联合收割机中使用。另外,本实用新型除了全喂入的联合收割机以外,也能够适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其他收获机(玉米收获机或蔬菜收获机)。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除了履带式收获机以外,也能够适用于轮式收获机或半履带式收获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