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施肥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4579发布日期:2018-08-10 19:09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施肥箱。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作物不同,需要施加的肥料也不同,很多时候都需要混合施肥或施加有机肥,而这些混合肥或者有机肥大多呈现膏状、块状或粉末状,在施肥机施肥的过程中,有时候肥料会粘结到施肥箱的内壁上或者板结成块而堵塞下行通道,这时候往往需要人工来疏导,浪费人力,降低效率。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施肥箱。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震动以及搅拌防止肥料无法顺利流下的新型施肥箱。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施肥箱,包括:

外箱;

内箱,所述内箱设置于外箱的内部,内箱的外壁之间与外箱的内壁之间抵靠有弹簧;所述内箱的而底部设置到锥台结构的导向箱,导向箱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入口端与导向箱的出口相连通,导向管的出口端内部设置有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内箱内均匀分布有若干间隔板,若干间隔板将内箱的内腔分割成若干区间,位于若干区间内的内箱底壁上开设有出肥口。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间隔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出肥口上设置有移动盖板,移动盖板远离出肥口的一端穿过内箱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内箱的为中空圆柱结构,内箱的内壁沿轴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凹槽,所述若干间隔板分别与若干凹槽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间隔板和凹槽的数目都为三个。

进一步的,所述内箱底端的外圆周设置有环形凸起,环形凸起与外箱底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外箱底部的内壁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旋转杆和叶片,所述旋转杆的一端伸入内箱底面的内壁内,另一端固定有所述叶片。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增加内箱的晃动而防止肥料粘结或与内箱内壁粘结,便于肥料顺畅流下;

2、间隔板一体成型制成,能提高整体的强度,同时便于与内箱的安装;每个出肥口上都设置有移动盖板,便于同时施用不同的废料时,选择打开不同的出肥口;

3、叶片的设置吗,使粘结的肥料与叶片的碰撞会使肥料撞碎,便于肥料的顺畅流下。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施肥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内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施肥箱,包括:

外箱1;

内箱2,所述内箱2设置于外箱1的内部,内箱2的外壁之间与外箱1的内壁之间抵靠有弹簧3;所述内箱2的而底部设置到锥台结构的导向箱4,导向箱4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导向管5,所述导向管5的入口端与导向箱4的出口相连通,导向管5的出口端内部设置有挡板6。

在施肥过程中,内箱2会产生晃动,在弹簧的作用下,会使内箱晃动更大,便防止长时间静止,肥料与内箱2内壁粘结或者不同肥料在施肥通过程中出现粘结的现象;以使混合的肥料或有机肥在导向箱4内混合,并经由导向管顺利流出进行施肥,同时通过调节在导向管5内的角度而控制肥料流出速度和流出量。

所述内箱2内均匀分布有三个一体成型的间隔板7,三个间隔板7将内箱的内腔分割成三个区间,位于若三个区间内的内箱2底壁上开设有出肥口8。所述出肥口8上设置有移动盖板9,移动盖板9远离出肥口8的一端穿过内箱2侧壁。所述内箱2的为中空圆柱结构,内箱2的内壁沿轴向均匀分布有三个凹槽10,所述三个间隔板7分别与三个凹槽10相适配。三个间隔板7一体成型制成,能提高整体的强度,同时便于与内箱2的安装;每个出肥口8上都设置有移动盖板9,便于同时施用不同的废料时,选择打开不同的出肥口。

所述内箱2底端的外圆周设置有环形凸起11,环形凸起11与外箱1底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12。所述外箱1底部的内壁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13。导向箱4或导向管5穿过该圆形通孔13,同时,减震弹簧12的设置有能有效防止内箱2与外箱1的磕碰,并增加内箱2的晃动,防止肥料与内壁或者肥料之间相互粘结。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旋转杆14和叶片15,所述旋转杆14的一端伸入内箱2底面的内壁内,另一端固定有所述叶片15。当肥料流入导向箱4内,经过叶片15时,由于粘结的肥料与叶片15的碰撞会使肥料撞碎,并便于肥料的顺畅流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