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3529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菌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



背景技术:

为了研究菌株对蔬菜植物的影响及微生物变化规律,往往需要接菌到蔬菜植物上进行培养,很多实验室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不能购买大型的培养箱,而如果直接放置实验室进行培养,难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培养环境,容易影响培养的效果,因此急需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为接菌后的蔬菜植物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提高实验的效率,而且造价低。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盒体固定于第一盒体底部,所述第一盒体、第二盒体上方分别盖合有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体下方设有灯体,所述第一盖体上方设有控制所述灯体的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盒体外部设有自溢管,所述自溢管的高度比所述第二盒体的高度低0.5~2c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盒体外部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盒体底部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均为透明材质的盖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有双盒体,为接菌后的蔬菜植物提供透气、光照、湿润的培养环境,使其菌株能够在较好的环境下生长,便于后期采样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接菌盒结构简单,造价低,可广泛应用。另外,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一盖体均为透明材质的盖体,便于观察蔬菜植物的接菌后的变化情况,而且能更充分利用外部光源满足培养过程对光照的需求;利用灯体对蔬菜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提高培养的效果;利用自溢管更好避免第一盒体的水漫过第二盒体;设置保温层,使得接菌培养过程温度较稳定,进一步提高培养的效果;设置排水管便于接菌培养完毕后排出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相间的水,避免水更换的不彻底导致不同菌的污染,影响新的培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盖体倒置过来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盒体、2第二盒体、3第一盖体、4第二盖体、5透气孔、6灯体、7开关、8自溢管、9保温层、10排水管、11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一种蔬菜植物接菌盒,包括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所述第二盒体2固定于第一盒体1底部正中间位置,即第二盒体2的底部面积小于第一盒体1,即第二盒体2及第二盖体4的高度和小于第一盒体1的内部高度;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之间形成一定间隙,该间隙盛放水,使得第二盒体2保持湿润的环境,便于接菌后的培养。所述第一盒体1、第二盒体2上方分别盖合有第一盖体3和第二盖体4,所述第一盖体3和第二盖体4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5,第二盖体4盖合第二盒体2,使得第二盒体2内部保持较为恒定的环境,第一盖体3盖合第一盒体1,第一盖体3和第二盖体4的透气孔5不但可以透气,还可以透光,可以直接利用外部光照。所述第一盖体3和第一盖体3均为透明材质的盖体,便于观察蔬菜植物的接菌后的变化情况,而且能更充分利用外部光源满足培养过程对光照的需求。所述第一盖体3正下方设有灯体6,所述第一盖体3上方设有控制灯体6的开关7,开关7控制灯体6灯亮或灯灭,当外部环境光照不足时,即可利用灯体6对蔬菜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提高培养的效果,而且灯体6位于中心,能较好全面照射到蔬菜植物。所述第一盒体1外部设有自溢管8,所述自溢管8的高度比所述第二盒体2的高度低0.5~2cm,更好避免第一盒体1的水漫过第二盒体2。所述第一盒体1外部设有保温层9,使得接菌培养过程温度较稳定,进一步提高培养的效果。所述第一盒体1底部设有排水管10,所述排水管10上设有阀门11,便于接菌培养完毕后排出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相间的水,避免水更换的不彻底导致不同菌的污染,影响新的培养。

使用时,往第一盒体1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多余的水会从自溢管8排出,然后将接菌后的蔬菜植物放入第二盒体2中,盖上第二盖体4,再盖上第一盖体3,如果外部光照不足,按下开关7开启灯体6,湿润环境下光照培养5天左右,具体培养时间可根据具体的蔬菜品种调整,打开阀门11通过排水管10排出第一盒体1中水,通过开关7关闭灯体6停止光照,依次打开一盖体3、第二盖体4,将生长有更多菌株的蔬菜植物取出,可刮下蔬菜植物上菌株进行相关实验测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有双盒体,为接菌后的蔬菜植物提供透气、光照、湿润的培养环境,使其菌株能够在较好的环境下生长,便于后期采样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接菌盒结构简单,造价低,可广泛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