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刺蛾引诱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292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刺蛾引诱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工具技术,尤其是一种茶刺蛾引诱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诱虫捕虫装置种类丰富,针对不同害虫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效果也不同,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5454186A,一种太阳能灭虫器,包括支柱、设于支柱顶端的太阳能板、设于支柱上的配电箱、设于支柱上的LED灭虫灯组件、设于LED灭虫灯组件下的漏斗及与漏斗底部连接的集虫容器,且集虫容器与漏斗相连通,漏斗的底部为带有自上而下的贯通槽的上部筒状体,集虫容器的顶部为带有自上而下的贯通槽的下部筒状体,其中上部筒状体和下部筒状体之间经过筒状体联结设备相联结。又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3749413A设计的一种农用光源灭虫器,光源部位采用燃油灯或电力灯,灯体的中间部位是环形的玻璃隔层包围燃油灯或电力灯,灯体的下部连接固定一个能盛水的圆盆,灯体是上部安装遮雨顶,遮雨顶下沿沾贴有环形粘膜层。还有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3704188A的一种吸入式灭虫器,在外壳的里面有线路板和变压器以及风机,进风口里面装有电极网等。以及专利公开号为CN1085489AR 一种利用静电灭杀农作物害虫的装置,通过在高压喷嘴外套装一个带电的静电环而形成一个静电场,使其从高压喷嘴中喷出的水流在瞬间带有一定强度的静电,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茶刺蛾,拉丁名为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属鳞翅目,刺蛾科的一种昆虫,为害茶树的多达几十种。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油茶、咖啡、柑橘、桂花、玉兰等多种植物。幼虫多食性,是茶树、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一大类重要害虫。成虫日间栖于茶丛内叶背,夜晚活动,有趋光性。成虫体长12~16毫米,翅展24~30毫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装备大多结构复杂,装置笨重,使用能源不适合茶园地,诱虫效果也不佳,也存在较难困住已引诱的茶刺蛾等害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茶叶园区的茶刺蛾虫害问题,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无任何化学成份的茶刺蛾引诱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茶刺蛾引诱处理装置,包括中空球形体,其特征是所述的球形体由上半球和下半球组成,球形体内顶部设有LED聚光灯,球形体内底部设有液体池;沿所述的上半球外部圆周面上设有若干个引蛾管,引蛾管具有喇叭形进口端;球形体内壁设有反光层。

本技术方案设计了一个中空球形体,根据茶刺蛾成虫的体形确定引蛾管的尺寸,使整个装置具有形小紧凑易携带安放的效果。在球形体中设置引诱茶刺蛾的LED灯,且除了引蛾管之外,球形体外部是看不到灯光的,灯光通过反光层反射到球形体整个内部以及引蛾管部位,使茶刺蛾等害虫只有从引蛾管进入到球形体内部进行“扑灯”行为,而这种引蛾管口径与茶刺蛾体形相配,进得容易出来难,而一旦茶刺蛾在球形体内停止飞行时,必定掉入液体池中,当然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即使暂时能飞起也很难寻到引蛾管出口。本装置的引蛾管也具有较大的倾角,在茶刺蛾停留到喇叭形进口端时,也基本上会滑进引蛾管内。球形体通过上半球和下半球的组合,可以拆开清理、更换电池,如把液体池中的虫尸挖土埋藏。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空球形体的壳体设有遮光层。使用不透光材料制作球形体壳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球形体上设有光控开关。白天自动关闭,夜晚自动打开。

作为优选,所述的引蛾管内壁为光滑反光层。既具有反光增光引诱效果,又具备光面滑虫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引蛾管倾斜分布在以球形体垂直中心线为中心、以水平面为基准构成的90度角范围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半球的底部设有插锥体。可以用于野外插入土中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半球内壁设有底部反光层,底部反光层位于液体池上方。底部反光层也可以铺满整个下半球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的引蛾管和上半球通过螺纹连接。可拆卸分单件包装携带。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半球和下半球通过螺纹或卡扣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效果是:在球形体表面设有多支具有光源效果的引蛾管,使茶刺蛾等茶叶害虫夜间出行时趋光集聚而落入容器内就无法脱身,引诱效果防脱效果俱佳;光控开关、反光层的设计使本装置具有高亮度、省电且自动开关;不需要任何化学药物,环保无污染;携带方便放置稳定,适合各种地形的茶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上半球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半球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上半球,2. 下半球,3. LED聚光灯,4. 引蛾管,5. 光控开关,6. 液体池,7. 遮光层,8. 反光层,9. 插锥体,10. 底部反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一种茶刺蛾引诱处理装置,设计一个中空球形体,该球形体由上半球1和下半球2组成,上半球1和下半球2通过螺纹连接,实际应用时也可以通过卡扣式连接方式;球形体内顶部中间位置装有LED聚光灯3及电池,并在球形体上半球1上设置光控开关5。

球形体内底部即下半球2底部设有液体池6,液体池6的高度为下半球高度的四分之一。球形体的整个壳体采用不透光材料制成遮光层7,而在球形体内壁除了液体池6部位之外,其余部位均铺设反光层8,如底部反光层10布置在液体池6的上方。

沿上半球1外部圆周面上设置有4支均匀分布的引蛾管4,引蛾管4具有喇叭形进口端;引蛾管4内壁为光滑反光层。4支引蛾管4倾斜分布在以球形体垂直中心线为中心、以水平面为基准构成的90度角范围内,如引蛾管4与球形体垂直中心线成40度角。引蛾管4和上半球1通过螺纹连接,可拆卸。

为了更加适应野外茶地的稳定放置,在下半球2的底部装一个插锥体9,利用插锥体9插入土中对整个装置进行固定,防止风吹及动物碰撞而翻倒。

使用时,在茶刺蛾出没季节,打开上半球1和下半球2,在上半球1装上电池,在下半球2内加上适量的水,合上球形体,插装在茶园内或直接放置在茶园附近的棚房凉亭等处。每周打开球形体清理一次,保持干净。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变换后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