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0499发布日期:2018-07-10 20:32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



背景技术:

旋耕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的土壤耕作机具,切土,碎土能力强,一次作业能达到犁耙几次的效果,耕后地表平整松软,能抢农时,节省劳力。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旋耕机完成农田土壤的旋耕已经成为常用方式。众所周知,旋耕机作业原理是利用旋耕刀轴旋转时将泥(或土块)翻松捣碎实现耕耘目的,在现有的旋耕刀轴的旋转方向是单一旋转运动,不能实现正反向旋转。在现有的驱动旋耕刀轴旋转的传动箱也只能实现单向链条张紧,不能实现正反向旋转的链条张紧。

在现有旋耕机的动力系统部分,如专利公开号为CN205755304U的一种农机动力传输系统,包括变速箱、发动机、传动箱、机架,发动机横向布置,发动机一组动力通过皮带传给变速箱,驱动旋耕机行走。发动机另一组动力通过皮带传给传动箱,驱动旋耕装置运动,传动箱布置在中间位置,通过多连杆张紧机构控制发动机与传动箱之间的动力离合。传动箱中间布置造成中间旋耕刀有空位,中间土壤无法旋耕等问题。另外现有旋耕机在耕作土壤时,由于动力布置和机器重心问题,机器重心偏后移,不利于机械平稳的耕作,造成耕地深度不均匀和不平整。另外在现有的多连杆张紧机构中,操作杆振动大,动力系统噪声大,操作不方便,操作困难等问题。

在现有旋耕机的履带行走机构部分,履带行走机构的驱动轮与转动轴之间采用简单的螺栓连接,履带行走机构在行走过程中,驱动轮容易松脱,螺栓和驱动轮陷入水田中,造成旋耕机无法行走。

在现有旋耕机的旋耕装置部分,旋耕装置无法实现上下升降,也就是无法自动调节旋耕深度,旋耕刀轴切入土壤后土块向后抛掷至旋耕刮平板上,旋耕刮平板频繁被打击和上下跳动,噪声很大。

另外现有旋耕机只能用于农田土壤的旋耕,功能单一,造价成本高,应用范围小,经济效益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在旋耕机上安装有运粮斗。

为了在收割粮食过程中,自动倾倒粮食,提高作业效率,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包括运粮斗支架和举升油缸,运粮斗支架固定在旋耕机上,运粮斗与运粮斗支架铰接,举升油缸两端分别与运粮斗和运粮斗支架铰接,举升油缸驱动运粮斗倾倒。

为了避免运粮斗倾倒粮食不彻底,防止运粮斗在倾倒过程中,粮食撒落地上,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运粮斗包括位于底部的底板、位于左右两侧的左右侧板、位于一端部的端板、位于另一端部的倾斜设置的斜板、位于出口位置的出口围板,底板、左右侧板、端板、斜板围成上部敞开的运粮斗,运粮斗的容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加,在运粮斗的出口部设置有出口围板,位于左右两侧的出口围板与左右侧板和斜板连接,出口围板使运粮斗的出口开度逐渐减小。

为了使动力系统结构紧凑,动力传动平稳,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包括旋耕机底盘和旋耕装置,旋耕装置安装在旋耕机底盘后部,旋耕机底盘包括履带行走机构和动力系统及底架,动力系统和履带行走机构安装在底架上;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发动机通过第一传动机构驱动履带行走机构,发动机通过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旋耕装置,发动机横向布置;

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皮带、第一皮带轮、变速箱、第一张紧轮、第一传动轴,发动机一部分动力依次经过第一皮带、第一皮带轮、变速箱、第一传动轴、履带行走机构两侧的驱动轮,使履带行走机构行走,第一张紧轮压在第一皮带上,第一张紧轮使第一皮带张紧;

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皮带、第二皮带轮、第二传动轴、传动箱、第二张紧轮、张紧机构,第二皮带轮安装在正反转变速箱的输入轴上;发动机另一部分动力依次经过第二皮带、第二皮带轮、正反转变速箱、第二传动轴、传动箱、旋耕装置的旋耕刀轴,使旋耕刀轴正反旋转,第二张紧轮压在第二皮带上,张紧机构驱动第二张紧轮调整第二皮带张紧度使动力接合和分离。

为了使链条在正反转过程中均能张紧,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传动箱包括输入链轮、链条、输出链轮、链条张紧装置,输入链轮与第二传动轴连接,输出链轮与旋耕刀轴连接,输入链轮和输出链轮通过链条连接;

链条张紧装置包括可转动的链条张紧臂和调节装置,调节装置驱动链条张紧臂转动,使链条张紧臂在第一张紧位置和第二张紧位置之间转换;在链条张紧臂上安装有第一链条张紧轮、第二链条张紧轮、第三链条张紧轮,第一链条张紧轮和第二链条张紧轮及第三链条张紧轮呈三角形布置;第二链条张紧轮位于链条的下边外围,第三链条张紧轮位于链条的上边外围,第一链条张紧轮位于链条的下边和上边中间;当链条张紧臂转动至第一张紧位置时,第一链条张紧轮顶起链条的上边,第三链条张紧轮压下链条的上边;当链条张紧臂转动至第二张紧位置时,第一链条张紧轮顶起链条的下边,第二链条张紧轮压下链条的下边;

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拉杆和第二调节拉杆,在第一调节拉杆上安装有第一调节弹簧和第一调节螺母,在第二调节拉杆上安装有第二调节弹簧和第二调节螺母;第一调节螺母拧在第一调节拉杆上,第一调节螺母压紧第一调节弹簧;第二调节螺母拧在第二调节拉杆上,第二调节螺母压紧第二调节弹簧;

第一调节拉杆与链条张紧臂一侧连接,第二调节拉杆与链条张紧臂另一侧连接;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螺母和第二调节螺母可使链条张紧臂转动,使链条张紧臂在第一张紧位置和第二张紧位置之间转换。

进一步地,正反转变速箱包括安装在壳体上的输入轴、输出轴、中间轴、换向机构,输入轴和输出轴及中间轴呈三角形布置;在输入轴上安装有输入齿轮,在输出轴上安装有正转输出齿轮和反转输出齿轮,在中间轴上安装有中间齿轮,正转输出齿轮与中间齿轮常啮合;当输入齿轮在正转档位时,输入齿轮与中间齿轮啮合,输入轴的动力通过输入齿轮、中间齿轮、正转输出齿轮传递给输出轴,实现正转;当输入齿轮在反转档位时,输入齿轮与反转输出齿轮啮合,输入轴的动力通过输入齿轮、反转输出齿轮传递给输出轴,实现反转;换向机构拨动输入齿轮从正转档位和反转档位移动。

进一步地,换向机构包括手柄、拨轴、拨杆、拨叉,拨轴安装在壳体上,手柄与拨轴连接,拨杆两端分别与拨轴和拨叉连接,拨叉与输入齿轮连接;在拨杆的一端开设有拨叉槽,拨叉安装在拨叉槽上,拨叉可沿拨叉槽上下滑动;

正反转变速箱包括第一锁紧螺栓、第二锁紧螺栓、第三锁紧螺栓,拨杆另一端通过第三锁紧螺栓固定在拨轴上,手柄一端通过第二锁紧螺栓固定在拨轴上,手柄另一端通过第一锁紧螺栓固定在壳体上。

为了调节旋耕深度和降低噪声,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旋耕装置包括旋耕机架、旋耕刀轴、旋耕刮平板、限位螺栓、第三调节拉杆、第一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驱动油缸;旋耕机架与底架连接,驱动油缸两端分别与旋耕机架和底架连接,驱动油缸驱动旋耕机架升降;旋耕刀轴安装在旋耕机架上,传动箱安装在旋耕机架外侧,旋耕刮平板与旋耕机架铰接;限位螺栓固定在旋耕机架上,当旋耕机架上升至极限位置时,限位螺栓抵靠在底架上限制旋耕机架上升;第三调节拉杆一端与旋耕刮平板铰接,第三调节拉杆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三调节拉杆穿过旋耕机架上的支耳向上延伸,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套在第三调节拉杆上,第一复位弹簧抵靠在旋耕机架上的支耳下方,第二复位弹簧抵靠在旋耕机架上的支耳上方。

为了使驱动轮与第一传动轴连接可靠,不容易松脱,旋耕机作业非常安全。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螺栓、定位销、挡圈、外舌止动垫圈;驱动轮与第一传动轴连接,第一传动轴一端插入驱动轮中心孔内;在第一传动轴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销轴孔;在挡圈上开设有第一螺栓孔、第二销轴孔;定位销插入第一销轴孔和第二销轴孔内,使挡圈压在驱动轮中心孔端面上;在挡圈的圆周上开设有缺口,在外舌止动垫圈上设置有外舌,外舌止动垫圈的外舌向下折弯插入挡圈的缺口内;在外舌止动垫圈上分割有多个可折弯的外耳,外舌止动垫圈压在挡圈上;固定螺栓拧入第一螺纹孔和第一螺栓孔内,使第一传动轴与驱动轮连接,外舌止动垫圈的外耳向上折弯扣在固定螺栓头部。

为了接合和分离第二传动机构动力,使操作方便和省力,解决远距离操作等问题,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张紧机构包括支架、操作杆、拉杆、摆臂、第一转臂、第二转臂,支架固定在底架上,摆臂两端分别与第二张紧轮和底架连接,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转臂与操作杆连接,拉杆两端分别与第二转臂和摆臂连接;操作杆通过第一转臂带动第二转臂转动,第二转臂通过拉杆和摆臂带动第二张紧轮上下摆动;拉杆包括位于两端的杆部和位于中间的拉杆弹簧,拉杆弹簧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杆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

1、在旋耕机上安装有了运粮斗,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旋耕作业功能,还具有运粮功能。在收割粮食过程中,可以与收割机协同作业,一边旋耕作业,一边收割粮食,能抢农时,节省劳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2、运粮斗可以实现自动倾倒,节省劳力,提高作业效率,避免运粮斗倾倒粮食不彻底,粮食撒落地上等问题。

3、动力系统结构紧凑,动力传动平稳,噪声小,耕地深度可自动调节,耕地深度均匀,耕地平整,可以实现正反转耕地。

4、正反转变速箱结构紧凑,换向机构结构巧妙,实用性强,造价成本低。

5、链条张紧装置结构巧妙,链条张紧装置可以实现链条正反转张紧。

6、张紧机构结构巧妙,操作方便,省力且噪声振动小。在发动机与第二传动机构的动力分离和接合过程中,平稳可靠。

7、驱动轮与连接轴连接可靠,不容易松脱,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作业非常安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旋耕机底盘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的正反转变速箱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齿轮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换向机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左侧向示意图;

图9为图4中传动箱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的驱动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的挡圈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8中的外舌止动垫圈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的外舌止动垫圈锁定固定螺栓示意图;

图14为图4中的卷筒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4中的卷筒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了一种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铰接是指可以相互转动的连接结构。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运粮斗的旋耕机,包括运粮斗支架3、两个举升油缸2、运粮斗4,运粮斗支架3固定在旋耕机上,运粮斗4与运粮斗支架3铰接,两个举升油缸2左右侧布置,两个举升油缸2两端分别与运粮斗4和运粮斗支架3铰接,举升油缸2驱动运粮斗4向后倾倒。运粮斗4在举升油缸2的作用下,可以绕运粮斗4与运粮斗支架3铰接轴线转动。在收割粮食过程中,可以与收割机协同作业。旋耕机跟随收割机后面,收割机收割的粮食可以输送到运粮斗内,一边旋耕作业,一边收割粮食,能抢农时,节省劳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如图2所示,为了避免运粮斗4倾倒粮食不彻底,防止运粮斗4在倾倒过程中,粮食撒落地上,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运粮斗4包括位于底部的底板41、位于左右两侧的左右侧板42、位于一端部的端板43、位于另一端部的倾斜设置的斜板40、位于出口位置的出口围板44,底板41、左右侧板42、端板43、斜板40围成上部敞开的运粮斗4,运粮斗4的容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加,在运粮斗的出口部设置有出口围板44,位于左右两侧的出口围板44与左右侧板42和斜板40连接,出口围板44使运粮斗的出口开度逐渐减小。

如图3所示,为了防止旋耕机重心偏离,耕地深度不均匀和不平整,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旋耕机包括旋耕机底盘1和旋耕装置5,旋耕装置5安装在旋耕机底盘1后部,在旋耕机底盘1前部安装有配重块(图中未示出)。配重块可以使旋耕机前后左右平衡,保证旋耕机平稳作业,使耕地深度均匀,耕地平整。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动力系统结构紧凑,动力传动平稳。旋耕机底盘包括履带行走机构10和动力系统及底架26,动力系统和履带行走机构10安装在底架26上;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23、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发动机23通过第一传动机构驱动履带行走机构10,发动机23通过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旋耕装置5,发动机23横向布置。

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皮带14、第一皮带轮11、变速箱25、第一张紧轮21、第一传动轴28,发动机23一部分动力依次经过第一皮带14、第一皮带轮11、变速箱25、第一传动轴28、履带行走机构10两侧的驱动轮27,使履带行走机构10行走,第一张紧轮24压在第一皮带14上,第一张紧轮24使第一皮带14张紧,在第一张紧轮24与底盘1之间连接有弹簧。变速箱25内设置有两个输出轴,两个输出轴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第一传动轴28连接。变速箱25内的离合器控制动力离合。

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皮带13、第二皮带轮12、第二传动轴29、正反转变速箱30、传动箱55、第二张紧轮22、张紧机构,正反转变速箱30的输入轴300与第二皮带轮12连接(如图4所示)。发动机23另一部分动力依次经过第二皮带13、第二皮带轮12、第二传动轴29、正反转变速箱30、传动箱55、旋耕装置5的旋耕刀轴,发动机23中一部分动力经过第二皮带13、正反转变速箱30、传动箱55实现三级变速后,使旋耕刀轴正反旋转。

第二传动轴29横向布置在右侧,传动箱55安装在旋耕装置5的右侧,旋耕装置5的左侧没有传动箱,传动箱55采用链条传动。传动箱55单侧布置解决了传动箱55中间布置造成中间旋耕刀有空位,中间土壤无法旋耕等问题。第二张紧轮22压在第二皮带13上,张紧机构驱动第二张紧轮22调整第二皮带13张紧度使动力接合和分离。

如图3所示,为了接合和分离第二传动机构动力,使操作方便和省力,减小操作振动,解决远距离操作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张紧机构包括支架16、操作杆20、拉杆19、摆臂15、第一转臂18、第二转臂17,支架16固定在底架26上,摆臂15两端分别与第二张紧轮22和底架26连接,第一转臂18和第二转臂17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转臂18与操作杆20连接,拉杆19两端分别与第二转臂17和摆臂15连接;操作杆20通过第一转臂18带动第二转臂17转动,第二转臂17通过拉杆19和摆臂15带动第二张紧轮22上下摆动;拉杆19包括位于两端的杆部和位于中间的拉杆弹簧,拉杆弹簧两端分别与两端的杆部连接。拉杆19具有弹性,减小操作杆振动。

如图3所示,为了调节旋耕深度和降低噪声,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旋耕装置5包括旋耕机架51、旋耕刀轴(图中未示出)、旋耕刮平板50、限位螺栓56、第三调节拉杆52、第一复位弹簧53、第二复位弹簧54、驱动油缸31;旋耕机架51与底架26连接,驱动油缸31两端分别与旋耕机架51和底架26连接,驱动油缸31驱动旋耕机架51升降,调节旋耕深度。由于驱动油缸31可以吸收旋耕装置5上下振动,减小噪声。

旋耕刀轴安装在旋耕机架51上,传动箱55安装在旋耕机架51外侧,旋耕刮平板50与旋耕机架51铰接;限位螺栓56固定在旋耕机架51上,当旋耕机架51上升至极限位置时,限位螺栓56抵靠在底架26上限制旋耕机架51上升,防止旋耕装置5继续上升。

第三调节拉杆52可以调节旋耕刮平板50高度,第三调节拉杆52一端与旋耕刮平板50铰接,第三调节拉杆52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三调节拉杆52穿过旋耕机架51上的支耳向上延伸,第一复位弹簧53和第二复位弹簧54套在第三调节拉杆52上,第一复位弹簧53抵靠在旋耕机架51上的支耳下方,第二复位弹簧54抵靠在旋耕机架51上的支耳上方。由于第一复位弹簧53和第二复位弹簧54上下布置,可以减小旋耕刮平板50上下跳动产生的碰撞,减小机械噪声。

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正反转变速箱30,包括安装在壳体上的输入轴300、输出轴301、中间轴302、换向机构303,输入轴300和输出轴301及中间轴302平行布置,输入轴300和输出轴301及中间轴302的轴心连线呈三角形。

如图6所示,在输入轴300上安装有输入齿轮3000,在输出轴301上安装有正转输出齿轮3010和反转输出齿轮3011,在中间轴302上安装有中间齿轮3020,正转输出齿轮3010与中间齿轮3020常啮合。当输入齿轮3000在正转档位时,输入齿轮3000与中间齿轮3020啮合(如图4所示),输入轴300的动力通过输入齿轮3000、中间齿轮3020、正转输出齿轮3010传递给输出轴301,实现输出轴301正转。

如图6所示,当输入齿轮3000向左侧移动时,输入齿轮3000与中间齿轮3020脱离啮合,输入齿轮3000与反转输出齿轮3011啮合。此时输入齿轮3000处于反转档位时,输入轴300的动力通过输入齿轮3000、反转输出齿轮3011传递给输出轴301,实现输出轴301反转;换向机构303拨动输入齿轮3000移动,使输入齿轮3000与反转输出齿轮3011啮合(即为反转档位),或者使输入齿轮3000与中间齿轮3020啮合(即为正转档位)。当输入齿轮3000既不与反转输出齿轮3011啮合,也不与中间齿轮3020啮合,此时正反转变速箱处于空档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换向机构303包括手柄3030、拨轴3031、拨杆3032、拨叉3033,拨轴3031安装在壳体上,手柄3030与拨轴3031连接,拨杆3032两端分别与拨轴3031和拨叉3033连接,拨叉3033与输入齿轮3000连接;在拨杆3032的一端开设有拨叉槽3037,拨叉3033安装在拨叉槽3037上,拨叉3033可沿拨叉槽3037上下滑动。拨杆3032另一端通过第三锁紧螺栓3034固定在拨轴3031上,手柄3030一端通过第二锁紧螺栓3035固定在拨轴3031上,手柄3030另一端通过第一锁紧螺栓3036固定在壳体上。

当需要调节档位时,首先拧松第一锁紧螺栓3036,然后旋转手柄3030,手柄3030带动拨杆3032绕拨轴3031的轴线旋转,此时拨叉3033受输入齿轮3000的限制,拨叉3033沿拨叉槽3037上下滑动,拨叉3033带动输入齿轮3000直线移动。

如图9所示,传动箱55包括输入链轮550、链条552、输出链轮551、链条张紧装置,输入链轮550与第二传动轴29连接,输出链轮551与旋耕刀轴连接,输入链轮550和输出链轮551通过链条552连接。输入链轮550直径小于输出链轮551直径,通过传动箱55可以实现减速。

链条张紧装置包括可转动的链条张紧臂553和调节装置,调节装置驱动链条张紧臂553转动,使链条张紧臂553在第一张紧位置和第二张紧位置之间转换;在链条张紧臂553上安装有第一链条张紧轮5531、第二链条张紧轮5530、第三链条张紧轮5532,第一链条张紧轮5531和第二链条张紧轮5530及第三链条张紧轮5532旋转中心连线呈三角形;第二链条张紧轮5530位于链条的下边5520外围,第三链条张紧轮5532位于链条的上边5521外围,第一链条张紧轮5531位于链条的下边5520和上边5521中间。

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拉杆555和第二调节拉杆554,在第一调节拉杆555上安装有第一调节弹簧558和第一调节螺母559,在第二调节拉杆554上安装有第二调节弹簧556和第二调节螺母557;第一调节螺母559拧在第一调节拉杆555上,第一调节螺母559压紧第一调节弹簧558;第二调节螺母557拧在第二调节拉杆554上,第二调节螺母557压紧第二调节弹簧556。

第一调节拉杆555下端钩住链条张紧臂553一侧下端连接,第二调节拉杆554下端钩住链条张紧臂553另一侧下端;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螺母559和第二调节螺母557可使链条张紧臂553转动,使链条张紧臂553在第一张紧位置和第二张紧位置之间转换。

如图9所示,当输入链轮550正向旋转时(即顺时针旋转),此时链条的下边5520为紧边,下边5520为松边,链条张紧臂553转动至第一张紧位置,第一链条张紧轮5531顶起链条的上边5521,第三链条张紧轮5532压下链条的上边5521。

当输入链轮550反向旋转时(即逆时针旋转),此时链条的上边5521为紧边,下边5520为松边。需要对下边5520进行张紧,链条张紧臂553需要转动至第二张紧位置。拧松第一调节螺母559,使第一调节拉杆555下降,拧紧第二调节螺母557,使第二调节拉杆554上升,此时链条张紧臂553逆时针旋转,相反可以使链条张紧臂553顺时针旋转。第一链条张紧轮5531顶起链条的下边5520,第二链条张紧轮5530压下链条的下边5520。实现对链条的下边5520进行张紧。

如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为了防止驱动轮27与第一传动轴28松脱,使驱动轮27与第一传动轴28连接可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驱动轮紧固防松组合结构包括第一传动轴28、固定螺栓274、定位销275、挡圈272、外舌止动垫圈273;驱动轮27与第一传动轴28连接,第一传动轴28一端插入驱动轮27中心孔内;在第一传动轴28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销轴孔;在挡圈272上开设有第一螺栓孔2720、第二销轴孔2721;定位销275插入第一销轴孔和第二销轴孔2721内,使挡圈272压在驱动轮27中心孔端面上;在挡圈272的圆周上开设有缺口2722,在外舌止动垫圈273上设置有外舌2731,在外舌止动垫圈273上分割有多个可折弯的外耳2732,外舌止动垫圈273压在挡圈272上,外舌止动垫圈273的外舌2731向下折弯插入挡圈的缺口2722内。在外舌止动垫圈273中心开设有第五螺栓孔2730,固定螺栓274拧入第一螺纹孔和第一螺栓孔2720、第五螺栓孔2730内,使第一传动轴28与驱动轮27连接,外舌止动垫圈的外耳2732向上折弯扣在固定螺栓274头部。固定螺栓274和定位销275固定驱动轮27和第一传动轴28,可以防止驱动轮27与第一传动轴28相互转动。外舌止动垫圈273盖住定位销275,防止定位销275松脱。外舌止动垫圈的外舌2731卡在挡圈的缺口2722内,防止外舌止动垫圈273松动。外舌止动垫圈的外耳2732向上折弯扣在固定螺栓274头部,防止固定螺栓274松动。

如图14所示,为了实现旋耕机脱困,使旋耕机具有自救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旋耕机自动脱困装置包括两个自救卷筒24,两个自救卷筒24分别与履带行走机构10左右两侧的驱动轮27连接,自救卷筒24包括卷筒筒体240、两个卷筒挡板241、钢丝绳固定架242,两个卷筒挡板241间隔固定在卷筒筒体240上,钢丝绳固定架242固定在卷筒筒体240上,钢丝绳固定架242位于两个卷筒挡板241之间;卷筒筒体240与驱动轮27通过销轴243连接,在销轴243上插有第一插销244和第二插销245,第一插销244插入销轴243中部,第二插销245插入销轴243端部;第一插销244位于驱动轮27内腔中。

如图15所示,在自救时,首先将自救钩插入田地里,在自救卷筒24上绕上钢丝绳32,钢丝绳32一端固定在钢丝绳固定架242上,钢丝绳32另一端固定在自救钩33上。当旋耕机向前行走时,自救卷筒24旋转,钢丝绳32拉着旋耕机脱困。

以上未描述的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