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盐碱地改良的耐盐植物种植与森林经营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滨海地区中度盐碱地低效防护林补植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的盐碱地防护林体系,维持着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该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对自然灾害防御、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天然降水不足、蒸降比大及黄河断流等因素,致使相当一部分林分形成低效林。低效林的存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森林的功能和整体质量,严重影响了其效能的持久发挥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减缓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进程,制约了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拦路虎”,是实施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主要障碍,也是国家级农高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中的瓶颈要素。因此,为了实现该地区土地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展现有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的改造技术,实现森林体系的健康、稳定、高效和持续,已成为盐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低效林的经营改造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经营技术,是恢复森林功能和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低效林改造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成为国家林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低效林的恢复中,对盐碱地低效林改造来说,补植改造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主要适用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稀疏林分。目前,在黄河三角洲中度以上盐碱地的防护林建设中,虽然也有一些有效的技术,如采取暗管排碱、铺设隔盐层等方法,但这些技术对树木栽植要求高,造林成本也高,程序繁琐,不易操作。因而,生产中多采用台田、条田整地和土壤淋溶洗盐等工程、水利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使中、重度盐碱地的含盐量在造林之初下降到3‰以下的水平,能够保障造林栽植的成活率。但在地下咸水埋深浅、矿化度高、蒸降比大等自然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由于造林地植被覆盖率低、蒸发面积大等原因,土壤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由轻-中度盐碱地又重新成为中-重度盐碱地,引起树木死亡,导致树木保存率降低,林分稀疏,形成低效林分。生产中针对此类型的低效林分,一是采取直接补植的方式,其结果是年年补植,年年失败;二是不进行补植,任由其林分自然生长,最终引起林地次生盐渍化更加严重,整个林分的树木全部死亡。因此,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导致的低效林分的补植问题长期困扰着生产中低效林的改造,成为盐碱地防护林建设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滨海地区中度盐碱地低效防护林补植改造方法,主要应用于因次生盐渍化原因导致的低效林分的补植改造中;应用本技术,可使中度盐碱地低效林的补植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解决了盐碱地低效防护林补植改造中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由于该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少,效果明显,从而可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低效防护林形成稳定的林分结构,达到快速恢复其生态防护功能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滨海地区中度盐碱地低效防护林补植改造方法,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1)耐盐牧草栽植技术
在3月末4月初,将分株繁殖的轻基质无纺布容器牧草苗移于需要补植改造的低效林中栽植。
2)低效林分中树种的补植造林技术
经过一年的耐盐牧草种植后,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到3‰以下,可于第二年的春季,在低效林分中进行耐盐程度在3‰的乔、灌木树种的补植造林。
作为优选,步骤1)中,具体栽植措施:①提前规划好需要栽植牧草的地块:具体栽植地块的确定,一是按照林分中林木的株行距来统计因死亡缺株的地块;二是虽然不缺株,但林木已受到盐害的危害,濒临死亡的林木所在的地块;②平整土地:规划好栽植牧草的地块后,将死亡和濒临死亡的林木清除,进行牧草栽植地块的土地整平;③栽植:为防止牧草蒸发散失水分,保留茎(叶)5~7cm,其余茎(叶)全部剪掉;栽植时,挖深10cm、径10cm的小穴,以能放入无纺布容器牧草苗为宜,栽植密度株行距为30×30cm,栽后踏实;如未降雨,栽植的第二天进行浇灌,3~5cm水深漫灌,水渗透后进行地膜覆盖。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用耐盐牧草为从美国引入,经多年栽培选育的“盐草一号”优良牧草,雄株,系多年生、广盐、广温性c4植物,只能通过根茎营养繁殖,生产上采用人工分株繁育,定植后前5年为旺盛生长期,以后生长衰退,大面积推广不会存在外来生物危害的可能性;能耐20~30‰的土壤含盐量,具有耐盐、抗旱性和耐涝性协调统一的综合优良抗性,对常年遭受春旱、夏涝和盐碱危害的滨海地区是极其优良的盐碱地治理先锋植物和优质的牧草饲料。
作为优选,步骤1)中,无纺布容器牧草苗所用的容器为圆桶状无纺布,规格为直径8cm、高度10cm;容器所用的轻基质是体积比为3:1的草炭土和珍珠岩;每个轻基质无纺布容器的牧草苗系栽植前2个月在智能温室大棚繁育的来自成墩牧草的5-7株分蘖带根苗。
作为优选,步骤1)中,栽植的牧草行应位于林木行间,避免栽植到林木行中的株间;覆盖牧草的地膜为白色普通农用膜。
作为优选,在步骤1)实施规划需要栽植牧草的地块时,在未郁闭的林木行间,依据林分的郁闭情况和林木的行距来确定栽植1~2行牧草。
作为优选,步骤1)中,对栽植的牧草除进行正常的管理之外,于7月初和8月中旬分2次进行刈割,留茬高度掌握在10~15cm,将其茎收集干净运出林外,以减少其盐分滞留在林地中。
作为优选,步骤2)中,具体栽植措施如下:①按照原造林的株行距,在缺株的地方挖深30~40cm、径50cm的小穴,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植被和地面的破坏,以栽植的苗木不出现窝根为宜;②栽植时要“浅栽平埋”,使苗木的原土痕在栽后高出地面不超过5cm,穴上覆土与地面齐平,不要高出地面,以防盐分在苗木根部聚积;③栽植后,树穴浇透水;待水分渗透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树穴,可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散失,抑制土壤返盐。
作为优选,步骤2)中,需要补植的树种,乔木树种可以选用绒毛白蜡、美国红叶白蜡、白榆、盐柳、丝棉木、金叶复叶槭、龙柏、沙枣,灌木树种以柽柳、紫穗槐、沙地柏、木槿、杜梨为主;补植的树种可根据当地的苗源确定,但应至少有1个以上的树种与低效林的树种不同,使补植后的林分形成2个树种以上的混交林。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所用覆盖树穴的塑料薄膜选用黑色的普通农用膜。
该发明方法是依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和生物改良盐碱地的原理,在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低效林分中栽植高耐盐牧草1年后,再进行防护林树种的补植造林,有效解决了栽植树种成活率低、地表返盐严重等问题,起到了压碱抑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作用,极大提高了补植造林的成活率,有利于防护林稳定系统的形成,达到低效林改造的目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盐碱地低效林的补植改造采用的方法,首先在因次生盐渍化原因引起的低效林分中,采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牧草苗进行栽植,利用耐盐牧草能尽快覆盖地面、减少地表蒸发,并且高耐盐牧草自身生长过程中又具有吸收更多的盐分、改良土壤的作用,创造适宜补植树种栽植的有利环境1年后,在补植造林时再采取造林栽植新技术。因而有效地解决了低效林补植改造中树木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使补植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2%以上,为生产中低效林分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本发明的盐碱地低效林的补植改造采用的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少,效果明显,从而可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低效防护林形成稳定的林分结构,达到快速恢复其生态防护功能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滨海地区中度盐碱地低效防护林补植改造方法,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该发明方法是依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和生物改良盐碱地的原理,在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低效林分中栽植高耐盐牧草1年后,再进行防护林树种的补植造林,有效解决了栽植树种成活率低、地表返盐严重等问题,起到了压碱抑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效能,极大提高了补植造林的成活率,有利于防护林稳定系统的形成,达到低效林改造的目的;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1)耐盐牧草栽植技术
在3月末4月初,将分株(蘖)繁殖的轻基质无纺布牧草容器苗移于需要补植改造的低效林中栽植;具体栽植措施:①提前规划好需要栽植牧草的地块;具体栽植地块的确定,一是按照林分中林木的株行距来统计因死亡缺株的地块;二是虽然不缺株,但林木已受到盐害的危害,濒临死亡的林木所在的地块;②平整土地:规划好栽植牧草的地块后,将死亡和濒临死亡的林木清除,进行牧草栽植地块的土地整平;③栽植:为防止牧草蒸发散失水分,保留茎(叶)5~7cm,其余茎(叶)全部剪掉;栽植时,挖深10cm、径10cm的小穴,以能放入无纺布容器苗为宜,栽植密度株行距为30×30cm,栽后踏实;如未降雨,栽植的第二天进行浇灌,3~5cm水深漫灌,水渗透后进行地膜覆盖;
2)低效林分中树种的补植造林技术
经过一年的耐盐牧草种植后,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到3‰以下,可于第二年的春季,在低效林分中进行耐盐程度在3‰的乔、灌木树种的补植造林;具体栽植措施如下:①按照原造林的株行距,在缺株的地方挖深30~40cm、径50cm的小穴,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植被和地面的破坏,以栽植的苗木不出现窝根为宜;②栽植时要“浅栽平埋”,使苗木的原土痕在栽后高出地面不超过5cm,穴上覆土与地面齐平,不要高出地面,以防盐分在苗木根部聚积;③栽植后,树穴浇透水;待水分渗透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树穴,可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散失,抑制土壤返盐。
步骤1)中所用高耐盐牧草为从美国引入,经多年栽培选育的“盐草一号”优良牧草,雄株,系多年生、广盐、广温性c4植物,只能通过根茎营养繁殖,生产上采用人工分株繁育,定植后前5年为旺盛生长期,以后生长衰退,大面积推广不会存在外来生物危害的可能性;能耐20~30‰的土壤含盐量,具有耐盐、抗旱性和耐涝性协调统一的综合优良抗性,对常年遭受春旱、夏涝和盐碱危害的滨海地区是极其优良的盐碱地治理先锋植物和优质的牧草饲料。
步骤1)中无纺布容器牧草苗所用的容器为圆桶状无纺布,规格为直径8cm、高度10cm;容器所用的轻基质是体积比为3:1的草炭土和珍珠岩;每个轻基质无纺布容器的牧草苗系栽植前2个月在智能温室大棚繁育的来自成墩牧草的5-7株分蘖带根苗。
步骤1)中栽植的牧草行应位于林木行间,避免栽植到林木行中的株间。
在步骤1)实施规划需要栽植牧草的地块时,在未郁闭的林木行间,依据林分的郁闭情况和林木的行距来确定栽植1~2行牧草。
步骤1)中覆盖牧草的地膜为白色普通农用膜。
步骤1)中对栽植的牧草除进行正常的管理之外,于7月初和8月中旬分2次进行刈割,留茬高度掌握在10~15cm,将其茎(叶)收集干净运出林外,以减少其盐分滞留在林地中。
步骤2)中需要补植的树种,乔木树种可以选用绒毛白蜡、美国红叶白蜡、白榆、盐柳、丝棉木、金叶复叶槭、龙柏、沙枣等为主,灌木树种以柽柳、紫穗槐、沙地柏、木槿、杜梨为主;补植的树种可根据当地的苗源确定,但应至少有1个以上的树种与低效林的树种不同,使补植后的林分形成2个树种以上的混交林。
步骤2)中所用覆盖树穴的塑料薄膜选用黑色的普通农用膜。
本发明的盐碱地低效林的补植改造采用的是方法,首先在因次生盐渍化原因引起的低效林分中,采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牧草苗进行栽植,利用耐盐牧草能尽快覆盖地面、减少地表蒸发,并且高耐盐牧草自身生长过程中又具有吸收更多的盐分、改良土壤的作用,创造适宜补植树种栽植的有利环境1年后,在补植造林时再采取造林栽植新技术;因而有效地解决了低效林补植改造中树木成活率低的难题,使补植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了92%以上,为生产中低效林分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附表为在东营市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的3种因次生盐渍化原因引起的低效林分的补植改造中,应用本发明技术与常规技术的补植造林成活率及土壤状况调查。
附表1应用本发明技术与常规技术的3种类型林分的造林成活率及土壤状况比较
注:本试验中每个低效林分类型的土壤状况指标为3个点0~40cm土层的平均数值。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进行3种不同林分的改造中,用本发明技术栽植的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皆在92%以上,平均在95.2%,而采用常规技术栽植的成活率都很低,在49%以下,平均只有46.4%;从补植改造时的土壤状况看,应用本发明技术的土壤已由中度盐碱成为轻度盐碱,土壤有机质也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应用本发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低效林分改造中的补植成活率,而且对低效林地的压碱抑盐、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显著,生产中可大规模地进行推广应用。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