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引线回转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0711发布日期:2019-04-03 04:5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冲击引线回转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引线回转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在没有连接到钓竿杆的钓线的冲击引线的情况下防止钓线的断裂的冲击回转器。



背景技术:

通常,钓线与钓鱼坠和人造饵料连接,钓线由薄而强的聚乙烯多丝组成,然而,由于对瞬时冲击较弱,因此存在当捕获大型鱼和投向钓竿时容易切断的缺点,为了弥补所述缺点由尼龙或碳纤维纱线制成的冲击引线连接到钓线。

将多个冲击引线绞合,然后连接到钓线并保持在距钓线预定距离处,并从钓线上松开或缠绕,以防止钓线被扭曲并防止钓线因瞬间震动而被切断。

然而,上述冲击引线因捕获大鱼时发生的瞬间冲击,在钓线和冲击引线上的结或与钓坠和人造诱饵等连接的结的部分被切断。

此外,当在水上投向重型人造鱼饵以捕获大型鱼类时,冲击引线因钓线和结合部分的瞬间冲击而受损,钓线和冲击引线之间的结部分被瞬间的冲击受损,因此,要重新将冲击引线结合到钓线。

此外,所述钓线由聚乙烯复丝组成,当钓线反复扭曲时,冲击引线具有较低的恢复力,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必须用新的替换冲击引线。

将上述冲击引线多股绞合,然后连接到钓线,在损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一个新的冲击引线,在这种情况下,用新的替换冲击引线是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在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5-0014004号公开了本发明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与各种钓线的最大张力相同的张力的冲击引导部连接到钓线,通过在冲击引导部可旋转地结合的回转部防止捕获时钓线缠绕,通过具有张力的冲击引导部防止捕获鱼时钓线和冲击引导部切断的问题的冲击引线回转器。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引导部,具有张力,并一端与钓竿的钓线结合;回转部,一端与所述冲击引导部的另一端可旋转地结合,以防止钓线与冲击引导部之间的缠绞;以及夹子部,一端与所述回转部结合。

在所述冲击引导部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与所述钓线结合的第一结合部,在另一端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回转部的一端结合的第二结合部,在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之间构成具有张力的弹性体。

所述弹性体被配置为卷曲多个线圈的线圈弹簧,并且所述弹性体的张力根据卷曲的线圈的次数和线圈的厚度来调节。

所述回转部包括:第一环部,连接到所述第二结合部;第二环部,连接到所述夹子部的一端;以及主体部,所述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可旋转地插入并结合,使得所述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在主体部的上部和下部旋转,所述主体部具有中空内部,并且在上部和下部形成有第一插入孔及第二插入孔,使得所述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插入并结合到主体部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第一环部包括:第一结合边缘,连接到所述第二结合部,并且在一侧具有开口部;一对第一插入销,从所述开口部向下延伸,并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以及第一防脱销,所述一对第一插入销的一端分别向内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的外边缘,以防止所述第一环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脱离,所述第二环部包括;第二结合边缘,连接到所述夹子部的一端,并在一侧具有开口部;一对第二插入销,从所述开口部向上延伸,并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孔;以及第二防脱销,所述一对第二插入销的一端分别向内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二插入孔的外边缘,以防止所述第二环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脱离。

所述夹子部包括: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一侧的两端部能够彼此结合及分离,以供所述第二环部进出;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延伸,第一延伸部由于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处垂直宽度减小而竖立;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延伸,第二延伸部由于在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处垂直宽度减小而竖立;以及弹性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彼此连接,所述第二环部安装在所述弹性部上,并且弹性部的外侧形成为圆形提供弹性,使得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结合及分离,所述第一开口部包括卡钩,所述卡钩以多级向内弯曲,使得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结合及分离,所述第二开口部包括卡止孔,所述卡止孔的一端向外弯曲,使得能够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卡钩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回转部,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钓竿的钓线,并防止钓线缠绞;冲击引导部,连接到所述回转部的另一端,并具有张力;以及夹子部,一端连接到所述冲击引导部,所述回转部包括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使得所述回转部的一端连接到钓线,另一端连接到冲击引导部的一端,在所述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之间插入结合有主体部,使得所述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在主体部的上部和下部旋转,所述冲击引导部的一端形成为与所述第二环部结合的第一结合部,另一端形成为与所述夹子部的一端结合的第二结合部,在所述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之间构成多个线圈被卷曲并具有张力的弹性体。

所述主体部具有中空内部,并且在上部和下部形成有第一插入孔及第二插入孔,使得所述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插入并结合到主体部的上部和下部,所述第一环部包括:第一结合边缘,连接到所述钓线,并且在一侧具有开口部;一对第一插入销,从所述开口部向下延伸,并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以及第一防脱销,所述一对第一插入销的一端分别向内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一插入孔的外边缘,以防止所述第一环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脱离,所述第二环部包括;第二结合边缘,连接到所述第一结合部,并在一侧具有开口部;一对第二插入销,从所述开口部向上延伸,并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孔;以及第二防脱销,所述一对第二插入销的一端分别向内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二插入孔的外边缘,以防止所述第二环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脱离。

所述夹子部包括: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一侧的两端部能够彼此结合及分离,以供所述第二结合部进出;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延伸,第一延伸部由于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处垂直宽度减小而竖立;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延伸,第二延伸部由于在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处垂直宽度减小而竖立;以及弹性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彼此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部安装在所述弹性部上,并且弹性部的外侧形成为圆形提供弹性,使得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结合及分离,所述第一开口部包括卡钩,所述卡钩以多级向内弯曲,使得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第一开口部结合及分离,所述第二开口部包括卡止孔,所述卡止孔的一端向外弯曲,使得能够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卡钩结合。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具有与各种钓线的最大张力相同的张力的冲击引导部连接到钓线,有效地吸收捕获鱼时发生的冲击,以防止钓线和冲击引导部切断的问题,从而节省因钓线切断而重新结合冲击引线和钓线消耗的作业时间。

此外,当将钓具放入水中以捕获鱼时,冲击引导部通过张力变形,以吸收当钓具被投向时发生的冲击,从而防止钓线被切断。

此外,可旋转地连接到冲击引导部的回转部可以防止捕获鱼时的钓线的缠绞,并且防止钓线的缠绞引起的钓线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连接到钓线的状态的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冲击引线回转器的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回转部的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的视图。

图5是示出图4中的回转部的视图。

图6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限于描述的实施例。

为了清楚地解释本发明,省略了与描述无关的部分,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为了便于说明,任意地示出了附图中所示的各个部件的尺寸和厚度,因此,本发明不必限于附图中所示,并且厚度被放大以清楚地示出各个部件和区域。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组件的名称被分类为第一,第二等,以便以相同的关系将组件彼此区分开,并且不必限于以下描述中的顺序。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被称为“包括”时,这意味着也可以包括其他元件,而不是排除其他元件,除非另外特别说明。

应理解为本文所用的术语“单元”,“装置”,“部”,“构件”等是指包括至少一个功能或动作的结构单位。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连接到钓线的状态的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冲击引线回转器的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100的一端连接到钓竿10的钓线20,另一端连接到钓坠(未图示),钓鱼钩(未图示)和人造鱼饵30的任一个结合以防止在捕获鱼及投向过程中钓线20的缠绞和钓线20的断开。

所述冲击引线回转器100包括冲击引导部110、回转部120以及夹子部130。

所述冲击引线回转部110包括第一结合部111、第二结合部112以及弹性体113,使得所述冲击引导部的一端与钓竿10的钓线20结合。

所述第一结合部111在一端形成为环形状以便与钓线20结合。

此时,所述钓线20打成结后结合以防从第一结合部111分离。

另一方面,橡胶涂层111a形成在所述第一结合部111的外周表面上,以最小化在钓线20和第一结合部111中产生的摩擦力,并最小化钓线20被摩擦力受损。

所述第二结合部112的另一端形成为环形状以便与回转部120的一端结合。

所述弹性体113形成在第一结合部111、第二结合部112之间,并多个线圈卷绕构成线圈弹簧,并具有张力。

此时,所述弹性体113根据卷绕的线圈的次数与线圈的厚度调整弹性体113的张力。

所述弹性体113根据线圈的次数与厚度调整张力,使得根据鱼种的尺寸适用于需要多种张力的多种尺寸的钓竿10。

所述弹性体113适用于多种钓竿10,使得具有与多种钓竿的最大张力相同的张力。

所述回转部120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冲击引导部110的第二结合部112,以防止钓线20和冲击引导部110的缠绞,并包括第一环部121、第二环部122以及主体部123。

所述第一环部121结合到第二结合部111,由一侧具有开口部121b的第一结合边缘121a构成。

所述第一环部121具有一对第一插入销121c,第一插入销121c从开口部121b向下延伸并插入主体部123的上部。

此时,所述主体部123具有中空内部,并且在上部和下部包括第一插入孔123a及第二插入孔123b,使得第一环部121及第二环部122插入并结合。

另外,所述一对第一插销121c包括第一防脱销121d,第一防脱销的一端向内延伸并连接到第一插入孔123a的外边缘,以防止第一环部121从主体部123的内部脱离。

所述第二环部122包括第二结合边缘122a及一对第二插入销122c,第二结合边缘连接到夹子部130的一端并且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122b,一对第二插入销122c从开口部122b向上延伸并插入到第二插入孔123a。

另外,所述一对第二插销122c包括第二防脱销122d,第二防脱销122d一端向内延伸并连接到第二插入孔123b的外边缘,以防止第二环部122从主体部123内部脱离。

即,所述第一环部121及第二环部122可旋转地插入并连接到主体部123的上部和下部,并在主体部123处旋转,因此,防止捕获鱼时钓线20被缠绞,防止钓线20受损。

另外,所述夹子部130的一端连接到回转器120的第二环部122,另一端连接有钓坠(未图示)、钓鱼钩(未图示)及人造鱼饵30中的任何一个,并且包括第一开口部131、第一延伸部132、第二开口部133、第二延伸部134及弹性部135。

在所述第一开口部131及第二开口部133的一侧上的两端相互结合及可分离地构成,使得供第二环部122进出。

另外,所述第一开口部131包括卡钩131a,卡钩131a以多级向内弯曲,使得第二开口部133与第一开口部131结合及分离。

所述第二开口部133包括卡止孔133a,卡止孔133a的一端向外弯曲并且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口部131的卡钩131a。

另外,所述第一延伸部132从第一开口部131的一端延伸,第一延伸部由于在第一开口部的一端处的垂直宽度减小而竖立。

所述第二延伸部134从第二开口部133的一端延伸,第二延伸部由于在第二开口部的一端处的垂直宽度减小而竖立。

另外,所述弹性部135为,第一延伸部132及第二延伸部134的另一端彼此连接,并且第二环部122安装在弹性部135上,弹性部的外侧形成为圆形提供弹性,使得从所述第一开口部131结合及分离。

即,所述弹性部135可以提供弹性应力,使得第二延伸部134变形,并且与第一开口部131结合及分离。

同时,第一开口部131及第二开口部133通过所述夹子部130的卡钩131a和卡止孔133a被结合的状态下,钓鱼坠

钓坠(未图示)、钓钩(未图示)、人造鱼饵30中的任何一个可以连接到第一开口部131及第二开口部133的内部。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的视图,图5是示出图4中的回转部的视图。

参考图4和图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200包括冲击引导部220、回转部210以及夹子部230。

所述冲击引线回转部110包括第一结合部111、第二结合部112以及弹性体113,使得所述冲击引导部的一端与钓竿10的钓线20结合。

所述第一结合部111在一端形成为环形状以便与钓线20结合。

此时,所述钓线20打成结后结合以防从第一结合部111分离。

另一方面,橡胶涂层111a形成在所述第一结合部111的外周表面上,以最小化在钓线20和第一结合部111中产生的摩擦力,并最小化被钓线20的摩擦力受损。

所述回转部210的一端可旋转地结合到钓竿10的钓线20,用于防止钓线20的缠绞,回转部210的一端结合到钓线20,另一端形成第一环部211及第二换部212,使得与冲击引导部220的一端结合,在第一环部211及第二环部212之间形成主体部213,使得主体部第一环部211及第二环部212的上部与下部可旋转地插入结合。

即,第一环部211及第二环部212可旋转地插入并连接到主体部213的上部和下部,并在主体部213处旋转,因此,防止捕获鱼时钓线20被缠绞,防止钓线20受损。

此时,所述主体部213具有中空内部,并且在上部和下部包括第一环部211及第二环部212,使得第一插入孔213a及第二插入孔213b插入并结合。

所述第一环部211连接到钓线20,并包括具有开口部211b的第一结合边缘211a、一对第一插入销211c及第一防脱销211d,第一插入销211c和第一防脱销211d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插入销121c、第一防脱销121d相同,因此,将省略详细描述。

此时,所述钓线20打成结后结合以防从第一结合边缘211a分离。

另一方面,橡胶涂层211a形成在所述第一结合边缘211a的外周表面上,以最小化在钓线20和第一结合边缘211a中产生的摩擦力,并最小化钓线20被摩擦力受损。

此外,宇冲击引导部220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第二环部212包括第二结合边缘212a,第二结合边缘212a在其一侧具有开口部211b,并且包括一对第二插入销212c、第二防脱销212d,第二插入销212c、第二防脱销212d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插入销122c、第二防脱销122d相同,因此,将省略详细描述。

所述冲击引导部220由具有张力的弹性体223组成,并且其一端连接到回转部210的第二环部212,另一端连接到夹子部230的一端。

即,所述冲击引导部220连接到回转部210,并且当捕获鱼时通过具有张力的弹性体223的变形吸收冲击,从而防止钓线20被冲击切断。

所述冲击引导部220包括第一结合部221、第二结合部222以及弹性体223,第一结合部221、第二结合部222以及弹性体223是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冲击回转部110的第一结合部111、第二结合部112以及弹性体113相同,因此,将省略详细描述。

另外,所述夹子部230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冲击引导部220的第二结合部222,在另一端结合有钓坠(未图示)、钓钩(未图示)、人造鱼饵30中的任一个,具有卡钩231a和卡止孔233a的第一开口部231及第二开口部233、第一延伸部232及第二延伸部234、弹性部235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具有结合钩131a和卡止孔133a的第一开口部131及第二开口部133、第一延伸部132及第二延伸部134、弹性部135相同,因此,将省略详细描述。

图6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

参照图6,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100的使用状态。

首先,钓竿10的钓线20连接到所述冲击引导部110的第一结合部111。

此时,所述钓线20打成结后结合以防从第一结合部111分离。

此时,所述钓线20打成结后结合以防从第一结合部111分离。

另一方面,橡胶涂层111a形成在所述第一结合部111的外周表面上,以最小化在钓线20和第一结合部111中产生的摩擦力,并最小化钓线20被摩擦力受损。

将回转部120的第一环部121结合到所述冲击引导部110的第二结合部112,将钓坠(未图示)、钓钩(未图示)、人造鱼饵30中的任一个结合到回转部120的第二环部122,从而完成钓鱼准备。

当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引线回转器100依次地与钓线20连接时,连接到回转部120的第一环部121及第二环部122旋转,因此,钓线20在钓竿10上旋转,从而防止钓线20缠绞。

另外,当鱼钩在所述钓钩(未图示)及人造诱饵30上并被抓获时,冲击引导部110的弹性体113通过张力被弹性变形,以吸收鱼被捕获时发生的冲击,从而可以防止钓线20被切断。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引线回转器100、200为,具有张力的冲击引导部110、220连接到钓线20,以在捕获鱼时,有效地吸收冲击,从而防止钓线20与冲击引导部110、220被切断。

即,由于所述冲击引导部110、220没有从钓线20上切断,因此冲击引导部110、220不需要重新连接到钓线20,从而,向用户提供方便性。

此外,当渔具被投向到水中时,冲击引导部110、220通过张力变形以吸收投向时发生的冲击,从而防止钓线20被切断。

此外,所述冲击引导部110、220通过可旋转地结合的回转部120、210防止捕获鱼时钓线20被缠绞,并且防止钓线20的缠绞引起的钓线20的破损。

图中

10:钓竿20:钓线

30:人工诱饵100:冲击引线回转器

110:冲击引导部111:第一结合部

111a:橡胶涂层112:第二结合部

113:弹性体120:回转部

121:第一环部121a:第一结合边缘

121b:开口部121c:第一插入销

121d:第一防脱销122:第二环部

122a:第二连接边缘122b:打开

122c:第二插入销122d:第二防脱销

123:主体部123a:第一插入孔

123b:第二插入孔130:夹子部

131:第一开口部131a:卡钩

132:第一延伸部133:第二开口部

133a:卡止孔134:第二延伸部

135:弹性部200:冲击引线回转器

210:回转部211:第一环部

211a:第一结合边缘211b:开口部

211c:第一插入销211d:第一防脱销

211e:橡胶涂层212:第二环部

212a:第二结合边缘212b:开口部

212c:第二插入销212d:第二防脱销

213:主体部213a:第一插入孔

213b:第二插入孔220:冲击引导部

221:第一结合部222:第二结合部

223:弹性体230:夹子部

231:第一开口部231a:卡钩

232:第一延伸部233:第二开口部

233a:卡止孔234:第二延伸部

235:弹性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