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木分根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2874发布日期:2018-06-12 18:32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林木分根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林木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林木分根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分根培养装置是将植物幼苗固定在一块培植板上面,营养液培养钵是通过中间隔板隔离成两个营养室。这类装置的缺陷在于不能很更好的固定植物幼苗,或固定一株植物幼苗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植物幼苗的固定。此外,由于苗木根系在栽培基质(如珍珠岩、蛭石等)和土壤中生长特性不一致,导致在探讨根系对环境的响应规律时,不同的植物幼苗对探索结果造成很大的误差,同时布置环境梯度时需要把培植板从培养钵上移开,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林木分根培养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消除环境布设差异和苗木个体间生长差异,保证根系从同一植株上获取,为探讨根系对环境的同步响应规律提供了可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林木分根培养装置,包括外盆和内筒,内筒位于外盆的中心位置,在内筒壁上无规则开凿多个孔隙,外盆与内筒之间的空间用隔板阻隔成多个处理区间并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内筒直径为6.0-7.0cm,孔隙的直径为0.4 ~0.6cm。

作为优选,所述外盆与内筒之间的空间用隔板阻隔成4~6个处理区间并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为PVC板。

栽培时,将杨树幼苗栽植于内筒内,内筒壁上无规则开凿多个直径0.4 ~0.6cm的孔隙,便于根系穿过内筒进入外盆与内筒之间的区域,在外盆与内筒之间的不同处理区间内布置铵硝比和酚酸梯度,外盆内部用PVC隔板阻隔成4~6个处理区间并密封,防止各处理区间内水分交换和根系串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林木分根培养装置可以消除环境梯度布设差异和苗木个体间生长差异,保证根系从同一植株上获取,为探讨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同步响应规律提供了可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主视剖面图;

图中:1、外盆,2、内筒,3、处理区间,4、隔板,5、孔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图1~2,一种林木分根培养装置,包括外盆1和内筒2,内筒2位于外盆1的中心位置,在内筒2壁上无规则开凿多个孔隙5,外盆2与内筒2之间的空间用隔板4阻隔成4个处理区间3并密封。所述内筒2的直径为6.4cm。所述孔隙5的直径为0.5cm。所述隔板4为PVC板。

栽培时,将杨树幼苗栽植于内筒2内,内筒2壁上无规则开凿多个直径0.5cm的孔隙,便于根系穿过内筒2进入外盆1与内筒2之间的区域,在外盆1与内筒2之间的不同处理区间3内布置铵硝比和酚酸梯度,外盆1内部用PVC隔板阻隔成4个处理区间并密封,防止各处理区间内水分交换和根系串联。

实施例2,一种林木分根培养装置,包括外盆1和内筒2,内筒2位于外盆1的中心位置,在内筒2壁上无规则开凿多个孔隙5,外盆2与内筒2之间的空间用隔板4阻隔成6个处理区间3并密封。所述孔隙5的直径为0.6cm。所述隔板4为PVC板。

栽培时,将杨树幼苗栽植于内筒2内,内筒2壁上无规则开凿多个直径0.6cm的孔隙,便于根系穿过内筒2进入外盆1与内筒2之间的区域,在外盆1与内筒2之间的不同处理区间3内布置铵硝比和酚酸梯度,外盆1内部用PVC隔板阻隔成6个处理区间并密封,防止各处理区间内水分交换和根系串联。

本实用新型的林木分根培养装置可以消除环境梯度布设差异和苗木个体间生长差异,保证根系从同一植株上获取,为探讨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同步响应规律提供了可能。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