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34915发布日期:2018-11-07 07:4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苗种放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fao统计显示,在1984年至1997年间,共有80个国家针对184个物种进行过增殖放流尝试,但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增殖放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增殖放流,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每年十几个品种,几百亿尾(头、粒)的规模。现行的水产苗种增殖放流通常是将充氧打包好的苗种和海水密封袋,用车辆、船只运输到达到指定的放流海域计数后,解开密封口袋,将苗种和海水一并直接倒入大海中(个别时候有简易滑道),从而实现增加海域渔业资源数量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如下问题:苗种由实现充满氧气,装有充足海水的密封带中,没有经过任何的缓冲过程,突然倒入野外自然海水中,苗种在高速的状态下跌落水中,并且野外的自然海水与密封袋海水中的温度、盐度及ph值的变化较大,极易引起苗种剧烈的应激反应,增加突然死亡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放流苗种对水体中氧容量变化适应效果,可消除聚集在水面的泡沫,并分批量对苗种放流,减轻苗种对环境的应激反应,降低苗种死亡率的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侧上方倾斜连接有进苗管,侧下方倾斜连接有出苗管,出苗管下方设有与箱体外壁连接的导向板,出苗管上贯穿连接有分苗器且连接处设有阀门,分苗器包括圆筒形的壳体,壳体内腔由若干可绕壳体轴心旋转的分隔板分隔,在苗种放流过程中,先将苗种通过进苗管放于箱体内对苗种暂养,为提高苗种的适应率事先在箱体内放置一半的放流区域的水体使苗种对放流区域进行初步适应,例如适应水中氧容量的变化,减轻苗种放流后的应激反应,降低苗种死亡率,在苗种从出苗管放出时设置导向板对苗种导向,使苗种顺利放入水域中,避免了常规直接倒入水域中使较大的下落冲击力造成苗种死亡的现象,设有的分苗器可利用可转动的分隔板将苗种分批次的从出苗管放出,避免在放苗过程中苗种过于集中造成挤压死亡率增加,在苗种暂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性的对箱体内通入氧气,保证苗种在箱体内的存活率。

作为优选,箱体底部连接有进水管,箱体底面连接有滚轮,设有的进水管与外部的抽水泵连接,用于抽取苗种流放水域的水体进入箱体内使苗种对放流水域水质初步的适应,滚轮的设置可提高装置整体的移动灵活性,便于在苗种放流过程中通过滚轮将装置移动于不同区域进行苗种放流。

作为优选,箱体内进苗管的出苗口下方倾斜设有与箱体内壁连接的缓冲板,缓冲板底面连接有水平设置且与箱体内壁连接的减震器,减震器由两侧设有弹簧的弹性块组成,缓冲板可对进苗管的出水口放出的苗种和水流的速度起到降速的作用,并降低或消除苗种落入水体中的高度距离,避免苗种在下落过程中处于高速状态下跌落入水,死亡率增加,缓冲板在对苗种及水流起到降速过程中产生的抖动由减震器吸收其震动力,保持缓冲板的稳定性和作用。

作为优选,缓冲板表面设有可摆动的分流器,分流器包括端部连接可旋转转轴的摆动板,摆动板侧面倾斜设置有弹力板,弹力板底面连接有可在摆动板表面滑动的滑动杆,在苗种从进苗管出水口放出至缓冲板表面上时可摆动的分流器可将过于集中的苗种分散开来,避免苗种过于拥挤,设有的弹力板可对苗种起到一定的弹力作用防止苗种被挤压在摆动板两侧面或摆动板两侧面对苗种的摩擦损伤。

作为优选,弹力板表面均设有流通孔,流通孔内壁横向连接有连杆,连杆中部设有轴承圈,轴承圈外圈均布有摆动杆,摆动杆之间连接有蓄能弯板,弹力板在摆动过程及对苗种弹力作用过程中进苗管排出的水体经过弹力板表面的流通孔时使摆动杆摆动并且在摆动过程中蓄能弯板对水流处冲击力进行蓄能,当达到极值时蓄能弯板释放蓄能力使摆动杆快速反向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进苗管排放出的水体会受到电子-空穴对分离作用,分别生成氢气和氧气,而且摆动的分流器同时增大进苗管放出的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最终实现进苗管放出的水体中的氧容量降低,有益于提高放流苗种对水体中氧容量变化适应效果,避免水体中氧容量过多造成苗种死亡或苗种不适应放流后水体中氧容量变化死亡率的增加。

作为优选,箱体上方连接有盖体,盖体中部设有垂直放置的电机,电机的转轴垂直延伸于盖体下方,转轴端部连接有消泡器,设有的盖体可对箱体顶部进行封口避免苗种跃出箱体或者外部物体进入箱体内,设有的电机可驱动转轴带动消泡器转动对箱体内水体表面的泡沫聚集,避免泡沫在水面聚集过多,将水面隔离,影响水体中的气体与空气中的介质交换,转动过程中的消泡器还可对水体中造成轻微的“搅动”效果,带动箱体内的苗种游动,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活力。

作为优选,消泡器包括沙漏状的消泡箱且消泡箱内部中空,消泡箱底部中心处与转轴端部连接,消泡箱上部均设有进泡孔,消泡器在转动过程中泡沫受到旋转离心力向箱体中部聚集并经过进泡孔进入消泡箱内部完成消泡的作用。

作为优选,消泡箱上部与转轴连接处设有集泡块,集泡块为倒置的锥台状,集泡块可加速消泡器四周水体的旋转速度,若水体高低达不到消泡箱顶部高度时,旋转状态在的集泡块还可对泡沫起到破碎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设有的电机可驱动转轴带动消泡器转动对箱体内水体表面的泡沫聚集,避免泡沫在水面聚集过多,将水面隔离,影响水体中的气体与空气中的介质交换;

2)在苗种从出苗管放出时设置导向板对苗种导向,使苗种顺利放入水域中,避免了常规直接倒入水域中使较大的下落冲击力造成苗种死亡的现象;

3)摆动的分流器5可将过于集中的苗种分散开来,避免苗种过于拥挤,并实现进苗管放出的水体中的氧容量降低,有益于提高放流苗种对水体中氧容量变化适应效果;

4)设有的分苗器可利用可转动的分隔板将苗种分批次的从出苗管放出,避免在放苗过程中苗种过于集中造成挤压死亡率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示意图;

图2为消泡器剖视图;

图3为减震器示意图;

图4为分流器侧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6为缓冲板俯视图;

图7为分苗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101.进水管;102.滚轮;2.盖体;201.电机;201a.转轴;3.消泡器;301.集泡块;302.进泡孔;303.消泡箱;4.进苗管;5.分流器;501.摆动板;502.弹力板;502a.流通孔;502b.蓄能弯板;502c.连杆;502d.摆动杆;503.滑动杆;6.缓冲板;7.减震器;701.弹性块;702.弹簧;8.分苗器;801.壳体;802.分隔板;9.出苗管;10.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7所示,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侧上方倾斜连接有进苗管4,侧下方倾斜连接有出苗管9,出苗管9下方设有与箱体1外壁连接的导向板10,出苗管9上贯穿连接有分苗器8且连接处设有阀门,分苗器8包括圆筒形的壳体801,壳体801内腔由若干可绕壳体801轴心旋转的分隔板802分隔,在苗种放流过程中,先将苗种通过进苗管4放于箱体1内对苗种暂养,为提高苗种的适应率事先在箱体1内放置一半的放流区域的水体使苗种对放流区域进行初步适应,例如适应水中氧容量的变化,减轻苗种放流后的应激反应,降低苗种死亡率,在苗种从出苗管9放出时设置导向板10对苗种导向,使苗种顺利放入水域中,避免了常规直接倒入水域中使较大的下落冲击力造成苗种死亡的现象,设有的分苗器8可利用可转动的分隔板802将苗种分批次的从出苗管9放出,避免在放苗过程中苗种过于集中造成挤压死亡率增加,在苗种暂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性的对箱体1内通入氧气,保证苗种在箱体1内的存活率。

箱体1底部连接有进水管101,箱体1底面连接有滚轮102,设有的进水管101与外部的抽水泵连接,用于抽取苗种流放水域的水体进入箱体1内使苗种对放流水域水质初步的适应,滚轮102的设置可提高装置整体的移动灵活性,便于在苗种放流过程中通过滚轮102将装置移动于不同区域进行苗种放流。

箱体1内进苗管4的出苗口下方倾斜设有与箱体1内壁连接的缓冲板6,缓冲板6底面连接有水平设置且与箱体1内壁连接的减震器7,减震器7由两侧设有弹簧702的弹性块701组成,缓冲板6可对进苗管4的出水口放出的苗种和水流的速度起到降速的作用,并降低或消除苗种落入水体中的高度距离,避免苗种在下落过程中处于高速状态下跌落入水,死亡率增加,缓冲板6在对苗种及水流起到降速过程中产生的抖动由减震器7吸收其震动力,保持缓冲板6的稳定性和作用。

箱体1上方连接有盖体2,盖体2中部设有垂直放置的电机201,电机201的转轴201a垂直延伸于盖体2下方,转轴201a端部连接有消泡器3,设有的盖体2可对箱体1顶部进行封口避免苗种跃出箱体1或者外部物体进入箱体1内,设有的电机201可驱动转轴201a带动消泡器3转动对箱体1内水体表面的泡沫聚集,避免泡沫在水面聚集过多,将水面隔离,影响水体中的气体与空气中的介质交换,转动过程中的消泡器3还可对水体中造成轻微的“搅动”效果,带动箱体1内的苗种游动,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活力。消泡器3包括沙漏状的消泡箱303且消泡箱303内部中空,消泡箱303底部中心处与转轴201a端部连接,消泡箱303上部均设有进泡孔302,消泡器3在转动过程中泡沫受到旋转离心力向箱体1中部聚集并经过进泡孔302进入消泡箱303内部完成消泡的作用。消泡箱303上部与转轴201a连接处设有集泡块301,集泡块301为倒置的锥台状,集泡块301可加速消泡器301四周水体的旋转速度,若水体高低达不到消泡箱303顶部高度时,旋转状态在的集泡块301还可对泡沫起到破碎的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如图4、5、6所示,缓冲板6表面设有可摆动的分流器5,分流器5包括端部连接可旋转转轴的摆动板501,摆动板501侧面倾斜设置有弹力板502,弹力板502底面连接有可在摆动板501表面滑动的滑动杆503,在苗种从进苗管4出水口放出至缓冲板6表面上时可摆动的分流器5可将过于集中的苗种分散开来,避免苗种过于拥挤,设有的弹力板502可对苗种起到一定的弹力作用防止苗种被挤压在摆动板501两侧面或摆动板501两侧面对苗种的摩擦损伤。

弹力板502表面均设有流通孔502a,流通孔502a内壁横向连接有连杆502c,连杆502c中部设有轴承圈,轴承圈外圈均布有摆动杆502d,摆动杆502d之间连接有蓄能弯板502b,弹力板502在摆动过程及对苗种弹力作用过程中进苗管4排出的水体经过弹力板502表面的流通孔502a时使摆动杆502d摆动并且在摆动过程中蓄能弯板502b对水流处冲击力进行蓄能,当达到极值时蓄能弯板502b释放蓄能力使摆动杆502d快速反向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进苗管4排放出的水体会受到电子-空穴对分离作用,分别生成氢气和氧气,而且摆动的分流器5同时增大进苗管4放出的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最终实现进苗管4放出的水体中的氧容量降低,有益于提高放流苗种对水体中氧容量变化适应效果,避免水体中氧容量过多造成苗种死亡或苗种不适应放流后水体中氧容量变化死亡率的增加。

上述分流器5各部件为材质为橡胶材质,其制备方法为:将丁晴橡胶120重量份与氟橡胶48重量份一起在开放式双辊炼胶机上混炼至紧抱前辊,再依次加入纳米碳纤维33重量份、白碳黑27份、铜粉7重量份、硫磺8重量份、碳化硅10重量份、硬脂酸钠24重量份、混炼30min,将混炼的胶体经过5次薄通后,加入聚丙二烯硅氧烷27重量份、对十二烷基二苯醚0.43重量份,薄通5遍,打卷下片,于平板硫化机硫化,硫化条件:压力为134mpa;温度为150℃;时间为20min,硫化结束后于烘箱中进行二段硫化,硫化条件:度为140℃;时间为40min,入模,得分流器5各部件,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分流器5各部件的填充密度极高,有效提高热塑性橡胶所使用的填料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橡胶制备过程中加入的对十二烷基二苯醚与其余橡胶成分混合、硫化后可使白碳黑与橡胶分子链间形成适当的化学“桥连”,显著降低橡胶材料的滞后损失,提高分流器5各部件的湿滑性能,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最终制备得到的分流器5各部件表面粗糙度低,苗种与其表面的摩擦损伤小,而且有益于保证分流器5各部件与水体及苗种的作用效果,降低水体中的氧容量,提高放流苗种对水体中氧容量变化适应效果。

实施例3:

本发明的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实际使用时:将从杨打包好的苗种和海水密封袋用车辆、船只运输到指定的放流海域,计数后解开封口袋,事先将进水管101与外部的抽水泵连接,抽取苗种流放水域的水体进入箱体1内,在箱体1内放置一半的放流区域的水体,将苗种由进苗管4放入箱体1内暂养,使苗种对放流区域进行初步适应,在苗种暂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性的对箱体1内通入氧气,保证苗种在箱体1内的存活率,暂养过程中,电机201驱动转轴201a带动消泡器3转动对箱体1内水体表面的泡沫聚集,避免泡沫在水面聚集过多,将水面隔离,影响水体中的气体与空气中的介质交换,转动过程中的消泡器3还可对水体中造成轻微的“搅动”效果,带动箱体1内的苗种游动,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活力,当苗种完成暂养,分苗器8内的可转动的分隔板802将苗种分批次的从出苗管9放出,避免在放苗过程中苗种过于集中造成挤压死亡率增加,完成对水产苗种的增长放流。

对比试验:

试验对象:本发明的装置(试验组1),常规放流缓冲装置-采用水桶暂养(试验组2);

试验物:20尾草鱼/每组,草鱼大小、体重及年龄两组均一致;

在金华永康市水产养殖场内进行增殖放流试验;

试验结果:

暂养试验组水质中氧容量情况:试验组1保持在7毫克/升左右;试验组2保持在13毫克/升左右。

放流后死亡率:试验组1死亡1尾;试验组2死亡6尾。

通过上述试验可知本发明的水槽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可有效减轻苗种对环境的应激反应,降低苗种死亡率。

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常规技术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