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引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0159发布日期:2019-11-27 20:06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虫引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过发光来引诱虫的虫引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异物混入食品中成为大问题。异物混入对于食品制造商来说成为大问题,因此特别是在防止虫混入的对策上投入力量的工厂较多。具体而言,卫生管理人员在工厂或饭店中设置捕虫器,定期地确认现场,由此实施掌握、管理虫的种类、虫的数量、虫的侵入路径等的监视。作为捕虫器,已知有利用化学灯引诱虫、用风扇或粘着性的捕虫片捕捉虫的捕虫器。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led放射器,其也可进行供于照射紫外线的捕虫器的用途的全方位照射。如图5所示,该放射器20以罩部件21、固定件22以及多个led23为主体而构成。罩部件21具有圆筒形状,沿放射器2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该罩部件21的内部收纳有配置有多个led23、布线等的固定件22。固定件22通过铝的挤压成型而一体形成,沿放射器20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在罩部件2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盖体24,并且在其外侧固定有多个翅片25。放射器20以其长度方向沿着供其设置的壁面的方式安装。从led23射出的窄角度的光(紫外线),以最适合作为捕虫器的用途的方式,被罩部件21扩散而成为大范围的光并照射到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58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以监视目的设置于工厂等的以往的捕虫器大多为大型的捕虫器,因此,如从顶棚的悬挂或墙壁安装这样,在设置场所伴随着限制。另外,伴随着用于将捕虫器设置在现场的工程,其移设工程也不容易。因此,难以轻松地设置在想要设置捕虫器的场所。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薄型且不选择设置场所而有效地引诱虫的新型的虫引诱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筒状部和面状光源或多个点状光源的虫引诱装置。筒状部的一端与现场的设置面对置。光源配置在筒状部的外表面,从该外表面向周围发出引诱虫的光。

在此,在本发明中,还可以设置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第一面板部沿着现场的设置面,并且与筒状部的一端对置。第二面板部与第一面板部对置,并且与筒状部的另一端对置。筒状部和光源作为配置在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的发光单元而一体化。

在本发明中,上述发光单元也可以具有卷绕于筒状部的周围且配置有光源的柔性基板。另外,上述发光单元也可以具有收纳筒状部和光源的透光性的壳体部件。并且,上述发光单元也可以具有散热器,该散热器设置于筒状部的内表面,对光源发出的热进行散热。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设置开口部和粘着性的捕虫片。开口部在第二面板部设置于比与筒状部的端部对置的部位靠外侧的位置,并贯穿第二面板部的表面和背面。捕虫片可更换地安装于第一面板部,经由开口部向外部露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以一端与现场的设置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圆筒部,并在该圆筒部的外周配置面状光源或多个点状光源,能够实现虫引诱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另外,从光源发出的光沿着设置面投射,使设置面间接发光。由此,包含设置面的间接发光而能够确保较大的发光面积,因此能够提高虫的引诱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虫引诱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虫引诱装置的展开立体图。

图3是发光单元的展开立体图。

图4是前面板的俯视图。

图5是以往的led放射器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虫引诱装置的外观立体图。该虫引诱装置1利用自身发出的光引诱虫。虫引诱装置1是具有明信片大小的尺寸的小型且轻量的装置,以沿着应实施用于掌握、管理虫的种类、虫的数量、虫的侵入路径等的监视的现场(工厂、饭店等)的“设置面”的方式适当设置。在此,作为“设置面”,设想现场的壁面、桌子、作业台、烹调台等的侧面,但由于是小型所以不选择场所,能够灵活地设置。另外,在监视结束后,能够容易地移设到其他场所。作为虫引诱装置1的设置方法,可以使用双面胶带等粘贴在设置面上,也可以放置在比设置面更向前方突出的支撑件上。另外,也可以将搭载有虫引诱装置1的支架配置在设置面的附近。无论哪种设置方法,均要注意为了使设置面间接发光而将后述的后面板2以沿设置面的方式设置这一点(但是,与是否同设置面接触无关)。

另外,该虫引诱装置1不仅可用于工厂、饭店,也可用于家庭,其用途也不限于监控,也可固定地设置而用作捕虫用途。虫引诱装置1以彼此对置配置的一对面板2、3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发光单元4为主体而构成。发光单元4成为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且其两端被面板2、3夹住的构造。

图2是虫引诱装置1的展开立体图。如上所述,虫引诱装置1所具备的板状的后面板2以沿着现场的设置面的方式设置。在该后面板2的四角设置有朝向前方突出的螺钉安装部2a,在各个螺钉安装部2a设置有用于螺合螺钉5a的螺纹孔。虫引诱装置1的进深由螺钉安装部2a的突出高度规定。另外,在后面板2的表面,在左右下的三处设置有爪状的片保持部2b。在该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下侧的片材保持部2b位于上侧,但在实际的设置时,以其位于下侧的方式,在上下颠倒的状态下使用。通过将捕虫片6嵌入到这些片保持部2b中,捕虫片6以能够更换的状态安装在后面板2的表面上。捕虫片6具有粘着性,捕捉与粘着面接触的虫。另外,作为捕虫片6,优选使用带有引诱虫的颜色(例如黄色)的捕虫片。另外,在像另行设置捕虫装置的情况那样不需要在虫引诱装置1自身设置捕虫功能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片保持部2b、捕虫片6。

前面板3隔开相当于螺钉安装部2a的突出高度的间隔而与后面板2对置地配置。在该前面板3的中央部分设置有两个螺纹孔3a,并且在其四角分别设置有与螺钉安装部2a的位置对应的螺纹孔3b。另外,在前面板3上,以贯穿其表面和背面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部3c和多个第二开口部3d。第一开口部3c设置在前面板3的大致中央,呈圆状开口。另外,第二开口部3d设置为远离中央的第一开口部3c,在前面板3的对角线上的4个部位开口。

发光单元4配置在后面板2与前面板3之间。该发光单元4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向周围发出引诱虫的光。作为这样的光,例如可以使用峰值波长为360nm~370nm左右的紫外线。

在组装虫引诱装置1时,首先,使用插入到螺纹孔3a中的螺钉5b将发光单元4固定在前面板3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插入于螺纹孔3b的螺钉5a与螺钉安装部2a螺合,将固定有发光单元4的前面板3固定于后面板2。虫引诱装置1的分解通过经过与组装步骤相反的步骤来进行。在更换劣化了的发光单元4的情况下,或者更换为具有其他光学特性的发光单元4的情况下,经过以上那样的分解步骤和组装步骤,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作业。

图3是发光单元4的展开立体图。该发光单元4具备两端与后面板2及前面板3对置的筒状部7a,从该筒状部7a的外表面向周围发出引诱虫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4以基座部件7、柔性基板8、多个led9、壳体部件10为主体而构成。基座部件7具有圆板部7b和从该圆板部7b朝向上方呈圆筒状突出的筒状部7a。筒状部7b的外表面平坦地形成,在其内表面,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对作为光源的led9发出的热进行散热的凹凸状的散热器7c。在此,为了提高散热器7c的散热性,基座部件7优选由铝等散热性高的金属形成。

柔性基板8卷绕于筒状部7a的周围(外表面)。该柔性基板8具有能够追随安装面的形状的挠性。因此,筒状部7a的形状不必一定是圆筒状,即使是多边形状,也能够没有问题地卷绕柔性基板8。另外,在柔性基板8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且遍及整周地配置有作为点光源的多个led9。由此,从筒状部7a的外表面向周围发出引诱虫的光。另外,作为光源,也可以代替使用多个led9那样的点光源,而使用电致发光(el)那样的面光源,从筒状部7a的外表面以面状发光。并且,在柔性基板8上安装有电源线11,经由该电源线11从外部供给用于使led9发光的电力。但是,也可以不通过来自外部的电源供给,而是通过在虫引诱装置1自身内置电池来进行电源供给。

壳体部件10由透明塑料等具有透光性(包括半透光性)的材料形成,遍及整体地覆盖收纳于内部的柔性基板8。通过用壳体部件10覆盖柔性基板8,能够防止用户(更换者等)的手与led9直接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led9的劣化、特性的变动。另外,也可以使壳体部件10具有使光扩散的性能,使led9发出的光扩散。

在组装发光单元4时,首先,在基座部件7所具备的筒状部7a的外周安装呈环状卷绕的柔性基板8,接着,在基座部件7上覆盖壳体部件10之后,利用螺钉5c进行螺纹固定。由此,能够得到从筒状部7a的外表面朝向周围发出引诱虫的光的发光单元4。

图4是前面板3的俯视图。在该图中,虚线所示的圆表示筒状部7a的端部(或者卷绕成圆状的柔性基板8的侧缘部)。在组装完成虫引诱装置1的状态下,设置在前面板3的大致中央的第一开口部3c面向筒状部7所具备的中空空间内。由此,在散热器7c产生的热从第一开口部3c向外部散热,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散热器7c。此外,出于同样的理由,在壳体部件10也设置有开口部。

另外,第二开口部3d在前面板3上设置为比与筒状部7a的端部对置的部位靠外侧、即在对角线方向上分离。由此,安装在后面板2上的捕虫片6经由第二开口部3d向外部露出。由此,能利用捕虫片6有效地捕捉从后面板2的上方经过第二开口部3d侵入的虫。而且,通过避开筒状部7a的端部附近(特别是外侧)地设置第二开口部3d,能够有效地防止从led9发出的光从前面板3的上方被直接目视观察到。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以一端与现场的设置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圆筒部7a,并在该圆筒部7a的外周配置多个led9,能够实现虫引诱装置1的小型化、薄型化。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led9发出的光沿着设置面投射,使设置面间接发光。由此,包含设置面的间接发光而能够确保较大的发光面积,因此能够提高虫的引诱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筒状部7a、led9等作为发光单元4而一体化,并将该发光单元4配置在后面板2和前面板3之间,能够有效地保护发光单元4免受冲击等。另外,通过使用柔性基板8,能够在结构上简单且廉价地得到发光单元4。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配置有led9的柔性基板8收纳于壳体部件10的内部,在进行虫引诱装置1的分解或组装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用户(更换者等)的手与led9直接接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发光单元4所具备的筒状部7a的内表面设置散热器7c,能够有效地对被散热器7c吸收的led9的热进行散热。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面板3中,在比与筒状部7a的端部对置的部位靠外侧的位置设置第二开口部7d,经由该开口部7d使捕虫片6向外部露出,由此能够高效地捕捉从前面板3的上方侵入的虫。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独立的部件形成第一面板部(后面板2)和第二面板部(前面板3)并利用螺钉5a将它们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将第一面板部及第二面板部的缘部彼此经由板固定地连结而构成为一体的部件。另外,也可以将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的缘部彼此通过铰链连结,构成为开闭自如。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内置有粘着性的捕虫片6的虫引诱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作为虫引诱装置1,也可以没有捕捉虫的功能。进而,作为捕捉虫的机构,也可以使用通过气流吸引虫的风扇等。

附图标记说明

1虫引诱装置

2后面板

2a螺钉安装部

2b片保持部

3前面板

3a、3b螺纹孔

3c第一开口部

3d第二开口部

4发光单元

5a~5c螺钉

6捕虫片

7基座部件

7a筒状部

7b圆板部

7c散热器

8柔性基板

9led

10壳体部件

11电源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