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31184发布日期:2018-09-04 20:53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害虫如昆虫、蜱螨亚纲(螨和蜱)、蚜虫和线虫都是常见的农业害虫,每年因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为了防治虫害,人们研发了各种各样的杀虫剂。现有的杀虫剂主要有化学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和真菌杀虫剂。

其中,化学杀虫剂用来控制害虫,在短时间内灭杀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过度使用化学杀虫剂在土壤、水和空气中留下残留物,并且还对非目标有机体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利影响。此外,害虫容易对化学杀虫剂产生抗性,限制其效力和应用。人们对于化学杀虫剂的潜在健康危害的关注以及化学杀虫剂成本的增加也促使着开发环境友好的害虫治理策略。

植物源杀虫剂具有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等化学农药所不能媲美的优点,对于解决化学农药所带来的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已成为当前创新型农药研制的热点,但是植物源杀虫剂作为新兴的杀虫产品,想要取代化学农药而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植物源杀虫剂杀虫的针对性强,不具有广谱性,这是植物源杀虫剂的优点,但同时也限制它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它可以杀死某种特定的病虫害,保护害虫的天敌,同时也就限制了它只能应用在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作物上,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而且植物源杀虫剂还具有防效短、不持久的缺点;而真菌杀虫剂具有寄主范围广、对环境安全、防治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使其在研究和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很多真菌都针对一种害虫的防治,不具有广谱性。

目前,随着人们对杀虫剂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一作用的杀虫剂已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开发多功能的复合杀虫剂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地,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它包括80%~90%活性组分和10%~20%助剂,所述活性组分包括鱼藤酮粉和寄生曲霉孢子粉,所述鱼藤酮粉和所述寄生曲霉孢子粉的质量比为1:(15~20),且所述寄生曲霉孢子粉的孢子数大于8×108个/g。

鱼藤酮杀虫机理:影响昆虫的呼吸作用,使害虫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atp水平最终使害虫得不到能量供应,然后行动迟滞、麻痹而缓慢死亡。

寄生曲霉杀虫机理:从孢子萌发开始侵染到菌体重新在虫体上产生孢子的过程分为10个阶段,即经过孢子附着于寄主表皮、孢子萌发、穿透表皮、菌丝在血腔内生长、毒素产生、寄主死亡、菌丝侵入寄主的所有器官、菌丝穿出表皮、产生孢子、侵染单位的扩散(即流行性)。

所述寄生曲霉孢子粉制备步骤包括:将寄生曲霉菌种转接到pda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摇床上在28℃环境下培养24h,制成菌丝液体种子,将菌丝液体种子按照5%的接种量接种到由质量比为1:1:1的玉米面、麸皮和豆粕组成的固体培养基中,保持空气湿度50%,在温度为28℃条件下培养5天,待固体培养基表面布满孢子后将该固体培养基进行风干,风干后置于粉碎筛中,分离寄生曲霉孢子,经过pda固体培养基进行活菌计数,确定孢子粉的含量,经过硅藻土稀释制成含量大于8×108个/g的孢子粉备用。

所述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rwsf001-02是将处理感染的蚜虫放入到pda培养基的固体平板中并在温度为28℃培养48h,然后挑取单菌落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几株菌株进行室内防治蚜虫效果试验,反复筛选得到的具有高杀虫性的寄生曲霉,并且已申请发明专利(cn201610919233.0)。

基于上述,所述鱼藤酮粉的制备步骤包括:将鱼藤酮根部粉碎,过120目筛,得到所述鱼藤酮粉。

基于上述,按质量份数计,所述助剂包括2~4份孢子萌发促进剂、5~6份分散剂、2~3份抗紫外线保护剂、1~2份稳定剂和2~3份润湿剂。

基于上述,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孢子萌发促进剂包括0.1%~0.2%蛋白胨、0.03%~0.07%酵母粉、0.05%~0.15%葡萄糖、0.05%~0.15%硫酸铵、0.05%~0.15%磷酸氢二钾、92%~97%硅藻土。

基于上述,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乳油或微乳剂剂型。

基于上述,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可湿性粉剂包括80%~90%活性组分、2%~4%份孢子萌发促进剂、5%~6%份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2%~3%份荧光素钠抗紫外线保护剂、1%~2%份草酸稳定剂和2%~3%份聚乙二醇润湿剂。

一种上述的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将所述活性组分和所述助剂均匀混合的步骤。

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它包括80%~90%活性组分和10%~20%助剂,所述活性组分包括鱼藤酮和寄生曲霉菌,所述鱼藤酮和所述寄生曲霉菌的质量比为1:(15~20),且所述寄生曲霉菌为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rwsf001-02,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号为gdmccno:6008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具体的说,本发明提供的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以鱼藤酮和寄生曲霉孢子粉为活性组分,在使用过程中,鱼藤酮先麻痹害虫,麻痹后的害虫更有利于寄生曲霉孢子粉在孢子萌发促进剂的作用下寄生,从而杀灭害虫并扩散,同时还克服了鱼藤酮粉单剂对害虫防效短、不持久的缺点,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采用鱼藤酮和寄生曲霉菌相结合形成“先麻痹、后寄生、再杀灭、后流行”的杀虫作用机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不仅可以使得该复合杀虫剂具有广谱性,可以广泛用于灭杀螨虫、红蜘蛛、蚧壳虫和蚜虫等害虫,还有效控制害虫种群的繁殖,提高了杀虫效果和杀虫效率;同时,鱼藤酮粉为植物源杀虫剂,寄生曲霉菌为真菌杀虫剂,两者结合还可以有效避免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本发明提的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为绿色杀虫剂。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易操作,适于工业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该复合杀虫剂为可湿性粉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它包括5.5%木质素磺酸钙、2.5%荧光素钠、1.5%草酸、2.5%聚乙二醇、3%孢子萌发促进剂、5%鱼藤酮粉和80%孢子粉(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rwsf001-02);其中,所述孢子萌发促进剂包括0.15%蛋白胨、0.05%酵母粉、0.1%葡萄糖、0.1%硫酸铵、0.1%磷酸氢二钾、95%硅藻土。

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寄生曲霉孢子粉制备:将寄生曲霉菌种转接到pda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摇床上在28℃环境下培养24h,制成菌丝液体种子,将菌丝液体种子按照5%的接种量接种到由质量比为1:1:1的玉米面、麸皮和豆粕组成的固体培养基中,保持空气湿度50%,在温度为28℃条件下培养5天,待固体培养基表面布满孢子后将该固体培养基进行风干,风干后置于粉碎筛中,分离寄生曲霉孢子,经过pda固体培养基进行活菌计数,确定孢子粉的含量,经过硅藻土稀释制成含量大于8×108个/g的孢子粉备用。

2)孢子萌发促进剂制备:

按照质量分数0.15%蛋白胨、0.05%酵母粉、0.1%葡萄糖、0.1%硫酸铵、0.1%磷酸氢二钾、95%硅藻土进行复配,制成孢子萌发促进剂备用。

3)鱼藤酮粉剂制备:

将鱼藤酮根部粉碎,过120目筛,制成鱼藤酮粉剂备用;

4)可湿性粉剂制备:

将木质素磺酸钙、荧光素钠、草酸、聚乙二醇、孢子萌发促进剂、鱼藤酮粉和孢子粉混合均匀,得到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可湿性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它包括5%木质素磺酸钙、2%荧光素钠、1%草酸、2%聚乙二醇、2%孢子萌发促进剂、5%鱼藤酮粉和83%孢子粉(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rwsf001-02);其中,所述孢子萌发促进剂包括0.1%蛋白胨、0.03%酵母粉、0.05%葡萄糖、0.05%硫酸铵、0.15%磷酸氢二钾、96.4%硅藻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它包括6%木质素磺酸钙、3%荧光素钠、2%草酸、3%聚乙二醇、4%孢子萌发促进剂、5%鱼藤酮粉和77%孢子粉(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rwsf001-02);其中,所述孢子萌发促进剂0.2%蛋白胨、0.07%酵母粉、0.15%葡萄糖、0.15%硫酸铵、0.15%磷酸氢二钾、97%硅藻土。

性能验证

先制备以下对比杀虫剂:a类杀虫剂,该杀虫剂为鱼藤酮粉单剂;b类杀虫剂,该杀虫剂与实施例1中所述复合杀虫剂的区别在于,该杀虫剂中不含鱼藤酮粉。为了验证本发明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的效果,利用a类杀虫剂、b类杀虫剂和实施例1中可湿性粉剂进行对比试验。

试验一:本试验田设在郑州市中牟县德谷园蔬菜大棚内,供试作物品种是圣女果红蜘蛛。试验处理如下:处理一:1.5g的a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二:30g的b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三:30g的所述可湿性粉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并进行清水空白对照。每个试验处理小区面积15m2、重复3次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喷液量为20kg/667m2,于傍晚前喷雾并保证棚内相对湿度≥85%。为了防止处理间相互干扰,施药时用塑料膜遮隔相邻小区。处理前在小区内5点取样,每个点选2株植株,并在选定植株上标定3片红蜘蛛寄生量不少于50头的叶片,调查虫口基数,于处理后3d、5d、7d统计红蜘蛛的死亡情况,计算防治效果,结果如表1所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各天残留虫数)/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表1不同有效成分对圣女果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喷雾处理3d后,处理一与处理二及处理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喷雾处理5d、7d后,处理二与处理三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处理三的组合明显优于处理一与处理二,与处理一相比在喷雾第5d天后防效85%以上,控制住了红蜘蛛的再繁殖,较处理二来说,控制时间缩短两天,通过将鱼藤酮与寄生曲霉组合,有效缩短红蜘蛛的控制时间,提高防治效率。有效的解决了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粉防效短、不持久的缺点。因此,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对红蜘蛛的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试验二:本试验田设在北京市比奥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内,供试作物品种是青椒茶黄螨,试验处理如下:处理一:1.5g的a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二:30g的b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三:30g的所述可湿性粉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混匀备用,并进行清水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5m2,重复3次,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喷液量20kg/667m2,于傍晚前喷雾,保证棚内相对湿度≥85%,为了防止处理间相互干扰,施药时用塑料膜遮隔相邻小区。处理前在小区内3点取样,每个点选2株植株,并在选定植株上标定3片茶黄螨寄生量不少于30头的叶片,调查虫口基数,于喷雾处理后3d、5d、7d统计茶黄螨的死亡情况,计算防治效果,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有效成分对青椒茶黄螨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喷雾处理3d后,处理一与处理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处理二与处理三间差异不显著,喷雾处理5d、7d后,处理二与处理三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处理三的组合明显优于处理一与处理二,与处理一相比在喷雾5d后防效达到了80%以上,基本控制住了茶黄螨的再繁殖,较处理二来说,控制时间缩短两天,通过将鱼藤酮与寄生曲霉组合,有效缩短茶黄螨的控制时间,提高了防治效率。因此,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对茶黄螨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试验三:本试验田设在北京市比奥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棚内,供试作物品种是桃树蚧壳虫,试验处理如下:处理一:1.5g的a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二:30g的b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三:30g的所述可湿性粉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并进行清水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5m2,重复3次,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喷液量20kg/667m2,于傍晚前喷雾,保证棚内相对湿度≥85%,为了防止处理间相互干扰,施药时用塑料膜遮隔相邻小区。处理前在小区内3点取样,每个点选2株植株,并在选定植株上标定3片蚧壳虫寄生量不少于30头的调查区域,调查虫口基数,于喷雾处理后3d、5d、7d统计蚧壳虫的死亡情况,计算防治效果,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不同有效成分对桃树蚧壳虫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喷雾处理3d后,处理一与处理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处理二与处理三间差异不显著,喷雾处理5d、7d后,处理二与处理三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处理三的组合明显优于处理一与处理二,与处理一相比在喷雾第七天后防效达到了50%以上,减轻了蚧壳虫对桃树的危害,通过将鱼藤酮与寄生曲霉组合,缩短蚧壳虫的控制时间,提高防治效率。因此,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对蚧壳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试验四:本试验田设在郑州市中牟县德谷园蔬菜大棚内,供试作物品种是小西葫芦蚜虫。试验处理如下:处理一:1.5g的a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二:30g的b类杀虫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处理三:30g的所述可湿性粉剂溶于20kg清水中,混匀备用,并进行清水空白对照。每个试验处理小区面积15m2、重复3次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喷液量为20kg/667m2,于傍晚前喷雾并保证棚内相对湿度≥85%。为了防止处理间相互干扰,施药时用塑料膜遮蔽相邻小区。处理前在小区内5点取样,每个点选2株植株,并在选定植株上标定3片无翅成蚜寄生量不少于50头的叶片,调查虫口基数,于处理后3d、5d、7d统计蚜虫死亡情况,计算防治效果,结果如表4所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各天残留虫数)/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表4不同有效成分对西葫芦蚜虫的防治效果

由表4可知,喷雾处理3d后,处理一与处理二及处理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喷雾处理5d、7d后,处理二与处理三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处理三的组合明显优于处理一与处理二,与处理一相比在喷雾第三天后防效达到了96%以上,控制住了蚜虫的再繁殖,较处理二来说,控制时间缩短两天,通过将鱼藤酮与寄生曲霉组合,有效缩短蚜虫控制时间以及提高防治效率。有效的解决了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粉防效短、不持久的缺点。因此,所述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治具有专一性强、无污染、持续防治的优点。

综合表1~4,本发明提供的寄生曲霉孢子复合杀虫剂可以有效灭杀蚜虫、螨虫、蚧壳虫和红蜘蛛,具有广谱性,同时还有效克服了单独植物源杀虫剂防效短、不持久的缺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