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凹纹胡蜂单母建群的专用饲养蜂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0670发布日期:2018-06-15 20:20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凹纹胡蜂单母建群的专用饲养蜂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经济昆虫养殖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凹纹胡蜂单母建群的专用饲养蜂箱。



背景技术:

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 Smith,1852)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科(Vespidae)胡蜂属(Vespa)昆虫。凹纹胡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可用于林业害虫防治。研究发现凹纹胡蜂是普通油茶的重要传粉昆虫,可增加油茶坐果率。凹纹胡蜂更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特种经济昆虫,其蜂蛹是一种高蛋白新资源食品,倍受消费者喜爱,其蜂毒被利用来治疗癌症和血瘀滞等疾病。目前,因凹纹胡蜂在食、药方面的应用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较大,而该野生资源因环境的改变而减少,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凹纹胡蜂饲养技术经过人们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饲养工具也得到了改进。例如,《手提式胡蜂育蜂箱》(专利号:ZL 2015205793940,授权公告日2015-12-2)对此作了改进。它把一个长方形箱体分隔为五格,每格又被分隔成活动间及筑巢间前后两个空间。为了进一步解决清扫胡蜂的粪便和食物残渣的问题,《一种改良育胡蜂箱》(专利号:ZL 20161201458806,授权公告日2016-8-10)也是通过竖直的中隔板将长方形箱体分隔成筑巢室与活动室,但它把底板改成由两块木板和两块铁纱网交替搭配组成,把筑巢室上部的挂巢杆平行搁置于底板左边的铁纱网正上方。但是,由于活动室上盖板及筑巢室上盖板分别通过铰链与后壁相联,在饲喂活体饲料(小型昆虫)的过程中,操作不方便,在观察饲养情况的过程中同样易惊扰胡蜂,导致胡蜂飞逃;特别是在开展生物学测定之类科学实验研究中,不能长时间查看胡蜂活动情况。

《一种有利于高效培育胡蜂标准蜂群的方法及筑巢装置》(专利号:ZL2013102956091,授权公告日:2014-12-17)也是把筑巢区域与饲喂区域分开设置,在筑巢室的侧壁上部开设出入口,饲喂室采用网状长圆筒型结构,罩于筑巢室出入口上,饲喂室端部设置至少一个进料口以及喂料管。与此结构相似的还有《胡蜂养殖移蜂箱》(专利申请号:2014205495519)以及《胡蜂初级蜂巢培育箱及胡蜂蜂王的初级饲养方法》(专利申请号:2016103267282,申请公布日:2016-8-31)。它们都存在更换或清理网袋时容易惊吓到蜂王、不便实时观察胡峰的生长情况、不方便清理筑巢室的问题。《一种胡蜂养殖用蜂巢室》(专利申请号:2015108008398,申请公布日:2016-2-3)对此作了改进:在出入孔内增加插接接管,以便在箱体外部更换充当饲喂室的塑胶网袋;采用网孔板和遮光罩代替传统的顶部盖板;采用独立的托盘和垫料作为箱体的底,当需要清洁托盘时,只需要将蜂箱整个提起,放置到另一个已清理干净的托盘中即可。但是,蜂箱本体与箱底的分离结构不便于长途运输。

针对以往的巢式结构的饲喂装置,《一种胡蜂养殖用蜂巢室》(专利申请号:2015108008398,申请公布日:2016-2-3)改为在网袋的上方设置针筒活塞式饲喂装置,供胡蜂直接吮吸饲喂装置底部的液滴,避免了排泄物污染营养液等食物而造成蜂群感染。《一种胡蜂喂养器》(专利申请号:2016107849352,申请公布日:2017-2-22)则为胡蜂养殖箱设计了一种控制食物进入到储料巢内的自动饲喂装置,试图解决食物变质和淹死蜂体的问题。所述方案没有考虑活体饲料的饲喂,过高地提高了胡蜂养殖箱的复杂程度。

此外,胡蜂种类多,体型大小各异,对环境的要求有差异,通用型蜂箱尺寸不利于保温,影响蜂群发育。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胡蜂养殖箱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饲喂活体饲料,便于清扫,方便观察蜂群情况,利于蜂王认巢,还便于长途运输的用于凹纹胡蜂单母建群的专用饲养蜂箱。

本实用新型根据蜂王形态特征、筑巢特性、觅食行为,提供的一种用于凹纹胡蜂单母建群的专用饲养蜂箱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筑巢室、饲喂室、液体饲料饲喂器,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筑巢室为长方体,从上向下依次包括筑巢室顶盖、观察副盖提手、观察副盖、筑巢棒、巢础以及活动底板;筑巢室的前面、后面、左面以及右面的墙体分别为木板,筑巢室的前面墙体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前下长横梁上,其后面墙体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后下长横梁上,筑巢室的前面墙体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前上长横梁,其后面墙体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后上长横梁,所述前下长横梁的长度为所述前面墙体从左至右的长度的两倍,且前下长横梁的长度、后下长横梁的长度、前上长横梁的长度和后上长横梁的长度均相等,前下长横梁、后下长横梁、前上长横梁和后上长横梁均向右边延伸,前下长横梁左端、后下长横梁左端、前上长横梁左端和后上长横梁左端均与筑巢室的左面墙体的墙壁外表面平齐;在筑巢室的左、右两面墙体的内壁自其顶面向下相对应地各开凿有一个高度为0.5cm的L型台阶,在该两个L型台阶的水平台面中部各设置有一个凹槽,筑巢棒的两端分别放置在左、右两面墙体的L型台阶的凹槽内,筑巢棒的中部粘接有巢础;筑巢室的右面墙体的墙体壁中部设置有孔径为10mm~15mm的圆形通道孔;在前下长横梁的下表面与后下长横梁的下表面之间从左端至右端依次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块木片垫脚、第二块木片垫脚、第三块木片垫脚、第四块木片垫脚和第五块木片垫脚,且第一块木片垫脚位于前下长横梁左端和后下长横梁左端的下面,第五块木片垫脚位于前下长横梁右端和后下长横梁右端的下面,第三块木片垫脚位于筑巢室的右面墙体的下面,且第三块木片垫脚的宽度M2大于右面墙体的宽度M1,M2﹥M1,第三块木片垫脚的宽的右边与右面墙体的墙壁的右边平齐;在筑巢室的左面墙体下端面与第一块木片垫脚上表面形成的空间构成活动底板插入口;活动底板为长方形木板,活动底板从活动底板插入口插入筑巢室至筑巢室的右面墙体内壁底部封闭筑巢室的底部,活动底板的下表面与第一块木片垫脚的上表面、第二块木片垫脚的上表面和第三块木片垫脚的部分上表面接触;在活动底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手扣II;观察副盖为厚度0.2mm~0.8mm的长方形透明塑料片,观察副盖放置在筑巢室内左、右两面墙体的L型台阶的水平台面上将筑巢室内腔顶部的长方形敞口全覆盖,在观察副盖的上表面与观察副盖提手的一宽边粘接,所述观察副盖提手为厚度0.2mm~0.8mm的长方形透明塑料片,观察副盖提手的长、宽分别小于观察副盖的长、宽;所述筑巢室顶盖为长方形木板,筑巢室顶盖覆盖在观察副盖的上面,且筑巢室顶盖的左边与筑巢室的左面墙体的顶部通过合页连接,筑巢室顶盖的上表面开凿有一个凹陷手扣I;

所述饲喂室的结构是:在前上长横梁右端与后上长横梁右端之间、前下长横梁右端与后下长横梁右端之间分别用一根短横梁固定连接,在前上长横梁右端与前下长横梁右端之间、后上长横梁右端与后下长横梁右端之间分别用一根立柱固定连接,从筑巢室向右延伸的前上长横梁、后上长横梁、前下长横梁、后下长横梁,上、下的短横梁和前、后的立柱构成饲喂室的立体框架;在该立体框架的后面、右面、顶面和底面安装有铁纱网,所述铁纱网的网孔孔径为2mm~4mm;在该立体框架的前面安装有可上下移动的铁纱网活动梭门,所述铁纱网活动梭门上的铁纱网网孔孔径为2mm~4mm;前述筑巢室的右面墙体以及前述后面、右面、顶面、底面的铁纱网和铁纱网活动梭门围成饲喂室;在饲喂室底面的铁纱网开凿有一个活体饲料投喂口;在饲喂室右面的铁纱网中部间隔开凿有两个与液体饲料饲喂器的饲喂嘴相配合的液体饲料投喂口,沿着该两个液体饲料投喂口的下端设置有一块水平的饲喂器放置板,两个液体饲料饲喂器放置在饲喂器放置板上,且两个液体饲料饲喂器的饲喂嘴分别插入对应的液体饲料投喂口内。

进一步,所述前下长横梁、后下长横梁、前上长横梁、后上长横梁、短横梁和立柱均为木条。

进一步,所述活体饲料投喂口的孔径为3cm~4cm。

进一步,所述筑巢棒为直径1cm~1.5cm的树枝。

进一步,所述观察副盖提手的宽为0.5~1cm、长为1.5~3cm。

进一步,所述巢础由凹纹胡蜂旧蜂巢的两巢脾间的支柱及其支柱下端连接的巢房底盘构成。

进一步,所述支柱的直径小于2mm。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便于饲喂活体饲料、观察蜂群情况和开展科学实验、便于清扫卫生、长途运输,利于蜂王认巢,保温效果好。具体体现如下:

1、饲喂室底面的铁纱网开设一个活体饲料投喂孔,便于投喂蜜蜂、蝗虫等活体饲料。因为根据活体昆虫向上逃逸的特性,在饲喂室底面的铁纱网开设有一个活体饲料投喂孔,被投入的活体饲料进入饲喂室后向上飞行,不会逃逸。

2、可上下抽插的铁纱网活动梭门、活体饲料投喂孔的设置都便于用薄竹片通过其梭门、活体饲料投喂孔就可以把残渣清除出饲喂室。

3、筑巢室底部的活动底板也便于清扫筑巢室,且不易惊扰凹纹胡蜂的生活。通过拉出筑巢室底部的活动底板就可以方便地清理筑巢室,而不易惊扰凹纹胡蜂。

4、透明的观察副盖、筑巢棒上粘接旧蜂巢两巢脾间的支柱都便于观察蜂群情况、开展科学实验。

在筑巢室顶盖内加一个透明的观察副盖,仅掀开筑巢室顶盖,透明的观察副盖仍然覆盖在筑巢室顶部,筑巢室内的蜂群既不会跑和很少惊扰蜂群,又能清楚地查看蜂群情况,统计蜂王筑巢、工蜂发育、生命周期等时间节点。筑巢棒上粘接的是旧蜂巢两巢脾间的支柱,利于促进蜂王认巢。

5、本实用新型的形状及其结构为长方体,适于包装,重叠稳固,便于长途运输,可以针对凹纹胡蜂具体设计筑巢室、饲喂室以及蜂王出入筑巢室、饲喂室的通道的尺寸,实现好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液体饲料饲喂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左视图。其中,右图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液体饲料饲喂器的结构示意图,左图为右图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筑巢室顶盖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筑巢室顶盖打开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筑巢棒和巢础连接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筑巢棒和巢础连接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铁纱网活动梭门向上滑动起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底板拉出来时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底板插入筑巢室将筑巢室底部封闭时的仰视图。

图9是液体饲料饲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筑巢室的右面墙体的宽度与第三块木片垫脚的宽度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观察副盖、观察副盖提手及观察副盖与观察副盖提手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中从左至右,左图为观察副盖的结构示意图,中间的图为观察副盖提手的结构示意图,右图为观察副盖提手与观察副盖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筑巢室,11—筑巢室顶盖,112—凹陷手扣I,12—观察副盖,121—观察副盖提手,13—筑巢棒,14—巢础,141—支柱,142—巢房底盘,15—活动底板,151—凹陷手扣II,16—合页,17—活动底板插入口,18—左面墙体,19—右面墙体,191—右面墙体的墙壁的右边,189—L型台阶,2—饲喂室,21—铁纱网活动梭门,22—铁纱网,23—活体饲料投喂口,24—液体饲料投喂口,25—饲喂器放置板,26—液体饲料饲喂器,261—饲喂嘴,262—饲喂器筒盖,263—饲喂器底盘,31—前下长横梁,32—后下长横梁,33—前上长横梁,34—后上长横梁,35—短横梁,36—立柱,41—第一块木片垫脚,42—第二块木片垫脚,43—第三块木片垫脚,431—第三块木片垫脚的宽的右边,44—第四块木片垫脚,45—第五块木片垫脚,M1表示右面墙体的宽度,M2表示第三块木片垫脚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图11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以及组成部件之间的结构、连接位置关系。其中,前下长横梁31、后下长横梁32、前上长横梁33、后上长横梁34以及前、后长横梁右端之间的短横梁35与上、下长横梁右端之间的立柱36构成了筑巢室1与饲喂室2连为一体的整体框架。其具体结构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凹纹胡蜂单母建群的专用饲养蜂箱,包括筑巢室1、饲喂室2、液体饲料饲喂器26,其中,筑巢室1为长方体,从上向下依次包括筑巢室顶盖11、观察副盖提手121、观察副盖12、筑巢棒13、巢础14以及活动底板15。

筑巢室1的前面、后面、左面以及右面的墙体分别为木板,筑巢室1的前面墙体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前下长横梁31上,其后面墙体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后下长横梁32上,筑巢室1的前面墙体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前上长横梁33,其后面墙体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后上长横梁34,所述前下长横梁31的长度为所述前面墙体从左至右的长度的两倍,且前下长横梁31的长度、后下长横梁32的长度、前上长横梁33的长度和后上长横梁34的长度均相等,前下长横梁31、后下长横梁32、前上长横梁33和后上长横梁34均向右边延伸,前下长横梁31左端、后下长横梁32左端、前上长横梁33左端和后上长横梁34左端均与筑巢室1的左面墙体18的墙壁外表面平齐。前下长横梁31、后下长横梁32、前上长横梁33、后上长横梁34均为木条。

在筑巢室1的左、右两面墙体18、19的内壁自其顶面向下相对应地各开凿有一个高度为0.5cm的L型台阶189,在该两个L型台阶189的水平台面中部各设置有一个凹槽,筑巢棒13的两端分别放置在左、右两面墙体18、19的L型台阶189的凹槽内,筑巢棒13的中部与巢础14的顶端粘接,筑巢棒13为直径1cm~1.5cm的树枝,巢础14为凹纹胡蜂旧蜂巢的两巢脾间的支柱141和在其支柱141下端连接的巢房底盘142构成,支柱141的直径小于2mm。巢础14的形状和结构与凹纹胡蜂初始蜂巢的形状和结构相似,有利于凹纹胡蜂蜂王在巢础14上认巢、筑巢,便于观察,而避免凹纹胡蜂蜂王在筑巢室1内的其它地方认巢、筑巢。经试验研究,选择直径小于2mm的支柱141的巢础14,更有利于凹纹胡蜂蜂王认巢、筑巢,如果支柱141的直径过大,凹纹胡蜂蜂王不太喜欢在其上筑巢。巢础14可以到养蜂场废弃的凹纹胡蜂旧蜂巢的两巢脾间获取,也可通过购买凹纹胡蜂旧蜂巢获得。

筑巢室1的右面墙体19的墙体壁中部设置有孔径为10mm~15mm的圆形通道孔;在前下长横梁31的下表面与后下长横梁32的下表面之间从左端至右端依次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块木片垫脚41、第二块木片垫脚42、第三块木片垫脚43、第四块木片垫脚44和第五块木片垫脚45,且第一块木片垫脚41位于前下长横梁31左端和后下长横梁32左端的下面,第五块木片垫脚45位于前下长横梁31右端和后下长横梁32右端的下面,第一块木片垫脚41、第二块木片垫脚42、第三块木片垫脚43、第四块木片垫脚44位和第五块木片垫脚45相互平行。第三块木片垫脚43位于筑巢室1的右面墙体19的下面,且第三块木片垫脚43的宽度M2大于右面墙体19的宽度M1,M2﹥M1,第三块木片垫脚43的宽的右边与右面墙体19的墙壁的右边平齐,见图10;由于M2﹥M1,且第三块木片垫脚43的宽的右边与右面墙体19的墙壁的右边平齐,使第三块木片垫脚43的宽的上表面没有被右面墙体19的底端面完全遮挡,因而,第三块木片垫脚43的宽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平台面,因此,当活动底板15插入筑巢室1底部封闭筑巢室1底部时,能使活动底板15的右端部稳固地放置第三块木片垫脚43形成的平台面上,起到支撑活动底板15的右端部的作用。第二块木片垫脚42位于第一块木片垫脚41与第三块木片垫脚43之间,第二块木片垫脚42支撑插入在筑巢室1底部的活动底板15的中部,第四块木片垫脚44位于第三块木片垫脚43与第五块木片垫脚45之间,第四块木片垫脚44支撑饲喂室2底面的铁纱网22的中部。

由于筑巢室1的下端面连接有前下长横梁31和后下长横梁32,在前下长横梁31的左端的下表面和后下长横梁32左端的下表面之间又连接有第一块木片垫脚41,因此,筑巢室1的左面墙体18的下端面与第一块木片垫脚41的上表面形成了一个左、右两边敞开、上、下封闭的空间,该空间为活动底板插入口17,即在筑巢室1的左面墙体18下端面与第一块木片垫脚41上表面形成的空间构成活动底板插入口17;活动底板15为长方形木板,活动底板15从活动底板插入口17插入筑巢室1至筑巢室1的右面墙体19内壁底部封闭筑巢室1的底部,活动底板15插入筑巢室1封闭筑巢室1的底部后,活动底板15的下表面与第一块木片垫脚41的上表面、第二块木片垫脚42的上表面和第三块木片垫脚43的部分上表面接触。

第三块木片垫脚的宽的右边431与右面墙体的墙壁的右边191平齐。

在活动底板15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手扣II151,便于将活动底板15插入筑巢室1的底部以及打扫卫生时将活动底板15从筑巢室1的底部拉出。

观察副盖12为厚度0.2mm~0.8mm的长方形透明塑料片,其大小与筑巢室1内腔顶部的长方形敞口相配合,观察副盖12放置在筑巢室1内左、右两面墙体18、19的L型台阶189的水平台面上将筑巢室1内腔顶部的长方形敞口全覆盖。

在观察副盖12的上表面与观察副盖提手121的一宽边粘接,方便拿取观察副盖12,所述观察副盖提手121为厚度0.2mm~0.8mm的长方形透明塑料片,观察副盖提手121的长、宽分别小于观察副盖12的长、宽,观察副盖提手121的宽可为0.5~1cm、长可为1.5~3cm。由于观察副盖12是很薄的透明塑料片,为了方便拿取只需在其上表面粘接一个很轻小塑料薄片即可,由于观察副盖提手121也为很薄的透明塑料片,筑巢室顶盖11稍微一压即可将观察副盖提手121压平,因此观察副盖提手121也不阻碍筑巢室顶盖11对观察副盖12的覆盖。

所述筑巢室顶盖11为长方形木板,筑巢室顶盖11覆盖在观察副盖12的上面,且筑巢室顶盖11的左边与筑巢室1的左面墙体18的顶部通过合页16连接,筑巢室顶盖11的上表面开凿有一个凹陷手扣I112,便于打开筑巢室顶盖11。

所述饲喂室2的结构是:在前上长横梁33右端与后上长横梁34右端之间、前下长横梁31右端与后下长横梁32右端之间分别用一根短横梁35固定连接,在前上长横梁33右端与前下长横梁31右端之间、后上长横梁34右端与后下长横梁32右端之间分别用一根立柱36固定连接,所述前下长横梁31、后下长横梁32、前上长横梁33、后上长横梁34、短横梁35和立柱36均为用木材制成的木条。

从筑巢室1向右延伸的前上长横梁33、后上长横梁34、前下长横梁31、后下长横梁32,上、下的短横梁35和前、后的立柱36构成饲喂室2的立体框架;在该立体框架的后面、右面、顶面和底面安装有铁纱网22,所述铁纱网22的网孔孔径为2mm~4mm;在该立体框架的前面安装有可上下移动的铁纱网活动梭门21,所述铁纱网活动梭门21上的铁纱网网孔孔径为2mm~4mm;前述筑巢室1的右面墙体19以及前述后面、右面、顶面、底面的铁纱网22和铁纱网活动梭门21围成饲喂室2。

在饲喂室2底面的铁纱网22开凿有一个活体饲料投喂口23,活体饲料投喂口23的孔径为3cm~4cm。

在饲喂室2右面的铁纱网22中部间隔开凿有两个与液体饲料饲喂器26的饲喂嘴261相配合的液体饲料投喂口24,沿着该两个液体饲料投喂口24的下端设置有一块水平的饲喂器放置板25,两个液体饲料饲喂器26放置在饲喂器放置板25上,且两个液体饲料饲喂器26的饲喂嘴261分别插入对应的液体饲料投喂口24内。液体饲料饲喂器26为市售产品,其结构是:饲喂器筒盖262的敞口端倒置盖在饲喂器底盘263内,饲喂器底盘263的侧壁与饲喂嘴261的一端连接,且饲喂嘴261的一端与饲喂器底盘263侧壁连接处设有通孔,因此,饲喂器筒盖262内的液体会经该连接处的通孔流入饲喂嘴261的另一端,该饲喂嘴261的另一端是通过液体饲料投喂口24插入到饲喂室2内的,因而,饲喂室2内的凹纹胡蜂可以食到液体饲料。

使用本实用新型饲养凹纹胡蜂的操作步骤是:准备好饲料、液体饲料饲喂器26、筑巢材料等。在筑巢棒13的中间位置粘接巢础14,然后把筑巢棒13安装在筑巢室1内部左、右两面墙体上的L型台阶189所开凿的凹槽中。从位于筑巢室1的左面墙体下方的活动底板插入口17插入活动底板15,据此封闭筑巢室1的底部。饲喂室2内放入筑巢材料。在黑暗环境,将蜂王通过观察副盖12放入筑巢室1。静置2小时后再将蜂王放入饲喂室2。人工饲喂3天后可以打开筑巢室顶盖11,透过观察副盖12观察蜂王认窝筑巢情况。

饲养期间注意打扫本蜂箱的卫生。工蜂数量超过6只时,可以将饲养蜂箱移到提前选好的野外扩繁地点,天黑时打开可上下抽插的铁纱网活动梭门21,工蜂会通过铁纱网活动梭门21自由活动。工蜂数量发展到12只以上,将蜂巢移出饲养蜂箱,过渡到野外饲养。

促进蜂王认巢的做法是:采用上一年旧蜂巢两巢脾间的支柱,把直径小于2mm的支柱顶端粘接在筑巢棒13上,支柱下端自然连有巢房底盘。

清理饲喂室2的方法是:将位于饲喂室2正面的铁纱网活动梭门21向上滑动,露出5mm缝隙,把薄竹片通过该缝隙伸进饲喂室2内,用薄竹片拨扫残渣,通过饲喂室2底部的铁纱网22上开设的活体饲料投喂口23把残渣清除饲喂室2。清理完毕后向下滑动铁纱网活动梭门21,据此封闭饲喂室2的正面。

清理筑巢室1的方法是:从位于筑巢室1的左面墙体下方的活动底板插入口17将活动底板15向左侧抽出,然后清理活动底板15上的胡蜂的粪便等垃圾。清理完毕后从活动底板插入口17插入活动底板15,重新封闭筑巢室1的底部。

长途运输本专用饲养蜂箱的方法是:清理干净饲喂室2内的筑巢材料,尔后用塑料胶带缠绕的办法,固定液体饲料饲喂器26、筑巢室顶盖11、活动底板15以及铁纱网活动梭门21,封闭活体饲料投喂口23,把本专用饲养蜂箱4个或者8个一组包装在纸箱里面即可。其包装重叠稳固、便于长途运输。

开展试验研究的方法是:打开筑巢室顶盖11,通过观察副盖12观察筑巢生物学和蜂群活动情况,不会打扰凹纹胡蜂的生活,在本专用饲养蜂箱内组织小蜂群,试验研究不同配方饲料对胡蜂发育的影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