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形底对虾养殖池池底自动排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4507发布日期:2018-09-28 18:05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养殖池排污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锅形底对虾养殖池池底自动排污装置。



背景技术:

以拥有600个大小为7m×7m水泥池的中等规模对虾养殖场为例,每天需要6-8名工人花费2-3个小时挨个拔出养殖池排污管或打开排水阀进行排污,然后进水,并控制水位符合预定深度。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工人每天都要在温度达到40℃甚至50℃以上的温室大棚内进行手工操作,劳动强度非常大,效率也低。而且因池多人少,偶尔会发生过量排水,补充大量新水后引起养殖池物理环境骤变,导致对虾应激反应甚至发生病害、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当前养殖模式无法在控制水位的同时实现有效底部排污的流水养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锅形底对虾养殖池池底自动排污装置,实现养殖池底污的自动、零耗能排出,能够在排污的同时保持养殖池水位,同时能够利用本装置将水位控制在设定高度,实现自动排污的流水养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锅形底对虾养殖池池底自动排污装置,包括外套管、内套管和进水筛,所述内套管安装于养殖池的底部并引出池外,所述内套管于养殖池内部的设置高度与养殖水深度相匹配,所述外套管套设于内套管外部且设置高度高于内套管,所述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形成水流通道,所述外套管底部设有侧面进水的进水筛。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水筛为圆柱体空腔结构,所述进水筛中部开有直径大于内套管外径的圆孔,所述内套管从所述圆孔中穿过,所述进水筛的侧面开设有进水孔。

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筛上端面设有外套管的连接槽。

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孔沿进水筛侧面矩阵式分布。

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孔的孔径为2~3mm。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的高度差并利用进水使水体产生液位差,从而在锅形养殖池底部产生自动排污的效果,零耗能,且内套管的设置高度保证了稳定的养殖水深,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进水的同时排污并保持养殖池水深,能够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同时也能够利用本装置将水位控制在设定高度,实现自动排污的流水养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水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锅形底对虾养殖池池底自动排污装置,包括外套管2、内套管3和进水筛4。

内套管内径为10cm,安装于养殖池1的底部并引出池外,内套管3于养殖池1内部的设置高度为80cm,与养殖水深度相匹配。外套管2内径15cm,高130cm,套设于内套管3外部,外套管2与内套管3之间形成水流通道。

外套管2底部设有侧面进水的进水筛4。进水筛4为圆柱体空腔结构,侧面高5cm,中部开有直径大于内套管3外径的圆孔,内套管3从圆孔中穿过,进水筛4的侧面开设有进水孔5,进水孔5沿进水筛4侧面矩阵式分布,进水孔5的孔径为2~3mm。进水筛4上端面设有连接槽6,外套管2通过连接槽6安装到进水筛4的上方。

该锅形底对虾养殖池池底自动排污装置通过外套管2与内套管3之间的高度差并利用进水使水体产生液位差,从而在锅形养殖池底部产生自动排污的效果,零耗能,且内套管3的设置高度保证了稳定的养殖水深,因此,能够实现养殖池底排污流水养殖,能够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