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与农机具间的转弯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8935阅读:680来源:国知局
拖拉机与农机具间的转弯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拖拉机与农机具间的转弯传动机构,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前行,我国农业机械也在由小型化逐步向大型化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并工作的农机具。拖拉机行进时,其后输出轴同时提供旋转动力,并通过传动轴输送给农机具。然而,在这些大型设备的作业过程中,受田间地头的限制,常需要机具在小范围内转弯,即拖拉机和农机具传动轴间的夹角会突然缩小,而一般农用机具传动轴间的最小工作夹角为150°~160°之间。这样一来,如果机手操作不当,未在转弯前切断拖拉机的后输出轴动力,一旦机具转弯角度小于传动轴的最小允许角度,将加速传动轴的磨损,严重时将会导致机器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拖拉机与农机具间的转弯传动机构,它能使机具进行任意转弯的同时传递旋转动力,而不损坏机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如下:

本传动机构上腔体顶端连接顶端轴承,下腔体底端连接底端轴承,两腔体通过腔间轴承连接,过渡轴垂直贯穿设在两腔体内并由顶端轴承和底端轴承支撑,轴顶端固定连接顶伞齿轮,轴底端固定连接底伞齿轮。

设在下腔体侧面上的下腔轴承支撑输入轴,轴的腔内端连接与底伞齿轮啮合的下伞齿轮;在上腔体对应输入轴的侧面上设有上腔轴承支撑的输出轴,轴的腔内端连接与顶伞齿轮啮合的上伞齿轮。在两腔体与输入、出轴平行的侧面上均设有螺纹连接孔。

本传动机构能使拖拉机和农机具在作业转弯时进行无死角的动力传输,无论机器如何转弯,都不会损坏正在传输动力的输入轴和输出轴。本传动机构设计先进,巧妙,实用价值高,经济效益显著,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机作业的技术难题,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拖拉机与农机具间的转弯传动机构的结构图。

图2为拖拉机与农机具间的转弯传动机构未转动时的示意图。

图3为拖拉机与农机具间的转弯传动机构转动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传动机构与拖拉机和农机具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照图1至4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本农机具转弯传动机构主要由底伞齿轮1、下伞齿轮2、输入轴3、下腔轴承4、过渡轴5、上伞齿轮6、顶伞齿轮7、顶端轴承8、上腔轴承9、输出轴10、上腔体11、腔间轴承12、下腔体13和底端轴承14构成:

方形的上腔体11顶端连接顶端轴承8,方形的下腔体13底端连接底端轴承14,两腔体通过腔间轴承12连接,过渡轴5垂直贯穿设在两腔体内并由顶端轴承8和底端轴承14支撑,轴顶端固定连接顶伞齿轮7,轴底端固定连接底伞齿轮1。

设在下腔体13侧面上的下腔轴承4支撑输入轴3,轴的腔内端连接与底伞齿轮1啮合的下伞齿轮2;在上腔体11对应输入轴3的侧面上设有上腔轴承9支撑的输出轴10,轴的腔内端连接与顶伞齿轮7啮合的上伞齿轮6。

在下腔体13与输入轴3平行的两个侧面上各设有四个下螺纹连接孔15,在上腔体11与输出轴10平行的两个侧面上各设有四个上螺纹连接孔16。

本农机具转弯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输入轴3与输出轴10处于同一平面时,输入的旋转动力经输入轴3传递于下伞齿轮2,进而带动底伞齿轮1、过渡轴5、顶伞齿轮7、上伞齿轮6及其输出轴10转动,将动力输出。

因为由壳间轴承12连接的上腔体11和下腔体13之间几乎没有转动阻力,所以当输入轴3和输出轴10受水平外力作用而产生相对转动时,两腔体间即产生绕过渡轴5的相对转动,将力传递到两对互相啮合的伞齿轮上,故可同时产生伞齿轮围绕输入轴3和输出轴10轴线的附加转动。虽然附加转动会增加或降低原有旋转动力的强度,但不会对机器构成任何损坏,从而实现机具边转弯边传递旋转动力的功能。

本机构简单易用,使用时,需将其加装在拖拉机与农机具之间。通过下螺纹连接孔15连接拖拉机17,通过上螺纹连接孔16连接农机具19,再将拖拉机17的后输出轴端通过传动轴18连接本传动机构的输入轴3,再将农机具19的动力端连接本机构的输出轴10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