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大菱鲆受精卵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的光环境调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8297发布日期:2018-09-18 17:28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调控光环境提高大菱鲆受精卵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水生环境中一个比较复杂而又特殊的外部生态因子,光环境包括光色、光照强度和光周期。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光照环境对鱼类发育、摄食、生长、繁殖及其生理活动等都会产生影响,并且不同鱼种及其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光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表现在受精卵的孵化率、发育速度、摄食率、生长率以及成活率等。

我国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大菱鲆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相对更稳定、更成熟,但是无论是海水鱼类,还是大菱鲆,其人工育苗生产中,更多关注的环境因子是温度、溶氧、盐度、pH、重金属含量等,即使考虑光环境,也主要关注光照强度的高低。在鱼类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光照周期的调控有所关注,但是不同光谱对鱼类发育、生长等的影响,或者说,不同鱼种及其不同发育阶段对光谱的喜好和适应研究,鲜有报道,更未见相关的苗种培育和养殖生产技术工艺。

大菱鲆,俗称“多宝鱼”,分布于欧洲大西洋近海,在自然海域,大菱鲆产浮性卵,早期仔稚鱼阶段生活在近表层,变态附底后则生活于底层,由于海水对光照的吸收特点,决定了不同水层的光照波长特征,因此,大菱鲆不同发育阶段对光谱有不同的需求和适应。大菱鲆具有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力强等特点,自1992年引入我国后,迄今已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六万吨的主要海水养殖鱼种之一。目前,大菱鲆苗种主要来源于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目前的生产工艺重点关注水温和盐度的变化,苗种培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光源多为光谱成分不连续的日光灯和LED灯;光照强度较弱,多数小于0.7umol/m2/s。研究发现,目前所采用的光照策略下,相对而言,受精卵孵化率偏低,初孵仔鱼畸形率偏高,并且在仔稚幼鱼培育阶段生长率偏低。因此,建立大菱鲆受精卵和仔稚幼鱼的光谱和光照强度调控技术,对于苗种高效生产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大菱鲆受精卵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的光环境调控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提高大菱鲆受精卵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的方法,在大菱鲆早期发育阶段,通过调控光谱和光照强度,从而提高大菱鲆受精卵的孵化率、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并促进其生长。

所述在大菱鲆早期发育各阶段,在培育水面上方80-100m处设置灯具,通过调控光谱和光照强度,从而提高大菱鲆受精卵的孵化率、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并促进其生长。

所述在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于受精卵培育水体上方悬置波长范围550-650nm的橙色LED灯,光照强度为1.76umol/m2/s。

所述在大菱鲆初孵仔鱼至变态前期,培育水体上方设置波长范围450-780nm的全光谱照射下,光照强度为1.76umol/m2/s,对苗种进行光照培育。

所述在大菱鲆变态至苗种全长5cm阶段,培育水体上方设置波长范围450-520nm的蓝光照射下,光照强度为1.76umol/m2/s,对大菱鲆苗种进行光照培育。

所述在大菱鲆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阶段的培育过程中保持连续光照。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根据大菱鲆受精卵和仔稚幼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光谱、光强的特定喜好,进行苗种培育期间的光环境调控,进而使得大菱鲆受精卵孵化率显著提高;大菱鲆初孵仔鱼畸形率显著降低;大菱鲆变态起始时间提前,变态完成时间缩短;大菱鲆苗种生长速率提升;同时满足了工厂化苗种培育过程中大菱鲆对光色、光强的需要,进而提高大菱鲆工厂化苗种培育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光环境调控提高大菱鲆孵化率和促进早期发育和生长的方法。即在大菱鲆受精卵孵化阶段和苗种培育阶段,依据大菱鲆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环境的不同喜好和适应,调控光色和光照强度等光环境。

大菱鲆受精卵和苗种培育是在玻璃钢桶或水泥池中进行的,培育温度16℃,水深40-60cm,培育水体上方悬置LED等1盏;

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培育水体上方悬置橙色LED灯,波长范围:550-650nm;

大菱鲆初孵仔鱼至变态前期,苗种培育水体上方悬置全光谱LED灯,波长范围:450-780nm;

大菱鲆变态至苗种全长达5cm阶段,苗种培育水体上方悬置蓝色LED灯,波长范围450-520nm

大菱鲆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阶段,光照强度为1.76umol/m2/s;

大菱鲆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阶段,为方便投饵和操作管理,保持24小时连续光照。

实施例1

按照现有的培育饲养方式,按照下述的光环环境的调控,在山东威海一个大菱鲆育苗企业进行实验。设直径150cm,高120cm圆柱形玻璃钢桶,培育水温16℃,水深60cm,水面上方80cm处悬置橙色LED灯1盏,其波长范围:550-650nm,光照强度1.76umol/m2/s,选择大菱鲆受精卵(多细胞期),布卵13g,按常规培育的方式向水体微充气,定期测定水质并及时调整(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悬浮物等浓度低于仔鱼耐受浓度);经70小时培育,大菱鲆孵化出膜,孵化率达90%。此后,向培育水体中加入小球藻藻水,水面上方悬置全光谱LED灯1盏,波长范围:450-780nm,光照强度1.76umol/m2/s,孵化后3天,水体中投喂经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密度3-5个/ml,孵化后16天,在投喂轮虫的同时适量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孵化后20天左右,水面上方改用蓝色LED灯1盏,其波长范围:450-520nm,光照强度1.76umol/m2/s,孵化后28天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同时,添加配合饲料,孵化后31天,卤虫停止投喂,全部投喂配合饲料。孵化后24天,眼睛开始移位,变态起始时间与以往相比提前2天。变态逐渐完成,鱼苗附底,变态完成时间与以往相比提前5天,直至苗种生长至全长5cm。按照上述的培养过程成活率达65%(从多细胞受精卵至5cm幼鱼的成活率),成活率提高5%,特定生长率增加1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